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模态

复模态

复模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力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8034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土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2002年第七届全国一般力学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加权残值法及其工程应用学术会议等;复模态的相关文献由3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创第、李暾、邹万杰等。

复模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8034 占比:99.61%

总计:38183篇

复模态—发文趋势图

复模态

-研究学者

  • 李创第
  • 李暾
  • 邹万杰
  • 黄天立
  • 陈俊忠
  • 刘济科
  • 徐伟华
  • 黄东梅
  • 余跃庆
  • 宋轶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江; 黎胜
    • 摘要: 工程结构振动模态都是复模态,且结构振动的可控性和可观性对主动控制系统的传感器和作动器的布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复模态角度研究了阻尼板振动的可控性和可观性,进而从可控性和可观性的角度探讨了实模态和复模态的区别。在振动实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指标的基础上,讨论了其用于振动复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分析的可行性。以不同构型的阻尼板结构为例,分别从实模态和复模态角度对结构振动的可控性和可观性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结构振动复模态的复杂度指标进行了计算,探讨了其与复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可控性和可观性方面,振动复模态与实模态之间存在差别;随着复模态复杂度的增大,振动模态可控性和可观性的变化与输入和输出位置有关;从可控性和可观性角度看,复模态在一定复杂度内可以简化为实模态。
    • 吴奕东; 陈晶艳; 余家皓
    • 摘要: 针对汽车制动尖叫问题,建立汽车制动器有限元模型并基于能量馈入法开展其非对称性和对称性制动压力下的复模态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耦合子系统的相对馈入能量能直接反映出各子部件的振型情况,当整体系统相对馈入能量的值接近0时,对应频率的复模态就无法被激发。对称性压力能够有效地降低活塞-卡钳的相对馈入能量,使制动器的复模态振型以制动盘更高阶的面外振动为主,系统的复特征频率从3000 Hz提高到5300 Hz。
    • 陈立群
    • 摘要: 通过分析模态的性质井与复模态和非线性模态比较以加强对模态概念的理解.固有模态的基本性质是模态振动的同频性、对初始条件的不变性、模态的正交性和系统响应的叠加性.复模态仍具有模态振动的同频性,但没有对初始条件的不变性,正交性和叠加性仅在状态空间中成立.非线性模态仅保留了同频性或不变性,不具有正交性和叠加性.
    • 杜猛; 向勇; 贾宁洪; 吕伟峰; 张景; 张代燕
    • 摘要: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是重要的砂砾岩油气聚集区.为了研究玛湖凹陷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开展了压汞、核磁共振、铸体薄片等分析,结合微米CT扫描技术、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及MAPS显微图像拼接技术,从尺度与精度、二维与三维综合开展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孔喉尺度分布广泛,呈现较明显双峰特征,大尺度孔喉为亚微米—微米级,而小尺度孔喉为纳米—亚微米级,以0.5~4.0μm喉道贡献率最高,微米级孔喉对渗流的贡献较大.②微米尺度下,孔隙结构具有强非均质性,复模态等特点,孔隙类型以溶蚀孔、粒间孔及微裂缝为主,孔隙展布状态主要有条带状和孤立状2种,孔隙连通性比孔隙尺度对渗流的贡献更大.③纳米尺度下,扫描电镜确定其主要矿物为石英和长石,粒间压实作用充分,颗粒形状结合紧密,不同孔渗的样品基质内纳米级微孔形态各异,多以分布于矿物颗粒(晶体)内部蜂窝状长石溶蚀孔或填隙物表面微孔为主,可见方解石颗粒解理缝,对微米级球状微孔及纳米级溶孔起到较好的沟通作用.该研究成果可为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甜点"预测提供借鉴.
    • 王家乐
    • 摘要: 利用修正Timoshenko梁理论,考虑地基黏性阻尼,建立黏弹性文克尔地基修正Timoshenko梁动力方程,解决了黏弹性地基经典深梁(Timoshenko)两频谱矛盾.利用复模态分析方法导出微分方程在多种约束条件下的复频率求解超越方程及其振型函数.当不计梁剪切转动惯量的影响时,方程可退化为黏弹性文克尔地基经典深梁计算模型;当不计梁剪切变形的影响及地基黏滞阻尼时,方程退化为常见的弹性地基Euler梁振动模型,其计算模型较为通用.分析了黏弹性地基梁在不同理论下的计算差别,结果表明:黏弹性地基Euler梁在高频段及梁长较短的低频段具有很大误差,黏弹性文克尔地基经典Timoshenko梁相对于Euler梁误差有所减小,但随阶次的增加相对误差逐次增大,在较高频段亦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证明了地基黏滞阻尼对地基梁振动低频段有较大影响.
    • 仇翯辰; 樊维超
    • 摘要: 将结构振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一阶摄动展式与概率理论相结合,结构随机特征值的方差就可以由刚度矩阵的摄动项、质量矩阵的摄动项和原始特征向量直接推导出来.上述方法在对实模态结构随机特征值变化范围的计算中,不涉及结构参数的相关系数矩阵,在工程实际中是易于实现的.具体操作上,只需要知道随机结构参数本身的方差(或标准差),而不是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这使得计算随机结构特征值的统计学性质变得更为便利.实模态结构随机摄动方法被进一步改进并推广到复模态特征值领域.将改进的复模态结构随机摄动方法与概率理论相结合,推导出了随机复特征值方差关于随机结构参数的显式表达式.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随机复特征值的方差能够由随机结构参数的统计量直接求出,那么相应的复模态结构的动力学重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也能够很方便地完成.通过两个数值算例表明了所提方法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所提方法对随机摄动方法在工程中复特征值问题的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 何家盼; 何俊艺
    •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面向制动噪声的盘式制动器有限元复模态进行分析.
    • 杨奎; 谭平; 陈华霆; 李晓磊
    • 摘要: 在现行层间隔震分部设计法中,隔震层对上部子结构和下部子结构的边界影响并未充分考虑,从而导致上、下子结构的地震作用分布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本文基于等效线性化思想、复模态理论和复振型完全平方组合准则(CCQC),针对层间隔震结构介绍了能考虑结构非比例阻尼特性和支座非线性的一体化设计方法.此外,将该一体化设计方法与分部设计方法进行了差异性分析.文末以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为精确解,对比分析了基于完全平方组合(CQC)和复振型完全平方组合(CCQC)组合准则的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层间隔震结构分部设计法,本文提出的一体化设计方法设计流程更加简洁、地震作用分布更趋合理,并能够更精确估计地震楼层剪力和构件内力等,确保层间隔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结构安全性.
    • 印森林; 陈恭洋; 陈玉琨; 吴小军
    • 摘要: 针对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模态成因机制不明的情况,以325块岩芯分析化验数据为基础,利用压汞、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CT扫描等方法,开展了岩石相分类、孔隙结构模态和驱油效率差异机制的研究,从油田开发与实用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将砂砾岩储层岩相分为3大类、7亚类、13细类.研究表明:不同孔隙结构模态特征及注水驱替效率差异较大.单模态岩石颗粒以粗砂岩为主,孔隙发育程度高,孔隙呈网络状结构,相互连通性较好,注水驱替模式以网络状连通驱替为主,效率较高.双模态岩石颗粒由砾岩和中粗砂岩两级颗粒组成,孔隙较发育,孔隙呈疏网状结构,相互连通性一般,注水驱替模式以星点状连通驱替为主,效率一般.复模态岩石颗粒由砾石、中粗砂岩、粉砂或泥质三级颗粒组成,孔隙发育一般,孔隙呈星点状结构,相互连通较差,注水驱替模式以零星散乱状驱替为主,局部存在高渗带,效率整体较差.相同岩相呈不同孔隙结构模态和不同的岩相呈相同的结构模态的情况普遍存在.颗粒排列方式及成岩作用差异改造导致了同相异态,而颗粒分选、磨圆、排列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异相同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