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局部晚期宫颈癌

局部晚期宫颈癌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37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3835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现代肿瘤医学、实用癌症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相关文献由96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娜、刘萍、李全福等。

局部晚期宫颈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6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835 占比:99.15%

总计:44210篇

局部晚期宫颈癌—发文趋势图

局部晚期宫颈癌

-研究学者

  • 李娜
  • 刘萍
  • 李全福
  • 杨永秀
  • 王莉
  • 胡群超
  • 金高娃
  • 陈文兵
  • 顾科
  • 吕杰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秋玲; 方丽娜; 吴江玲
    • 摘要: 目的观察顺铂时辰化疗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效果。方法8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分别采用顺铂常规化疗同步放疗(对照组)、顺铂时辰化疗同步放疗(观察组)。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免疫功能、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不良反应及。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值及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消化道反应、Ⅰ~Ⅱ度和总骨髓抑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顺铂时辰化疗同步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影响较小,不良反应较少。
    • 王环环
    • 摘要: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与同步放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在2019年1—12月接诊的86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43)给予同步放化疗治疗联合手术治疗,观察组(n=43)给予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近期缓解率(93.02%)高于对照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0,P=0.019)。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率(100.00%)高于对照组(9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7,P=0.152)。观察组(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血液毒性和胃肠反应)毒副反应发生率(13.95%)低于对照组(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07,P0.0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的效果显著,效果优于同步放化疗治疗,不会增加手术风险,还可以降低患者急性膀胱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使用。
    • 范阿童
    • 摘要: 目的探讨卡铂与紫杉醇密集化疗联合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行常规卡铂+紫杉醇化疗;观察组行卡铂+剂量密集紫杉醇化疗,化疗结束后2~3周,两组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情况及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化疗后客观有效率(ORR)高于对照组(80.00%vs.47.62%,P0.05)。观察组术后淋巴结转移2例(10%),显著少于对照组[8例(38.10%)]。观察组术后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15%vs.42.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8.89%和65.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4.12%和7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剂量密集TC治疗与常规化疗相比,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显示出更好的疗效,不良反应相当,可在不降低生存率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化疗/同步放化疗的使用。
    • 康海利; 赵群; 李凤霜; 段微
    •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分期与影像学分期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预后的影响及影像学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接受手术分期及放疗的23例ⅠB2~ⅢB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随机选取同期进行影像学分期及放疗且资料完整的4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根据201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标准再次分期,对比两种分期方法对放疗及预后的影响,评估CT/磁共振成像(MRI)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结果从疾病诊断至治疗结束,手术分期组时间(77±6)d,影像学分期组时间(69±5)d;手术分期组手术至放疗开始时间(8.4±1.8)d。手术分期组放疗后下肢水肿发生率高于影像学分期组[43.5%(10/23)比8.7%(4/46)](χ^(2)=11.470,P=0.001)。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手术分期组术前CT/MRI评估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71.4%(10/14),特异度为81.3%(13/16),有4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期升级,3例患者分期降级。随访时间8~40个月,平均(31±8)个月,手术分期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8.3%,影像学分期组为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影像学分期相比,手术分期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淋巴结转移结果,从而决定放射剂量及放射野,根据手术分期指导放疗能明显降低宫颈癌复发率。
    • 陈红; 周文磊; 张宏
    • 摘要: 目的:探究3%H_(2)O_(2)溶液阴道冲洗联合阴道扩张术对预防局部晚期宫颈癌放化疗后患者阴道狭窄和阴道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95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放化疗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7例给予阴道扩张术,观察组48例增加3%H_(2)O_(2)溶液阴道冲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狭窄发生率、阴道感染发生率、治疗舒适度和性生活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粘连、Ⅱ级放射性阴道炎、宫腔积液积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阴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和治疗舒适度、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扩张术联合3%H_(2)O_(2)溶液阴道冲洗可以有效预防局部晚期宫颈癌后放化疗后各种炎症的发生,降低阴道感染及阴道狭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高龙飞; 刘健
    • 摘要: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radical surgery,NACT+RS)与单纯手术(radical surgery,RS)对局部晚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瘤科收治的119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NACT+RS组74例,RS组45例,其中NACT+RS组根据化疗疗效分为有效组45例,无效组29例。比较NACT+RS组与R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情况,比较NACT有效组与RS组术后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情况,评价NACT有效联合手术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NACT+RS组与RS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及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ACT+RS组术中出血量较RS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CT有效组与RS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4.4%、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44),深肌层浸润率分别为20.0%、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01,P=0.001)。NACT有效组5年生存率为93.3%,相对于RS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0,P=0.011)。结论相对于单纯手术,新辅助化疗有效联合手术降低了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率并能明显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赵培珠; 孟雄英; 周华; 张瑞; 郭希婧; 邓雯; 李玉叶
    • 摘要: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Ⅲa~Ⅳa期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16~2018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Ⅲa~Ⅳa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年龄28~56岁,中位年龄(43.83±10.21)岁,9例(75%)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确诊宫颈鳞癌,3例(25%)同期确诊宫颈鳞癌和HIV感染,10例(83.33%)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临床分期Ⅲa期2例(16.67%),Ⅲb期1例(8.33%),Ⅲc1r期2例(16.67%),Ⅳa期7例(58.33%)。所有病例放化疗期间均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8例(66.67%)行同步放化疗,3例(25%)根治性放疗,1例(8.33%)姑息性放疗。11例根治性放化疗患者中5例(45.45%)疗效达完全缓解(CR),6例(54.55%)部分缓解(PR)。随访时间5~48个月,6例(50%)疾病进展后死亡,3例(25%)带瘤生存,3例(25%)无瘤生存,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4.5个月。治疗期间出现Ⅲ度及以上骨髓抑制4例(33.33%),无3级及以上放射性直肠炎发生。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341.00±134.73)个/μL,治疗后(169.17±40.05)个/μL。结论艾滋病合并Ⅲa~Ⅳa期局部晚期宫颈癌在ART基础上进行放化疗,其副反应可控,近期肿瘤缓解率高,但在获得CR或PR后仍有较高复发转移率,死亡率高,预后差,应及早启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并进行规范化放化疗。
    • 张芳芳; 黄磊; 李雪娇
    • 摘要: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老年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12例老年LACC患者治疗前NLR、RDW检测数据,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RDW比值的截点,并根据截点进行分组;分析NLR、RDW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水平NLR、RDW组别生存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老年LA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NLR、RDW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2.34、14.26。NLR、RDW水平均与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有关,与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低NLR组(<2.34)、低RDW组(<14.26)的总生存期(OS)均分别显著高于高NLR组(≥2.34)、高RDW组(≥14.2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同步放化疗(HR=0.267,95%CI:0.121~0.423,P=0.035)、NLR(HR=2.687,95%CI:1.325~3.867,P=0.003)和RDW(HR=2.812,95%CI:1.274~4.121,P=0.005)是老年LAC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治疗前NLR、RDW是老年LACC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高NLR、高RDW水平可提示较差的OS,此外同步放化疗能够使患者获益。
    • 张维帅; 高玉华; 卢庆刚; 马芳; 魏晶; 李卓; 曹阳
    • 摘要: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IC/ISBT)中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20年1-7月收治的3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ISBT麻醉方式的差异将患者分入全身麻醉组(n=17)和局部麻醉组(n=15)。比较两组患者放疗计划剂量-体积直方图中的D_(90)、D_(100)、V_(100)、V_(150)、V_(200)、V_(CTV);直肠、膀胱、乙状结肠、小肠的D_(2cc)、D_(1cc)、D_(0.1cc);将HR-CTV D_(90)、危险器官D_(2cc)转换的2 Gy/次等效剂量(EQD2)与体外放疗剂量的叠加剂量所得的SUM HR-CTV D_(90)、SUM直肠D_(2cc)、SUM膀胱D_(2cc)、SUM乙状结肠D_(2cc)、SUM小肠D_(2cc);插植针使用情况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全身麻醉组和局部麻醉组D_(90)、D_(100)、V_(100)、V_(150)、V_(200)、V_(CTV)、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直肠、乙状结肠、小肠的D_(2cc)、D_(1cc)、D_(0.1cc)均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SUM直肠D_(2cc)、SUM乙状结肠D_(2cc)均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插植针数目多于局部麻醉组,插植针深度大于局部麻醉组,VAS评分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下行IC/ISBT均可取得满意的HRCTV剂量分布,而全身麻醉下患者SUM直肠D_(2cc)、SUM乙状结肠D_(2cc)剂量更低,疼痛感更轻,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梁彬玲; 赖少侣; 王铮; 谢东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MRI-IVIM)双指数、拉伸指数模型定量参数在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同步放化疗(CCRT)早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经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活检证实为LACC患者47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1周内行MRI-IVIM检查,体外放疗结束行常规MR扫描,测量肿瘤治疗前后长径及IVIM参数。其中双指数模型:纯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拉伸指数模型:扩散分布系数(DDC),水分子扩散异质性指数(α)。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将入组患者疗效分为敏感组和不敏感组,用t检验比较两组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各参数与近期疗效的关系;并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计算相应AUC、最佳阈值和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各参数对LACC患者CCRT早期疗效的预测效能。结果:D值与DDC值呈正相关关系(r=0.791,P0.05)。D值、DDC值在预测LACC患者CCRT疗效的AUC为0.785、0.798,最佳阈值为0.85×10mm^(2)/s、1.12×10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97.2%,72.7%、54.5%。结论:D值、DDC值均有可能成为预测LACC患者CCRT早期疗效的参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