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1665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灾害学、气象知识、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2011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李艳兰、黄雪松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1665 占比:99.63%

总计:31784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文趋势图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李艳兰
  • 黄雪松
  • 姚润丰
  • 朱西德
  • 沈永平
  • 王遵娅
  • 覃志年
  • 辛吉武
  • 陈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宇锋; 翟盘茂
    • 摘要: 近年来,城市气候变化问题引起高度关注。综合IPCC第一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IPCC AR6)关于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评估,本文得到以下科学认识:城市化加剧了局部气候变暖,全球许多城市都面临更多更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城市化使得诸多城市区域及其下风向极端降水增加,地表径流加强;沿海城市受到日益加剧的与海平面上升有关的复合型洪水的影响;城市污染物排放和不利通风的建筑结构加剧了区域污染,同时增加了地表的臭氧含量。预计未来城市极端高温、极端降水及有关洪水事件将更为频发,空气污染形势更为严峻,气候变化风险进一步加大。中国城镇化进程迅速,需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极端事件的观测、形成机理和数值模拟研究,以提升城市极端事件风险认识水平和应对能力。
    • 刘金平; 任艳群; 陶辉; 刘铁; 陈豪
    • 摘要: 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及气象资料,分析了8大经济区(30个省份)近20a来(1997~2017年)碳排放量和高温热浪的本底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高温热浪对碳排放量的多尺度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8个经济区的碳排放量均显著增加,增速最大和最小的经济区分别为黄河中游和西北;(2)不同级别(轻度、中度和重度)高温热浪发生频次呈现出轻度>中度>重度的特征,且轻度级别发生频次越多的地区,中度和重度高温热浪的发生概率越大;(3)相较于其它级别,轻度高温热浪开始日期最早、结束日期最晚,即持续期最长,总体上,南方地区高温热浪持续期远高于北方地区;(4)气候温暖地区高温热浪与碳排放量的变化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年际尺度上,而寒冷地区更趋向于年代际尺度,即温暖地区高温热浪对碳排放量的响应更为强烈;(5)不同经济区高温热浪持续期在不同级别上对碳排放量的响应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呈现出高排放对持续期延长的促进作用.
    • 石渠; 李雄
    • 摘要: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措施。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选取2000—2020年发表的以“气候变化”和“绿色基础设施”为主题的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和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前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相关研究经历了21世纪初期的缓慢发展后,2014年后进入快速上升阶段;2)相关研究通过初期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了人们对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关联度的认知,正在逐步向低碳化的减缓途径、韧性化的适应对策、效益化的可持续发展等多维度拓展;3)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已经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统筹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行动、拓宽人与气候关系的新认知、开辟持续低碳发展的新路径3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张眉
    • 摘要: 2021年,我国的天气颇有些异常。继夏秋两季,河南、山西遭遇罕见暴雨后,北方多地发生罕见寒潮,中央气象台“三警齐发”,东北普降大雪、局地暴雪。《2021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年平均气温为10.5°C,比常年偏高1°C,为1951年以来最温暖的一年,全年遭受了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2022年开年以来,全球各地遭遇了多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美国暴风雪及冬季风暴、欧洲“尤妮斯”风暴等。
    • 王颖
    •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呈现增多增强的趋势。全球变暖后,大气中能量分布会发生变化,比如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等,从而造成极端事件偏多。以干旱和洪涝为例,气候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都会增高,更容易发生蒸发和蒸腾,大气中可容纳的水分也会增多。这意味着要达到降水条件,就需要更多的水汽。如果大气中的水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大气就会不断吸收水分,使得陆地更加干燥,形成干旱。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其带来的破坏和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年初,罕见的暴风雪导致美国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堆积起68厘米厚的积雪、德克萨斯州电网瘫痪;"百年一遇"的洪水导致德国数千人被迫离开家园,德国国防部宣布启动军事灾难警报;极端强降雨导致我国河南郑州等城市发生内涝,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生的高温热浪、暴雨、干旱、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 刘昌新; 张海玲; 吴静
    • 摘要: 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然而,我国碳中和路径设计需要考虑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风险的差异。如何评估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对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指导信息。本研究基于参与CMIP6计划的BCC-CSM2-MR气候系统模式气候模拟资料,构建气候灾害经济损失函数,并预估不同SSPs情景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天气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显示,在高碳排放SSP585情景下,如没有适应能力的改善,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经济损失值将比排放量较低的SSP126和SSP370情景高,且这种趋势将逐渐扩大,在2090—2100年,年均直接GDP损失值可达2.4万亿元。
    • 摘要: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全力做好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的预测,今年汛期青海省的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特别表现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汛期降雨较往年有所增多,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2021年,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
    • 摘要: 重庆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2021年汛期(5-9月)重庆总体气候趋势为旱涝交替、旱重于涝,区域性阶段性高温干旱明显,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局地偏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2021年汛期重庆气象灾害趋势方面将呈现4大特点:部分地区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险较高、气象干旱较常年偏重、高温较常年明显、5月和初秋有低温阴雨天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