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响应特征

响应特征

响应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46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会议论文98篇、专利文献88906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物探与化探、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2016年全国设备监测诊断与维护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2016年全国设备诊断工程会议、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响应特征的相关文献由154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健强、刘有为、吴廷尧等。

响应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98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88906 占比:99.58%

总计:89281篇

响应特征—发文趋势图

响应特征

-研究学者

  • 陈健强
  • 刘有为
  • 吴廷尧
  • 周传波
  • 唐金良
  • 张雷
  • 李天阳
  • 潘宏侠
  • 潘铭志
  • 王世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龙; 胡德活; 晏姝; 郑会全; 王润辉; 韦如萍
    • 摘要: 磷是植物正常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在我国南方大部分丘陵山地土壤中,总磷含量高但有效磷匮乏,磷的供应不足将会导致植物生长代谢受阻,产量受制。杉木是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传统重要针叶用材造林树种之一,南方土壤的低磷环境已成为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关键养分供应限制因子,杉木磷胁迫响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从植株表观形态变化、生理响应特性、分子响应机制及杉木—菌根真菌共生体等方面入手,对低磷胁迫下杉木的响应特征进行综述,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张彦; 程锐; 邹磊; 梁志杰; 吕伟; 窦明; 李平; 胡艳玲; 齐学斌
    • 摘要: 【目的】探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灌区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方法】利用年代波动性分析、突变检验、灰色关联分析、敏感性分析、双累积曲线法和相对贡献率分析了人民胜利渠灌区1952—2013年地下水埋深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和突变特征,并识别了地下水埋深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响应特征。【结果】人民胜利渠灌区地下水埋深呈明显增加趋势(0.8 m/10 a)。地下水埋深在1952—1959年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7.33%,呈中等变异性;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气温和灌溉水量在1960s的变异系数最大,其中蒸发量和平均气温呈弱变异性。地下水埋深、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气温和灌溉水量的突变年份分别发生在1984年、1970s、1972年前后、1973年前后以及1993—1996年。各影响因素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平均气温>降水量>灌溉水量>蒸发量,敏感程度为平均气温>蒸发量>降水量>灌溉水量。各影响因素对地下水埋深的贡献大小呈平均气温>蒸发量>灌溉水量>降水量,其中平均气温的贡献率最大为38.16%,降水量的贡献率最小为17.40%;2002—2013年灌溉水量对地下水埋深的贡献率最大为47.05%。【结论】不同时间阶段各影响因素对地下水埋深的贡献不同,1952—1963年蒸发量的贡献最大,1964—2001年平均气温的贡献最大,2002—2013年灌溉水量的贡献最大。
    • 胡小静; 付虹; 卞跃跃; 李燕玲; 李琼; 张翔
    • 摘要: 从地下流体观测井-含水层系统对降水的响应特征、对气压和潮汐的响应特征、含水层水文参数的计算对比以及水-岩作用平衡状态4个方面,研究了云南红河地区5口地下流体观测井-含水层系统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井-含水层系统对外界扰动(影响因素)的响应能力有所差别,其中高大井对地壳应变响应的灵敏性最强,其次是开远井、建水井,石屏井和蒙自井最弱,响应能力主要与井-含水层水力参数、承压性和水-岩平衡状态等因素有关。
    • 郑仕跃; 彭文彬; 张仁坤; 冯安治
    • 摘要: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边坡的岩土抗剪强度随时间不断衰减,出现各种病害,严重影响公路建设、运营以及养护等各阶段的安全,同时增加了成本。通过Abaqus建立了天然边坡、经削坡处理后的边坡以及布设抗滑桩的边坡模型,通过计算得到了各模型下的安全系数;通过对抗滑桩进行精细化建模,将桩土模型计算得到的桩顶位移施加在精细化模型上,研究了抗滑桩在滑坡发生过程中的响应特性,并找出了桩身应力集中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的防护方案下,边坡安全系数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削坡,抗滑桩,天然边坡。在采取的条件下,由于未设置稳定土层,桩体处在均一化的松散土层内,导致未能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强度性能,计算得到的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偏差。
    • 邵超; 林浩; 任海波; 唐迎迎
    • 摘要: 珊瑚礁海岸作为常见的生物海岸类型,在我国南海区域普遍发育。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岸带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导致珊瑚礁海岸的侵蚀现象普遍发生。本文以我国珊瑚礁海岸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探讨分析珊瑚礁海岸侵蚀的特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尝试分析珊瑚礁海岸侵蚀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珊瑚礁海岸侵蚀原因包括珊瑚礁生态因素和海岸因素。海岸侵蚀原因要素在珊瑚礁海岸表现形式上不同,其时空尺度响应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对海平面上升、风暴和大浪潮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减缓和降低;对导致发育环境恶化的气候变化因素的敏感反应,响应则更为快速和明显。
    • 檀梦皎; 殷坤龙; 付智勇; 朱春芳; 陶小虎; 朱延辉
    • 摘要: 精细化衡量地下水对外界因素的响应规律对分析滑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受库水位和降雨作用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滑坡地下水响应特征的研究方法。以三峡库区麻地湾滑坡为例,首先通过特征时段分析和Granger检验确定地下水响应滞后期,然后基于响应滞后期确定地下水水位的影响因素,结合Apriori数据挖掘算法揭示了麻地湾滑坡地下水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前缘地下水变化与库水位波动相关性较大,滑坡中后缘地下水变化与降雨相关性较大;麻地湾滑坡地下水对于降雨和库水位的最佳响应滞后期为1 d;滑坡后缘的地下水水位对降雨响应较为强烈,而前缘的地下水水位对库水位响应更为强烈。
    • 彭守建; 贾立; 许江; 陈捷仁; 戴诗杰; 陈月霞
    • 摘要: 为进一步深化煤矿瓦斯抽采过程中多物理场参数动态响应特征及其耦合作用机理的认识,运用自主研发的多场耦合瓦斯抽采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工作面前方不同应力区域瓦斯同步抽采物理模拟试验,分析了抽采过程中煤体温度场、瓦斯压力场和煤体变形场的实时演化特征及多物理场耦合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同步抽采过程中,应力Ⅳ区煤体温度下降速率最快,其次为应力Ⅰ区和应力Ⅱ区,应力Ⅲ区的温度下降速度最慢,不同区域瓦斯压力衰减特征与煤体温度下降规律具有相似性。煤体变形受煤体温度和瓦斯压力的耦合作用影响,使煤体变形呈非线性增加。应力Ⅳ区煤体变形量最大,应力Ⅲ区由于受泊松效应影响,其煤体变形大于应力Ⅰ区和应力Ⅱ区。②在同步抽采过程中,各应力区域煤体变形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分为变形延迟阶段、变形启动阶段和变形二次递增阶段,变形延迟的实质是煤层中大量分布的微孔和小孔,对吸附态瓦斯脱附的束缚作用,加上煤基质对瓦斯的毛细凝结作用,导致瓦斯解吸滞后,从而出现煤体变形延迟现象。③各应力区域煤体变形的动态响应受到有效应力压缩效应、基质收缩效应、解吸热收缩效应和泊松效应等共同影响,泊松效应对应力Ⅲ区起主导作用,有效应力压缩效应是突破变形延迟现象的关键因素,解吸热收缩效应和基质收缩效应是煤体变形二次递增的主要原因。
    • 周金艳; 桂二国; 扈勇亮
    • 摘要: 为实现不等长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在峰峰集团九龙矿15240工作面开展了连续、实时、动态的微震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等长工作面微震响应具有阶段性特征,分为窄面、由窄变宽、宽面3个发展阶段。在由窄变宽阶段微震事件频次明显增大,能量增幅大,应力集中显现。工作面变宽之后,底板事件增幅大于顶板事件增幅,平均底板扰动深度增大。
    • 刘金平; 任艳群; 陶辉; 刘铁; 陈豪
    • 摘要: 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及气象资料,分析了8大经济区(30个省份)近20a来(1997~2017年)碳排放量和高温热浪的本底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高温热浪对碳排放量的多尺度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8个经济区的碳排放量均显著增加,增速最大和最小的经济区分别为黄河中游和西北;(2)不同级别(轻度、中度和重度)高温热浪发生频次呈现出轻度>中度>重度的特征,且轻度级别发生频次越多的地区,中度和重度高温热浪的发生概率越大;(3)相较于其它级别,轻度高温热浪开始日期最早、结束日期最晚,即持续期最长,总体上,南方地区高温热浪持续期远高于北方地区;(4)气候温暖地区高温热浪与碳排放量的变化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年际尺度上,而寒冷地区更趋向于年代际尺度,即温暖地区高温热浪对碳排放量的响应更为强烈;(5)不同经济区高温热浪持续期在不同级别上对碳排放量的响应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呈现出高排放对持续期延长的促进作用.
    • 郭崇秀
    • 摘要: 为解决大庄煤矿3802综采工作面过大落差断层围岩控制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采动下断层岩体活化响应力学机制,分析不同推进距离下断层两盘岩体的应力及变形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断层结构与煤层开采之间相互作用是断层活化的力学关键,动静载荷在断层积聚形成了断层解锁活化的能量条件。顶板悬顶越长,两盘受力由受压转为受拉,断层岩体裂缝发育贯通并沿断层面张开。提出直接通过时上下盘围岩分区域控制原则和调整回采参数、加强支护和破碎区注浆为主的控制技术,工作面安全通过了断层区,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