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4-07

主办单位:河南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rn 方法: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将300例轻中度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150例,其中SUI患者125例,POP患者130例,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加用家庭康复器治疗;B组150例,其中SUI患者130例,POP患者130例,单纯使用家庭康复器(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月、6月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盆腔脏器脱垂的治疗效果及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rn 结果:比较两组盆底肌力的治疗效果,治疗后3月A组有效率为83.3%,B组有效率为64%,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后A组有效率为90.7%,B组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POP的治疗情况,治疗后3月A组有效率81.5%,B组有效率为63.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月A组有效率89.23%,B组有效率71.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情况,治疗后3月A组有效率为84%,B组有效率53.8%,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月A组有效率92%,B组有效率73.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提高盆底肌的肌力,有效改善盆腔脏器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文中对1例非典型21-羟化酶缺乏症(NC-21OHD)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病例进行介绍。通过该病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注意高雄激素血症患者中NC-21OHD的筛查;注意NC-21OHD与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鉴别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本例患者控制性超排卵过程中孕酮持续高水平,最高达16.98nmol/L,但最终卵子及胚胎利用率未受到影响,提示IVF超促排卵过程中高水平孕酮并不影响卵子质量;本例患者未行产前诊断萃取胎儿DNA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是诊断胎儿21-OHD的理想方法,但目前在无法进行分子基因学分析时,适时检测羊水中的17-OHP水平仍是相对可靠的方法;糖皮质激素用于21OHD的产前治疗开始于1984年,常用的有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总之,应注重NC-21OH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避免长期暴露于大量雄激素环境中及伴随的临床表现。对行IVF治疗NC-21OHD患者,应积极使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内分泌状态,取卵后行胚胎冷冻,待复融周期行冷冻胚胎复融移植。
  •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方法.rn 方法:对22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刮宫术、经腹子宫病灶切除术、经阴道子宫病灶切除术、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病灶切除术的治疗,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2例口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片和/或肌注甲氨蝶呤(MTX)针后行刮宫术;1例外院行刮宫术后阴道出血淋漓1月,B超提示子宫峡部不均质回声,经中西药物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行经腹子宫病灶切除术;15例行经阴道子宫病灶切除术,其中2例行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病灶切除术;2例行子宫切除术.rn 结论:对于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患者经阴道子宫病灶切除术或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病灶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且保留了生育功能,符合微创理念,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文中介绍了1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伴CA125异常升高病例的临床诊疗经验。该例患者除了有促排卵后出现腹胀、腹水、卵巢增大等OHSS表现外,还具有与一般OHSS患者不同的特殊表现:CA125异常升高,终止妊娠后仍持续上升,术后一周才开始下降;单侧卵巢轻度增大:左侧卵巢增大63mm×35mm时即出现大量胸水腹水;胸闷症状重、胸水出现早:在腹水不多的情况下即出现胸水及胸闷症状;终止妊娠后血HCG下降缓慢。患者的腹部及卵巢异常表现与卵巢恶性肿瘤不易鉴别,CA125异常升高,很难排除合并有卵巢肿瘤。CA125主要是卵巢浆液性癌的标记物,在少数妇科良性疾病中也会出现CA125水平升高,但OHSS患者鲜有CA125升高的报道。OHSS患者血清CA125升高的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腹膜刺激有关,因为在肝硬化、充血性心衰、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腹膜炎等良性疾病合并大量腹水的患者中CA125也可以升高到近似肿瘤的水平,提示高水平的CA125的成因与腹水的存在有关。临床上有不孕症患者应用促排卵药物后发生妊娠合并卵巢癌的报道,人们容易因妊娠而忽略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而导致不良后果,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由于CA125升高的原因不明,建议对OHSS患者常规进行CA125的测定,以进一步观察研究CA125升高与OHSS的关系及机制。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卵巢癌和正常对照组中IEX-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及其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43例卵巢癌和21例正常对照组中IEX-1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结果:卵巢癌组织中IEX-1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4.2%;28.6%;均P<0.05).结论:卵巢癌组织中存在IEX-1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且IEX-1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结果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IVF长方案助孕治疗的PCOS患者共127取卵周期,按Gn用量分为A组:恒量方案组(共89周期)和B组:剂量递增方案组(共38周期),对治疗中及治疗结局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恒量方案组Gn用量及Gn天数显著低于递增方案组,HCG日>19mm卵泡数、穿刺卵泡数、获卵总数、周期取消率均显著高于递增方案组,两组内复融周期妊娠率比新鲜周期均显著增加;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恒量方案组可减少用药量,提高获卵数。PCOS患者可考虑新鲜周期全胚冷冻,复融周期移植方案降低OHSS发生率,提高妊娠率。
  • 摘要:目的:研究ERCC1表达量不同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是否存在差异,ERCC1引入临床,在化疗初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铂类耐药的可能,指导临床用药,患者预后是否改善.rn 方法:分析于2011年09月至2014年04月就诊的5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ERCC1检测结果、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以ERCC1的表达量不同分为高、中、低三组,对各组间患者的TTP、DFS及OS进行分析比较.rn 结果:比较ERCC1高、中、低三组患者的TTP数值,高、中表达组较低表达组疾病进展时间短,P值=0.021,0.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表达组与中表达组比较,P值=0.38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OS数值,P=0.476,0.296,0.476,(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化疗结束后半年内患者中,比较三组患者的DFS及OS值,DFS的P值=0.370,0.818,0.493,(P>0.05),OS的P值=0.303,0.580,0.482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患者在半年内出现复发或死亡患者的比率,发现ERCC1高表达组及中表达组的半年内复发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02,0.03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表达组与中表达组相比较,P=0.828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更换化疗方案患者以及治疗结束半年后复发死亡患者,均因患者数量过少无法比较。rn 结论:ERCC1表达量的高低不仅与患者铂类耐药有关,而且与患者化疗后复发早晚的时间相关联。并且ERCC1的不同,直接影响患者对铂类药物的反应,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
  • 摘要:文中对1例盆腔血管平滑肌瘤的术前诊断进行介绍。本病例术前心脏彩超、下腔静脉及髂血管彩超检查,包括术中探查均未发现侵犯血管的体征,可能该病例就诊及时及疾病的早期阶段,尚未发展到侵犯血管的地步。本病例8年前行剖宫产术时发现子宫肌瘤,并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本病组织病理学虽表现为良性,但因其特殊的类似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具有潜在致命性。该疾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前诊断率极低,包括目前现有的辅助检测技术也难以确定,容易误诊为临床常见的子宫肌瘤,因此多靠术后病理才能确诊。翻阅文献,发现该疾病大部分术前误诊率高,基本上都是在术后病理证实该疾病,而术前阴道彩超提示该病例为盆腔血管平滑肌瘤,实属不易,虽然不能达到确诊,但是着实给临床医生开拓了思维,为手术方式和手术范围的选择打开了思路,不至于被动。本病例在术前告知患者及家人该疾病容易复发的特点,甚至侵犯血管,瘤体脱落危及生命等可能,故建议切除子宫及双附件,但患者及家人有再生育要求,坚决要求保留子宫及双附件,故本病例仅行瘤体剥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来院复诊,恢复良好未发现异常。
  • 摘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临床并不少见,尤其随着产前检查日益被重视及超声检查的广泛普及,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肌瘤,对妊娠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妊娠期宫颈肌瘤表面血管破裂引起大量阴道出血尚未见报道,文中对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病例进行介绍.本组两例病人均为妊娠时,一例可见为动脉破裂出血,表明孕期盆腔血管过度充盈,宫颈肌瘤过大,血管极为丰富,加上胎儿的压迫,使得血管内血流增多,血液回流不畅,造成血管过度充血,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由于子宫血管过于丰富,仅结扎一支血管难以凑效,例1在止血后,他处血管再次出血,而将宫颈肌瘤表面怒张血管环形缝扎后出血未再发生,缝扎后侧枝循环可形成,不会造成宫颈局部坏死,安全度过孕期,将来至孕近足月时可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宫颈肌瘤过大,孕期剖宫产时同时手术可能出血较多,有切除子宫的可能,对于迫切保留子宫者也可在剖宫产后待非孕期肌瘤缩小时再行手术剥除,本组病人因无再生育要求,均要求切除子宫,故一次手术。由两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见孕期孕前检查十分必要,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及早处理,同时对于孕期阴道出血的病人,不要一味按流产、前置胎盘等产科情况进行保胎,而要考虑到宫颈病变及时进行必要的阴道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宫颈局部表面血管的间断环形缝扎术不失是一简便有效的止血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与ERCC1、DNA倍体的表达,对筛选局部晚期宫颈癌适合新辅助化疗的病例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收集6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化疗前宫颈活检标本,应用PCR结合实时荧光探针技术分析入选患者化疗前癌组织ERCC1的表达情况,采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分析患者化疗前DNA倍体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ERCC1、DNA倍体的表达分析其与局部晚期宫颈癌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的关系.rn 结果:60例患者中有效33例,有效率为55.0%(33/60)。ERCC1表达、DNA倍体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ERCC1基因低表达或DNA二倍体表达者的化疗敏感性较高;ERCC1表达量与DNA倍体之间无相关性(y=-0.068,P>0.05)。rn 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与ERCC1、DNA倍体表达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中不同内膜转化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生殖中心采用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进行冻融胚胎移植的1103个周期的妊娠结局.根据孕酮转化内膜移植时间的不同分为4组:A组(543个周期,孕酮转化内膜3天后移植第3天卵裂期胚胎),A1组(330个周期,孕酮转化内膜4天后移植第3天卵裂期胚胎),B组(150个周期,孕酮转化内膜5天后移植第5天囊胚),B1组(80个周期,孕酮转化内膜6天后移植第5天囊胚).rn 结果:(1)不同孕酮转化内膜时间移植第3天卵裂期胚胎,A组与Al组相比较种植率(39.9%versus 44.1%)、妊娠率(56.0% versus 59.4%)、异位妊娠率(3.3% versus 2.6%)、多胎率(38.5%versus 43.4%)、早期流产率(13.5% versus 1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孕酮转化内膜时间移植第5天囊胚, B组与Bl组相比较种植率(64.7% versus 69.4%)、妊娠率(80.67% versus 78.8%)、异位妊娠率(2.5% versus 0.0%)、多胎率(55.4% versus 46.3%)、早期流产率(5.8% versus 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不同孕酮转化内膜时间移植胚胎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局,便于临床及实验室工作安排。
  •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Laparoscopic Sacrocolpopexy,LSC)与改良盆底重建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9例行LSC的有症状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LSC组),与同期48例改良盆底重建术的患者(小网片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POP-Q指示点分值、复发率、网片侵蚀率.rn 结果:77个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2.5个月,LSC组和小网片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绝经年龄和产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中出血量外,LSC组手术时间、术后保留尿管时间、住院天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身POP-Q各指示点除阴道全长外,其余各指示点术前、术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前各指示点数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指示点数值相比,仅C点、TV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C组和小网片组1年复发率、侵蚀率分别为3.4%、25.0%,0%、14.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和改良盆底重建术均能恢复盆腔解剖结构,而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术后复发率及网片侵蚀率低,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预后的相关因素.rn 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0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其转移相关因素,对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进行高危因素的探讨.rn 结果:242例子宫内膜癌中153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0.65% (1/153),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手术-病理肌层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138例子宫内膜癌复发3例(21.7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与未清扫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 27%、2.00%,内膜样癌、非内膜样癌的复发率分别为0. 78%、20%,浅肌层、深肌层的复发率分别为2.44%、2.50%。COX分析发现手术—病理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rn 结论: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必要进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手术-病理肌层侵犯、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与预后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孕晚期发生GMS表型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孕前及孕期营养过剩在GMS发病中的作用.rn 方法:以2013年01月至12月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单胎晚孕期GDM患者61例,HDCP患者79例,GDM合并HDCP患者33例,和同期年龄、孕周相似的来院进行常规围产期保健的正常晚孕期妇女107例为研究对象,来诊时询问其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情况和孕前体重;正确测量血压;并于次日清晨测量空腹身高、体重,行尿液常规检查并抽取5ml空腹肘静脉血测定FPG以及TC、TG、HDL和LDL.rn 结果:3个实验组TG、FPG、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孕前超重或肥胖组中GMS其它表型(BP≥140/90 mmHg.GDM、TG≥3.23 mmol/L,)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孕晚期TG水平成线性正相关(r=0.355,P<0.05);GMS在HDCP、GDM、HDCP合并GDM组及对照组中的发病率分别为20.25%、11.48%、75.76%和0;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水平均是GMS的危险因素(OR=1.42,95%CI为1.24~1.67,P<0.05; OR=1.27,95%CI为1.11~1.45,P<0.05)。rn 结论:孕前超重或肥胖与孕期营养过剩均是GMS发生的危险因素;孕前严格控制体重和孕期合理膳食避免营养过剩,可能对GMS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 摘要:文中对1例先天性子宮峡部巨大憩室合并腺肌症腺肌瘤及憩室腔积脓病例的临床诊治经验进行介绍。研究指出,子宫憩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子宫畸形,其诊断必需具备两个条件:(1)憩室壁由子宫内膜及平滑肌组织组成;(2)憩室与子宫腔相通。子宫憩室常因剖宫产后切口愈合不良所导致,临床上可无症状,但有时也可因子宫内膜表面积的增加而引起月经量的增多,或因经血淤积出现经期腹痛、经后淋漓不尽。先天性子宫憩室非常罕见,像本例先天性子宫峡部巨大憩室同时合并腺肌症腺肌瘤及憩室腔积脓的病例更加罕见,憩室所形成的包块大于正常子宫体的数倍。追问病史该患者近2年经量较前增多,应该是由憩室壁发生了腺肌症和腺肌瘤所致,但为何没有痛经症状以及正常宫体不发生相应病变的原因尚不能解释。患者憩室腔内感染积脓导致发烧,部分脓液能白宫颈口排出却没有向宫腔及盆腔扩散,提示该憩室的开口在子宫狭窄的解剖学内口以下。子宫峡部憩室的诊断,除了B超检查外,宫腔镜、盆腔CT以及MRI均有诊断价值,但最终诊断需要病理学的支持。此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明确诊断,但如果造影管跨越了憩室开口直接进入宫腔,造影剂不能进入憩室腔内,可能会造成漏诊,该例患者因合并感染不宜行此项检查。对子宫憩室的治疗主要根据其有无症状、憩室大小以及内膜情况而定。较小且没有症状的憩窒一般不需治疗:较大且有症状的憩室应行手术切除修补治疗。一旦发现内膜有病变,而无法行憩室腔内膜诊刮,则以手术治疗为宜。
  •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单脐动脉(Isolated single umbilical artery,ISUA)孕妇胎盘及脐带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及意义.rn 方法:选择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ISUA孕妇37例,同期正常孕妇40例,每组孕妇娩出的胎盘及新生儿均进行称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SUA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胎盘及脐带组织中VEGF、eNOS的表达值。rn 结果:①胎盘重量及新生儿体重正常对照组大于ISUA组(p<0.05).②eNOS、VEGF在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均表达,ISUA组较正常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加(p<0.05).③eNOS、VEGF在脐带动脉内皮细胞胞浆中表达,ISUA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rn 结论:eNOS、VEGF在ISUA孕妇胎盘和脐带动脉组织中高表达,提示ISUA孕妇胎盘循环可能存在血氧交换障碍,进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 摘要:胚胎停育(missed abortion)是指因受精卵缺陷或母体存在不利妊娠的因素,导致早期或中期胚胎死亡,全部或部分的组织留在宫腔内未能自然排出的一种病理性妊娠.本文对导致胚胎停育的主要病因进行总结,涉及染色体异常(患者或胎儿)、感染因素(解尿支原体等)、免疫因素、全身疾病、手术创伤、母儿血型不合、生殖器官因素、环境、物理化学因素等方面.胚胎停育病因复杂目前仍有近40%的患者无法发现其致病原因,亦无法得到行之有效的治疗,实际上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理性妊娠疾病,国内亦无统一的临床筛查方法和治疗原则。随着近年来生殖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的兴起与发展,对胚胎停育发病与免疫机制的关系研究日益深入,发现胚胎停育多数系免疫因素所致,高达70%,有研究表明,NK细胞与胚胎停育牵连甚广。外周血中存在很多与生殖本身相关的细胞因子,他们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和)活性增强或减弱,使其平衡关系失衡均可引起胚胎停育。也有学者认为,自然妊娠为天然同种异体移植实际上是母体对胚胎抗原的免疫耐受。而胚胎停育多属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诱导母胎免疫耐受是理疗胚胎停育的关键。基于这一原理,有人认为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在胚胎停育的防治中应该有其作用。目前,还需进一步验证环孢素A作为新型保胎剂的临床疗效。
  • 摘要:早产按病因分类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自发性早产(SPB),约占45%。本文对SPB的定义、病因、预防、治疗和预后方面做一个系统阐述。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产前感染、宫颈机能不全及子宫发育畸形、年龄过小或过大、既往早产或者流产史等均是自发性早产的高危因素。而孕期进行定期产检对于及时发现疾病、及时诊治、预防早产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较准确且较成熟的自发性早产预测方法为阴道后穹窿分泌物中胎儿纤连蛋白(fFN)的检测和阴道超声检查。自发性早产(SPB)的预防可分为围孕期的一级预防、孕期的二级预防和围产期的三级。预防最优体重控制、加强营养、减少不良生活习惯等是一级预防的关键。二级预防包括孕激素的应用、宫颈环扎术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早产的三级预防因早产己不可避免,仅能尽量改善早产儿预后,故相关研究甚少。自发性早产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促胎肺成熟、抑制宫缩、抗生素的应用、分娩期处理等。对不同类型早产所致早产儿存活情况的分析表明,自发性早产(SPB)和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早产的围生儿存活率明显高于医源性早产(IP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于32周之前的SPB患者应尽量延长孕周,做好新生儿抢救工作;孕32周与34周之间应积极促胎肺成熟:而对于34周之后则可以顺其自然。总之,尽量减少高危因素、积极预防是降低SPB发病率的关键,而对于早产临产患者,应顺其自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围产儿预后。
  • 摘要:目的:通过对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并探讨相关问题.rn 方法: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456例,其中开腹手术211例(开腹组),腹腔镜手术245例(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输卵管通畅率、再次宫内妊娠率及重复异位妊娠率.rn 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开腹组手术时间为(55.1±13.5)min,术中出血量为(63.5±18.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5.7±5.6)h,平均住院时间为(6.1±2.0)d:腹腔镜组分别为(41.3±15.5)min、(41.1±13.3)ml、(13.5±5.1)h、(3.6±1.4)d;两组相比,P均<0.05。开腹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为81.2%,宫内受孕率59.6%,再次异位妊娠率26.8%;腹腔镜组分别为; 71.3%、53.7%、22.7%;两组相比,P均>0.05。rn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而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宫内受孕率不及开腹手术,可能与术中过度追求止血效果而反复电凝破坏了输卵管内膜有关。
  • 摘要:目的:比较诊刮、米非司酮以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试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的疗效.rn 方法:158例因子宫腺肌症伴月经过多就诊选择LNG-IU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45例、B组36例、C组35例和D组45例.A组诊刮后置入LNG-IUS,B组置入LNG-IUS后使用米非司酮,C组诊刮后置入LNG-IUS然后使用米非司酮,D组单纯置入LNG-IUS.随访1年,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情况.rn 结果:本组137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A组43例,B组31例,C组32例,D组33例。治疗后3个月A、B、C组患者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均低于D组,C组最低(P均<0.05),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9、12个月,4组患者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率D组最高,C组最低,A组低于B组(P均<0. 05);四组治疗后痛经程度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子宫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P均<0.05),但相同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诊刮、使用米非司酮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预防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症合并月经过多后的阴道不规则出血,二者联用的效果尤其好。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生化特征,分析中国(2011年)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断标准与2003年鹿特丹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差异.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研究所门诊的1248例PCOS患者,根据2011年中国的PCOS诊断标准和2003年鹿特丹PCO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4个亚型:Ⅰ型PCO+高雄激素临床或生化特征+月经异常;Ⅱ型PCO+月经异常;Ⅲ型高雄激素临床或生化特征+月经异常;Ⅳ型PCO+高雄激素临床或生化特征,对四组PCOS患者的临床生化特征进行分析.rn 结果:(1)收集的1248例PCOS患者中多囊卵巢、月经异常、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或高雄激素血症、肥胖、胰岛素抵抗、LH/FSH>1、LH/FSH≥2的发生率分别为:99.5%、89.6%、33.1%、29.5%、46.1%、67%、26.7%。(2)Ⅰ型的bLH及LH/FSH比值最高,且与Ⅲ型、Ⅳ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的雄激素水平(T)最低,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的卵巢体积最小,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之间的年龄、BMI、bFSH、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收集的PCOS患者的主要特征为PCO、月经异常、LH/FSH>1及高雄激素临床或生化特征。(2)除了分型因素导致的差异,不同亚型PCOS的其他临床生化特征无明显差异。(3)本次调查结果提示,相对于2011年中国PCOS的诊断标准,2003年鹿特丹诊断标准更全面、客观。
  •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受精第3天卵裂速度较快胚胎和卵裂速度正常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发现受精第3天移植卵裂速度较快的胚胎造成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显著性下降,但是仍可获得较高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同时不会造成流产率的显著性增加,可以作为无卵裂速度正常胚胎或者卵裂速度正常胚胎数目不足的选择.
  • 摘要:目的:使用克罗米芬(CC)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患者中比较CC不同使用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使用了CC微刺激促排卵方案新鲜取卵患者共456周期.按CC不同使用时机分为持续使用组(184周期)、后期使用组(203周期)、早期使用5d组(69周期),比较三组患者一般情况、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的差异.rn 结果:后期使用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种植率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持续使用组及早期使用5d组(P<0.05):三组之间HCG日雌二醇(E2)水平、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大于14mm以上卵泡数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不育年限、基础卵泡刺激素(FSH)、HCG日孕酮(P)水平、未获卵周期率及可移植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对于使用CC的微刺激促排卵患者,后期使用CC相对能获得较好的获卵情况及妊娠结局。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腹壁悬吊术及子宫骶骨岬悬吊术治疗要求保留子宫的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2012年06月01日-2013年06月0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要求保留子宫行腹腔镜下子宫腹壁悬吊术或子宫骶骨岬悬吊术的子宫脱垂患者64例,其中行腹腔镜下子宫腹壁悬吊术(A组)34例,子宫骶骨岬悬吊术(B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盆底功能改善状况及术后生活质量.rn 结果:64例患者均经腹腔镜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膀胱、输尿管、直肠损伤;A组手术时间(78.73±13.19) min,术中出血量(28.38±11.20) ml,住院天数(4.82±0.76)d;B组手术时间(138. 83±18.74) min,术中出血量(62.87±21.99) ml,住院天数(5.83±0.75)d,两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月,两组患者POP-Q各点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问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生活质量调查表问卷得分术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均无子宫脱垂复发;术后并发症:A组3例(8.8%),B组2例(6.7%)。rn 结论:腹腔镜下腹壁子宫悬吊术及子宫骶骨岬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是安全有效的,但腹腔镜下腹壁子宫悬吊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经济安全,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斯钙素1I(STC1)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课题组首次证明了STC1和卵巢癌的发生有关.通过原核表达的方法得到有活性的STC1重组蛋白.rn 方法:将优化合成的斯钙素1(STC1)的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b(+)上,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在变性条件下纯化包涵体,经透析复性得到可溶的斯钙素1融合蛋白,凝血酶酶切后用高亲和镍离子树脂吸附多余多肽获得目的蛋白.Western blot验证目的蛋白免疫活性.动物实验检测目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rn 结果:构建了pET-32b(+)-STC1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STCI融合蛋白包涵体,经复性后、凝血酶切和纯化后获得可溶的目的蛋白。Westem blot验证正确。生物学活性检测表明重组STC1蛋白能增加大鼠排泄系统对磷酸盐的重吸收。rn 结论:获得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斯钙素1重组蛋白,为制备STCl单克隆抗体和进一步研究STC1与肿瘤治疗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摘要:卵巢癌是最易导致死亡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现在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只是暂时有效,而且晚期的患者经常发生化疗抵抗.凋亡抑制蛋白如IAPs家族在化疗抵抗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econd mitochondrial 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mac)可与IAPs家族结合,有效解除IAPs对凋亡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小分子Smac模拟物可增强TRAIL介导的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希望成为新型抗癌药物,为对常规放、化疗抵抗的卵巢癌病人带来新的希望.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失败后,月经期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对复融周期成功率的影响.rn 方法:本生殖中心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IVF/ICSI周期失败患者,拟复融周期月经来潮24小时内行内膜搔刮术,将刮出物中含少量子宫内膜组织者送病检.按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分为分泌期组、增生期组、月经期组;按照三组选用人工周期(HRT)或监测排卵方案进行复融移植,又分为人工周期方案、监测排卵方案,比较各组复融周期胚胎种植率、妊娠率及流产率.rn 结果:共获病理报告317例,其中分泌组68例,增生期组123例、月经期组126例。人工周期方案与监测排卵周期方案中,增生期组的胚胎着床率分别为33.33%、31.93%、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2.46%、54.84%,均高于分泌期组的胚胎着床率(25.00%,29.03%)、临床妊娠率(48.39%,45.95%)和月经期组的胚胎着床率(24.75%,28.81%)、临床妊娠率(48.21%,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案中,月经期组早期流产率分别为12.5%、12.86%,高于增生期组(9.84%、6.45%)、分泌期组(9.68%、8.11%),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移植前增生期子宫内膜的胚胎着床率、妊娠率较高,而月经期子宫内膜的流产率较高。但无明显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对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并探讨相关问题.rn 方法: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456例,其中开腹手术211例(开腹组),腹腔镜手术245例(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输卵管通畅率、再次宫内妊娠率及重复异位妊娠率.rn 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开腹组手术时间为(55.1±13.5)min,术中出血量为(63.5±18.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5.7±5.6)h,平均住院时间为(6.1±2.0)d;腹腔镜组分别为(41.3±15.5)min、(41.1±13.3)ml、(13.5±5.l)h、(3.6±1.4)d;两组相比,P均<0.05。开腹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为81.2%,宫内受孕率59.6%,再次异位妊娠率26.8%;腹腔镜组分别为:71.3%、53.7%、22.7%;两组相比,P均>0.05。rn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而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宫内受孕率不及开腹手术,可能与术中过度追求止血效果而反复电凝破坏了输卵管内膜有关。
  • 摘要:目的:评价米非司酮胶囊联合地诺前列酮栓(欣普贝生)用于终止晚孕未足月(28周到37周之间)妊娠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郝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2012年至2013年127例有引产指征的晚孕未足月孕妇,将其分为3组,A组(欣普贝生组)、B组(米非司酮胶囊+缩宫素组)、C组(米非司酮胶囊+欣普贝生组),比较3组的引产效果.rn 结果:C组与B组、A组相比,C组用药6小时和12小时后宮颈评分高,宮缩发动时间短及产程短,产后出血量少,引产成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清宫率低,与B组相比清宫率没有差异。rn 结论:米非司酮胶囊联合欣普贝生用于晚孕未足月引产成功率高,安全性高,依从性高,优于其他2种引产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接受供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with donor semen,AID)妇女氧化应激状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rn 方法: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SCL-90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症状量表及一般情况项目问卷对91例AID名患者进行调查评估,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在进行治疗前检测血浆氧化应激指标.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将AID患者分为抑郁组(≥20分,A组)和非抑郁组(<20分,B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rn 结果:研究发现AID患者抗氧化酶防御能力下降。AID组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评分为(44.09±8.99)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DS评分为(37.05±4.98)分(t=4.55,P<0.01)。AID组SA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评分为(46.33±6.2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AS评分为(38.32±5.01)分(t=1.48,P<0.01)。AID组中A组SDS评分(58.11±9.02)分,B组(38.17±6.89)分,两组差异显著,A组SAS评分(52.75±6.21)分,B组(42.13±9.66)分,差异显著。A组患者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nti-superoxide anion capacity,A-SAC)水平(400.24±43.18)明显低于B组(465.99±87.34)及C组(483.44±30.17) (F=3.99,P=0.03);A组患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14.78±3.14)明显高于B组(9.56±2.97)及C组(7.56±4.11) (F=13.12,P=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MDA与抑郁呈明显正相关(r=0.57,P<0.05),A-ASC与抑郁呈明显负相关(r=-0.31. P<0.05)。rn 结论:AID患者抑郁等负性情绪较正常人严重,并存在氧化损伤,伴抑郁症状的患者抗氧化酶防御能力更加减弱,提示氧化应激可能与AID抑郁症状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脂连素(APN)内皮素-1(ET-1)浓度改变及相关性在正常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中的意义.rn 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住院的正常妊娠妇女及HDCP患者共100例.正常妊娠组:30例;HDCP组:70例.所有入选对象空腹8h后采集其清晨肘静脉血5ml,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rn 结果:HDCP组血清APN水平较正常妊娠组降低,血浆ET-1水平较正常妊娠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与子痫前期组比较,血清APN水平及血浆ET-1差异显著(P<0.05);血ET-1水平与APN在HDCP组均呈负相关,而在正常妊娠组两者无相关性。rn 结论:HDCP中APN与ET-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低APN和高ET-1水平可能作为HDCP的危险因子和判断病情及预后的的重要指标。
  • 摘要:目的:比较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与阴式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其中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腔镜组)38例,经阴道手术(阴道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随访情况.rn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有效率、再孕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无复发及并发症出现。rn 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与阴式手术均能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症状,但各有优势,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miR-126、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微血管密度间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及机制.rn 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检测21例正常卵巢组织(正常组)、23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良性组)及45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恶性组)中miR-126表达水平;2.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对应组织中EGFL7蛋白及CD34的表达情况.分析上皮性卵巢癌中miR-126、EGFL7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这三者间表达情况的相关性.rn 结果:1.miR-126在恶性组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良性组(P<0.05); EGFL7在恶性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组及正常组(P<0.05);而miR-126、EGFL7在正常组和良性组中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m/R-/2产0.05;PEGF/7>0.0167);2.恶性组MVD计数明显高于良性组及正常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iR-126、EGFL7及MVD表达量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病理类型、组织分化无明显相关(P>0.05);4.miR-126与EGFL7在卵巢上皮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589;P<0.05)、EGFL7与MVD在卵巢上皮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688; P<0.05)、miR-126与MVD在卵巢上皮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618;P<0.05)。rn 结论:miR-126、EGFL7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肿瘤异常血管营养及侵袭转移过程相关。miR-126在卵巢癌中发挥抑癌基因作用,可能通过抑制EGFL7、降低微血管异常营养能力负向调控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
  • 摘要:目的:研究ING4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rn 方法:采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4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NG4的表达情况,观察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免疫组化S-P法结果显示ING4在增生子宫内膜表达最多,其阳性表达率为88.0% (22/25);不典型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3.33%(8/1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2.22 %(10/45);不典型增生组显著低于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显著低于不典型增生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与免疫组化法测定的结果相一致,NG4 mRNA的表达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下降与组织学分级著相关(P<0.05),但与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rn 结论:ING4在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中有不同程度的丢失,ING4的低表达促进了肿瘤的发生,检测ING4可成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及预测癌前病变癌变风险重要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汤配伍西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180例确诊的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组(对照组)90例和生化汤配伍MTX和联合米非司酮组(观察组)90例.每周2次检测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定期阴道超声监测异位妊娠包块及盆腔积液的变化,比较两组血β-HCG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异位妊娠包块吸收时间、盆腔积液吸收时间、月经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输卵管通畅率等.rn 结果:观察组β-HCG下降至正常的时间(19.3±10.5)d、异位妊娠包块吸收时间(39.1±17.5)d、盆腔积液吸收时间(11.5±6.2)d、月经恢复时间(30.3±8.2)d、住院时间(21.1±9.7)d、治愈率91.8%,输卵管通畅率治愈率88. 6%,不良反应率21%;对照组分别(28.3±11.l)d、(59.7±23.9)d、(19.0±6.8)d、(36.6±9.5)d、(34.2±11.3)d、73.5%、5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使用生化汤配伍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更好且安全。
  • 摘要:目的:比较子宫纵膈电切术后宫腔内分别放置生物防粘连膜与宫内节育器对预防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4年0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确诊为子宫纵膈有完整病例资料的患者65例,均行腹腔镜监视下宫腔镜子宫纵膈电切术,术后宫腔内放置防粘连膜31例为A组,放置节育器34例为B组,于术后2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了解宫腔情况,同时随访了解月经情况及腰部不适症状.rn 结果:(l)术后宫腔镜检查情况:A组宫腔粘连4例(12.9%),B组宫腔粘连6例(1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月经情况及腰部不适症状:A组月经异常3例(9.6%),腰部不适3例(9.7%),B组月经异常10例(29.4%),腰部不适11例(32.4%),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腹腔镜监视下宫腔镜子宫纵膈电切术后宫腔内分别放置防粘连膜与宫内节育器对预防术后官腔粘连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而宫腔内放置防粘连膜术后月经异常情况及腰部不适症状发生率低,可试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以卵巢肿瘤为首发表现的胃癌患者与同时期原发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临床比较,为临床医生诊疗此类疾病提供经验.rn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9月至2013年9月妇产科收治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为以卵巢肿瘤为首发表现的胃癌患者,余55例为随机抽取的同时期原发卵巢上皮性癌患者.rn 结果:临床表现以卵巢肿瘤为首发表现的胃癌患者平均年龄(35±4.6)(20-56)岁,显著低于原发卵巢上皮癌患者(57±6.8)(40-72)岁,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腹水的比例(34. 5% 19/55)明显少于原发卵巢上皮癌患者(90.9% 50/5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检查血清CA125检测55例,升高30例,平均为(98.73±14.12)U/ml,同期原发性卵巢上皮癌检测55例,升高55例,血清CA125平均为(473.89±123.91)U/ml,转移性卵巢癌血清CA125显著低于原发性卵巢上皮癌(P<0.05)。卵巢转移癌中9例患者行PET-CT检查,其中4例(44.4%)发现胃体或胃窦部异常强化,考虑胃癌后病理确诊,原发卵巢上皮性癌中11例行PET-CT检查,均无胃区强化,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情况转移性卵巢癌术前及术后诊断吻合率(9.1%5/55)明显低于原发卵巢上皮癌(100% 55/5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转移性卵巢癌多为印戒细胞癌(49.1%),原发卵巢上皮性癌多为浆液性囊腺瘤(74.5%)。rn 结论:以卵巢肿瘤为首发表现的胃癌术前诊断率低,患者多为中青年妇女,同原发卵巢上皮癌相比,合并腹水比例较低,血清CA125的测定及PET-CT检查对鉴别卵巢转移癌及卵巢原发癌有重要价值。
  • 摘要:孕激素在胚胎种植及妊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报道,育龄妇女中,黄体功能不足(Luteal Phase Defect,LPD)的发生率为5~10%,而在不孕妇女中LPD发生率则高达30~60%.目前,孕酮为黄体支持(Luteal Phase Support,LPS)的首选药物.黄体酮有多种给药途径,其中阴道给药具有子宫首过效应,靶向作用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应用方便、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与肌注黄体酮有着相似的妊娠率,近年来阴道用黄体酮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黄体功能不足的定义与原因、阴道用药在黄体支持中的优势、阴道用药黄体支持起止时间、黄体支持剂量、不同阴道用黄体酮制剂的对比、黄体支持与阴道出血等方面展开论述.研究认为,孕酮目前仍为黄体支持最有效的药物。阴道用黄体酮具有使用方便,子宫首过效应的优点,并且与肌肉注射黄体酮具有相似的临床结局,是黄体支持中安全有效的药物。而对于黄体支持的起止时间及剂量目前尚无统一结论,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最小的有效剂量,最短的持续时间是目前的追求方向。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育龄妇女血清雄激素水平的正常范围,修正高雄激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并分析其对PCOS诊断标准的影响.rn 方法:收集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研究所就诊不孕症妇女,根据入组标准将患者分为正常排卵组和PCOS组,根据正常排卵组的雄激素水平修正雄激素水平的正常值范围,并根据修正的正常值范围分析其对PCOS诊断标准及分型的影响.rn 结果:(1)正常排卵组和PCOS组的年龄、FSH、E。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LH、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正常排卵组的T水平来确定其正常值范围即T>0.65ng/ml即可诊断为生化高雄激素血症。(2)修正雄激素的正常值范围后,PCOS组高雄激素血症的比例有明显提高,PCOS四个亚型构成比有变化,有359例II型PCOS患者转为I型PCOS。rn 结论:育龄女性雄激素水平的正常值范围需要修正,修正的雄激素正常值范围对PCOS的诊断及分型有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在宫颈鳞癌细胞中Ki67表达及变化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以及化疗对放疗的影响.rn 方法:入组50例宫颈鳞癌Ⅲ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单纯放疗、1组放化疗同步,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在放疗前及放疗10Gy后宫颈鳞癌活检组织标本中检测Ki67的表达率,分析Ki67表达率及下降率与近期疗效的关系,对比分析化疗对放疗的影响.rn 结果:放疗前Ki67≥48%者对放疗敏感,CR率增高(p=0.023)。放疗10Gy后Ki67下降(VKi67)≥31%者对放疗敏感,CR率增高(p<0.01)。化疗增加了Ki67<48%者放疗后的Ki67下降率(z=-2.27,P=0.023),对于Ki67≥48%者,两组▽Ki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6,P=0.173)。放化疗组CR率较放疗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病理分级与治疗结果无相关性。rn 结论:Ki67在放疗前及放疗10Gy后宫颈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可作为预测放疗敏感性的参考指标,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 摘要: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发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治疗效果及结局.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许昌市中心医院2012年间剖宫产术后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热原因、治疗方法及结局.rn 结果:剖宫产患者共1196例,术后3天后发热55例,占4.60%,发热原因:宫腔积液、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泌尿系感染、合并阑尾炎、合并乳腺炎、药物热、产褥感染等,诊断感染后针对发热原因,给予抗感染治疗,其中18例仅彩超提示宫腔积液,血象正常,无自觉症状,占发热32.73%,给予宫腔引流、冲洗、抗感染等治疗,感染均控制,所有感染者中1例出现晚期产后出血,1例出现产后出血并同时行子宫切除.1例切口二次缝合.rn 结论:剖宫产术后发热多为感染所致,其原因多种,其中宫腔内积血不能及时排出是重要且易被忽视原因,抗感染治疗,及时宫腔引流+宫腔局部冲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预防子宫切口感染及晚期产后出血,降低子宫切除几率,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早产不同孕周及是否合并胎膜早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rn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单胎早产患者,按照谢幸、苟文丽主编的第八版《妇产科学》关于早产、胎膜早破、早产临产的诊断标准,按孕周、胎膜是否破裂和产妇是否I俗产,选择200例自发性早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孕周分为孕周<34周组(A组)和孕周≥34周(B组),同期选取早产患者中未足月胎膜早破200例进行比较。胎儿畸形、死胎及计划性终止妊娠不计入研究范围。rn 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PPROM)与自发性早产患者(SPB)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lmin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新生儿感染率高于自发性早产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1)自发性早产患者孕34周前应尽量延长孕周,给予糖皮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对于34周之后患者可考虑顺其自然。(2)是否破膜对于无妊娠合并症早产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无明显影响,对于破膜时间超过12小时的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应积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有效性.rn 方法:自行制定检索策略:关键词为"肝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或"Th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about heparin on FGR",计算机检索中文中国知网(CNKII)(共19篇文献),万方期刊数据库(32篇文献)及英文Pubmed(共4篇文献),收集有关低分子肝素治疗胎儿生长受限方面的文献.由2位作者独立地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及资料提取,并采用RevMan5.1统计学软件分析所监测指标的加权均数差(WMD)及95%可信区间(CI).rn 结果: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出符合纳入要求的RCTs8个,共计5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胎儿双顶径增长值(mm) 0.90 [95%可信区间(CI):0.78—1.02,P<0.0001];新生儿出生体重增长值(g)572.74[95%可信区间(CI):516.73-628.75,P<0.0001]。rn 结论:与普通治疗组相比低分子肝素可以改善胎儿生长受限,使胎儿双顶径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但由于被纳入的文献数不多,质量不高,所以仍需更多、更好的RCT研究,以便获得更全面、更可靠、更有价值的评估。
  •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肾积水的预后情况,为临床及早干预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期间进行多学科专家会诊的肾积水患者,进行产后随访.结果:胎儿肾积水有较高的消退率,为65.71%(92/140),仅部分需要手术治疗,且多为Ⅳ组肾积水.结论:肾盂扩张程度(APD)及肾实质厚度直接影响胎儿肾积水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与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治疗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Ⅰa~Ⅱa期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与同期45例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清扫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并且明显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术后对继续治疗依从性好,有利于患者的整体治疗及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卵巢癌综合治疗中手术时机的选择.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综合治疗中晚期卵巢癌患者110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系统体检及CA125水平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为两组:Ⅰ组70例,均为Ⅲ期患者,系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加术后辅助化疗;Ⅱ组40例,其中包括18例Ⅳ期患者,结合辅助检查考虑难以达到满意减瘤效果者,或患者全身情况差,难以耐受较大手术者,先行新辅助化疗3-4个疗程,再行减瘤术(即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继续辅助化疗.rn 结果: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Ⅰ组为411ml,Ⅱ组为195ml。两组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Ⅰ组为78h,Ⅱ组为53h,两组间患者平均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比较和Ⅱ组内不同肿瘤标志物CA125水平患者的出血量及首次排气时间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示新辅助化疗后的患者及CA125水平偏低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偏低、首次排气时间较短。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术前肿瘤标志物CA125水平是影响患者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rn 结论:中晚期卵巢癌术前应综合评估,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以提高满意减瘤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 摘要:2000年首次报道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具有促排卵作用,其后对来曲唑的应用展开了大量研究.来曲唑通过可逆性地阻断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促进单卵泡发育和排卵,且无抗雌激素作用.除了常规应用于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治疗,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腔内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生育力保存等方面的应用也体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来曲唑能否扩大其使用范围,充分、安全地发挥其促排卵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CC成为一线药物,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对LE在诱导排卵、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及生育力保存中促排卵作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LE在促排卵方面至少和CC、Gn一样有效且可能有更大的优势,同时具有价格低廉、减少多胎妊娠率的优点。然而,将LE作为一线促排卵药物,其对卵子及胚胎质量、胚胎种植、临床结局的影响、是否存在致畸作用等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但作为一种新兴的促排卵药物,L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还是得到了初步认可,值得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IMP1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rn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技术检测47例上皮性卵巢癌、28例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I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IMP1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rn 结果:IMP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1%、32.1%及10%,IMP1 mRNA在上述三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652±0.067)、(0.120±0.014)、(0.085±0.011),上皮性卵巢癌中的IMP1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良性组(P<0.05)。在不同手术—临床分期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上皮性卵巢组织中,IMP1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与有无腹水、淋巴结转移无关。rn 结论:IMP1可能参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宫腔以外的部位,根据异位病灶侵及的部位可分为:腹膜型、卵巢型、深部浸润型和其他类型.在育龄妇女中,Ems的发病率为6%~10%,通常伴有盆腔疼痛和不孕的症状,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内异症合并不孕的患者达30%~50%,Ems引起不孕症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推测Ems患者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生殖能力,其中包括:排卵障碍、卵子质量下降、黄体功能缺陷、受精障碍、自身免疫缺陷以及种植失败等.迄今为止,尚无Ems与不孕关系的统一而合理的解释.随着腹腔镜、新的药物和辅助生殖技术(ART)在临床的应用,内异症合并不孕的疗效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研究发现,内异症合并不孕的机制仍尚未阐明,受盆腹腔环境、输卵管、卵巢、子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孕患者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各有优势,在决定是否对内异症合并不孕患者采取哪种治疗方式时,必须权衡其促进生育的潜在益处,以及给予患者充分咨询的机会,选择使患者获益最大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危患者在取卵术后应用来曲唑能否降低早发型OHSS的发生率.rn 方法:OHSS高危行全胚胎冷冻的1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6例)自取卵日起连续5天口服来曲唑5mg,对照组(90例)予以安慰剂处理.检测两组患者hCG注射日及其后第5、8、10天血清性激素(FSH、LH、E2、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中重度OHSS发生率.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hCG注射后第5、8、10天血清E2、VEGF水平显著性降低(P<0.00l);第8、10天的血清FSH、LH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实验组中重度OHS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3%vs1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对于OHSS高危需行全胚冷冻的患者,取卵后黄体早期连续5天日服5mg来曲唑,可以降低血清E2和VEGF水平,有助于降低早发型OHSS发生率。
  • 摘要:目的: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是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的一种远期并发症,目前该疾病的治疗尚处于探讨阶段,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本文主要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诊断方法及其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采用宫腹腔镜子宫瘢痕憩室切除术治疗的60例子宫瘢痕憩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三种辅助检查诊断价值、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经期缩短较术前时间进行分析。rn 结果:1.子宫瘢痕憩室的常规辅助检查为阴道超声,其准确率可达到78.33% (47/60);2.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为(90.33±23.2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3.33±19.15) ml,术后平均住院(7.47±1.92)d。术后随访12个月,术后经期时间较术前缩短(8.80±2.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3,P<0.05)。3.术后1年的疗效评价:手术有效率为93.33% (56/60),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rn 结论:1.PCSD已经成为妇产科常见疾病,阴道超声检查准确率相对较高,且经济无创,适合临床常规筛选应用。2.宫腹腔镜联合治疗瘢痕憩室术中宫腔检查定位准确,憩室壁切除彻底,全层缝合后再次宫腔镜探查,缝合瘢痕处平坦,术后疗效肯定,且能直视下操作,减少膀胱、尿道等邻近组织的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手术相对微创,症状缓解,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评价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耐药及复发患者肺转移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肺转移患者17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肺转移患者分为初诊组、耐药组和复发组,对其血清β-hCG值和肺部转移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完全缓解率即血β-hCG正常且影像学检查肺部转移灶消失情况比较,初诊肺转移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平均所需化疗疗程及复发率明显优于耐药和复发组,有统计学意义。血β-hCG正常但肺部影像学阳性情况比较,耐药组和复发组肺转移患者中血β-hCG正常但肺部转移灶未消失的患者病情进展率明显高于初诊组。rn 结论:初诊肺转移患者经规范化疗后完全治愈率高。而血β-hCG正常肺部转移灶未消失的情况下,复发和耐药患者病情稳定性相对较差,而初诊组肺部转移灶多可自行消失。既往出现耐药的复发患者再次治疗的效果较差,需进一步探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 摘要:文中对腹腔镜技术在妇科急腹症、良性肿瘤、附件恶性肿瘤、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等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总之,腹腔镜附件手术范围广泛手术难易分级来说,可从1级至4级;良恶性来说,从良性至恶性;急缓来讲,从急症到择期;涉及到的领域较广,生殖内分泌,肿瘤,非肿瘤,炎症,计划生育等多个范畴。
  • 摘要:卵巢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卵巢癌引起女性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起病隐匿,早期筛查困难。另外,随着卡铂、紫杉醇化疗耐药现象的产生,使得卵巢癌治疗效果不佳。斯钙素1作为一种分泌性糖蛋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斯钙素1生物学活性不断深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阐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机理。因此,进一步探讨STC1与卵巢癌之间的关系,研究卵巢癌化疗抵抗是否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实现的,是否与IAPs家族或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异常有关,明确STC1介导的卵巢癌化疗抵抗的具体凋亡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有助于阐明化疗耐药机理,这将为寻找治疗卵巢癌耐药靶点开辟一条新途径。
  • 摘要: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人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冷冻技术因其特有优势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研究数据支持未成熟卵母细胞冻存是保存女性生育力的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式.冷冻和复融过程会对卵母细胞造成一系列形态结构、细胞代谢、生理生化及发育潜能的影响.作为一个较新的方向,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冷冻技术缺乏标准方案,很多相关研究成果尚存在争议.本文着重未成熟卵母细胞冷冻技术的意义、优势、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新观点予以综述.目前冷冻技术包括程序化慢速冷冻法、玻璃化冷冻法。玻璃化冷冻操作简便,节省人力时间,不需像程序化冷冻化那样配备特殊仪器,已经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冷冻保存技术。文中对冷冻保护剂的选择、冷冻载体选择、未成熟卵母细胞先冷冻后培养还是培养成熟再行冷冻、是否保留卵丘颗粒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系、冷冻保护因子预处理、冷冻保存时间等内容进行介绍。鉴于目前冷冻对受精后胚胎的发育潜能着床的影响尚不确切。重视对此项技术出生的婴儿的随访,加强遗传损伤的检测。可以将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看成由冷冻复苏技术、IVM培养、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等组成的一套体系,其中涉及每项技术都有再完善的空间,特别是IVM技术与冷冻技术的结合增加了技术难度。总的来看,未成熟卵母细胞的冷冻技术面临的挑战很大,需要做更多更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的研究。随着对卵母细胞结构,体内成熟及发育过程的复杂调节近一步认识,IVM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以及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完善发展,理想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冷冻方案有望达成共识,为女性生育力保存提供技术支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