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三沙湾

三沙湾

三沙湾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93176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福建省海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海洋科技支撑与海洋资源开发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水论坛等;三沙湾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郑钦华、李超、丁光茂等。

三沙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3176 占比:99.98%

总计:393259篇

三沙湾—发文趋势图

三沙湾

-研究学者

  • 郑钦华
  • 李超
  • 丁光茂
  • 吴祥恩
  • 周进
  • 林建伟
  • 沈林南
  • 王萱
  • 蔡清海
  • 郝赛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俊杰; 刘平; 林丰增; 王继龙; 丁大林; 彭博; 武彬; 劳金秀
    • 摘要: 三沙湾是福建省最大的海湾,也是中国东部典型的基岩半封闭海湾,其冲淤变化受山溪性河流和潮汐输运泥沙量变化影响,明确物源演变特征对于研究湾内沉积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沙湾NDGK2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地层序列和年代框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重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90 ka以来的物源演变特征,进一步揭示三沙湾在全球气候海平面波动下的环境演变规律。重矿物分析显示:MIS5、MIS3和MIS1高海面阶段以自生矿物为主,锆石含量相对较低,ZTR指数较低;MIS4和MIS2低海面阶段以褐铁矿为主,锆石含量相对较高,ZTR指数较高。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MIS5、MIS3和MIS1高海面阶段Ti、Ba、Ni含量相对较高;MIS4和MIS2低海面阶段Ni、Ba含量相对较低。重矿物特征及地球化学指标揭示了90 ka以来高海面阶段悬浮泥沙主要来源于潮流输入的海域泥沙,低海面阶段泥沙主要来源于亚热带气候下以霍童溪为代表的当地河流。相比内陆地区,沉积物物源指标及孢粉组合特征均表明宁德地区对全球降温事件的响应并不敏感,冰期河流仍较发育。轨道时间尺度上,相比陆源物质输入,海平面上升才是三沙湾泥沙淤积的关键影响因素。
    • 谢毓婧; 赵晶
    • 摘要: 海上聚落是一种独特的乡土聚落景观,是近年来伴随着近海养殖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聚落类型,同时也是疍民文化的新载体,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沙湾地区的海上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出发,分析人海关系发展的自然基础和人文基础,探究海上聚落的成因。现状海上聚落中呈现出了内在的人海依存关系和外在的人海空间联系特征,是海上聚落文化景观的核心。研究为疍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海上聚落的有机更新奠定了基础,对探索海上空间、挖掘海洋文化等具有借鉴意义。
    • 刘勇; 叶孙忠; 马超; 庄之栋; 徐春燕; 沈长春; 蔡建堤; 谢少卿
    • 摘要: 根据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季度10个站位定置张网调查资料,对福建三沙湾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游泳动物209种,隶属于3门4纲19目73科144属,其中鱼类154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7种。游泳动物种类数以秋季出现最多,四个季节共同出现的种类有42种。鲈形目种类最多,其次是十足目。鱼类适温性以暖水性种类居多,占71.43%,暖温性种类次之(27.92%);生态类型以底层、近底层鱼类居多,两者合占75.97%。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和日本(虫寻)(Charybdis japonica)等14个种类是三沙湾游泳动物的优势种类,季节性优势种居多。三沙湾定置张网调查渔业资源质量密度为111.09 kg/km^(2),尾数密度为13.72×10^(3) ind./km^(2),均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三沙湾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重视对外来物种的监测。
    • 黄晓旭
    • 摘要: 2021年4~5月间在三沙湾海域10个站位开展了4个航次调查,对该海域藻类生物群落组成,物种密度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航次收集水样中共鉴定出藻类生物64种,其中优势种主要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根管藻(Rhizosolenia sp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中缢虫(Mesodiniidae)。骨条藻在各航次中均检测到较高的丰度,尤其在4月26日航次中,其在各个站位间均有着较高的丰度,细胞密度平均值为4.39×105个/L;根管藻、圆筛藻和中缢虫细胞密度在采样站位间变化范围较大,其平均值分别为:9.71×102个/L;8.94×102个/L和1.23×103个/L。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发现温度和溶解氧浓度是影响三沙湾海域藻类生物优势类群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三沙湾海域中藻类生物的分布及其关键的影响因子,尤其是在赤潮高发的月份。
    • 林建伟; 朱志煌
    • 摘要: 本文根据2015年12月在三沙湾盐田港海域获取的5个站位27 h连续定点海流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准调和分析,计算了5个站位6个主要分潮O_(1)、K_(1)、M_(2)、S_(2)、M_(4)、MS_(4)的北、东分量潮流调和常数,并给出了各测站的各层潮流椭圆要素;同时,对同步观测潮汐特征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三沙湾的潮汐和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在观测海域,浅水分潮在总海流中占的份额很小,M_(2)分潮流的椭圆率K值小于0.2,潮流主要呈N-S向往复式运动,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最大可能流速介于113~135 cm/s之间,盐田港湾口流速较大,湾顶流速较小,流速总体上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减小,流向较一致;余流流速整体上较小,一般小于8 cm/s,最小约为2 cm/s,层化结构不明显。
    • 籍辰旭; 陈逍遥; 陈火荣; 李聪; 王萱; 杨位迪; 丁光茂; 林岗
    • 摘要: 于2019年4月在福建省三沙湾海域24个站位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细胞密度及生态学指数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沙湾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9属181种,其中硅藻门57属161种、甲藻门10属16种、蓝藻门1属3种、金藻门1属1种;优势种有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菱形藻(Nitzschia sp.);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中层>底层>表层,水平分布中各站位有较大差异,密度介于(9.20~38.9)×10^(6)个/m^(3)之间,平均值为22.67×10^(6)个/m^(3);不同站位丰富度指数介于0.77~1.83之间,平均值为1.24;均匀度指数介于0.35~0.74之间,平均值为0.63;多样性指数介于1.14~2.63之间,平均值为2.13,总体评价处于中等水平。
    • 林建伟; 朱志煌
    • 摘要: 本文根据2015 年12 月在三沙湾盐田港海域获取的5 个站位27 h 连续定点海流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准调和分析,计算了 5个站位6个主要分潮O1、K1、M2、S2、M4、MS4的北、东分量潮流调和常数,并给出了各测站的各层潮流椭圆要素;同时,对同步观测潮汐特征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三沙湾的潮汐和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在观测海域,浅水分潮在总海流中占的份额很小,M2分潮流的椭圆率|K丨 值小于0.2,潮流主要呈N-S 向往复式运动,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最大可能流速介于113~135 cm/s 之间,盐田港湾口流速较大,湾顶流速较小,流速总体上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减小,流向较一致;余流流速整体上较小,一般小于8cm/s,最小约为2cm/s,层化结构不明显.
    • 籍辰旭; 陈逍遥; 陈火荣; 李聪; 王萱; 杨位迪; 丁光茂; 林岗
    • 摘要: 于2019 年4 月在福建省三沙湾海域24 个站位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细胞密度及生态学指数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沙湾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 门69 属181 种,其中硅藻门57 属161 种、甲藻门10 属16 种、蓝藻门1 属3 种、金藻门1 属1 种;优势种有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菱形藻(Nitzschia sp.);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中层>底层>表层,水平分布中各站位有较大差异,密度介于(9.20~38.9)x106个/m3之间,平均值为22.67×106个/m3;不同站位丰富度指数介于0.77~1.83之间,平均值为1.24;均匀度指数介于0.35~0.74之间,平均值为0.63;多样性指数介于1.14~2.63 之间,平均值为2.13,总体评价处于中等水平.
    • 齐昱恺; 涂俊彪; 于俊杰; 范代读
    • 摘要: 基于2018年8月福建三沙湾湾内外共两个定点站位的船基和座底三脚架观测数据,研究了三沙湾底边界动力过程及悬沙输运特征.结果表明,三沙湾湾内湾外两个站位均表现出涨落潮历时相近但涨落潮流速明显不对称的现象,即湾内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湾外则相反.湾内水体受淡水输入影响较大,表现出落潮期间显著的温盐层化,而涨潮期间水体混合良好;湾外水体受淡水影响不明显,表现为水体温度主导的层化.通过对底边界层动力过程的分析表明,湾内(距底0.75 m)、湾外(距底0.50 m)站位底边界层的平均摩阻流速分别是0.016 m/s、0.013 m/s,且两个站位拖曳系数基本相等(2.03×10–3),表明在相同流速下湾内站位的底部切应力更大,近底沉积物再悬浮和搬运相对湾外站位更为显著.因此观测期间悬沙浓度最大值出现在湾内站位,为109 mg/L,且悬沙在垂向上的分布可达上层水体;湾外站位悬沙浓度更低,并且底部悬浮泥沙仅能影响至距底5 m的水体.悬沙通量机制分解结果表明,三沙湾夏季的潮周期单宽悬沙从湾外向湾内方向净输运,湾内站位向湾内方向净输运74.88 g/(m·s),平流输沙占主导作用,贡献率41.7%;湾外站位向湾内方向净输运10.57 g/(m·s),主要受平流输沙和垂向净环流的控制,贡献率94.9%.
    • 李健成; 吴伊婧; 江彬彬; 苏建锋; 于俊杰; 范代读
    • 摘要: 潮滩作为重要的湿地类型和高效的有机碳汇备受关注,近期围垦、养殖等人类活动和互花米草入侵对潮滩生化环境和有机碳埋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了福建三沙湾三处不同植被类型的潮滩各取得沉积物短柱样,测定沉积物的总有机碳含量(TOC)、稳定碳同位素(δ13C),结合210Pbex测试计算的沉积速率,估算了不同区域的有机碳埋藏通量(BC).结果表明,互花米草阶段和红树林阶段TOC含量分别为0.67%和0.95%,比对应的光滩阶段分别提高了13.6%和26.7%,表明红树林对潮滩固碳效率的提升比互花米草更加显著.在两者的共同生长区域,随时间推移TOC含量显著下降,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挤占红树林生长空间之后,降低了潮滩的固碳效率.短柱样沉积物 δ13C值分布范围在–24.70~–21.87‰,主要体现海源有机质同位素特征,但也会受潮滩植被生长类型影响.对各短柱样有机碳埋藏通量进行估算,得到研究区红树林生长阶段BC平均值为149.53 g/(m2·a),远高于互花米草生长阶段的平均值57.37 g/(m2·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