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话语

文学话语

文学话语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23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求索、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文学话语的相关文献由183位作者贡献,包括南帆、王汶成、严英秀等。

文学话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8.9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023 占比:90.92%

总计:2225篇

文学话语—发文趋势图

文学话语

-研究学者

  • 南帆
  • 王汶成
  • 严英秀
  • 余岱宗
  • 凌晨光
  • 吴周文
  • 吴昊
  • 吴矛
  • 孙先科
  • 张颐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莉
    • 摘要: 民族认同问题是西方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也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思潮的重要研究课题、视角及方法。多民族、多文化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作家,其民族认同既非本质主义所宣称的天生的,亦非建构主义所认为的通过强势民族的灌输和教育生成的,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通过对既存族群文化的重新诠释及对早先族群情感的重新建构而形成的。文学话语既是作家重建民族认同的路径和呈现民族认同的手段,也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促成民族认同的原因和结果。本研究采用对位阅读法,从民族信仰、民族语言及民族情感三个方面论证保罗·策兰的民族认同重建过程,研究其如何通过诗歌来沟通民族和自我、过去与现在,以及他怎样理解缠系于自身的民族性以及非本民族性的德意志文化传统,怎样在作为犹太人的身份与诗人的身份之间取得平衡。
    • 万巍
    • 摘要: “意象”一词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人们对“意象”进行过许多探讨,但对意象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文学意象的朦胧美入手,探索作家创作、读者接受、文学话语与文学意象朦胧美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学意象特有的审美风貌。
    • 周景雷; 郑慧文
    • 摘要: 赵树理作为社会转折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宁馨儿,在20世纪40—50年代几乎享有了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所有的荣光。但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很快就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发生了错位。在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进程中,愈来愈“纯”的主流文学话语与赵树理文学理想之间的抵牾与冲突越发彰显,直至“文革”时期赵树理以“文艺黑线”代表人物的身份遭到打击。
    • 邱文生
    • 摘要: 文学是一种审美话语实践,这就决定了文学话语行为始终走向审美化,通过审美化的生成达向文本实现文学性的可能与现实。在这一生成的行为过程中,文学话语修辞与诗意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意逻辑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审美意识逻辑,是文学艺术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文学话语修辞的发生机制,它指导文学话语在修辞实践中显现出诗意特征,同时诗意逻辑还能对译者的文学话语修辞的翻译行为起认知导引作用,让原文修辞性文学话语的审美特征和文学价值在译文中得到重构。本文此项认知研究有助于译者认知文学话语修辞的动因、过程、特征,进而为其翻译提供认知路径。
    • 朱国华
    • 摘要: 一我们似乎可以说,文学理论的黄金时代好像过去了,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文艺理论已经在进行概念自我循环的自娱游戏,与文学实践并无内在关联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世纪80年代似乎是近40年来文艺理论的黄金时代:文学创作的先锋实验、文学批评对先锋实验的认可,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合法化论证,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共同超越传统、标新立异的文学话语的良性循环系统。用阿多诺的话来说,文学实践、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构成了相互摹仿、相互渗透的关系。
    • 邱文生
    • 摘要: 文学是一种审美话语实践,这就决定了文学话语行为始终走向审美化,通过审美化的生成达向文本实现文学性的可能与现实.在这一生成的行为过程中,文学话语修辞与诗意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意逻辑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审美意识逻辑,是文学艺术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文学话语修辞的发生机制,它指导文学话语在修辞实践中显现出诗意特征,同时诗意逻辑还能对译者的文学话语修辞的翻译行为起认知导引作用,让原文修辞性文学话语的审美特征和文学价值在译文中得到重构.本文此项认知研究有助于译者认知文学话语修辞的动因、过程、特征,进而为其翻译提供认知路径.
    • 吴周文
    • 摘要: 王尧以两重身份为文坛所知晓。作为评论家,他先后出版了《中国当代散文史》《批评的操练》《彼此的历史》《"思想事件"的修辞》等论著,显示了"在文化转型中重新出发"的先锋姿态。作为散文家,他以《错落的时空》《一个人的八十年代》《纸上的知识分子》等散文集与随笔集,亮明学者散文写作是他完成散文使命的文学实验。两重身份之于王尧,同等重要。而笔者认为:在当下学者散文需要复兴与繁荣的时候,解读、探究王尧"新人文"姿态与"中国问题"的文学知性话语及其创作学者散文的价值,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吴周文
    • 摘要: 一、引论:散文作为"母体"的文化原型散文作为母体性文化的功能,不仅在于其承载中华民族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在于因"载道"与"言志"两个母体话语系统的支撑,而使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得到与时俱进;而且在散文自身的发展中,还充分发挥孕育文学的文化原型"母体"的功能,或隐或显地创造着持续嬗变的文艺形式,尤其孕育着其它文学体裁的诞生与发展。散文的这一功能,是"母体话语"本质在这一向度上的呈现。
    • 朱国华
    •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先锋实验、文学批i评对先锋实验的认可,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合法化论证,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共同超越传统、标新立异的文学话语的良性循环系统。作家们具有相当的理论自觉,甚至赶在批评家对自己加以命名定义之前就打出各种主义旗号,批评家每每用比作家还绚丽、质感的语言诉说着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而批评化了的文学理论在谋求新奇话语的表达方面,丝毫不逊色于文学实践,它完全无意于自身的论证严谨与结构纵深,绝不采用后来令人气闷的晦涩概念。
    • 宋虎堂
    • 摘要: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关于自然主义展开的论争,集中体现了当时英国对待自然主义文学的反应,因而论争的内容、 焦点、 实质是探究自然主义在英国传播的重要方面.从论争内容来看,英国关于自然主义的论争围绕"小说描写"和"小说革新"展开,自然主义小说的描写问题是引发论争的导火索,小说革新的论争是小说描写论争的延续.从论争焦点来看,"小说描写"的论争聚焦于小说的"模仿"问题,"小说革新"论争聚焦于小说的"真实"问题.从论争实质来看,"小说描写"的论争说到底是不同文学观念的对峙与冲突,而"小说革新"的论争究其根底是不同文学话语的碰撞和更迭.英国关于自然主义的论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当时英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和转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