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3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40913篇;相关期刊321种,包括湖泊科学、水生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2015年“海洋地质、矿山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宁波市第八届学术大会等;底栖动物的相关文献由2905位作者贡献,包括池仕运、潘保柱、殷旭旺等。

底栖动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3 占比:1.97%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40913 占比:97.86%

总计:41806篇

底栖动物—发文趋势图

底栖动物

-研究学者

  • 池仕运
  • 潘保柱
  • 殷旭旺
  • 胡菊香
  • 王备新
  • 蒋万祥
  • 蔡立哲
  • 徐宗学
  • 陈胜
  • 张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安庆; 卢慧
    • 摘要: 一、工程概况南淝河是巢湖北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安徽省中部大潜山余脉的南部,主干河道全长约70.0km,流域面积1464km2。南淝河流域生态修复(水生植物种植)主要任务为通过恢复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等措施净化设计河段的水质,恢复设计河段的生态环境功能,并探索南淝河流域河道中水生植物恢复的适宜性,为下一步开展南淝河全流域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工程范围为南淝河二道坝至怀宁北路,设计长度为350m。沉水植物种植面积6285m2,水生动物投放321kg。
    • 黄彬彬; 李光锦; 丰茂成; 陈宇炜; 严登华
    • 摘要: 底栖动物是河流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为分析赣江干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本研究于2018年8月、2019年1月及4月在赣江干流布设12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调查。赣江干流共检出底栖动物3门6纲24种属,上游的优势种分别为苏氏尾鳃蚓和铜锈环棱螺,中游的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下游的优势种为大沼螺和圆顶珠蚌。经统计得出底栖动物丰度为49ind./m^(2),而生物量达46.82 g/m^(2)。不同水情期物种数变化趋势为:1月枯水期(18种)大于4月丰水期(12种),枯水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于丰水期。典型对应分析法分析表明,枯水期影响赣江干流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总氮、电导率和溶解氧;而丰水期却为透明度、溶解氧、电导率等。研究结果可为赣江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
    • 张兆衡; 杨薇; 张子玥; 孙涛; 刘海飞
    • 摘要: 海草床是近海重要、高产的生态系统,发挥着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本文以渤海辽东湾觉华岛海域海草床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8月和10月开展了海草床夏、秋两季的典型生物群落调查,阐明了该区域海草(鳗草(Zostera marina 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差异,揭示了海草床典型生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觉华岛海域鳗草在夏季的茎枝长度、茎枝密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秋季(P<0.05);海草床内典型生物群落夏秋两季的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在1.09~1.77、0.46~1.17、0.65~0.88间波动;其中浮游植物的H’在夏季低于秋季,而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均呈现相反趋势.RDA分析表明:沉积物沙含量、水体无机氮和pH是该区域海草生态学指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水体总磷、无机氮和溶解氧是海草床内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群落特征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 丁振军
    • 摘要: 本文对2015—2018年大凌河锦州段张家堡和王家沟断面进行了底栖动物及pH值、溶解氧、COD、氨氮、镉、汞、砷、铅、铬环境因子的监测。结果表明:共监测到底栖动物3门5纲59种;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CCA排序分析显示,绿钩尾春蜓、红纹蜉、安图小蜉、三刺弯握蜉、红天角蜉、卡罗长角纹石蚕、圆眼粒龙虱、格式星齿蛉、喙隐摇蚊、新宾纺蚋、毛头瘤虻、四节蜉、苇氏巴蛭、赤豆螺等物种与溶解氧成高度正相关,与其他污染指标成负相关;敏感物种的增多以及水质评价结果显示该河段水质不断转好。
    • 丁丰源; 高祥云; 张国维; 杨娟
    • 摘要: 对甘肃段渭河流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总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42属,浮游动物4类17种,底栖动物7种,鱼类23种。结合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鱼类多样性指数综合分析,判断出渭河甘肃段水生生物多样性一般。渭河流域水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工作,确保渭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 丁振军
    • 摘要: 对2016~2020年浑河沈阳段东陵大桥和于家房断面进行了底栖动物及COD、高锰酸盐指数、BOD、氨氮和总磷5项环境因子的监测。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东陵大桥和于家房水质类别分别从Ⅴ类和劣Ⅴ类上升到Ⅲ类和Ⅴ类。底栖动物共监测到3门5纲42种,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CCA分析结果显示,德永雕翅摇蚊、喙隐摇蚊、浅白雕翅摇蚊、三带环足摇蚊、圆眼粒龙虱等物种与COD和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可能污染耐受种;柔嫩雕翅摇蚊、黄蜻、七纹尾蟌、苏氏尾鳃蚓、中华小长臂虾、八目石蛭、日本医蛭、梨形环棱螺、方形环棱螺、纹沼螺、小土蜗、圆顶珠蚌与5项环境因子呈负相关关系,可能为污染敏感种。
    • 方颖冉
    • 摘要: 通过巢湖2018年水质与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对巢湖水质状况以及水生生物组成、密度与生物量、优势种类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夏季巢湖浮游植物为118种(含变种),隶属6门26科60属,细胞丰度平均值为3.1×10^(7)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5.7 mg/L;浮游动物140种(含属),其中枝角类、桡足类各9种,轮虫24种,纤毛虫98种(含属),且月平均丰度1898.9 ind./L,生物量为4.4 mg/L;底栖动物为16种(含属),平均丰度为495.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2.04 g/m^(2);鱼类47种,隶属8目15科,优势鱼类为刀鲚(Coilia ectenes)、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等,各样点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有明显差异。在巢湖未来管理中,应综合运用食物链调控技术、提高污水排放标准等,以提升巢湖生态环境质量。
    • 王萌; 苑艺; 于海燕; 贾显乐; 黄浩然; 陈月仙; 金小伟; 林晓龙; 王备新
    • 摘要: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得到广泛应用的水质生物监测和评价指示生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类群多样性高、形态鉴定专业性强、鉴定资料不全等影响,难以将其精确鉴定到种。新兴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地鉴定物种,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等领域被寄予厚望。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依赖于完整、全面的参考数据库,然而现有公共数据库无法满足底栖动物鉴定的需求。鉴于此,南京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携手构建了中国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条形码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线进行底栖动物条形码和环境DNA-宏条形码比对,完成对物种的精准注释。该数据库的建成为我国应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开展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
    • 李学军; 张景晓; 于淼; 董静; 高云霓; 张曼; 秦祥朝; 周艳丽
    • 摘要: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于监测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连接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目前,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以水质监测为主.受黄河特殊的水文条件和生境异质性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开展较少且数据较为分散,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此,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干支流及其附属水体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 朱伟兵; 文娅丹
    • 摘要: 水生态监测是做好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河湖健康评价、流域水库生态调度、水利工程过鱼设施设计与建设、河湖水系连通与生态修复、供水安全保障等水利工作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为了解抚仙湖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湖泊营养状况,于2021年5、8月对抚仙湖进行了水生态现状调查,采用水生生物综合评价法对抚仙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抚仙湖营养状态评价为中营养,浮游植物水华风险评估为初具条件,抚仙湖湖区水生生物综合状况评价Ⅲ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