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性质

电子性质

电子性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1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681547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金相与显微分析学术年会、第二届贵金属冶炼关键技术创新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等;电子性质的相关文献由1022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志刚、罗有华、葛桂贤等。

电子性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81547 占比:99.94%

总计:681963篇

电子性质—发文趋势图

电子性质

-研究学者

  • 方志刚
  • 罗有华
  • 葛桂贤
  • 井群
  • 秦渝
  • 阮文
  • 许友
  • 雷雪玲
  • 杨致
  • 王清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冯瑶; 刘小妹; 陈晔; 谭泽凌; 黄婧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铁含量对闪锌矿(110)表面的表面弛豫、电子性质及铜活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铁含量的闪锌矿,闪锌矿(110)表面的锌原子和铁原子向表面内部的弛豫均变小,减小了空间位阻;电子态密度及能带结构表明,铁电子活性较强,且无自旋极化,即低铁有利于闪锌矿浮选。对于高铁含量的闪锌矿,其表面的铁原子向内部弛豫较大,增大了空间位阻;电子态密度及能带结构表明铁的活性不高,出现自旋极化,不利于浮选。而闪锌矿(110)表面上铁不易被铜替换,且铁的含量越多越不利于铜的替换。该研究从原子层面上解释了铁含量对闪锌矿(110)表面性质和铜活化的影响,为含铁闪锌矿的浮选提供理论指导。
    • 胡晓蓉; 罗雅婧; 陈建华; 许大洪; 全柏飞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了2-巯基苯并噻唑(MBT)、2-巯基苯基恶唑(MBO)和2-巯基苯基咪唑(MBI)三种螯合捕收剂的电子结构,系统地研究了分别取代N、O、S原子对捕收剂的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BO费米能级附近主要由硫原子贡献组成,S_(1)、S_(2)原子具有较高活性,表现出更强的电子活性,说明MBO的捕收性和选择性比其他两种捕收剂的都强。通过前线轨道计算可知MBO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最强,其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三种螯合捕收剂发生作用的差别。试验中三种螯合捕收剂浮选黄铜矿和黄铁矿时,MBO、MBT、MBI对黄铜矿的回收率依次为88%、63%、42%,对黄铁矿的回收率都小于20%,浮选回收率最好的药剂为MBO。因此取代O原子的捕收剂MBO对黄铜矿的选择性最好,捕收能力更强,浮选回收率也更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清黄铜矿和黄铁矿的可浮性差异及新药剂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参考。
    • 万怡; 贺福强; 徐浩然; 赖大港
    • 摘要: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方法,构建了锂离子掺杂石墨的超晶胞模型,探究锂离子不同掺杂方式以及不同掺杂浓度对石墨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插层掺杂后石墨的结合能为-1.637eV,结构体系稳定,且稳定程度随着锂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取代掺杂后结合能为21.004 eV,结构体系不稳定。锂离子不同位点插层掺杂的石墨的能带带宽分别为3.671eV和3.654 eV,导电性能微弱提高;取代掺杂后的石墨能带带宽为0.951 eV,导电性能明显提高。石墨的能带带宽随着锂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这表明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更加容易,导电性能变得更好。
    • 郑健; 秦玉才; 宋丽娟
    • 摘要: 分子筛B酸中心酸性质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选取有代表性硅铝比(Si/Al=13,即SiO_(2)/Al_(2)O_(3)=26)的HMFI周期性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考察了HMFI分子筛BrΦnsted酸(简称B酸)位的结构特性、电子性质和酸强度。结果表明:HMFI分子筛十元环孔道中的B酸位具有相似的结构性质和电子性质,位于六元环中的B酸位会受到周围骨架O原子的作用,O—H键长增加,H和O原子正负电荷降低。轨道性质分析发现,分子筛中与Al原子相近的骨架O原子最容易贡献电子,B酸位质子H最容易接受电子。去质子化能结果表明,分子筛中的B酸位具有相似的酸强度,证明不同活性位赋予HMFI分子筛普遍存在的各种反应性主要依赖活性位周围的化学环境。本研究从量子化学层面揭示了HMFI分子筛B酸位的本征特性,为深入认识HMFI分子筛中B酸的性质提供理论支持。
    • 李成刚; 崔颍琦; 田浩; 邵琴琴; 张洁; 申梓刚; 任保增
    •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程序卡利普索,对硅基过渡金属掺杂团簇MSi_(12)^(-)(M=V,Cr,Mn)的几何结构、电子和光谱特性、热力学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MSi_(12)^(-)(M=V,Cr,Mn)团簇的基态结构为M位于中心的鼓状高对称性(D_(3d),D_(3d)和C_(2h)点群对称)结构.基于该基态结构,讨论了体系的分子轨道、电荷转移和极化率等电子特性.此外,拟合出了体系的光电子能谱、红外和拉曼光谱,对主要特征峰进行了归属分析.最后,分析了体系的热力学性质.以期该研究能为过渡金属掺杂硅基纳米材料的实验制备和表征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 郑健; 宋丽娟
    • 摘要: FAU分子筛中Brθnsted酸(简称B酸)的性质在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模拟了HFAU(H)和HFAU(3H)分子筛的稳定结构,分别考察了单Al位点(isolated Al site)和双Al位点(Al pairs site)的结构特性和电子性质及两种位点B酸位的本征酸性。通过分析B酸位的几何结构参数、电荷性质及去质子化能发现isolated Al位点的B酸位具有相似的酸强度,Al pairs位点的B酸酸性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随后以噻吩分子为探针进一步研究了B酸位间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噻吩在Al pairs位点的吸附能明显高于isolated Al位点(-267 kJ·mol^(-1) VS-224 kJ·mol^(-1)),通过对电子性质的分析发现isolated Al位点B酸位会与噻吩作用活化部分C=C键,而Al pairs位点中的两个B酸位会同时与噻吩分子作用,使包括S—H键在内的整个噻吩环均发生了电子的重排。此项工作从电子层面揭示了B酸位的本征特性及B酸位间的协同作用机制。
    • 邓斐然; 徐敏; 苗峰; 黄毅; 冯世全; 宋明泽; 肖晨达; 林园园; 李慧敏
    • 摘要: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平面波赝势法,通过投影缀加波(PAW)和广义梯度近似(GGA)系统地研究了Ti_(3)(Zn_(x)Al_(1-x))C_(2)的结构、能量、声子性质、电子性质和弹性性质。对MAX相Ti_(3)AlC_(2)晶体中A位置的Al元素用Zn元素进行替换掺杂,构建出Ti_(3)(Zn_(x)Al_(1-x))C_(2)(x=0,0.25,0.5,0.75,1)固溶体结构模型。计算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掺杂浓度范围内Ti_(3)(Zn_(x)Al_(1-x))C_(2)均是热力学、动力学和力学稳定的脆性材料;此外,Ti_(3)(Zn_(x)Al_(1-x))C_(2)(x=0,0.25,0.5,0.75,1)均呈现金属性,在费米能级处的电子态密度主要贡献来自Ti-3d态,同时具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综合性质。随着Zn原子掺杂浓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其导电性和塑性均增强。
    • 任姗姗; 付小倩; 赵贺; 王洪刚
    • 摘要: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Mg单掺杂、N单掺杂和不同浓度的Mg-N共掺杂β-Ga_(2)O_(3)的结构性质、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以期获得性能比较优异的p型β-Ga_(2)O_(3)材料。建立了五种模型:Mg单掺杂、N单掺杂、1个Mg-N共掺杂、2个Mg-N共掺杂和3个Mg-N共掺杂β-Ga_(2)O_(3)。经过计算,3个Mg-N共掺杂β-Ga_(2)O_(3)体系的结构最稳定。此外,在5种模型中,3个Mg-N共掺杂β-Ga_(2)O_(3)体系的禁带宽度是最小的,并且N 2p和Mg 3s贡献的占据态抑制了氧空位的形成,从而增加了空穴浓度。因此,3个Mg-N共掺杂β-Ga_(2)O_(3)体系表现出优异的p型性质。3个Mg-N共掺杂体系的吸收峰出现明显红移,在太阳盲区的光吸收系数较大,这归因于导带Ga 4s、Ga 4p、Mg 3s向价带O_(2)p、N 2p的带间电子跃迁。本工作将为p型β-Ga_(2)O_(3)日盲光电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任洋; 赵亚儒
    • 摘要: 目的设计具有超硬结构的硼铪化合物并研究其结构的稳定性、力学性质及电子性质。方法结合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晶体预测技术和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Hf_(2)B_(5)晶体进行结构预测和物性计算。结果预测了一种六方相P6/m-Hf_(2)B_(5)结构,形成焓、声子谱、弹性常数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是热力学、动力学及力学稳定的,高的弹性常数和体弹模量以及小的泊松比说明这种结构具备超抗压缩性,电子态密度分析表明此结构中均存在强的B-B和Hf-B共价键。结论计算表明P6/m-Hf_(2)B_(5)的理论硬度高达37.6 GPa,是一种潜在的高硬度硬质材料。
    • 郑健; 李强; 秦玉才; 宋丽娟
    • 摘要: 以HFAU分子筛为研究对象,噻吩为探针分子,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探索Al(OH)^(2+)和Al^(3+)非骨架铝物种对Brønsted酸(简称B酸)性质的影响。通过对分子筛酸性位结构特性和电子性质的分析发现,Al^(3+)非骨架铝物种的Lewis酸(简称L酸)强度高于Al(OH)^(2+)非骨架铝物种,两个方向的Al(OH)^(2+)羟基非骨架物种具有相似的电荷性质,即相似的酸强度。电子性质结合去质子化能的结果发现,1-HFAU/Al(OH)^(2+)、2-HFAU/Al(OH)^(2+)和HFAU/Al^(3+)分子筛B酸中心具有相似的酸强度(1045±11)kJ/mol。由此可得Al(OH)^(2+)非骨架铝物种羟基方向的差异及Al(OH)^(2+)和Al^(3+)非骨架铝物种L酸强度的差异不影响B酸中心的酸强度。通过模拟噻吩分子的吸附发现,HFAU/Al^(3+)分子筛中噻吩易于吸附在Al^(3+)位(归因于Al^(3+)中心的强L酸强度)。而HFAU/Al(OH)^(2+)分子筛中的噻吩会优先吸附在B酸位(归因于Al(OH)^(2+)物种自身的结构特性)。此外,Al(OH)^(2+)非骨架铝物种可以对吸附在B酸位的噻吩施加一个弱的相互作用(色散作用)促进噻吩的吸附。吸附的模式依赖Al(OH)^(2+)物种的结构和羟基的方向。此项工作从电子层面探究了主体HFAU分子筛(含非骨架铝)和客体噻吩分子的本征特性,揭示了活性位间的协同作用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