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咏怀

咏怀

咏怀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青春岁月、现代语文(学术综合)、古典文学知识等; 咏怀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东坡、刘叙一、刘章等。

咏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100.00%

总计:191篇

咏怀—发文趋势图

咏怀

-研究学者

  • 刘东坡
  • 刘叙一
  • 刘章
  • 张克锋
  • 张喜贵
  • 张照生
  • 李建栋
  • 李昊宸
  • 杨恋
  • 林雨晨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悦; 吕晓生
    • 摘要: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李昊宸
    • 摘要: 杜甫居秦时,饱尝无依孤凄之苦,在这种心境的驱动下,诗人以远寄、近交为主,创作了一系列交游寄赠之篇.远寄者多用长篇,所寄皆杜甫故交,且多以文采、政才闻名于世;近交者多制短篇,承担邻人间致意、交流的功用.因远离政治中心,故杜甫这一时期交游诗不事干谒,绝少客气,往往宾主双提,既见与邻友间的真纯之情,又映带身世之感,吟咏一己情怀.此外,远寄遥思的特殊形式,催生杜甫运用五排、五律,以诗代简,发挥尺牍的部分功能,从而赋予诗歌更多元的文本特质.
    • 宋献普; 党俊莉
    • 摘要: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题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怨之意。第三联对句的“环”一词在人物形象、气氛渲染、主题表现、构思照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谓“一石四鸟”,别具意味。
    • 李昊宸
    • 摘要: 杜甫居秦时,饱尝无依孤凄之苦,在这种心境的驱动下,诗人以远寄、近交为主,创作了一系列交游寄赠之篇。远寄者多用长篇,所寄皆杜甫故交,且多以文采、政才闻名于世;近交者多制短篇,承担邻人间致意、交流的功用。因远离政治中心,故杜甫这一时期交游诗不事干谒,绝少客气,往往宾主双提,既见与邻友间的真纯之情,又映带身世之感,吟咏一己情怀。此外,远寄遥思的特殊形式,催生杜甫运用五排、五律,以诗代简,发挥尺牍的部分功能,从而赋予诗歌更多元的文本特质。
    • 孙鸣晨
    • 摘要: 由于史料匮乏,左思《咏史》八首的创作年代存有争议.因"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故从《咏史》文本本身寻找创作年代的线索不失为一种方法.加之参考左思现实仕途中的经历,可将《咏史》八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咏史》其一、其三创作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左右;《咏史》其二、其六、其七作于太康元年(280)至太熙元年(290)间;《咏史》其四、其五、其八为永康元年(300)至太安二年(303)间之作.
    • 杨洁
    • 摘要: 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该诗移情于物,寓理于景,首先借助“白日斜”来表达自己的离别愁绪,尔后借助落红来抒发自己即使虽然脱离官场,依旧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体现作者宽广的胸怀。
    • 孙澳敏; 仲李雯; 朱琳; 曹美琪
    • 摘要: 阮籍所处的中原地区交通发达,为他青年时游历山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对他创作《咏怀》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咏怀》诗中可以看到多个行吟关键词,如"徘徊""登高",同时夹杂了许多如"西山""三河"等地名,更凸显了行吟特质.阮籍的行吟诗与他四方游历的经历、陈留的环境、魏晋时代整体的政治环境、思想倾向等脱离不了关系.主要探讨中原地理环境对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 张逸文
    • 摘要: 就艺术风格研究的方面来说,已有的学术成果,主要是针对阮籍《咏怀》中所用意象或是艺术成就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很少触及《咏怀》诗歌文本所体现出来的“难解”风格及该风格的成因等问题。出于对现有关于阮籍《咏怀》的研究所用方法论的反思,以“章法”为视角探讨《咏怀》“难解”风格形成的原因。先通过对原始批评文献中字义的梳理,厘清“难解”的定义,将其细分为“渊深”和“放逸”两类;再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归纳出“首尾同体”式与“通篇象征”式这两种《咏怀》中经常出现的基本章法结构,并以此来分析《咏怀》文本中章法结构与“难解”风格的关系,期求得到一些新的发现。
    • 刘丹
    • 摘要: 在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的备课过程中,笔者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首联"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尚"字产生了一些疑问。在此,笔者试作一番探究,并对杜甫诗作中的时空视角和生命意识进行深入发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