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平等观念

平等观念

平等观念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67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法学、人民检察、甘肃理论学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年会、湖南省第三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分论坛等;平等观念的相关文献由257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金鹏、刘红娇、张达明等。

平等观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74.28%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4.18%

专利文献>

论文:67 占比:21.54%

总计:311篇

平等观念—发文趋势图

平等观念

-研究学者

  • 赵金鹏
  • 刘红娇
  • 张达明
  • 李若凡
  • 杨玉成
  • 林非
  • 桑玉成
  • 满嘉禾
  • 赵玉
  • 韩红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苗雨
    • 摘要: 正确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取得对方的配合和支持,关系到新闻记者采访的成功与否、稿件能否顺利写就,也关系到记者的形象和新闻单位的形象。记者要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需要树立正确的采访观念、平等观念和廉洁观念。
    • 姚卫群
    • 摘要: 平等观念是古代印度和欧洲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两地此类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与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政治诉求有直接的关联。古印度的平等观念主要反映了四种姓里中下种姓的主张,较典型的是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和顺世论的反种姓高低区分的思想。欧洲古代一些思想家也有平等观念,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稳定和安宁的社会使人们相互间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欧洲古代的平等思想常受神学的影响,不少思想家所理解的平等是强调人在信奉神方面的平等。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不少思想家明确主张人生而平等。古代印度和欧洲的平等观念存在一些重要的同异之处。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二者的平等观念都与各自的社会变化密切相关;都涉及宗教的观念;都在近代社会中获得较多支持。异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欧洲的平等观念论及天赋人权多些,而古印度的平等观在这方面论述相对少些;印度的平等观念与种姓问题联系紧密,而欧洲的平等观念不都牵扯出身问题;古印度的平等观念主要是某一派或思想分支的主张,从古至今变化不大,而欧洲的平等观念相对印度变化较大,各时期的平等观念主要是社会中一些主张变革的人提出的。梳理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特点,借鉴吸收古代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有积极意义。
    • 马田雨; 赵华新; 李帅
    • 摘要: 本文从中学生在与教师及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简述了中学生平等观念培养的意义,并且分析了教师应如何做才能在班级中有效落实平等观念,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 牛重
    • 摘要: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免不了要与各色人群打交道,正确积极的社交方式,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必修课”。以下三法有助于提高你的社交能力。树立平等观念一个人要想开展社交活动,首先应学会“合群”。所谓“合群”,就是与他人通过心理上的相容而保持平等相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合得来”。因此,要想跟人“合群”,便要做到平等待人,不能有等级观念。事实上,一个看不起别人的人,也将遭到众人排斥甚至唾弃。所以,当你不喜欢他人的生活方式或习惯时,应保持尊重并理性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得到大家的认同。
    • 龚成康
    • 摘要: 不同于政体中各个群体的平等主张,亚里士多德对平等做出了他自己的解释,即无论何种平等观念,都应符合城邦的目的、城邦所追求的最终的"善".这种形而上的平等观念将具体而现实的平等观念引向伦理层面而变得抽象化,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可以弥合不同政治团体间因价值理念偏差而可能引起的社会分裂;另一方面则使平等问题边缘化,让平等观念被悬置.当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成为对城邦最终的"善"的追求,那么对不平等的反抗就会由行为层面的暴动转向道德层面的谴责,由此将会使不平等的表现变得越发隐晦、不平等的程度变得越发深刻,但亚里士多德没有考虑这些,他所想要做的是为奴隶制国家辩护,使其能长久地存在.
    • 赵伟
    • 摘要: 生死问题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人生的根本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古人观察、思考与企图解决的对象.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提出万物是由"天""道"等所孕育并生出,尽管现实世界中的万物有生皆有死,却认为万物没有随着形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而是认为生命在不停地进行着流转与循环.古人从万物之生及有生皆有死中引申出平等观念,并竭力阐释着存在着差异的个人一方面在"生"的本源上是平等的,一方面通过遵守、修行或提升某些因素(如"德")向本源的平等或集体的平等靠拢.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念与平等观念,尽管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却仍可以视为等级社会秩序中依然存在着的理性光辉.
    • 叶飞
    • 摘要: 孟子人格教育思想对于人的平等人格的阐释和发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专制权力文化和专制等级观念的束缚,倡导了一种朴素的道德人格平等的理念.具体而言,在道德本性上,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先验地具有同等的道德禀赋,因而,人性在起点上是平等的;在道德修习过程中,孟子认为道德修习者和道德教育者享有平等的人格,道德修习的过程是一个向内反思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而非外在强制和灌输的过程;在道德人格尊严上,孟子认为道德人格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每个人都能以“道德挺立”的姿态来捍卫自身作为人的尊严;在道德境界上,孟子解构了儒家圣人观的神秘性、崇高性和等级性色彩,以平等的视角提出了圣凡同一观念,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遍平等性的人格境界论.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平等理念,值得我们不断去理解和借鉴.
    • 潘晓峰
    • 摘要: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强化了民事主体和民事行为应当遵循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平等观念和自愿、公平、诚信原则,为民事活动提供了系统的、全面的、普遍的法律遵循与制度规范。
    • 杨鑫宇
    • 摘要: 深藏在人们心底的不平等观念,常常在层层伪装的包裹下,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出现,虽无歧视之名,却有歧视之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歧视"一词的含义十分简单:"不平等地看待"。这短短的六个字,以一种清楚透彻而又言简意赅的方式,将这个备受争议的社会现象明明白白地解释了出来。不论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如何变化,追根究底,歧视的本质都是"不平等"。
    • 钱卫东
    • 摘要: 随着平等观念的建立,小学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地推崇平等,平等成了他们道德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案例中老师接受自创的"班级法庭"的审判,并像学生一样遵法服判,这在学生看来,老师简直就是一颗耀眼无比的道德明星。学生在心里给老师重新定位,应对老师的行为风格也相应发生改变。即使学生后边表现反复,老师这次意外的"以身试法"也是一次成功的教育。但老师随后一头扎进学生"阵营",与学生完全"平起平坐",就有被学生带歪,误解"师生平等"之嫌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