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344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哲学理论、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53037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理论界、学术交流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二届沈阳科学学术会议、201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等;技术异化的相关文献由389位作者贡献,包括董传升、李世雁、毛献峰等。

技术异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4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3037 占比:99.78%

总计:153381篇

技术异化—发文趋势图

技术异化

-研究学者

  • 董传升
  • 李世雁
  • 毛献峰
  • 许良
  • 邹成效
  • 高盼
  • 陈凡
  • 张之沧
  • 张胜男
  • 张鹏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车君宝
    • 摘要: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描述了启蒙的异化现象,认为启蒙在推翻神话的行动中实际上也消灭了启蒙自身的基础。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并没有说明启蒙异化现象的根源,这是因为其批判仅停留在观念的批判层面,而没有更加深入到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考察上,因此,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只能在观念上重复启蒙的异化过程,而不能解释启蒙如何发生异化,又因为何种原因发生异化。
    • 陈力钧; 陈志勇
    • 摘要: 算法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激发新潜力、注入新动力,引发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权力结构变革与价值生态秩序变革,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娱乐成瘾、舆论操纵、价值失序等风险挑战。在算法推荐技术影响下,一定程度上用户认知被技术异化,内容传播把关权力失控,平台行为逾矩失范,价值渗透愈发隐蔽。治理意识形态的算法风险不仅是互联网智能系统的技术性问题,还涉及政治权力、公共伦理、信息传播、心理意志等多学科领域,应采取多维分析视角综合考量,优化算法逻辑、完善监管体系、强化话语阵地、推进算法透明,探索算法时代的治理思路和现实路径。
    • 张珈瑜
    • 摘要: 人类文明的发展即将进入到人与机器“共生”的时代,机器的地位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被提高,人机关系现已充满诸多“不确定性”。“赛博人”的出现突破了实体论的身体观,传播主体已不再是纯粹的生物体,人机关系的边界逐渐模糊;媒介技术的具身性特点呈现出赛博人具身化的优势,即“人体的延伸”。在激活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转、提高了人类对风险挑战的应对能力的同时,科技发展对技术的过度加持也造成了人类从行动到思维的各个方面的异化。随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倡导“科技向善”,是正确处理人机关系正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人类与科技共生的基本准则。
    • 韩涛泽
    • 摘要: “技术异化”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技术哲学角度对其展开批判性研究尤为必要。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作为技术哲学的两个代表性人物,前者着眼于人之合目的性的“技术的工具”,把技术异化根源归结为技术私有的“资本主义”,因而将问题解决诉诸重新占有和组织技术的“共产主义”;后者着眼于存在视域中的“技术的本质”,把技术“集置”理解为一种“完成了的形而上学”,因而将问题解决诉诸终结形而上学、通达澄明之境的“存在之思”。尽管二者在“存在论”意义上都在言说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同一的东西”,但仍是“以相互区分对照的不同方式”,因此二者在“存在者”层次上并不能相互替代和化约。在“资本主义”和“形而上学”互相缠绕的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应对现代技术异化问题无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孟飞; 冯明宇
    • 摘要: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对数字技术应用中产生的新异化的反思与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批判已陆续展开,而这二者是可通达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意义上讨论技术,认为技术异化是人技关系错置的表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将技术异化归因于一定社会的总体,洞悉到技术异化是资本关系的随附品及其存在的合法性来源。当今的“数字异化”是“机器异化”在数字时代的进一步延续,这种逻辑关联性表明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的持续性在场。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以“社会—政治”批判为底色,始终强调以现实的物质力量解蔽资本主义,为我们规范技术应用的合理界域指明了真正可为的道路。
    • 向丰华
    • 摘要: 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与资本结合,最终,技术异化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压迫人、奴役人。产业技术的异化、分工技术的异化、资本统治与剥削技术的异化是马克思立足于时代现状对技术异化进行剖析的三个层面。自然的异化、社会的异化、人的异化是技术异化带来的后果。马克思指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通过对技术异化的扬弃,人类社会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的解放道路。
    • 韦晨阳
    • 摘要: 基于先秦时期社会的技术发展和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了对技术的看法与反思。对老子思想从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得出其对技术对人的异化、损害人民福祉、资源浪费和争先妄作等的批判。老子的技术伦理思想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了解决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规范面临的困境,我们要扬弃技术对人的异化,确保技术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使技术活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
    • 焦占营; 桑宇
    • 摘要: 区块链因其信任机制而契合于司法活动,其可考、公平、不可篡改的特性,减低了信任风险,在司法全过程均可作为诉讼智慧化建设的保障,建议在现有区块链司法平台上补充建设全国司法终端应用,实现诉讼活动智能化的国家背书。但区块链的固有机能兼有两面性,其在推进传统业务信息化的同时,难免产生风险。且技术的背后是人,故其信任机制仍存在异化可能,应防范其技术变异与非法应用的可能。
    • 李建花
    • 摘要: 新时代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人工智能促进思政课的生态重构,同时新形势倒逼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但不可否认,在二者融合过程中,从受教育者、教育者、师生交往关系三个方面出现了“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原子化”等技术异化问题。由此,我们需要回归育人本质,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尊重主体需要,重塑教学结构;建构交往的对话性实践,拓展人机互动的人文内涵来提升二者的融合性。
    • 张志华; 孙嘉宝; 季凯
    • 摘要: 数智化时代,高等教育正面临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转型趋势,“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为把握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新视野。相较于传统教育,数智技术赋能学生培养个性化、教师素养数字化和教育教学时空多元化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不变”的要素应是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角色、高校根本任务。“变”与“不变”中隐含学生无效认知负荷增加与被边缘化的风险,教师“数字鸿沟”扩大与“主奴悖论”蔓延的风险,教育教学的信息安全问题与人文关怀缺位的风险。基于此,学生应主动求变,提升数智技术个性化培养成效;教师应积极应变,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高校应准确识变,促进数智化转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