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p型掺杂

p型掺杂

p型掺杂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62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951174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激光与红外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全国半导体器件产业发展、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国微纳电子技术交流与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福建省科协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化学分会场等;p型掺杂的相关文献由92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志镇、周明杰、王平等。

p型掺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51174 占比:99.99%

总计:951301篇

p型掺杂—发文趋势图

p型掺杂

-研究学者

  • 叶志镇
  • 周明杰
  • 王平
  • 郝跃
  • A·基特尼斯
  • S·吕特根
  • S·穆拉德
  • 杜国同
  • 俞云海
  • 姚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申赫; 王岩岩; 高铭; 李东飞
    • 摘要: 为了实现对Li—N共掺杂p型ZnO薄膜的形成机制以及其稳定p型导电原因的揭示,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及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测试对薄膜的局域电子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获得了Li—N成键及Li—N复合型受主形成的信号,利用光致发光测量计算其受主能级为122 mV。证实了薄膜中Li—N复合型受主的形成,而Li—N共掺杂p型ZnO良好的稳定性则归因于Li—N共掺杂在p型ZnO薄膜中实现了Li和N的成键。
    • 张俊安; 田江玲; 张庆伟; 鲁云花; 徐延杰
    • 摘要: 石墨烯作为一种单层碳原子纳米材料,其平面内碳原子以sp^(2)电子轨道杂化形成二维蜂窝状晶体结构,厚度仅有0.34 nm,具备优异的光电性能,然而由于石墨烯的带隙为零,限制了其在电子领域的应用。化学掺杂是调制石墨烯电学和物理特性的重要手段。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掺杂机制对于提高石墨烯的电学和光学性能,推动其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替代掺杂与吸附掺杂2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石墨烯化学掺杂的研究现状。根据掺杂剂的性质,重点介绍了几种典型的n型和p型掺杂剂及其掺杂机理。除了替代掺杂和吸附掺杂之外,还介绍了一些其他化学掺杂。最后,根据化学掺杂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熊明姚; 张锐; 文杜林; 苏欣
    • 摘要: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对(6,0)单壁氮化铝纳米管、Ag掺杂,以及Ag和O共掺纳米管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计算讨论了掺杂前后氮化铝纳米管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研究显示:本征氮化铝纳米管、Ag掺杂和Ag-O共掺氮化铝纳米管的带隙分别为2.49 eV、1.84 eV和1.80 eV。掺杂构型仍然保持半导体特性,Ag掺杂氮化铝纳米管的价带顶贯穿费米能级从而形成简并态,实现了氮化铝纳米管的p型掺杂,但Ag-4d态和N-2p态电子轨道间有强烈的杂化效应,Ag的单掺总体上是不稳定的。O掺入后,Ag与O之间的吸引作用克服了Ag原子之间的排斥作用,使Ag在氮化铝纳米管中的掺杂更加稳定;共掺纳米管体系的带隙相较于单掺纳米管体系更加窄化,导电性进一步增强。Ag和O共掺有望成为获得p型氮化铝纳米管的有效方法。
    • 任姗姗; 付小倩; 赵贺; 王洪刚
    • 摘要: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Mg单掺杂、N单掺杂和不同浓度的Mg-N共掺杂β-Ga_(2)O_(3)的结构性质、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以期获得性能比较优异的p型β-Ga_(2)O_(3)材料。建立了五种模型:Mg单掺杂、N单掺杂、1个Mg-N共掺杂、2个Mg-N共掺杂和3个Mg-N共掺杂β-Ga_(2)O_(3)。经过计算,3个Mg-N共掺杂β-Ga_(2)O_(3)体系的结构最稳定。此外,在5种模型中,3个Mg-N共掺杂β-Ga_(2)O_(3)体系的禁带宽度是最小的,并且N 2p和Mg 3s贡献的占据态抑制了氧空位的形成,从而增加了空穴浓度。因此,3个Mg-N共掺杂β-Ga_(2)O_(3)体系表现出优异的p型性质。3个Mg-N共掺杂体系的吸收峰出现明显红移,在太阳盲区的光吸收系数较大,这归因于导带Ga 4s、Ga 4p、Mg 3s向价带O_(2)p、N 2p的带间电子跃迁。本工作将为p型β-Ga_(2)O_(3)日盲光电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王若铮; 闫秀良; 彭博; 林芳; 魏强; 王宏兴
    • 摘要: 突破高质量、高效金刚石掺杂技术是实现高性能金刚石功率电子器件的前提。本文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法,以三甲基硼为掺杂源,制备出表面粗糙度0.35 nm,XRD(004)摇摆曲线半峰全宽28.4 arcsec,拉曼光谱半峰全宽3.05 cm^(-1)的高质量硼掺杂单晶金刚石。通过改变气体组分中硼元素的含量,实现了10^(16)~10^(20) cm^(-3)的p型金刚石可控掺杂工艺。随后,研究了硼碳比、生长温度、甲烷浓度等工艺条件对p型金刚石电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硼碳比20×10^(-6)、生长温度1100°C、甲烷浓度8%、腔压160 mbar(1 mbar=100 Pa)时p型金刚石迁移率达到207 cm^(2)/(V·s)。通过加氧生长可以提升硼掺杂金刚石结晶质量,降低杂质散射。当氧气浓度为0.8%时,样品空穴迁移率提升至614 cm^(2)/(V·s)。
    • 纪军; 刘新; 黄浩; 蒋皓然; 段明君; 刘本玉; 崔鹏; 李英峰; 李美成
    • 摘要: 钙钛矿太阳电池制备工艺简单,效率提升迅速,被认为是最具应用潜力的新一代光伏技术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钙钛矿光电材料可以通过自掺杂或外源掺杂的方式实现薄膜导电类型(p型或n型)的定向调控;而具有双层薄膜结构的钙钛矿p-n同质结可以通过薄膜双沉积技术制备,这为钙钛矿同质结太阳电池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技术基础.新型钙钛矿同质结太阳电池摒弃传统的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可简化电池结构,不仅有利于提升电池工作稳定性,降低成本,更能进一步释放钙钛矿太阳电池在柔性和半透明应用中的潜力,推动钙钛矿电池的实用化进程.本文围绕钙钛矿同质结太阳电池,综述了钙钛矿光电材料p/n特性掺杂和钙钛矿同质结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钙钛矿同质结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杨子淑; 段苹; 邓金祥; 张晓霞; 张杰; 杨倩倩
    • 摘要: 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在石英和高阻硅衬底上制备纯 β-Ga2O3薄膜和不同掺杂浓度的Mg掺杂β-Ga2O3薄膜,研究了薄膜的结构、光学和电学性质.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在我们的掺杂浓度内,Mg掺杂β-Ga2O3薄膜没有出现其他晶相的衍射峰,随着Mg掺杂浓度变大,薄膜的(401)和(601)衍射峰强度变弱.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薄膜中各元素的结合能和化学态.紫外-可见透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薄膜在测试波段平均透光率高达80%以上,薄膜的带隙宽度随着Mg掺杂浓度变大而变大.霍尔效应测试结果表明我们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的Mg掺杂β-Ga2O3薄膜的导电类型为p型,载流子浓度由3.76×1010cm-3增加到1.89×1013cm-3,说明Mg掺杂 β-Ga2O3薄膜是一种很有潜力的p型半导体材料.
    • 肖文君; 刘天运; 刘雪飞; 罗子江
    • 摘要: 掺杂对提高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浓度,改善半导体器件性能具有关键意义.理论上,通过计算带电缺陷形成能和电荷转移能级可以预测半导体材料中的p型掺杂是否容易实现.本文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理论,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结合二维带电缺陷校正技术,并使用维也纳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VASP)系统计算了二维六方氮化硼(h-BN)中的几种掺杂体系,包括XB体系(X=Be,Mg,Ca,Sr)和YN体系(Y=C,Si,Ge)共7种潜在的p型掺杂体系的缺陷性质.计算结果表明,SiN缺陷的受主离子化能为0.8 eV,表现为准浅能级受主,而其它6种缺陷均为深能级受主,无法为h-BN提供有效p型载流子.SiN具有较高的缺陷形成能,因而只能靠离子注入等非平衡方式掺入到h-BN中.
    • 张红; 唐留
    • 摘要: 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提出并研究了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气相过程中p型掺杂剂Cp2Mg的反应机理.特别判断了不同温度下各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发现Cp2Mg主要有两条相互竞争的反应路径,加合路径和氢解路径.对于加合路径,在293~573 K的温度范围内,会形成络合物Cp2Mg∶NH3或Cp2Mg∶(NH3)2.对于氢解路径,气相中的H自由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H自由基对Cp2Mg的分解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明显降低了Cp2Mg的分解温度;另一方面由于钝化作用会形成Mg-H气相络合物,影响p型掺杂效果.
    • 苏明明; 张唐磊; 丁宝玉; 沈杰; 张翔晖
    • 摘要: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蓝宝石(c-Al2O3)衬底上外延制备了不同含量的Sb掺杂氧化锌(ZnO)纳米线,并通过SEM,XRD,XPS,PL以及霍尔效应仪等测试手段对掺Sb后的ZnO纳米线进行了形貌、成分以及光电性能的表征.XPS测试结果表明,Sb原子成功的掺入到了ZnO纳米线晶格中.PL光谱分析显示,随着Sb掺杂含量的增加,纳米线的缺陷浓度增加,纳米线的结晶性变差.霍尔效应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掺杂含量范围(3%~4.5%)内,纳米线呈p型导电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