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3年内共计2409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普通生物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9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347008篇;相关期刊647种,包括钓鱼、海洋世界、淡水渔业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浮游生物的相关文献由466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文、杨传昕、王琳等。

浮游生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9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7008 占比:99.47%

总计:348867篇

浮游生物—发文趋势图

浮游生物

-研究学者

  • 赵文
  • 杨传昕
  • 王琳
  • 何志辉
  • 刘超
  • 吴惠仙
  • 薛俊增
  • 韩博平
  • 丰美萍
  • 余育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罗茵
    • 摘要: 黄沙蚬,学名河蚬,属于淡水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湖泊、江河中,天然资源丰富。它们穴居于水底泥土,以浮游生物为食料,生长快,繁殖能力强,在我国的大、中、小湖泊内均有广泛的分布。广东省珠海莲州黄沙蚬具有多年的发展历史。
    • 邵旭东; 李毅超; 白禄军; 周波波; 王芳芳; 刘青
    • 摘要: 为研究打虎石水库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等群落结构特征,对水体营养状况评价和水库鱼产力进行估算,于2018年5、7、9月对其浮游生物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打虎石水库浮游植物共57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有22种,占38.60%,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7.5465×106个/L,平均生物量为3.11 mg/L。浮游动物种类共检出39种,其中轮虫种类最多,有19种,占48.72%,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924.54个/L,平均生物量为1.34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结果表明,打虎石水库营养类型为中营养型。根据浮游生物调查结果估算鱼产力为336.63 kg/hm2。研究结果表明,打虎石水库饵料利用率较低,可适当增加鲢、鳙的放养量,以控制水库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生物量,进一步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发生。
    • 白海锋; 王怡睿; 宋进喜; 孔飞鹤; 张雪仙; 李琦
    • 摘要: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区域。为了掌握渭河浮游生物组成结构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18—2019年分两个季节在渭河开展4次水生态调查,研究分析了渭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8门53种,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占比分别为43.4%、33.9%;浮游动物4类30种,以轮虫为主,占比为50.0%。渭河浮游生物优势种主要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篦形短缝藻(Eunotia pectinal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球形砂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舞跃无柄轮虫(Accomorpha saltans)。种类数均呈现下游>中游>上游,春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2.115×10^(6) cell·L^(−1))和平均生物量(0.432 mg·L^(−1))均高于秋季(1.630×10^(6) cell·L^(−1),0.352 mg·L^(−1)),秋季浮游动物平均密度(9.864 ind·L^(−1))和平均生物量(10.219μg·L^(−1))均高于春季(4.984 ind·L^(−1),3.168μg·L^(−1))。浮游生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均值分别为2.519、0.798、1.394。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渭河水质属于轻度污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海拔和水深是影响渭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拔、溶解氧和pH是影响渭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河道综合治理与水体污染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渭河水环境质量,从而影响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该研究可为渭河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区域指导意义。
    • 龚森森; 李学梅; 吴嘉伟; 柴毅; 杨德国; 谭凤霞; 朱挺兵
    • 摘要: 为了解长湖浮游生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于2017年7月(夏)及10月(秋)对长湖进行2次采样调查,并结合冗余分析法(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浮游生物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9属,共95种,划分为25个浮游植物功能群,平均密度为5.12×10^(6) ind./L,平均生物量为1.663 mg/L;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41属,共59种,划分为8个浮游动物功能群,平均密度为3.76×10^(3) ind./L,平均生物量为2.803 mg/L。从功能群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来看,夏季显著高于秋季(P<0.01),其中夏季H1站位浮游动物功能群的密度最高,秋季Y4站位的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且存在功能群A、LCF向E和K的演替趋势。从优势功能群种类来看,B、D、J、L_(0)、MP、P、T_(C)、PF、RF及SCF是夏、秋两季的共有优势功能群,其中L_(0)、T_(C)、RF及PF是绝对优势功能群。综合各功能群的主要代表种构成及其适应的生境特征表明,长湖鱼类对浮游生物的摄食压力较大且水质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冗余分析结果显示,TN、TP及DO为影响长湖浮游生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温及pH也与多数功能群呈明显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功能群B、D、J、L_(0)、Y及浮游动物PF、RF、SCF等彼此间多数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竞争及捕食等生物活动对功能群特征影响较明显。
    • 曾亚英; 李曙光; 李晓静; 李锦瑞; 斯琴高娃
    • 摘要: 【目的】了解居延海浮游生物资源现状,明确居延海水体营养状况和鲢、鳙鱼产力。【方法】按照《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SC/T 9402—2010)调查方法,于2020年11月—2021年9月对居延海浮游生物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并根据浮游生物量对居延海鲢、鳙鱼产力进行评估。【结果】居延海有浮游植物63种,隶属6个门,主要门类为硅藻门29种、绿藻门21种、蓝藻门6种;平均密度为16.39万个/L,平均生物量为0.52 mg/L;群落结构中优势种有16种,主要是针杆藻、舟形藻、镰形纤维藻等。浮游动物22种,其中,轮虫类16种、桡足类6种;平均密度为87.30个/L,平均生物量为0.61 mg/L;群落结构中优势种有17种,主要是臂尾轮属、晶囊轮虫属、英勇剑水蚤等。根据浮游生物量估算居延海鲢、鳙鱼产力为33.04~38.12 t。【结论】根据浮游生物量判断居延海水体属于贫营养型水体,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判断居延海水体属于富营养型水体;居延海鲢、鳙鱼产力估算数据远高于居延海中鲢、鳙鱼的实际数量,说明目前居延海浮游生物的利用程度较低,生产潜力较大。
    • 张健苗; 林添春; 廖振瑜; 杜宇坤; 余仲昊; 刘景建; 伍赛群; 康晓东; 徐曲毅; 石河; 赵建; 刘超; 谷党恩
    • 摘要: 目的比较微波消解-真空抽滤-自动扫描电子显微镜(microwave digestion-vacuum filtration-automat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MD-VF-Auto SEM)法与浮游生物基因复合扩增体系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MD-VF-Auto SEM法和浮游生物基因复合扩增体系分别对10例非溺死案例和50例溺死案例的肺、肝、肾组织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在各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结果溺死案例使用MD-VF-Auto SEM法检验的硅藻阳性率为100%,在6例非溺死案例的肝、肾组织中检出少量硅藻。浮游生物基因复合扩增体系的阳性率为84%,非溺死案例的肺、肝、肾组织结果均为阴性。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比,肝、肾组织的阳性率和总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VF-Auto SEM法对硅藻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浮游生物基因复合扩增体系还可检出硅藻外的其他浮游生物。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为溺死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方颖冉
    • 摘要: 通过巢湖2018年水质与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对巢湖水质状况以及水生生物组成、密度与生物量、优势种类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夏季巢湖浮游植物为118种(含变种),隶属6门26科60属,细胞丰度平均值为3.1×10^(7)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5.7 mg/L;浮游动物140种(含属),其中枝角类、桡足类各9种,轮虫24种,纤毛虫98种(含属),且月平均丰度1898.9 ind./L,生物量为4.4 mg/L;底栖动物为16种(含属),平均丰度为495.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2.04 g/m^(2);鱼类47种,隶属8目15科,优势鱼类为刀鲚(Coilia ectenes)、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等,各样点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有明显差异。在巢湖未来管理中,应综合运用食物链调控技术、提高污水排放标准等,以提升巢湖生态环境质量。
    • 唐美琳; 陈颖; 冼鸿仪; 连圳炜; 姜燃; 黄浩宇; 郑钟黛西; 彭晓武; 胡大林
    • 摘要: 为探讨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现状及水质情况,于2021年2—5月对黄龙带水库进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分析其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黄龙带水库浮游植物6门30种,其优势藻类为绿藻门;浮游动物13属15种,以轮虫门为主。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分别为10.00×10^(5) ind./L和413 ind./L。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大于3;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67和0.94。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多样性较高,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清洁贫营养型。
    • 黄朔; 陈远超; 李丹洁; 李连翔
    • 摘要: 2020年1月、5月、9月利用系统抽样法对泸沽湖浮游生物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并对浮游生物密度垂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为泸沽湖渔业管理、珍稀濒危鱼类的生境恢复及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共鉴定浮游生物243种,其中浮游植物7门10纲23目41科85属148种,小转板藻(Mougeotia parvula)、克洛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为主要优势类群;浮游动物12目28科58属95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e)、方形网纹溞(Ceriodaphnia quadrangular)为主要优势类群。由于水质变化及人为干扰,泸沽湖浮游生物物种组成已发生一定程度变化。浮游动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各采样月份波动一致,均为1月>5月>9月。浮游生物密度与生物量在不同采样月份呈现较大差异,浮游植物密度9月>5月>1月,而各采样月份浮游动物的密度差别较小,浮游植物生物量1月>9月>5月,浮游动物生物量5月>9月>1月,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5月和9月,捕食关系密切的物种之间在密度和生物量上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浮游生物密度垂直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浮游生物密度的垂直变化与泸沽湖水体温度的垂直变化有密切关系,浮游植物密度在1月和5月随着水层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而在9月先降低后升高;浮游动物密度在1月随着水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5月先升高后降低,在9月先降低后升高;浮游动植物关系在不同水层也有一定的差异。初步推断温度的垂直变化是影响部分水层中浮游动植物分布以及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
    • 谢海莎; 邵瑞华; 王际焱; 崔双虎; 师瑞; 肖懿
    • 摘要: 为探究延河浮游生物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于2019年7月从上游到下游采集了水质及浮游生物共286个样品。结果显示:浮游植物7门49种,其中绿藻19种占总数的39.23%,硅藻10种占40.23%,蓝藻12种占14.25%,隐藻1种占5.29%,黄藻、裸藻和甲藻7种占1%;检出浮游动物4门19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2种、枝角类5种和桡足类3种,分别占总数的71.85%、13.5%、9.27%和5.38%;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分别为1.92×10^(4)~425.16×10^(4)个/L、18~8720个/L;浮游生物优势种从上游到下游,呈增多状态。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延河水质为β-中、重污染。通过分析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关系,得出温度、总氮对浮游植物的群落分布影响最大。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氮、总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