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

古代文献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8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1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1358篇;相关期刊510种,包括文史知识、收藏、辞书研究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五次医古文学术研讨会、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等;古代文献的相关文献由115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臣、刘立公、李君等。

古代文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1 占比:34.99%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2.57%

专利文献>

论文:1358 占比:62.44%

总计:2175篇

古代文献—发文趋势图

古代文献

-研究学者

  • 张永臣
  • 刘立公
  • 李君
  • 陆宗达
  • 顾杰
  • 吴童
  • 周书灿
  • 沈劼
  • 沈雪勇
  • 王春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珍珍; 杨旭光; 陈晓静; 韩方正; 薛晶晶; 张卫星; 刘玫君
    • 摘要: 通过整理曲泉穴的古代文献探析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籍为检索主要范围,对曲泉穴主要治疗范围、腧穴配伍、针灸方法等进行总结并建立相关数据库。结果:共纳入文献26部涉及条文186条,曲泉穴单穴使用频次为59次,配伍后使用频次为114次,配伍腧穴共计160个,以膀胱经、肾经、肝经、脾经腧穴居多,其中配伍优势穴位为足三里穴。主治病证涉及内科、妇科、儿科、眼科,其中单穴主治常见病证为妇科病证,配伍主治常见病证为内科肾系病证。结论:曲泉穴主治范围较广,涉及内科、妇科、儿科、眼科,单穴主治常见病证27种,配伍主治病证32种。在治疗方法方面,针刺深度以六分为宜,灸法三壮为佳。
    • 刘义满; 魏玉翔; 黄剑河; 万元香; 刘倩
    • 摘要: 菱角(Trapa natans)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不仅考古发掘的菱角化石或遗存丰富,而且有悠久的文字记载历史。我国古代文献反映的菱角,主要是传统的食用和药用,亦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现代菱角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主要目的是开发菱角食用价值,少数研究涉及工业原料应用。
    • 詹杰; 傅巧瑜; 李明珠; 王章林; 李书楠; 李灿东
    • 摘要: 本文通过查阅中医古代文献发现,病势的概念主要有发病缓急或病情轻重之势、病情随时间而发展演变的趋势、病证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升降出入逆乱之势以及病形、病状、病邪等,辨病势的方法则有察机体外在表现、审病证发展趋势、据五行生克乘侮、观正邪相争态势,病势的有关治则为预为之防、顺势、逆势、急治、缓图、并行、独行、正治、反治以及轻治、重治等。然而,由于其中有关病势的概念较为宽泛、模糊,因而文章指出可根据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定义原则与方法对病势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厘定病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中医病势学说的构建奠定基石。
    • 薛玺情; 李旭豪; 马欣; 杨继国
    • 摘要: 砭石被认为是最早的针具,为现代针具的雏形,砭石的起源与发展象征着针刺的起源。从古代文献记载中发现砭石多源于山东境内,扁鹊、伏羲氏最早以石治病;现代文献研究表明砭石起源于东方,尤其是山东沿海一带,与古莒文化区有密切联系,亦有学者认为针砭的起源与浙江、河南、河北、甘肃等地有一定的关系;考古发现山东地区出土大量针砭文物,其次为湖南,且从中出土的砭石形状丰富,而河南、河北、内蒙古、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少量砭石出土。参考文献31篇。
    • 摘要: “丝路之乐·唐韵回响”实验音乐会于2022年1月5日亮相上音歌剧院。上音依据古代原始乐谱通过复原古代乐器并参考大量古代文献重构这台唐代乐舞音乐会,上音人历经多年辛劳逐渐揭开了唐代音乐的历史面纱。
    • 王意; 王茎; 夏冉; 马强; 王炜; 高兵
    • 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 张磊; 张欣宇; 肖雯婧; 袁璐; 王佳莉; 朱书秀
    • 摘要: 目的分析古代医家运用合谷穴治疗牙痛的选穴规律和治疗方法,为合谷穴治疗牙痛提供古代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华医典》第5版以“合谷”作为检索词,选择“正文”为检索范围,检索民国以前古籍中合谷穴主治病症相关的文献条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建立合谷穴治疗牙痛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明确的治疗牙痛的条文93条,涉及44本书籍;其中单穴47条,配穴46条,明清时期合谷穴治疗牙痛较前明显增多,达到80条,其处方腧穴归经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在治疗方法上其他疗法39条,针刺22条,艾灸21条,针灸11条,刺血1条。结论合谷穴具有明确治疗牙痛的作用,使用频率随朝代逐渐增高,单穴略高于配穴,在明确的治疗方法上以针刺和艾灸为主。
    • 汪锦城; 杨燕; 胡镜清
    • 摘要: 通过梳理中医古籍中与步行养生相关论述,探究步行养生的主要作用、方法、特殊养生步态,以及相关保健药方、穴位的配合使用方法。步行养生可利关节,舒筋骨,健足力,养股趾,消食健中;步行养生应注意遵守时时缓步,食毕当行,行不疾步,足不妄行,调整呼吸,行而不语等原则与方法;与步行养生相关代表性保健药物有大麦、松子、栗子、桑椹等,方剂有胜骏丸、健步丸等;相关代表性保健穴位有涌泉、昆仑、飞扬、合阳、太冲、中封、足三里、风市、阴市等。
    • 孟维媛; 王瑞琦
    • 摘要: 总结古代文献中灸法补泻机理及相关补泻操作,并检索现代灸法文献,提炼现代各家灸法理论及治疗操作,发现凡是以速燃、疾移、强刺激、逆向、开门户以发散者为泻法,反之以温和、缓慢、轻盈、顺向、合门户以护正气者为补法。虽然现代中医对于灸法操作有所规范,但鲜有文章论述灸法中补法与泻法的分类操作指南,灸法补泻与针刺补泻具有共通之处,可以类比于针刺的开阖、呼吸等补泻方法,并结合六经辨证及阴阳理论,指导科研及临床治疗。为更好地推动灸法的临床指导与研究,今后的临床医师及研究者应借鉴古典医籍中灸法补泻理论,并类比针刺补泻原则,结合辨证施治与临床经验,完善现代灸法补泻应用。
    • 邱宽; 熊雯雯; 许嵩; 杨鹰鹏; 徐如龙; 余舒鹏
    • 摘要: 目的:探讨古代文献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电子版数据库中从秦汉至清朝期间治疗痢疾的处方,通过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频数描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代文献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处方1025首,频数分析得出高频药物(频次>70次)分别为黄连、甘草、当归、木香、白芍、人参、黄芩等25种,关联分析得出14组强关联药对分别为“甘草→人参,黄连→黄芩,木香→黄连、甘草,当归→白芍、甘草”等,聚类分析共产生6个聚类方。结论:古代医家治疗痢疾重视补虚泻实、调气和血之法,多用补虚、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理气之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