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挥发性香气成分

挥发性香气成分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园艺、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8180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山地农业生物学报、中国热带农业、食品与发酵工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等;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关文献由50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岩、于英、李记明等。

挥发性香气成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8180 占比:99.81%

总计:48271篇

挥发性香气成分—发文趋势图

挥发性香气成分

-研究学者

  • 徐岩
  • 于英
  • 李记明
  • 范文来
  • 向章敏
  • 姜文广
  • 杨靖
  • 毛多斌
  • 王如福
  • 胡小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子; 商智勋; 李美奇; 任洪冰; 屈用函; 胡小松; 易俊洁
    • 摘要: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非靶向分析技术,对比9个品种小米辣发酵前后的挥发性香气轮廓,并通过多元数据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品种发酵小米辣的特征性香气物质。结果表明:酯类和萜烯类物质是小米辣的主要特征性香气成分,且经过发酵后其种类和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对于新鲜小米辣,罗勒烯、己醛、(E)-2-己醛、正己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和3-甲基丁酸-4-甲基戊酯是其主要的共有挥发性香气物质。经过发酵处理后,(E)-2-庚醛、(E)-2-辛烯醛、1-辛烯-3-酮、(E)-芳樟醇氧化物、水杨酸乙酯和α-松油醇成为新产生的多品种共有挥发性香气物质。1-辛烯-3-酮和己酸叶醇酯分别为新鲜和发酵小米辣中最主要的香气活性物质。另外,不同品种小米辣的挥发性香气轮廓存在显著差异。多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性酯类物质(2-甲基丁酸苄酯、3-甲基丁酸戊酯、戊酸苄酯)和萜烯类物质(D-柠檬烯、罗勒烯、茴香烯)使不同品种发酵小米辣产品呈现差异性风味。本研究描述的发酵小米辣香气轮廓,可为其产品风味品质评价及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郑美玲; 刘前进; 杨金初; 李瑞丽; 许克静; 李耀光; 杜佳; 张峻松
    • 摘要: 为客观评价甘薯浸膏的香气品质,以6个不同品种的甘薯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辅助提取制备甘薯浸膏,采用溶剂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不同品种甘浸膏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SPSS 25.0对检出的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构建香气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6个品种甘薯浸膏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酮类6种、酯类4种、杂环类27种、酚类2种、酸类2种和其他类4种,其中杂环类物质所占比例最大;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香气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得分表明,广薯87和烟薯25烤制浸膏香气品质最佳,徐薯32较前五种浸膏香气品质最差;聚类分析将徐薯22和徐薯32烤制浸膏聚为一类,与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一致;该方法构建的香气品质评价模型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
    • 刘晓露; 王根杰; 姚圣圣; 李明波; 冯磊; 孙雅慧; 姚露; 张舒凡; 赵玉平
    • 摘要: 将去皮或整体网纹瓜进行粉碎、发酵、蒸馏得到网纹瓜白兰地,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GC-MS方法,对其白兰地中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网纹瓜白兰地的香气成分显著高于去皮网纹瓜白兰地香气成分;萜烯类和甾类戊二烯类、醛酮类和芳香类物质含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总酸和酯类物质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9-十六烯酸乙酯、4-萜品醇和糠基乙醚这5种成分有极显著性差异;1-丁醇、糠醛和a-萜品醇这3种成分无显著性差异。
    • 范威威; 林熙; 龚霄; 周伟; 李积华; 孔智文; 苏波; 李扬宇
    • 摘要: 酵母菌种对啤酒的风味与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以皮尔森麦汁、啤酒花、啤酒酵母、百香果原浆和水等为主要原料酿造百香果果啤,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测定不同啤酒酵母(S-04、US-05、S-33、CS31和CN36)酿造的百香果果啤中挥发性香气化合物。采用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OPLS-DA),区分不同品种酵母酿造的百香果果啤。结果表明:采用GC-IMS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6种、醇类8种、醛类6种、酮类4种、酸2种、烯烃类1种;PCA分析结果离散型较好,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0.6%;OPLS-DA前两种成分总方差之和为68.1%,乙酸、辛酸乙酯、3-羟基-2-丁酮、己酸乙酯等17种风味化合物贡献率较大(VIP>1)。S-04发酵果啤特征性风味物质为乙酸和2-戊酮,US-05为丁酸甲酯,S-33为3-羟基-2-丁酮,CS31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异戊醇和正丁醇,CN36为乙酸异丁酯、乙酸丙酯和丙酸乙酯。研究结果可为筛选适合生产百香果果啤专用酵母提供科学依据。
    • 蔡文琴; 洪丽霞; 吴生文; 万茵; 付桂明; 刘成梅; 谢子军; 陈延儒; 林培; 吴晓江; 曾婷婷
    • 摘要: 大米是影响特香型白酒酿造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对4种酿酒原料大米(早籼米、粳米、籼糯米、粳糯米)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选4种大米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早籼米、粳米、粳糯米和籼糯米的淀粉含量分别为71.41%、74.79%、73.12%和70.55%;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76%、7.11%、6.13%和5.66%;脂肪含量分别为0.21%、0.28%、0.58%和0.42%。在早籼米、粳米、粳糯米和籼糯米中分别鉴定出了26种、22种、29种和17种挥发性香气物质。4种大米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基本相似,主要为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和酸类,其中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壬醛等在4种大米含量均较高。早籼米中特有的苯乙醇、2,4-二叔丁基酚等对白酒风味有积极作用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分别为0.49%和2.31%。
    • 张婉珍; 李敏波; 刘启辉; 胡小松; 易俊洁
    • 摘要: 为了探讨果实品种和后成熟度对苹果浊汁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基于多元数据分析手段,非靶向分析了富士、嘎啦、华硕、金冠、澳洲青苹等5个品种,在3个后熟度下制成的NFC苹果浊汁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醇类(2-甲基-1-丁醇、1-己醇等)、醛类(己醛、(E)-2-己烯醛等)和酯类(2-甲基乙酸丁酯等)为苹果浊汁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品种和后熟度对苹果汁的特征性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影响显著。澳洲青苹果汁挥发性香气成分总量少且含量低,醛类是其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富士、嘎啦和金冠果汁则表现出相似的香气组分特征,酯类、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丰富,具有浓郁的香甜水果气味和青草味;华硕苹果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醛类为主,整体具有清淡的香味和生青味。另外,随着不断后熟,不同品种苹果浊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呈现不同趋势。澳洲青苹和富士苹果汁中的香气成分逐渐累积,分别有15和28种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嘎啦和金冠苹果汁香气物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二个后熟阶段风味最好;用采摘初期华硕苹果原料制成的苹果汁香气最浓郁,但随着不断后熟,挥发性香气含量显著降低。本研究开展的苹果汁风味特性研究,可为苹果浊汁加工的原料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 史婷; 高甜甜; 刘伟; 覃业优; 张菊华
    • 摘要: 采用自筛发酵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剁辣椒,测定其质构和理化指标,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比较挥发性风味成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以发酵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制作的混合发酵剂显著增加了剁辣椒的总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及总酚含量。不同菌种混合发酵剁辣椒共鉴定出71种9类VOC,相对自然发酵,混合发酵后烯烃类含量增加最多,酯类种类最丰富;不同组合中VOC种类及含量差异明显;自筛发酵乳杆菌单独发酵产生的酯类、烯类、酮类种类和含量都较高;而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混合发酵后,庚酸乙酯、癸酸乙酯、棕榈酸甲酯、α-松油醇、正癸酸、丙酸、枯醛、己醛含量高于其他组,但VOC总含量和种类数低于其他2个试验组;3株菌混合发酵酯类和酸类含量增加最多,其中苯甲酸乙酯、乙酸戊酯、β-瑟林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香树烯、芳樟醇、顺式-亚麻酸、辛酸、己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感官分析表明,3株菌混合发酵显著增强剁辣椒的柠檬和橙子果香、松木香和乳酸味,同时降低了苦味,这些差异香气成分构成了剁辣椒独特的风味。综上,发酵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3株菌混合发酵可显著增加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效改善剁辣椒的口感与风味。
    • 韩旭; 费英敏; 张明刚; 宁孟庆; 付红岩
    • 摘要: 该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酿清谷酱香型白酒中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并与茅台、茅台王子、北大仓和徐朝正品牌酱香型白酒香气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顶空固相微萃取时间30 min,萃取温度50°C,解吸时间5 min。GC-MS结果表明,从酿清谷酱香型白酒中共鉴定出5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33种酯类、9种酸类、5种醇类、4种酮类、2种醛类、1种烯类和1种苯类,结合气味活度值(OAV),确定出15种具有香味贡献的主要成分。酿清谷酱香型白酒与四种品牌酱香型白酒香气成分对比有明显差异,主要缺少丁酸乙酯、己酸异戊酯和正戊醇等香气成分。
    • 张树河; 李海明; 李和平; 李瑞美
    • 摘要: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16号(ROC16)制备的红糖为材料,比较其不同粒径样品的颜色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结果表明,红糖色泽主要由红色和黄色构成,0.150 mm粒径红糖的L^(*)值明亮度最高,与其他粒径红糖有显著性差异;0.250 mm粒径红糖样品a^(*)值和0.425 mm粒径红糖相当,与其他粒径有显著性差异;0.250 mm粒径红糖样品b^(*)值最高,与其他红糖样品有显著性差异;0.150 mm粒径红糖总峰面积最大,与其他红糖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粒径的红糖中共检测出26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共同的挥发性香气物质23种;醛类挥发性香气成分在不同红糖样品中含量无显著性差异,2-庚烯醛、正己醛和糠醛3种物质在不同粒径红糖中相对含量最高,占总检测量的46.45%~52.97%,为主要呈香物质;挥发性香气成分中醇类、酮类和呋喃类含量与红糖粒径呈负相关,红糖越细,其含量越高;挥发性香气成分中吡嗪类和酸类与红糖粒径呈正相关,红糖越细,其含量越低。
    • 李函伦; 李泽涵; 艾赛提·阿合旦; 彭昕; 杨凡; 杨兴元
    • 摘要: 以黑果腺肋花楸和赤霞珠葡萄为原料,在二者混合发酵过程中添加无核白、霞多丽、赤霞珠3种葡萄蒸馏酒终止酒精发酵,制备波特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技术,对黑果腺肋花楸和赤霞珠波特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3种波特酒中共检测出6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酯类25种、醇类21种、酸类7种、酮类6种、醛类4种、其他类5种。对3种波特酒的共有挥发性物质和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醇类和醛类物质是影响波特酒香气的主要因素。香气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添加赤霞珠蒸馏酒的波特酒香气品质最佳,添加霞多丽蒸馏酒的波特酒次之,添加无核白蒸馏酒的波特酒最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