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相微萃取

固相微萃取

固相微萃取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320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8篇、会议论文305篇、专利文献341060篇;相关期刊581种,包括现代食品科技、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70种,包括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固相微萃取的相关文献由7472位作者贡献,包括康文艺、曾昭睿、李攻科等。

固相微萃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8 占比:0.64%

会议论文>

论文:305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41060 占比:99.27%

总计:343563篇

固相微萃取—发文趋势图

固相微萃取

-研究学者

  • 康文艺
  • 曾昭睿
  • 李攻科
  • 欧阳钢锋
  • 贾金平
  • 王亚林
  • 张兰
  • 李秀娟
  • 孙敏
  • 杜新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元成; 张萌; 周晓星; 单玉莹; 孙振元; 李振坚
    • 摘要: [目的]药用石斛花朵有解郁补虚、清热消炎功效,常用于茶饮、食疗。研究5种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探明其香气组成,以期为石斛花保健功效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肿节石斛、棒节石斛、玫瑰石斛、束花石斛、报春石斛花朵的挥发性成分。[结果]5种石斛花朵中,共鉴定出110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烷类、烯类、醇类、酮类等。肿节石斛、棒节石斛、玫瑰石斛、束花石斛的花朵挥发性成分皆为首次测定。[结论]不同石斛花朵的芳香成分不尽相同,肿节石斛为芳樟醇、罗勒烯、β-石竹烯;棒节石斛为罗勒烯、β-石竹烯;玫瑰石斛为d-柠檬烯、蒎烯、罗勒烯;束花石斛为罗勒烯、蒎烯、芳樟醇。棒节石斛和肿节石斛中含有具有解郁功效的β-石竹烯。
    • 奚星林; 曾广丰; 谢建军; 周舒瑜; 李双
    • 摘要: 目的:研究苦瓜粉中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到各挥发性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值)方法分析苦瓜粉挥发性物质。结果:85μm PDMS-CRA型萃取头对苦瓜粉挥发性物质提取效果最好,发现六个品牌的苦瓜粉中均含有15种风味物质。结论:2,4-壬二烯醛、苯乙醛、顺,顺,顺-7,10,13-十六碳三烯醛、ALPHA-蒎烯、β-石竹烯、(EZ)-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棕榈酸甲酯、己酸、十四烷为苦瓜粉中关键特征挥发性物质。
    • 奚星林; 周舒瑜; 张嘉俊; 刘朝霞
    • 摘要: 目的:研究大蒜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到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值)方法分析大蒜粉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85μm PDMS-CRA型萃取头对大蒜粉挥发性风味物质提取效果最好,发现五个品牌的大蒜粉中23种挥发性物质是同时检出的,其中13种是含硫有机化合物。结论:二烯丙基二硫醚和二烯丙基四硫醚是大蒜粉中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
    • 刘丹丹; 赵培; 陈金玉; 赵文颖; 刘忠敏; 吴子健
    • 摘要: 目的:改进中式酱牛肉生产工艺、产品风味等。方法:对比传统静态腌制,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分析呼吸式滚揉腌制对酱牛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呼吸式滚揉腌制加工的酱牛肉与传统静态的主要香气成分一致,均是以醛类、烃类、醇类、酯类和酮类为主,其中各类代表物质分别为苯甲醛、茴香烯、桉树醇、乙酸丁香酚酯和2-丁酮。挥发性物质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烃类物质在数量上显著高于其他物质,传统静态腌制加工酱牛肉中含有23种烃类物质,经呼吸式滚揉腌制的酱牛肉烃类物质种类显著低于对照组,仅为11种;醛类作为酱牛肉中主要风味来源其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物质,2种腌制方式中分别为37.48%,34.28%。酱牛肉中醇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香辛调味料;呼吸式滚揉腌制使得酱牛肉中酯类物质增加,其相对含量也随之增加;GC-MS分析结果显示,由呼吸式滚揉腌制与传统静态腌制加工的酱牛肉香气特征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PME/GC-MS可以较好地分析比较不同腌制方式加工酱牛肉的挥发性物质。
    • 李开; 范誉川; 丁岚; 曾鸣; 宋昊
    • 摘要: 为了研究核桃蛋白在酶解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采用Protamex?蛋白酶对核桃蛋白进行酶解,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不同时间点分析酶解液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并对结果进行了相对气味活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酶解前和酶解后分别检测出55种和68种挥发性物质,包含了醛、醇、酮、酯和呋喃等种类;随着酶解的进行,关键香气成分由酶解前的正戊醛、1-辛烯-3-醇和异戊醛等21种化合物,逐渐转变为异戊醛、二甲基二硫醚和(2E,4E)-癸二烯醛等13种化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酶解至3 h时,香气特征趋于稳定,酶解液香气结构的改变主要受2-乙基己醇、2-乙基呋喃、(2E,4E)-癸二烯醛、2-正戊基呋喃、Z-4-庚烯醛和二甲基二硫醚浓度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为酶解法制备核桃肽过程中风味品质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黄涛; 雷强; 俞世康; 何佶弦; 张启莉; 谢良文; 母明新; 景延秋
    • 摘要: 为研究烟叶烘烤过程中烤房内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的方法检测烤房内和烟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烤房内和烟叶中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分别有76种和96种,共同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有19种;其中烟碱和叶绿醇是烤房内和烟叶中挥发性成分含量最多的物质,总量占比分别为91.59%和92.86%,烤房内烟碱和叶绿醇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分别为1030.30和138.87;烤房内的烟碱含量和烟叶中的烟碱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并逐渐稳定的趋势,在42°C末达到最大值,并在47°C末—68°C末趋于稳定;烟叶中的叶绿醇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2°C末达到最大值,烤房中的叶绿醇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54°C末—68°C末趋于稳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烤房内挥发性成分在开烤—42°C末变化明显,在47°C末—68°C末趋于稳定。
    • 景二丹; 许小燕; 顾青清; 余沛芝; 张琳琳; 李霞
    • 摘要: 文中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两级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10种藻类代谢产物的含量,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剂量、萃取纤维等预处理参数对嗅味物质含量的影响,同时对不同规格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在萃取时间为25 min、萃取温度为65°C、氯化钠含量为1.7 g的测定条件下,采用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进行预处理,HP-5MS色谱柱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器进行测定,可以使检测结果达到最优效果。方法的质量浓度均达到5.00~100.00 ng/L,工作曲线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5;方法检出限(2S/N)为0.14~1.00 ng/L。在纯水加标量为20.00、50.00、80.00 ng/L时,平均回收率为92.0%~109.0%,精密度RSD为0.4%~8.9%,实际水样加标的平均回收率为83.9%~101.8%。该方法检测浓度数量级在纳克级,灵敏度较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提高1000倍,更适合地表水和饮用水中低浓度藻类代谢产物的检测要求。
    • 熊庆; 蒲雪梅; 宋红杰; 郭彩红
    • 摘要: 固相微萃取作为前处理方法,可以萃取富集白酒中微量香气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实现混合样品中多种组分的良好分离,从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白酒中的微量酯类化合物为对象,利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法,设计了一个半开放实验过程。学生在掌握相同仪器分析实验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相似的实验流程,选择不同的实验样本,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以浓香和酱香白酒样品为例,介绍了整个实验流程、实验结果以及学生对结果的评价。
    • 陶小庆; 陈钰; 欧阳宇彤; 崔龙; 梅小萍; 颜琰; 龙倩倩
    • 摘要: 为了解铜仁市不同地区梵净山绿茶的主要香气以及探寻不同地区绿茶香气成分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铜仁市不同区域的梵净山绿茶香气成分,香气成分分为七类,分别为醇类、醛类、烯烃、烷烃、酯类、苯类、酮类。醇类、酮类、酯类是具有香气的成分类,它们是茶叶共有的香气成分,而苯甲醇、苯乙醇、芳樟醇、β-紫罗兰酮、茉莉酮、(Z)-己酸-3-己烯酯、柠檬烯是其中对香气有贡献的几种成分,从而构成了梵净山绿茶的独特香气。
    • 王佳琳; 林源; 张璇; 宋龙飞; 刘雪琪; 石林; 秦伟帅; 王岱杰; 孟武
    • 摘要: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及工艺,以大麦麦芽、面包干、红枣汁和“黑参”为发酵底物,利用酵母菌,干酪乳酸菌的不同组合混菌发酵制得格瓦斯饮料。以感官品评等级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接种量、初糖浓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原料配比对格瓦斯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格瓦斯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总接种量2%,初糖浓度为6°P,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22°C,面包干与大麦麦芽比例9∶1。建立了顶空-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格瓦斯中吡嗪类化合物的方法,分析比较三种萃取头提取吡嗪类化合物的差别,结果表明:75μm CAR/PDMS萃取头表现出了较高的萃取效率,并检测出四种主要吡嗪类化合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