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补泻

补泻

补泻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9153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2008年针灸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学术研讨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会议等;补泻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素云、赵京生、陈波等。

补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9153 占比:99.18%

总计:29394篇

补泻—发文趋势图

补泻

-研究学者

  • 李素云
  • 赵京生
  • 陈波
  • 李海泉
  • 郭义
  • 陈泽林
  • 仇丽霞
  • 关燕婷
  • 叶建红
  • 吕建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哲; 王继红; 孙瑞; 贾文瀚
    • 摘要: 目的通过小肠炭末推进率观察不同频率摩法的补泻效应;以MLCK为主要信号通路作为切入点,探析摩法治疗脾虚型家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K组)、模型组(P组)、摩法低频组(A组)、摩法高频组(B组)、抑制剂组1(I-1组)、抑制剂组2(I-2组)。除K组,其余组进行造模。采用机械臂对A组、B组、I-1组、I-2组进行10 d的摩法干预,A组、I-1组摩法频率为每分钟101~150次;B组、I-2组摩法频率为每分钟201~250次。I-1组、I-2组在手法干预前予腹腔注射ML-9(2 mg·kg^(-1)),采用炭末灌胃法测定家兔小肠炭末推进率。结果 K组、A组、I-1组、I-2组小肠推进率均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K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每分钟101~150次频率摩法能促进脾虚家兔消化功能恢复,而每分钟201~250次频率摩法无促进功能恢复;当MLCK通路被阻断后,摩法仍能明显影响脾虚家兔的胃肠传输功能,其产生效应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其他通路和靶点发挥作用。
    • 杜瑞冬; 韩浩天; 关燕婷; 王欣君
    • 摘要: 方员学说是《灵枢》与《素问》中提出的对于中医补虚泻实原则的阐释。以《官能》和《八正神明论篇》两篇为基点,从主旨立意、针刺补泻方法、施行主体及针刺操作具体手法等角度,解释说明《官能》“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与《八正神明论篇》“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之间的差异,认为《灵枢》为“编”、《素问》为“撰”是导致《官能》与《八正神明论篇》之中方员含义区别的原因。通过学习研究,可总结为:“方”“员”在《官能》中的含义是方柄针和圆柄针,目的是防止捻转误操作,在《八正神明论篇》中则表示为呼吸补泻法的操作时机,体现了针刺治疗的时空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观点。
    • 缪楠
    • 摘要: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出自《难经·七十六难》,为分析其理论内涵,本研究主要通过梳理《难经》《黄帝内经》及后世部分医家对此理论的注解,从针刺营卫的补泻特点、深浅界定、操作要领及层次把握等方面论述。应是针刺营卫时刺浅、推而内之则补,刺深、动而伸之为泻;在针刺营卫深浅的划分标准上,是以皮下和分肉为主要依据;刺卫多以浅刺、平刺,刺营时需先通过循按等手法使气得散;并注意“刺卫无伤营,刺营无伤卫”的层次把握,最终达到营卫通利的目的。
    • 杜瑞冬; 韩浩天; 关燕婷; 王欣君
    • 摘要: 《灵枢·官能》“工之用针”部分论述了针刺补泻的具体操作。通过分析《灵枢》篇章排列体例以及后世针灸医籍体例可知,针具选择被列为针刺操作步骤的第一步。“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作为首句,是针刺补泻的首要步骤,应当指针具选择。出土文物表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存在圆柄和方柄2种针柄样式。在针具上进行特别设计以控制捻转角度大小使之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符合“工之用针”主旨,亦可以进一步有效防止捻转误操作。故认为,“泻必用员”“补必用方”可能是指“泻法用圆柄针、补法用方柄针”。
    • 孟维媛; 王瑞琦
    • 摘要: 总结古代文献中灸法补泻机理及相关补泻操作,并检索现代灸法文献,提炼现代各家灸法理论及治疗操作,发现凡是以速燃、疾移、强刺激、逆向、开门户以发散者为泻法,反之以温和、缓慢、轻盈、顺向、合门户以护正气者为补法。虽然现代中医对于灸法操作有所规范,但鲜有文章论述灸法中补法与泻法的分类操作指南,灸法补泻与针刺补泻具有共通之处,可以类比于针刺的开阖、呼吸等补泻方法,并结合六经辨证及阴阳理论,指导科研及临床治疗。为更好地推动灸法的临床指导与研究,今后的临床医师及研究者应借鉴古典医籍中灸法补泻理论,并类比针刺补泻原则,结合辨证施治与临床经验,完善现代灸法补泻应用。
    • 毛伟波; 江凌圳
    • 摘要: [目的]探析张景岳针灸学术特色,为针灸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价值。[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方法,以张氏所著《类经图翼》《类经》《景岳全书》等医籍中收录的针灸文献为研究对象,从灸法、经络、腧穴、针法四个方面进行整理研究。[结果]张氏重温补,崇灸法,总结灸法宜忌,博采隔物灸、麦粒灸等特色灸法,注重交叉选穴灸法的运用,推崇灸法的温通作用;绘图表以明析全身11个部位的经络联系,整理35副经络图并配以文字说明,促进了经络辨证的灵活运用;博采多种针灸文献,完善腧穴主治,详分骨度,取穴灵活,提倡骨度分寸法和中指同身寸法的结合使用;详论得气在针刺补泻中的重要意义,阐发“针有泻而无补”之说,注重针刺的泻实作用。[结论]张景岳对灸法运用的总结发挥,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经络的辨析、腧穴主治和定位的归纳创新、针刺补泻的阐发,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并不断地被借鉴和引用,其针灸学术思想对今天的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吴伟华
    • 摘要: 传统中医常"泄泻"并称,指泄泻病证,但在中医典籍中"泄""泻"两字基本是独立使用,各有所指."泄"除了主要表示便泄外,另有五义,其基本义是排出,如"炅则气泄",另还指"以苦泄之"的药食法和"满者泄之"的针刺法等.而"泻"字则有四义,除了一义与"泄"相近指腹泻病证外,主要用于"实则泻之"的补泻法,此外还指"藏而不泻"的输泻功能和泽泻药名.泄、泻两字音同义异,中医典籍译家以及中医术语标准中或有用一词翻译多义的,或有将两字混为一译的,对于这两种一概而译和交叉混译的倾向须进一步辨明两字差异,以求在译文中体现其中医内涵.
    • 刘记; 王一藤; 郝婷; 孟维媛; 曹子月; 赵晓峰
    • 摘要: 目前针灸临床所面对的诊疗环境呈现些许浮躁氛围,例如对于得气和补泻手法有所忽视,很多针灸师对二者的关系模糊不清,临床应用更是不得其要.本文通过查阅古代医籍、检索相关文献,提出在针灸临床中,应先辨疾病虚实之证,后定针刺补泻之法,通过恰当的补泻手法来使患者得气,从而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此外,针刺的量效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和发展.
    • 干正; 顾伟; 李湘授
    • 摘要: 刮痧是中国传统非药物疗法之一,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能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部分医家对刮痧的应用存在误区,认为刮痧是一种泻法,没有补益作用.本文分别从刮痧部位和运板方法2个方面进行阐释刮痧不仅可以泻,还具有补益作用,拓展了刮痧在临床上的应用.
    • 刘艳丽; 李铁
    • 摘要: 该文通过整理古今医家相关文献,对搓法的操作术式及临床作用进行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