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失代偿期肝硬化

失代偿期肝硬化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7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9093篇;相关期刊229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肝脏、临床肝胆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大会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等;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相关文献由121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保池、张国顺、张静等。

失代偿期肝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8 占比:1.5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9093 占比:98.41%

总计:29564篇

失代偿期肝硬化—发文趋势图

失代偿期肝硬化

-研究学者

  • 刘保池
  • 张国顺
  • 张静
  • 王方
  • 司炎辉
  • 李垒
  • 江必武
  • 倪鎏达
  • 傅青春
  • 刘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我国肝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是全球肝病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或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1.06亿人,酒精性肝病患者约6000万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约2亿人。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能力较强,可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晚期可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根据患者有无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与总体人群相比,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5倍,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则增加了10倍。肝硬化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评估与临床管理至关重要。
    • 高亮亮
    • 摘要: 目的: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超声造影、超声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清指标检测产生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和讨论。方法:在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随机纳入60例本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外随机选择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比组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超声造影+超声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联合血清指标检测方法,比较两组超声造影相关指标、超声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以及血清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肝动脉内造影剂到达时间、门静脉高压指数、门静脉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总胆红素均较对比组更高,P<0.05;肝静脉内造影剂到达时间、肝动-静脉渡越时间、门静脉血流速度以及白蛋白指标均较对比组更低,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通过运用超声造影、超声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清指标检测联合的方式能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工作带来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 窦逍遥; 胡明锦; 戴静毅; 赵军
    • 摘要: 目的:探索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12月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9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记录入院时的年龄、性别、医疗保险类型、婚姻状况、住院时间、病因、临床检测指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出院后3个月的结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临床检测指标降维,并以维度得分、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临床特征为预测变量建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主成分分析显示,血小板、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清胆碱酯酶等9项指标可综合为第一个维度;尿酸、尿素氮、肌酐等3项指标可综合为第二个维度。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肝功能为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住院时间为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生物标志物综合指标可以用于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预后结局,同时需要特别关注首次住院时间较长且肝功能指标较差的患者。
    • 韩宁; 张欢; 张永
    • 摘要: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主要表现为腹水和黄疸,尹常健教授指出腹水为水湿泛滥,责之肝脾肺肾多脏失调,气机逆乱;黄疸难消在于湿热痰瘀蕴结血分,瘀热阻络。肝郁脾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肝肾阴虚是最终结局,提前防治肝肾阴虚至关重要。尹教授提出“八字辨证”的方法,准确概括不同阶段本虚和标实的主要矛盾。强调本病肝肾阴虚阶段肝郁脾虚仍持续存在,无论利水还是滋阴都要从健脾入手,健脾助运令气血顺畅,才能化生阴精。尹教授提出分阶段治疗的理念,即先消腹水再滋阴,创制蝉衣利水方重点利水,腹水消退后,转而在健脾和胃的基础上滋补肝肾。治疗过程还应注意避免温热伤阴、逐瘀伤正,积极联合应用抗生素控制腹腔感染等。
    • 隆莉; 刘娴; 李兴伟
    • 摘要: 目的探究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8年7月—2020年1月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收治的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按是否并发真菌感染将其分为对比组(未并发真菌感染,共34例)和研究组(并发真菌感染,共16例)。收集2组住院资料、基本病情报告、抗菌药物使用记录等进行分析,探讨诱发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研究组住院天数≥14 d、肝功能C级、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超过14 d者及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数均多于对比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住院天数、肝功能C级、血清白蛋白水平、自发性腹膜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引起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引起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真菌感染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住院天数、肝功能C级、血清白蛋白水平、自发性腹膜炎等,临床因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做好防治工作。
    • 杨梅; 刘兴超; 郑波; 刘润莲
    • 摘要: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按生存结局分存活组83例和死亡组32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首次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清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并比较血清vWF、TSP-1水平;采用COX危险因素分析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vWF、TSP-1表达对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诊断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胆红素、肌酐、INR、PT、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血清vWF、TSP-1水平为(95.58±25.36)μmol/L、(1.62±0.63)mg/dL、2.98±0.97、(148.79±42.68)s、(10.87±2.69)分、(23.66±6.83)分,(2.51±0.38)ng/mL、(1.89±0.27)ng/m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35.77±10.89)μmol/L、(0.82±0.31)mg/dL、1.65±0.62、(129.77±28.06)s、(8.92±1.93)分、(14.39±4.87)分、(1.50±0.23)ng/mL、(1.13±0.16)ng/mL],白蛋白水平为(6.75±2.37)g/L,显著低于存活组[(28.62±8.77)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vWF、TSP-1水平高是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R=3.785、2.961,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vWF、TSP-1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0.839,两者联合检测诊断AUC为0.936。结论血清vWF、TSP-1异常高表达可能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有关,两者联合检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有较高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早期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 徐京杭; 徐小元
    • 摘要: 肝病相关感染定义为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感染。由于肝病和感染都很常见,而且疾病谱广,因此肝病相关感染的临床情景复杂多样,其合理诊治是临床关注问题。基础肝病的存在使多种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等不良结局增加,反过来感染也会加重肝病的进展。比如:失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时存在多种因素导致细菌感染风险增加。而另一方面,细菌感染会加重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的脓毒症和血流感染可直接致死,也可成为肝病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肾衰竭、肝性脑病等的诱因。
    • 崔佳宾
    • 摘要: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8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均给予止血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止血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再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疲乏无力、腹胀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优于对照组的75.00%,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及胃左静脉内径均较治疗前小,门静脉血流量及脾静脉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少,门静脉血流速度及脾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慢,且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趋势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良好临床疗效,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缩短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输血量、再出血及不良反应。
    • 张红梅; 孙志周; 王俊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PVT)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本院接收的发生PVT的6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未发生PVT的6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纳入未发生组.将可能导致该病患者发生PVT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肝硬化阶段与未发生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内径大、PLT高、D-二聚体水平高、失代偿期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可能与门静脉内径大、PLT高、D-二聚体水平高、失代偿期肝硬化等因素有关,可据此提出干预方案,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发生率.
    • 王晓梅; 班志芬; 李波
    • 摘要: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病毒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5例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口服恩替卡韦片治疗(0.5 mg,Q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10μg,静脉滴注,Qd)治疗,治疗30 d后对比两组患者腹水消退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的转阴率等病毒学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IV,CIV)、Ⅲ型前胶原(Type ⅢProcollage,PCⅢ)、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及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等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30 d后,观察组患者24 h尿量高于对照组;腹围、体重及腹水深度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前列地尔可有效降低肝细胞纤维化程度,加强肝细胞抗病毒能力,促进腹水消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