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弹性地基梁

弹性地基梁

弹性地基梁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2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9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180758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大会等;弹性地基梁的相关文献由108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建军、赵明华、夏桂云等。

弹性地基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9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0758 占比:99.72%

总计:181274篇

弹性地基梁—发文趋势图

弹性地基梁

-研究学者

  • 马建军
  • 赵明华
  • 夏桂云
  • 杨成永
  • 程霖
  • 赵伟东
  • 赵跃宇
  • 马文辉
  • 马缤辉
  • 张爱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文俊; 傅鹤林; 李小海; 王翔
    • 摘要: 根据弹性地基梁张有龄法,建立了基坑围护墙体的扰曲微分方程,求得了其解析解,表示出墙体侧向位移与开挖深度、墙体插入深度及墙体厚度的数学关系式,进而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插入比与墙体厚度对墙体侧向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开挖深度内插入比为1~1.4比较经济合理,墙体水平位移在此后开始骤增,如继续开挖应加设横撑、斜撑等支撑结构,以保证基坑安全;墙体厚度取1~1.5m比较经济合理。研究结果与FLAC3D模拟结果一致,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基坑支护工程中。
    • 张凡; 陈炳聪; 刘爱荣; 周危; 刘国蔚
    • 摘要: 剪力连接件是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关键部件,其荷载-滑移曲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滑移前摩擦阶段、滑移阶段、滑移后弹性阶段、滑移后塑性阶段。该文通过弹性地基梁理论和材料力学平面应力理论,建立了高强螺栓剪力连接件的受力模型,对前三个阶段的受力行为进行了理论解析分析,并通过多组试验数据对理论结果进行了验证,二者吻合良好。研究表明:剪力连接件在整个受力过程同时受弯矩、剪力和轴力的耦合作用,该文提出的力学模型能较为准确的模拟螺栓弹性阶段的极限值,能初步解释螺栓在弹性段抗剪性能随预拉力变化的原因;并得出了螺栓弹性段弯矩对其屈服极限影响有限的结论。
    • 欧孝夺; 白露; 江杰; 罗方正
    • 摘要: 为了研究圆砾地层中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对规程计算模型中未能充分考虑基坑变形后的桩土作用形式使得计算位移偏大等不足进行改进。根据一类圆砾地层开挖破坏滑移面,应用能量法计算桩间土压力,以及考虑弹性附加应力理论计算桩后土压力的改进模式,利用弹性支点法分别建立前、后排桩滑移面上下挠曲微分方程,再引入相关边界条件,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进行求解。结合圆砾地区南宁市地铁四号线那洪立交站深基坑工程案例,求得了前、后排桩桩身沿深度各点处的弯矩和水平位移值,通过与规程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可得,改进模型计算的桩体弯矩最大值、桩体水平位移与监测数据比较吻合,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合理性。
    • 庞牧华
    • 摘要: 将闸室结构简化为作用在地基上的框架结构,通过对框架结构地基梁单元的细分,采用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完建期工况和蓄水期工况下,闸室底板不设置悬挑和设置不同长度的悬挑时闸室底板内力,得到设置悬挑时可明显降低闸室底板弯矩、剪力和地基反力值,且随着悬挑长度的加大,弯矩、剪力和地基反力值的减小量近似趋于稳定值的结论。
    • 彭聪
    • 摘要: 对于隧道结构的设计,工程设计人员往往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再结合以往工程设计经验对结构进行验算。为确保有限元计算结果较真实地反应结构受力情况,基于荷载-结构模型,从基础理论出发,对隧道结构进行拆解分析,为有限元建模提供理论基础,并引入弹性地基梁计算理论对有限元方法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基于Midas Civil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并以广州某过江隧道工程为背景对两种方法进分析计算。通过理论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和理论模型无法准确计算特定工况下真实的结构响应,此时可将底板按弹性地基梁进行受力分析,对于隧道底板底边缘受压的情况,提出的两种有限元模拟方法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基于保守原则,对于隧道底板底边缘受拉的情况,在结构验算时,有必要考虑采用弹性地基梁计算得到的结构响应。
    • 刘霖; 熊慧娴
    • 摘要: 在福州罗源湾港区某工程矿石散货堆场拟建设4条斗轮堆取料机基础,因平面布局限制,斗轮堆取料机基础跨越深厚软土区和开山区,且矿石堆高14m,堆矿存在单侧堆载的可能,下部软土处于大应力状态及存在侧向变形的可能性,整体呈现出复杂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斗轮机在运营过程中对沉降、变形的要求较高,基础结构型式选择需综合使用要求、地质、技术、经济等因素。本文针对该斗轮机基础处于软硬分明、深厚、大应力下的软土工况,通过计算分析及结合工程经验与案例,对轨枕道砟、桩基轨道梁以及弹性地基梁方案进行比选,最后推荐全软土区采用轨枕道砟,跨越软土区和开山区采用桩基轨道梁、无软土区和开山区采用弹性地基梁的组合方案。另外,计算分析了负摩阻效应对桩基长度的影响,并给出桩身长度的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轨道基础结构选型提供参考。
    • 付春雨; 严鹏; 唐波
    • 摘要: 为揭示主梁竖向截面温差作用对施工阶段斜拉桥的影响机理,准确预测斜拉桥结构的截面温差效应,将斜拉桥主梁视为一根连续弹性支承的地基梁,其支承刚度取决于斜拉索的竖向抗拉刚度。对主梁微段进行内力分析,建立微段的内力平衡微分方程;结合温差变形和支承边界条件,对方程进行求解,获得结构应力和变形,由此提出一种斜拉桥结构主梁截面温差效应的解析方法。通过与实桥算例的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预测竖向截面温差作用下斜拉桥主梁的结构应力与变形,并进一步分析结构响应在斜拉桥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斜拉索刚度变化对该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截面温差作用只会在主梁悬臂端引起较大结构变形;而主梁其他部位受到拉索和桥塔的约束作用,变形量很小,但由于约束作用的存在,其温差应力较大,尤其在塔梁连接处应力值达到最大;而且温差应力随着施工悬臂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桥梁施工至大悬臂状态下,主梁的底板与腹板均会出现较大的拉应力,应通过增加预应力等措施抵消或减小这部分拉应力;但温差效应受斜拉索支承刚度的影响较小,因此采用中间索的平均支承刚度作为计算模型的支承刚度,能够满足工程需求,也减少了计算量,便于工程设计。
    • 孙海忠
    • 摘要: 以取得圆形基坑环梁等效弹性支撑刚度为出发点,运用支撑弹簧来模拟支撑环梁的空间环向效应,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圆环撑刚度推导过程,但该过程并未考虑实际工程中因施工因素导致的圆环梁呈非理论状态圆形的现象。基于上海某市政工程工作井项目,对圆环梁支撑刚度计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将理论标准圆环撑简化为多边形支撑,并按照平面竖向弹性地基梁进行支撑刚度计算。将计算结果与标准圆环支撑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标准圆环支撑刚度计算结果约是近似圆环多段线支撑刚度的10倍;随着圆环多段线分段数增多,多边形趋于圆形,等效弹性刚度值趋于平缓,而最优分段数量需根据圆形基坑环梁半径来确定;利用多段线支撑刚度进行基坑剖面计算,与标准圆环支撑计算方法相比,考虑了弯矩及剪力的影响,更加贴合工程实际,确保基坑围护设计安全可靠。在设计过程中,将圆环梁简化为多边形环梁的设计理念可为今后类似圆环撑刚度计算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邓时容; 肖世国
    • 摘要: 针对边坡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普通抗滑桩嵌固段顶端前侧地层抗力不足的问题,提出嵌固段顶部拓宽型抗滑桩结构。基于水平受荷的弹性地基梁模型,推导滑床为多层岩土体的嵌固段顶部拓宽型桩的内力、位移、地层反力计算公式。实例分析表明,当桩体局部拓宽宽度为原桩宽度2倍时,嵌固段顶端地层反力可减小约25%,桩体最大弯矩及剪力减少5%~10%。讨论了拓宽宽度与深度、桩体嵌固深度、桩间距等主要因素对拓宽型桩内力与位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普通桩经嵌固段顶部拓宽后,桩身水平位移与嵌固段顶端前侧地层反力显著降低;拓宽宽度与深度、嵌固段深度的增加均能增强拓宽型抗滑桩的水平承载能力,但当拓宽宽度达到原桩2倍、拓宽深度超过嵌固段深度40%后,继续拓宽对桩体水平承载能力的增加效果不显著。
    • 肖旻; 王正中; 吴浪; 杨晓松; 崔浩; 葛建锐
    • 摘要: 为克服已有梯形渠道弹性地基梁模型未考虑土体连续性及需要预先假定切向冻结力分布的不足,该研究在Winkler模型的基础上,用土弹簧的伸缩来描述法向冻胀力与法向冻结力,引入剪切层和接触界面层构建了梯形渠道双参数冻土地基梁模型。通过引入剪切层考虑土弹簧间的相互作用,引入接触界面层把切向冻结力计算纳入模型中一体化求解。以甘肃省靖会总干渠梯形渠道为例,计算了衬砌板法向冻胀位移,并将计算值与Winkler模型、有限元法计算结果及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衬砌板各点切向位移及切向冻结力分布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值与Winkler模型、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且与试验值更加接近,当剪切系数g=0时双参数模型则退化为Winkler模型,验证了模型合理性;衬砌板各点切向位移及切向冻结力呈非线性分布,且随切向刚度增大,各点切向位移总体呈减小趋势,与实际相符。本研究可为梯形渠道抗冻胀设计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