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00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6741篇;相关期刊1339种,包括文教资料、安徽文学(下半月)、青年文学家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3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第三届“明州茶论”研讨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等;自然主义的相关文献由294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蔓芳、曾繁亭、张冠华等。

自然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00 占比:15.60%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6741 占比:84.23%

总计:19876篇

自然主义—发文趋势图

自然主义

-研究学者

  • 赵蔓芳
  • 曾繁亭
  • 张冠华
  • 朱富强
  • 吴光耀
  • 周天楠
  • 范水平
  • 蒋承勇
  • 项晓敏
  • 丛大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红男; 宋函颖
    • 摘要: 如今的社会正处在发展和自然生态脱节的危机之中,西班牙建筑中的自然主义设计强调顺应时代发展并与自然相融合,从不同的设计角度切入,主张人对自然客体的退让,具有设计伦理的意义,并在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以研究西班牙自然主义建筑发展过程和当代建筑设计方法为出发点,从3个方面展开研究,即建筑形态和装饰的设计、建筑结构和技术表达的设计和自然环境特征的设计。探讨西班牙建筑自然主义设计的方式方法及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以期为今后的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 王坤庆; 李帆
    • 摘要: "自然"是解释尼采哲学的关键概念。在重估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尼采阐述了人的自然化危机及再自然化道路,即人在自然的永恒轮回中成为高于自己的存在,这也构成了他建构教育思想的"自然"视角。基于反卢梭的立场,尼采阐述了以权力意志为主导、以超人为目的、以斗争为方式、以自我实现为终点的教育思想,并认为它才是合乎自然规定的。尼采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反对者与继承者,他坚持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自然主义立场,将教育视作与未来哲学相适应的工具,赋予"自然"批判与重构的双重使命。尼采式教育的自然主义批判并未挣脱柏拉图主义的局限性,但是,他对人的关注、对重估价值方法的应用仍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自然性,坚守"为人的教育"。
    • 朱清华
    • 摘要: 海德格尔在1928年的课程《以莱布尼兹为始点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知识》中提出要构建元存在论,以完成他重构形而上学的计划。他尝试通过元存在论来做一个翻转,即:从作为基础存在论的终点的存在理解,转向存在者整体,回到形而上学的存在者层面。在这种翻转中,海德格尔并不是求助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神”或者德国观念论的“大全”来为他的基础存在论进一步奠基,而是意图从基础存在论的世界观念出发对具体的存在者的存在进行阐释,从而建立起伦理学、政治哲学、哲学人类学等等。这个计划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海德格尔放弃元存在论并不表明这个尝试是无意义的。相反,按照拉斯洛·滕格义的研究,从元存在论出发的对自然和存在者的解释较自然主义更值得选择。另外,在放弃元存在论之后,海德格尔事实上也保留了从存在理解到存在者的解释的这条向下的路。这呈现在他对诗、艺术作品以及物等的解释中。
    • 邹宇卿
    • 摘要: 安德鲁·怀斯被赞誉为美国怀乡写实主义绘画大师,他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乡土景物,再以其丰富的记忆和联想,将生活中的片段化作令人感动的画面。其真实质朴的写实风格,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流与调和。
    • 陈波
    • 摘要: 自然主义是蒯因哲学的主要特征。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试图用发生学方法研究如下中心问题:我们如何从“贫乏的输入”即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刺激,产生了“汹涌的输出”即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总体的科学理论,并由此展开了它的实质性内容,导出了它的一系列重要推论。对它的三大反驳包括取代反驳(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是对传统认识论的取代)、循环反驳(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是恶性循环的)和非规范性反驳(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缺乏规范性维度),以及威廉姆森对蒯因版的自然主义的三条责难,全都是基于误读或误释,因而是不成立的。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中的很多富于启发性的洞见有待进一步发展。
    • 孙芒芒; 沈爱凤
    • 摘要: 帕加马宙斯祭坛作为希腊化时期最华丽的祭坛,其浮雕装饰带画面的恢弘与庞大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对整体雕刻的把控力,还为人们展示了这一时期艺术上多元化特征。本文主要从浮雕画面场景构图以及人物雕刻形态着手,来分析宙斯祭坛浮雕的艺术特征。
    • 徐陶
    • 摘要: “价值”“伦理”“道德”诸范畴的界定和区分在国内外学界并未达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意义辨析和范畴区分。从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视角对“价值”“伦理”“道德”进行溯源式的考察可知,“价值”的原初内涵是人类根据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事物或对象所进行的评价,其中对人的生活及行为的“善恶、好坏”评价是伦理维度的价值评价,对事物的“美丑”评价是审美维度的价值评价;道德的原初内涵是在特定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中自发形成或主动构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价值”“伦理”“道德”具有内在联系,同时也具有关注点和视角方面的显著区别。
    • 黎敏炫
    • 摘要: 本文以何玉芬的《流沙上的朝圣足迹》和林智中的《自由之路:一间传统名校的学习生活》为例,从两书内容、关键概念、研究方法、理论取向、应用价值等方面,将叙事研究和族志学研究进行对比,旨在为教育学领域中从事质性研究的同行提供思考。
    • 章亮亮
    • 摘要: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终于要统一成为‘人学’”是朱光潜晚年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针对美学研究提出的著名论断。“人学”并非独立于朱光潜的思想体系,而是厚植于“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初生、发展、成熟的始终,并相应地呈现出隐现—开显—迸发的阶段性样态。以“人学”为美学发展的最高范导,朱光潜触摸到新近诞生的神经美学的身影,辩证地评价美学固有的自然科学化研究路径,从而纠正了自然科学所倚重的实证主义自身存在的种种诟病,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统一的最终实现继而构建走向自然主义的中国当代美学厘定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陈淑华
    • 摘要: 为了探讨《缅甸岁月》中的自然主义文学倾向,运用自然主义文学的有关理论和写作技巧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主要从环境描写、人的动物化描写以及人的各种欲望的描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发现《缅甸岁月》对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描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缅甸的落后和愚昧,表明了环境决定人的命运。被殖民者的低等动物化体现了殖民者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而殖民者凶残动物化展现了人性的丧失,表明了殖民帝国最终将走向灭亡。主要人物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最终都走向自我毁灭,体现了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