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尧

王尧

王尧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体育、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数学大王.小学5-6年级适用、围棋天地、棋艺(围棋世界)等; 王尧的相关文献由8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尧、吴周文、蒋应红等。

王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100.00%

总计:125篇

王尧—发文趋势图

王尧

-研究学者

  • 王尧
  • 吴周文
  • 蒋应红
  • 阎连科
  • 丁帆
  • 刘世振
  • 宋嵩
  • 张莉
  • 李佳贤
  • 来颖燕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尧
    • 摘要: 我记不得是在1999年春天还是秋天见到林建法,他当时到上海、南京约稿。有朋友跟他说,你可以去苏州见见王尧,我们就这样认识了。我没有想到这位著名的主编在聊天时偶尔会露出腼腆,这样的神态一直留在我们后来的交往中。他很注意听我说些什么,但他并不为我的意见所左右,他吸收他以为正确的意见,但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一个特点在他离开主编岗位之前没有改变过。应该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
    • 文贵良
    • 摘要: 长篇小说《民谣》以江南水乡的明丽意象,借用隐喻等方式,反而激活了王大头霉味的记忆,写出了少年王大头眼中和心中灰暗的诗意江南。王大头所用的成人化的少年视角,看到的是莫庄人们的平凡人性。麻绳型的叙事方式,表现了莫庄的过去与现在交织的立体生活。明净的语言、隐喻的多样、成人化的少年叙事和麻绳型叙事,表现了1972年前后江南水乡一少年所经历的压抑生活;以及在这种压抑生活中少年的成长。《民谣》延续和发展了沈从文《边城》、何立伟《白色鸟》等小说的汉语诗学。
    • 李洱
    • 摘要: 人们通常喊他建法。我是晚辈,叫他林老师或建法老师。现在,我愿意称他建法先生。最后一次见建法先生是在北京某饭店的包间,那应该是七八年前的事了,当时他设宴招待中国台湾作家张大春。有一年在苏州大学,参加他和王尧主持的“小说家讲坛”,我提到刚给张大春的《小说稗类》写的书评。我说张大春这个人,才学识皆备,是罕见的人才。吃饭的时候,建法先生就问我是否认识张大春?我说不认识,以前只是看过他的小说《四喜忧国》,我觉得是部杰作。
    • 梁贝
    • 摘要: 本文旨在从叙事学的角度对王尧的长篇小说《民谣》展开分析研究。一是作者对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也即事件在故事中的时间顺序和其在叙事中排列的违时间顺序之间关系的巧妙安排。二是故事的反复能力与叙事的反复能力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热奈特所谓叙事上的“频率”问题。三是作者对叙事内容进行调节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发挥的方式。
    • 顾萌萌
    • 摘要: 《民谣》由精神衰弱的“我”、作为回忆者的“我”以及隐含作者三种声音叙述而成,并设置内篇、杂篇和外篇三部分文本,将第一人称叙述发挥到极限,在个人的有限性中展现出历史的丰富性。这种“多声部”的叙事使小说摆脱了线性时间的限制,转而在空间维度和细节感知上建构历史。《民谣》可以看作是个体记忆与历史记忆相抵牾的叙事,小说通过“我”与自己、与历史的对话,传达出作者对历史的追问与反思。王尧似乎有意将权力意志如何塑造记忆的过程呈现出来,这种独特的元小说气质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阐释历史的新方法,以及作家与历史关系的新开始。
    • 蒋应红
    • 摘要: 王尧连续四年在《收获》《钟山》《雨花》《上海文学》上开设散文随笔专栏,以及长篇小说《民谣》的发表,进一步确证了王尧学者和作家合二为一的双重身份。从散文研究到散文创作,从对小说“不满”到创作试验,王尧的文学行动为新时代“文学自觉”时刻的出现提供了经验。作为“新小说革命”首倡者,《民谣》对当下小说创作中惯常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文体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度探索。就写作内容而言,《民谣》完全可以看作是“时代与肖像”中所书写的故乡的“变奏曲”,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王尧完成了“碎片化”的时代影像呈现与“谣曲式”的乡土建构。
    • 张莉
    • 摘要: 背景2020年8月19日,在《江南》杂志社主办的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会议上,评论家王尧直言,以他的阅读和观察,当前小说总体上并不让人感到满意,认为小说界需要进行一场“革命”。王尧老师的发言引起了在座作家和评论家的诸多反响,《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先生当即建议以此为题,展开更为广泛和持续的讨论。“非常观察”栏目随之跟进,先邀请评论家张莉女士主持该话题的讨论。张莉女士精心设计,从“今天的小说是否应该革命”和“小说如何进行革命”角度切入,向目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发起了问卷调查,得到了六十多位小说家和评论家的热烈回应。
    • 王雪瑛
    • 摘要: 王尧不仅有着宏观的学科研究能力,展开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他还以散文的形式,写实的笔触和大量真实的材料,重回历史的场域,呈现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与时代的关系,表达他对历史、现实与人的理解。这也是他面对时代完成自我的精神建构。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散文写作,他是以不同的方式审视与探寻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学术论文与散文随笔对于王尧来说,这两种文体又内在地融合于文章。文章是他的一种内心情结,更是一种融合能力,其接续着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和五四新文化传统。
    • 邱田
    • 摘要: 王尧的散文创作包括书写战时“陪都”重庆和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历史系列;以“纸上的知识分子”为代表,带有议论色彩的杂文系列;以及摹写个人与时代、风物与生活的抒情系列。于抒情中进行审视使得王尧散文兼具感性与理性,并由此衍生出独特的“关联能力”和“兼容性”。对历史枝叶的还原书写则让他的散文充满了“现场感”,将文学匠心与历史叙事融合,揭示“事功的历史”背后那“有情的历史”。
    • 蒋应红
    • 摘要: 文学作品曾一度因“掉书袋”而缺乏审美情感为人诟病。但是也不应该忽视文学作品中“书袋”的价值。如果文学作品没有适当的“书袋”也就蜕变为缺乏厚重底蕴的肤浅写作,成为主体情感无节制宣泄的自我疆场和仅供读者怡情悦性、消遣娱乐的对象。要重估“知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王尧的“知识”书写以准确、详尽、可靠的“知识”作为文学作品的“骨骼”,以独特的审美情感作为作品的“血肉”,将“骨骼”和“血肉”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庄严、厚重、博大的文学精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