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黄蛰虫丸

大黄蛰虫丸

大黄蛰虫丸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1824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四届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等;大黄蛰虫丸的相关文献由312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志恒、何义华、成家茂等。

大黄蛰虫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9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1824 占比:98.93%

总计:11952篇

大黄蛰虫丸—发文趋势图

大黄蛰虫丸

-研究学者

  • 潘志恒
  • 何义华
  • 成家茂
  • 李林
  • 程木华
  • 许杰华
  • 陈艺
  • 于亚男
  • 代维
  • 侯宏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国梁; 杨欣怡; 陈闪闪; 许美娟; 居文政; 邹建东
    • 摘要: 目的:研究大黄蛰虫丸(DZP)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DZP低(2g·kg-1)、高剂量组(4 g·kg-1).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AOM/DSS诱导小鼠CAC模型,并于造模中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干预.实验结束,比较各组小鼠死亡率,并以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1β和IL-18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小鼠结肠Occludin和ZO-1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小鼠结肠ATG5、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检测小鼠结肠中LC3B Ⅰ/Ⅱ、SQSTM1及ATG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8周灌胃给药,对照组、模型组,DZP低、高剂量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40.00%、20.00%、6.67%.与模型组相比,DZP能显著降低血清IL-1β和IL-18水平,提高小鼠肠道组织中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同时,DZP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IL-1β、IL-18及SQSTM1的表达水平,提高模型小鼠肠道组织中的LC3B Ⅰ/Ⅱ和ATG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DZP能显著降低CAC模型小鼠的炎症和死亡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CAC模型小鼠肠道自噬改善肠道紧密连接相关.
    • 石光煜; 王玉琳; 于国强; 张雪松; 赵丽娜; 吕勃川; 初春; 刘杨月
    • 摘要: 目的 探讨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检测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评价大黄蛰虫丸对早期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弹性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早期T2DM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组患者又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给予大黄蛰虫丸加基础治疗,后者给予安慰剂加基础治疗.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上述各组均采用ET技术检测腘动脉PWV评估患者下肢动脉弹性,并进行凝血功能和血脂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腘动脉PWV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患者治疗后PT、APTT、TT和HDL-C水平明显延长或升高(P<0.05),FIB、D-二聚体、TC、TG和LDL-C水平以及PWV明显降低(P<0.05),且变化幅度均大于B组(P<0.05).结论 用ET技术检测PWV可评估患者下肢动脉弹性变化,大黄蛰虫丸有助于改善早期T2DM患者下肢动脉弹性.
    • 吕勃川; 董延龙; 葛明; 邵兵; 侯继野
    • 摘要: 目的:探讨大黄蛰虫丸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球囊扩张及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拟行支架植入术的符合纳入标准的ASO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大黄蛰虫丸和血府逐瘀汤.比较两组支架植入后3个月和6个月的狭窄程度、踝肱指数,并在术前、术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Fib)、血脂(TC、TG、LDL-C、HDL-C)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TC、TG、LDL-C均下降,HDL-C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Fib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蛰虫丸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降低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成分,具有防治ISR的作用.
    • 谢帆; 吴思雨; 许陵冬
    • 摘要: 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病程较长,终致脏腑亏损,瘀血内生,使疾病缠绵难愈.大黄蛰虫丸为经典名方,可以活血化瘀、养血润燥、缓中补虚.临床研究表明,大黄蛰虫丸在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方面具有良好疗效,能降低蛋白尿水平,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及提高血浆白蛋白,改善肾纤维化指标及凝血指标,改善营养状况,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速度.实验研究表面大黄蛰虫丸具有保护足细胞、降低蛋白尿、减轻肾间质纤维化、抗炎及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等多方面药理作用.
    • 郑文利; 郑祎; 李慧杰; 齐元富
    • 摘要: 综述《金匮要略》大黄(廑)虫丸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大黄(廑)虫丸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影响肿瘤细胞转移、逆转细胞耐药等途径实现抗肿瘤作用,多用于治疗肝癌、胃癌、食管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应进一步明确其抗肿瘤机制、优势剂型、优势瘤种,并对其治疗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剂量进一步规范.
    • 夏雪晴
    • 摘要: 目的:探讨并研究用大黄蛰虫丸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泰州市高港区中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OBG组,n=49)与对照组(REG组,n=49).用左氧氟沙星对REG组患者进行治疗,用大黄蛰虫丸联合左氧氟沙星对OBG组患者进行,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厚度及其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15 d后及30 d后,OBG组患者子宫内膜的厚度均低于RE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OBG组患者的中医主证积分和中医次证积分均低于REG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大黄蛰虫丸联合左氧氟沙星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减其临床症状,降低其子宫内膜的厚度.
    • 张鑫山; 盛勇; 卜晓莉; 郭亚荣
    • 摘要: 目的:探究丹鹿胶囊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为乳腺增生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威武市凉州医院就诊的80例乳腺增生女性患者,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三苯氧胺西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丹鹿胶囊联合大黄蛰虫丸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腺疼痛评分(5.25±1.74)分,肿块硬度评分(2.24±0.42)分,肿块分布评分(4.85±1.20)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37±1.67)、(2.79±0.55)、(5.78±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鹿胶囊与大黄蛰虫丸联合治疗乳腺增生患者,能够实现疗效性与安全性二者的有效统一,同时也可以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符合当前广大患者的治疗需求,值得推广应用.
    • 郭晶晶; 田芝奥; 李亚南
    •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黄蛰虫丸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替诺福韦酯治疗,每次口服1片,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蛰虫丸内服,3s/次,2次/d.两组患者均观察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临床疗效以及肠道菌群变化,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1.62±5.93) U/L比(50.41±7.12) U/L、(41.99±5.76) U/L比(52.17±7.09) U/L、(34.46±5.31) U/L比(49.41±6.23) U/L、(20.35±3.04)μmol/L比(25.60±3.95)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黏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67.45±18.75) μg/L比(209.44±22.96) μg/L、(103.44±12.75) μg/L比(140.08±16.33) μg/L、(81.41±10.06) μg/L比(126.36±14.94) μg/L、(108.41±12.72) μg/L比(169.41±19.2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67%(55/60)比76.27% (4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0,P=0.041).观察组治疗后HBeAg、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28.33%(17/60)比11.86%(7/59)、83.33%(50/60)比66.10% (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1,P=0.044;x2=4.685,P=0.030).观察组治疗后肠道菌群指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增加,大肠杆菌、肠球菌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肠道菌群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黄蛰虫丸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提高HBeAg血清学转阴率,抑制HBV-DNA复制,增加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大黄蛰虫丸的调节肠道菌群作用可能与其疗效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