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康复治疗学术年会
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康复治疗学术年会

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康复治疗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兰州
  • 出版时间: 2013-08-21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最大限度地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提高已发生压疮的治愈率.方法:随机选取甘肃省康复医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238人为对照组,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254人为实验组.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实验组综合运用包括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进行压疮防治对比实验.结果:实验组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已有压疮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运用包括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是脊髓损伤患者压疮防治的有效办法.
  •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采用最新的平衡测试仪法、步态分析结合测定脑功能影像检查,对PD患者姿势和步态障碍进行客观量化评定,探讨建立PD姿势和步态障碍诊断和治疗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针对姿势和步态障碍机制,引入神经肌肉技术结合平衡功能训练这一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对PD姿势和步态障碍进行一定的运动补偿,进而促进相关神经突触再建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通过其疗效评估和功能影像指标对比,探讨其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明确姿势和步态障碍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上提高PD姿势和步态障碍治疗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失语(aphasia)是指由于脑部器质性损害使得大脑语言区域及其相关区域受到损伤,而造成后天习得的语言功能受损或丧失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同时也是脑血管意外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一般分为运动和感知两类,分别为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面.引起失语症的常见病因有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脑组织炎症、血管畸形及颅脑损伤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越来越发达,车祸随之增多,颅脑损伤的患者与日俱增,其中很多患者伴有失语症.目前治疗失语症的方法很多,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对失语症的治疗方法做一总结,包括语言治疗,认知康复,高压氧治疗,低频电刺激,N400事件相关电位,音乐治疗等。以利于临床应用及研究.
  • 摘要: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继脊髓灰质炎控制之后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慢性疾病,己成为小儿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患儿、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大量儿童终生残疾也成为新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刘振寰教授认为,除运动功能障碍外,大多数脑瘫患儿还存在智力、语言、行为、睡眠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耳穴贴压作为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缓解肌肉疲劳,改善运动功能,改善睡眠障碍,促进大脑发育,促进心理发育,改善异常行为,抑制异常放电,防治癫痫发作。耳穴按解剖部位选穴原则来讲,脑瘫患儿病变部位在脑,治病求本,耳穴贴压应以与脑相关的穴位为主;同时根据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可选择相关解剖部位耳穴;按脏腑辨证选穴原则来讲,脑瘫患儿多属肝肾亏虚,并多伴有脾胃不足,耳穴可相应选择肝、肾、脾、胃等。可选用磁珠贴,每次选择5~8个耳穴,用75%酒精局部常规消毒并擦干后,用镊子夹持磁贴对准相应耳穴贴压,贴压后用拇食指加固并按压3~5秒钟。全部耳穴贴压完毕后,逐个进行按压,至耳廓轻度充血为度,按压力量要适度,避免损伤耳廓皮肤。疗程:耳穴贴压可双耳交替进行,隔日一次,每耳可留耳珠2天,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15-20天后,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 摘要:目的:观察理疗、中医手法结合自我牵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康复疗效.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理疗)、B组(32例,理疗+中医手法)和C组(32例,理疗+中医手法+自我牵伸).观察两个疗程后VAS指数和临床疗效,以及3个月内复发情况. 结果:VAS指数:A组分别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AB=0.006、PAC<0.001);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BC=0.163).临床疗效:B组分别与A组、C组相比,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AB=0.171、PBC=0.305);A与C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AC=0.003).复发情况:A组8人(26.67%);B组2人(5.27%);C组无复发. 结论:理疗、中医手法结合自我牵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康复疗效优于单一理疗.
  • 摘要:四肢骨折或脱位外固定或固定后期功能障碍是影响四肢关节功能活动的常见原因,也是比较棘手的常见问题,也成为影响骨伤科疗效的常见原因.在熏洗疗法基础之上的做手法放松、被动活动和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韧带和肌肉在热能和药物作用下处于气血通畅、经络疏通状况。关节放松手法及被动活动,可缓解组织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了骨折部位和强直关节的营养和代谢,还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避免关节僵硬、关节粘连和关节活动度受损。主动功能锻炼不但可改善血流与淋巴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而且能巩固放松手法和被动活动对挛缩的关节囊及肌肉组织的软化和拉长作用,还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关节功能和肌力的回访,增强全身体能。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骨折脱位后期关节功能障碍,体现了中医骨伤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简便易行,经济实惠,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PEDro、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1SI Web of Knowledge、OVID、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3月.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依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人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估及资料提取,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合并分析.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5.1软件和GRADEprofiler3.6软件. 结果:共纳入29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6个主要结局指标的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总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4.75(-0.17,9.67)];训练大于4周及随访第3个月时,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总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6.50(1.67, 11.33)和9.65(5.21,14.09)];训练小于6周,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近端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1.38(0.52,2.23)];训练小于6周,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远端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1.75(-2.63,6.14)];训练小于等于6周,脑卒中患者的改良痉挛评价量表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0.21 (-0.58,1.00)];依据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评价机器人辅助治疗4周、大于4周的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总的评分及小于等于6周的MASs评分的结局指标属于极低质量,随访3个月时的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总的评分和治疗小于6周的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的近远端评分的结局指标属于低质量. 结论:现有研究表明,机器人辅助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尤其是肩肘关节的运动功能.但由于目前临床研究较少,研究对象样本量小,患者功能状态不一,所用机器人设备不一、结局指标评价方式及评估时间不一致等因素的干扰,所以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试验设计更完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功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0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根据病情进行蜡疗、持续关节被动运动、关节松动、关节功能牵引、肌力训练、主动强化训练、负重与步行练习、冰敷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统计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髌骨上10厘米大腿周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有效促进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摘要:目的:研究手外伤术后病人拇指对指功能评分,前臂旋转角度、腕关节活动度、手指TAM(total active movement,TAM)与手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对2012年11月-2013年3月32例手外伤术后康复患者,评估拇指对指功能评分、前臂旋转角度、腕关节活动度和手指TAM.采用Jebsen手功能测试量表评定于功能,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拇指对指功能评分与写字、叠棋子和捡小物时间呈负相关性.拇指TAM与翻纸牌和拿大的再罐子时间呈负相关性.前臂旋前角度与拿大的轻罐子时间呈负相关性. 结论:拇指对指功能评分、拇指TAM是影响测试的关键因素.提示术后康复应以恢复对指功能和拇指活动度为侧重点.术后固定时,应尽量开放无损伤部位,维持拇指活动度和对指功能.早期康复介入,降低各关节活动受限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与Bobath疗法相结合对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3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学习组和对照组,其中学习组19人,对照组19人.两组均接受一般性康复治疗,另外学习组主要采用运动再学习和Bobath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Brunnstrom、Rood等神经易化技术.以Fugl-Meyer运动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效果评定. 结果:学习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上肢痉挛程度以及合并症明显改善和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运动再学习与Bobath疗法相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偏瘫上肢的综合能力,降低痉挛程度改善肌张力,减少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与及物训练相结合对偏瘫上肢肩痛伴关节受限的疗效.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手法组和对照组.手法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治疗前均接受20分钟的热疗,手法组主要采用关节松动手法结合及物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牵拉,被动运动、放松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以ROM、疼痛评分、MBI、FMA评分来进行疗效对比评估.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进行疗效评估均有较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手法组患者在ROM、疼痛评分,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评分均优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关节松动术与及物训练相结合可以较快较好的改善偏瘫上肢肩痛及关节受限,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院院内康复的运作模式,以便在精神科临床推广应用. 方法:本文介绍了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院内康复的组织与管理,包括康复组织架构、五位一体康复团队运作模式、康复实施程序及康复工作质量考评方法,重点介绍包括由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多专业团队共同协作的五位一体的院内康复模式,通过对康复病人进行个案管理,实施系统的评估、训练、反馈和总结,使病人的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同步康复,体现"全人、全程"的康复理念. 结果:医院开展的多项研究指出康复治疗能使精神病患者病情更加稳定、社会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更好、精神残疾出现机率更低,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各级杂志上发表. 结论:五位一体的院内康复模式能有效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各项社会功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功能训练对脑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功能训练的方法治疗,治疗后运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痊愈9例(占14.52%),显效28例(占45.16%),有效19例(占30.64%),无效6例(占9.68%),总有效率90.32%.结论:针灸、推拿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中风偏瘫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听觉统合训练在语言发育迟缓伴有异常行为的患儿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2~10岁语言发育迟缓伴有异常行为的患儿根据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对比.所有患儿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治疗后的患儿另外进行AI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研制的CRRC版<s—s>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表,由专业语言治疗师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疗效显著38例,占38%,有效58例,占58%,无效4例,占4%.结论:AIT可以改善语言发育迟缓伴有异常行为的患儿的症状.
  • 摘要:开展引导式教育,很多的脑瘫儿童家长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理解和不支持的现象,通过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对100位家长进行了问卷凋查和沟通,分析了导致开展引导式教育家长工作面临的难点,其原因有:81.3%的家长认为医院治疗项目多时间安排不过来;18.8%的家长认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经验不足;70.8%的家长不了解什么是引导式教育;82.3%的孩子从未接触过引导式教育;60.4%的家长受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认为集体课强度不够没有康复效果;68.8%的家长不能接受训练模式的改变,认为孩子的康复应该交给治疗师;56.3%的家长不能接受康复训练中心规范化的要求,因为辅助技巧不够不愿意自己辅助孩子的康复训练;另也有家长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等影响产生不支持.针对原因,可实施对应的策略,包括:引导式教育的知识普及(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班、不定期的开展家长讲座)、循序渐进的介绍中心规范化的要求、引导式教育每日常规与个体训练相融合、家长全程参与儿童的评估和训练、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定期跟踪儿童在家里的情况、及时提供儿童的相关康复信息、开展初期费用全免的政策等.以尽可能取得家长对引导式教育工作的理解,并能支持孩子参与引导式教育的学习.
  • 摘要:目的:手足口病并发脊髓灰质炎1例病历报告综合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对1例手口病并发脊髓灰质炎所遗留的左下肢完全瘫痪、无力后遗症进行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疗、针灸治疗、佩戴矫形器综合康复维持三个月治疗;评定:①改良Ashwogh量表评价;②肌力评价量表;③步态分析评定.结果:患儿在肌力、肌张力、步行站立等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手足口病并发脊髓灰质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 摘要:游戏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生活经历,是学习知识的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脑瘫患儿作为一种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致残性疾病往往因为体能功能障碍,难以对环境进行探索,不能很好与伙伴之间玩乐,影响患儿整体的发育过程,如何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使他们能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是康复工作者和患儿家长面临的巨大挑战,现浅谈游戏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要要积极为脑瘫患儿创造游戏机会,脑瘫儿童的游戏需要特殊设计和额外的帮助,要关注患儿全面发育,注重与家长沟通与培训。
  • 摘要: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以促进脑瘫患儿家长及患儿的健康状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45名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反应.结果:脑瘫患儿家长SCL-90中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突出表现的心理问题为.结论:寻找一定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轻压力.
  • 摘要:目的:据研究显示,在神经性或发育性障碍、发育迟缓的儿童中喂养困难发生率>80%.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瘫儿童的喂养问题得到家长及医务工作人员高度关注,喂养困难严重影响了脑瘫儿童的营养供给、生长发育和康复疗效.本文旨在探讨有效改善脑瘫儿童喂养困难的治疗方法,改善脑瘫儿童的喂养问题,促进脑瘫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康复疗效. 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伴有喂养困难的脑瘫患儿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平均年龄3±0.5岁.对照组采取常规喂养指导.治疗组采取常规喂养指导和口腔感知系统训练.口腔感知系统训练1天2~3次,20天为一疗程.观察期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摄食评价结果优于对照组,口腔感知系统训练结合喂养指导优于单纯的喂养指导. 结论:口腔感知训练可有效改善脑瘫儿童喂养困难.
  • 摘要:目的:探讨胫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性瘫痪、矫正足下垂的有效性. 方法:对25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足下垂,内翻足行胫神经缩窄术并结合综合性康复训练教会家长行家庭康复训练. 结果:所有病历随访6个月.以改良Ashworth分数、ROM、随意功能的改善和患者家长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术后半年肌肉痉挛缓解23例复发2例,改善率92%;ROM改善10~25度,改善率88%;随意功能改善22例,改善率88%;其中3例无效,与患儿功能和家长家庭康复训练不到位有关.家长满意度非常满意4例,满意12例,一般6例,不满意3例,满意率64%. 结论:胫神经缩窄术结合综合康复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性瘫痪、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
  • 摘要: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一般上肢功能障碍重于下肢,康复疗效也不尽如意.本文通过一例显效病例在全面而综合的康复结合针对性的肩关节控制训练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精细活动的改善有很好的疗效。 精细活动是协调运动的一个具体表现,同时也是自理活动最基本的组成元素。不随意运动脑性瘫痪患儿几乎不能随意控制自己的运动,主动活动时缺乏选择性运动,也缺乏运动中的固定能力,呈明显的、间歇的过紧张状态而出现过度的不协调运动,尤其在上肢进行精细活动更为显著。肩关节是连接躯干与上肢的桥梁,肩关节的稳定与否直接关乎整个上肢的功能活动,进而是双手进行精细协调活动的前提条件。结合不随意运动型的特点及姿势运动发育的规律,针对精细活动的改善在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康复治疗时坚持阶梯式逐步推进的原则,首先巩固肩关节的稳定和活动。因此,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的精细活动康复前期的重点在于肩关节。
  • 摘要:目的:观察弹力绷带外固定结合点穴及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膝反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儿分为两组:A组进行弹力绷带外固定结合点穴及运动治疗;B组进行常规的运动疗法治疗;均为期60天的治疗,将A组与B组治疗后对比.疗效观察的指标:①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②膝关节最大伸直度.结论:弹力绷带外固定结合点穴配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儿肌张力和膝关节最大伸直度,但远期疗效及作用机制不甚明确,有待继续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农业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男女各二个病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测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判断合并有主观睡眠障碍,将此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治疗药物不变的基础上,研究组加用农业治疗,对照组临睡前加用舒乐安定1-2mg,观察3月,先后于入组前、第1、2、3月以PSQI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以量表分值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 结果:①300例患者中有74例PSQI评分>7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主观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4 7%;②研究的三个时间点两组的PSQI评分均要低于入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3,P=0.046),但两组间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04,P=0.552);③研究组在治疗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及所引起的痛苦评分两方法要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或0.05). 结论:相对于舒乐安定,农业治疗更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睡眠问题的改善,可尝试将农业治疗应用于有主观睡眠问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帕金森患者对听觉反馈基频扰动刺激所产生的声学响应,研究其利用听觉反馈对发声运动进行调控的机制,探讨听觉反馈的处理与发声运动的调整之间的整合机制,为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性言语障碍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利用听觉反馈扰动技术,对分别对15名帕金森病患者及正常受试者的发声基频进行3个幅度(50cents、100cents、200cents)、两个方向(向上、向下)、持续时间为200ms的人为干扰.提取并分析比较帕金森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声学响应的幅度、潜伏期、峰值时间,以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发声运动的听觉反馈调控机制. 结果:帕金森病患者比正常人群对听觉反馈扰动刺激产生更大幅度的声学响应.其发声基频基线的变化率要比正常对照组的大,且发声基频基线变化率与响应幅度呈正相关,即发声基频基线变化率越大,响应幅度越大. 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基底节功能受损,本体感觉的功能和前馈功能减弱,致使中枢神经系统过度依赖于听觉反馈功能对发声运动进行调节,对自己发声信息的改变更为敏感,导致为维持发声能在预定水平所产生的补偿更大.利用帕金森患者对听觉反馈的依赖性,有助于改善其言语障碍.
  • 摘要: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痉挛影响恢复进程,尤其是上肢和手的痉挛.既往低温热塑板抗上肢痉挛矫形器个体化较强,制作技术复杂,穿戴困难.因此设计制作了可通用的抗上肢痉挛三角架.抗上肢痉挛三角架制作简单,应用方便,有利于长时间稳定持续地对患者进行牵张治疗, 应用抗上肢痉挛三角架可以静态持续牵张腕屈肌和手指屈肌群,通过肘的屈伸活动,动态牵张肘的屈曲肌群,延缓并改善肌肉短缩,抑制异常肌张力,维持并扩大关节活动度。抗痉挛三角架符合脑卒中患者上肢抗痉挛的原理,可以充分放松痉挛肌肉,可以缓解部分痉挛性疼痛,还可以维持并扩大肘腕的关节活动度。应用抗痉挛三角架进行肘屈伸活动,可以同时缓解肩脚骨的异常位置,改善躯体和肩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特别是穿衣方便,减缓患者痉挛性疼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康复信心。
  • 摘要:目的:观察Rood诱发刺激疗法结合中药药浴治疗迟缓型脑瘫的临床疗效,以提高脑性患儿的生活质量. 方法:选取2岁之前运动功能发育较正常同龄儿迟缓,四肢主动活动偏少的迟缓型患儿2例,随机分成Rood技术结合中药药浴(治疗组),每天治疗一次,一次20分钟,疗程为20次和单纯Rood技术刺激(对照=组),每天治疗1次,1次30分钟,疗程为20次.治疗组同时在中药药浴时给予水中运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GMFM评估量表评估.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再次用GMFM评估量表评估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 结论:Rood诱发刺激手法结合中药药浴治疗迟缓型脑瘫能够更大程度的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摘要:儿童孤独症(Child Autism)由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anner)于1943年第一次提出.并进行了定义.他报告了其从精神的角度观察到的11名儿童所具有的异常的特点:他们拒绝交往;不说话或者以自己的方式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有着相当或极端固定的要求.另外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特征还常表现在感知觉的异常、智力以及认知的缺陷上.本文选取1例由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科诊断为孤独症的患儿,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 儿童音乐治疗是根据行为矫正、潜意识开发等心理学原理,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的较长期的音乐治疗活动,在治疗师、乐器、音响、儿童、家长之间建立的音乐关系,显示出激发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反应的积极的音乐行为表现来促进改善儿童的症状。从儿童在治疗前后音乐能力的进步程度体现儿童行为方面的改善(情绪、交往、注意力、身体协调等),达到补偿特殊儿童行为缺乏的治疗目的,可以看出它的理论基础与心理治疗是一致的:根据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功能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法和手段。因此,音乐治疗活动的目的是在解决音乐以外问题(心理、语言、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音乐水平提高并不重要。 通过音乐治疗孤独症的尝试,充分证实了音乐治疗在这一领域的明显作用和不可取代的优势,多手段的干预孤独症的治疗。
  • 摘要:目的:简要分析儿童脑瘫患儿行跟腱延长术后下肢疼痛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和疗效.方法:对51例跟腱延长术后的患儿进行分组,第一组治疗组36例为术后石膏固定五周左右拆石膏即行康复治疗一个疗程,第二组对照组15例为术后石膏固定拆除后回家休息没有及时康复治疗.结果:跟腱延长手术后拆石膏后下肢出现疼痛的概率为88.2%,经过一个疗程系统的康复治疗与没有经过康复治疗的患者下肢疼痛恢复的程度相差明显,相差约15天.结论:跟腱延长术后应该及时做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肢快速减轻疼痛恢复功能.
  •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在失语症治疗中的应用.ICF的关键框架被认为与失语症干预最终目标——生活质量最优化有关.本文还讨论了失语症障碍与活动限制、参与限制之间的关系.此外,也讨论了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失语症的经验和生活参与.
  • 摘要:目的:通过对X线改分析以探求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将120例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40例)、功能训练组(40例)、针刺加功能训练组(40例)三组,分别进行针刺、功能训练、针刺加功能训练的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2个月. 结果:针刺加功能训练组的显效、有效率明显大于针刺治疗组和功能训练组(P<0.01),而针刺组与功能训练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的需再次使用抗炎药的复发率,针刺加功能训练组明显低于针刺治疗组和功能训练组(P<0.01),针刺治疗组与功能训练组相比复发率有降低,但不明显(P>0.05). 结论:针刺与功能训练在治疗老年人膝骨性关节炎上表现出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围绕着语言与认知的确切本质关系是学者们长期困扰的问题.全球对于失语症的研究,正积极从认知功能模型角度探究语言功能.本研究目的是探讨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患者的语言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患者63例,应用LOTCA测评患者认知功能,并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量表(WAB)评定其语言功能.对LOTCA与WAB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逐一将语言各个功能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63例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患者LOTCA总分与WAB中各个亚项、失语商、操作商、大脑皮质商呈正相关(P<0.01);LOTCA中视运动组织与WAB中复述无相关(p>0.05);注意力与自发言语、复述、命名无相关(P>0.05);除此之外,LOTCA中各个亚项与WAB中各个亚项及失语商、操作商、大脑皮质商均呈正相关(P<0.05,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定向、空间知觉、视知觉对失语商、命名有明显的影响;定向、思维运作对自发言语有明显的影响;空间知觉、视知觉对听理解有明显的影响;思维运作、定向对阅读有明显的影响;思维运作、空间知觉、注意力对书写有明显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患者的语言交流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定向、空间知觉、视知觉和思维运作有着密切的关联.
  • 摘要:通过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躯干异常负重演变经过,寻找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方法,探讨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如何选择合理适当的康复治疗方法,尽可能的延缓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情发展.提出AS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其治疗目的是减缓病情进展,在既往的AS的认识当中,炎症是导致AS病情演变的重要原因,但在了解常规药物治疗改善AS病情,进行消炎、对症处理的同时,进一步认识AS炎症演变过程中软组织、关节、椎间盘纤维环和骨骼之间的关系,也为康复治疗的可行性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值得探讨。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搜索时限从建库至2013年1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方法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5.0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其中上肢运动功能相关13篇,下肢运动功能相关7篇.Meta分析2个上肢运动功能结局指标(Fur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和盒子和阻碍物测试)和2个下肢运动功能结局指标(Berg平衡量表、步行速度). Meta分析结果显示:Fur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及BBT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分别为4.27(2.47, 6.06)和9.29(5.24,13.34).而Berg平衡量表和步行速度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其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WMD(95%CI)分别为1.63(-0.83,4.09)和0.01(-0.14,0.17).纳入文献质量的Jadad评分,低质量16篇,高质量4篇. 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虚拟现实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患者参与度高,且适用于远程医疗服务,在有条件的医疗场所及未来的康复训练中可推广运用.但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未发现显著意义,可能受文献质量、样本量、结局评价方式等因素影响.鉴于纳入文献数量有限,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故尚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设计科学、操作规范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 摘要:目的:设计制作儿童膝外翻夜用矫形器并研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25例膝外翻畸形患者佩戴定制的夜用矫形器,观察畸形变化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至2年的佩戴,所有患儿膝外翻畸形均恢复正常.结论:膝外翻夜用矫形器能有效的预防、矫正儿童膝外翻畸形.
  • 摘要: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死亡三大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年发病率约20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脑卒中的方法主要有抗凝、溶栓、降纤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以上治疗造成再灌注损伤的危险性大,而且价格贵,适应谱窄,使其应用受到了种种限制.高压氧作为一种主要的或辅助的无创治疗方式,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目前高压氧已被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但对其机制以及目前治疗疗效还存在争议.为此,临床上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的研究,本文将对此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副作用等进展进行综述. 虽然没有明确的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证明高压氧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有明确的疗效,但是作为一种有前途的非药物的治疗方法,高压氧仍被用于脑卒中的治疗。目前限制高压氧疗效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对受试人群的纳入标准不完善,没有明确规定纳入的患者是处于急性期,亚急性期还是慢性期,以及没有考虑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2.治疗开始的时间界定混乱,有实验表明HBO在卒中后6h内是有效的,超过12h反而会加重缺血组织的损害。而另一实验却发现在卒中后3h内行HBO治疗是最有效的。3.没有明确的治疗剂量范围,包括治疗压力和时间。4.没有确切及合适的临床评估指标。5.没有确定合适的样本量及未能严格遵守随机分配的原则。6.对照组的选择模式不一。
  •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推拿结合脊柱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91例病例,通过机械牵引、经筋推拿手法、仰卧位手法拔伸、中下颈段脊柱定点扳法、经筋锻炼法等方法的综合治疗,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前后的积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治疗前积分5.67±1.44,治疗后积分0.62±1.22,P=0.000.其中治愈63例,好转25例,未愈3例,治愈率69.23%,总有效率96.70%.结论:经筋推拿结合脊柱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编制适合国内康复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并综合评价该调查表的性能,为此调查表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通过专家咨询法和文献法收集目标调查相关问题,以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为基础,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设计本调查表.就业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包括毕业生对内外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对职业进步的满意度和竞争力三个维度,共18个条目.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包括理论课教学满意度、实践课教学满意度和综合能力培养满意度三个维度,共11个条目. 结果:就业满意度调查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54,教学满意度调查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58.各维度的重测信度介于0.664-0.954.说明调查问卷的重测信度很好.在内部信度分析中,就业满意度调查表整体Chronbach's α系数为0.913,教学满意度调查表的整体Chronbach's α系数为0.909,说明本问卷的内部信度极好.结构效度分析中,因子分析所提取的公因子于预期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说明调查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内容效度分析,条目5、条目12与该维度总分的相关系数大于0.5,其余各条目得分与所属维度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就业满意度调查表和教学满意度调查表的内容效度均较好. 结论:本研究所设计的就业满意度调查表和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内容可以反映调查目的、测量结果可靠、稳定性良好,适用于康复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调查.
  • 摘要:通过中医、蒙医、现代医学系统论述了景元外治特色疗法的理论假说、主要疗法(景元松动疗法、注罐疗法、景元净血震脑术)及特点,治疗范围和治疗步骤及注意事项.
  • 摘要:目的:探讨牵引时心理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心理介入治疗组52例和腰椎间盘突出常规牵引治疗对照组52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牵引时心理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腰椎牵引法.
  •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MTD平衡测定训练系统进行视觉反馈平衡功能训练对ACL术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ACL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周开始应用MTD平衡测定训练系统进行视觉反馈法平衡功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周时应用MTD平衡测定训练系统进行站立、缓慢弯膝、向下蹲位模式平衡功能评定. 结果:术后第12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站立模式平衡功能测定平均压力峰值差和平均压力峰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12周时实验组缓慢弯膝及向下蹲位模式平衡功能测定平均压力峰值差和平均压力峰值百分比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MTD平衡测定训练系统进行视觉反馈法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ACL术后患者的平衡功能有明显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支具控制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3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均接受支具控制辅助下徒手体位控制、减重步态训练、S-E-T的3个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88项粗大运动评价量表A区和视频对照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GMFM88项A区平均得分显著提高(P<0.01);视频示患儿治疗后不自主动作减少,头颈躯干较稳定,生活能力有好转;癫痫及认知障碍和基底节区有影像学改变的患儿进步幅度较小;舞蹈-徐动型和张力障碍型比徐动痉挛型患儿运动能力进步幅度大(P<0.01). 结论:支具辅助下姿势控制,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姿势和运动能力;癫痫及认知障碍、基底节区影像学改变和不同分型对患儿运动能力的进步有影响.
  • 摘要:目的:躯干的全面训练对脑干出血恢复期患者平衡和步态的影响.方法:26例脑干出血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个13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组同时加强躯干的全面康复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评定、Berg平衡量表、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步态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躯干的全面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干出血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 摘要:目的:研究强制性使用(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选择40例临床确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强制性使用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2周为1疗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 结果:治疗4周后,所有患者WMET评分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而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更加明显(P<0.05). 结论:强制性使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 摘要:目的:湖南湘雅博爱医院2010年以来承接了湖南省为民办实事的康复项目"0-6岁贫困脑瘫患儿的抢救性康复,"共收治了1350名患儿,采取了"一个理念、二种结合、三种形式"及电子化终身管理等综合康复模式,有条不紊地把项目儿童的康复治疗项目顺利完成,还摸索了一套系统、全面的新理念、新方法,即四位一体疗法,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 方法:运用"一个理念:24小时康复理念";"二种结合:中西医结合、医教结合";"三种形式:一对一训练、自主训练、家长参与"和终身管理策略.治疗流程上按照"分班、分组、分型、分时段"循环进行. 结果:项目结束时的GMFM评估显示:总有效率达到97.8%,家属满意度90%. 结论:"四位一体"康复疗法是脑瘫儿童终身康复的最佳康复模式.
  • 摘要:目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学龄前脑瘫儿童重要学习内容之一,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促进.方法:将82例2-7岁脑瘫儿童根据年龄、智能、功能障碍程度的不同分成4组,均在医院接受全天的引导式教育小组学习,每个学年都以脑瘫儿童实用技能评估记录表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治疗后,82例脑瘫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提高,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能明显提高脑瘫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肘关节屈曲、伸展角度与功能性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6个肘关节功能性活动的动作,并在活动过程中拍摄图片,最后由专人使用通用型量角器在图片上统一测量肘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度.结果:得出不同的功能性活动所对应的肘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度及活动范围.结论:肘关节功能位与康复医学中肘关节的功能性活动度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研究的结果能为康复医学工作人员与肘关节有功能障碍患者在康复治疗进程中遇到的日常生活中肘关节活动度影响功能性活动障碍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 摘要: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内,曾以传统手法训练为主实施的康复治疗现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研究表明,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依赖于早期干预,并具备高强度、针对性、重复性和能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的治疗模式。然而徒手康复训练不能达到这些要求,顺应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具有以上特点的新康复技术开始出现并被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虚拟现实技术(VR)与机器人、脑机接口、远程康复等成为七项神经康复新的治疗手段。研究指出,对于卒中后患肢的处理方式,不干预或者用健侧肢体进行代偿都将引起患侧肢体利用不充分,长期废用的结果会导致该侧肢体大脑皮层区域受到抑制并进而影响未来患肢的控制。虽然神经康复技术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但是其机制的研究较少。Sung H.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患者进行训练,同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fMRI成像技术研究神经可塑性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联,影像学资料变化提示受损的大脑皮层运动区在VR训练后被激活。几种专用于上肢康复的VR系统已经完成开发并在全世界通过各种治疗方法和要求的检测。包括触觉训练系统、手和手指训练系统、手臂训练系统以及混合训练系统等。
  • 摘要:目的:探讨辅助器具对颈段脊髓损伤病人及照顾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段脊髓损伤病人,为其提供辅助器具并教会使用方法.分别在使用辅助具前和使用辅助具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第五个月进行"脊髓损伤独立性评估(第三版)、Craig残障评估和报告技巧(CHART)简短问卷评分表、Zarit护理负担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的评估,结合家访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辅助器具的提供对于患者的独立性、活动、社会参与有积极影响,患者对辅助器具的需求也是逐渐增加的.
  • 摘要:目的:评价局部封闭结合运动及推拿等疗法对肩周炎的短期疗效.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联用保暖、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运动疗法、推拿四种方法;研究组21例,在上述四种方法基础上加局部封闭.疗程为2周.局部封闭在刚入组时、入组一周后各实施一次.由同一位康复医师采用单盲法以量角器测量患者肩关节6个方向主动活动度,并以VAS疼痛指数描述患者肩痛程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VAS疼痛指数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肩关节活动度、VAS疼痛指数. 结果: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x-)±S),研究组:外展82.14±23.16(152.75±23.02),前屈94.76±27.81(156.50±23.51),外旋45.71±18.86(80.75±8.25),内旋32.14±21.59(54.95±14.34),后伸18.10±6.79(33.00±3.40).内收18.10±5.58(32.00±7.15);对照组:外展80.25±18.88(90.50±21.27).前屈83.75±16.05(94.25±21.29),外旋40.00±16.78(47.00±15.42),内旋36.00±15.27(39.25±17.49),后伸18.00±5.71(23.25±7.48),内收21.75±5.20(24.75±4.72).治疗前(后)肩关节VAS疼痛指数((x-)±S),研究组7.14±1.59(1.43±0.87),对照组6.75±1.74(3.55±1.47).治疗前、后肩关节6个关节活动度、VAS疼痛指数比较,研究组均P<0.001,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肩关节6个关节活动度、VAS疼痛指数两组间比较均P<0.05.治疗后肩关节6个关节活动度、VAS疼痛指数与治疗前差值两组间比较均P<0.05. 结论:无论加或不加局部封闭,联合运用保暖、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运动疗法、推拿对治疗肩周炎的短期疗效都较明显;但加上局部封闭后的综合疗法能显著提高肩周炎的短期疗效,效果理想.
  •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结合压力治疗对手部大面积瘢痕患者的作用.方法:对科室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3位患者,共38只手的大面积瘢痕伴手功能受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综合康复治疗配合压力治疗,根据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手功能达Ⅲ级1只手,2.3%;Ⅳ级8只手,18.6%;Ⅴ级32只手,74.4%;Ⅵ级2只手,4.7%.结论:综合康复配合压力治疗对手部大面积瘢痕所致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
  •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选取股骨头坏死患者1例,在对其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两个月,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康复评估(改良Barthel指数,Berg,MMT,AROM,VAS)结果,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各项康复评估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治疗有效.结论:以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股骨头坏死,发挥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各自的优势,不失为此类疾病一种新的康复思路.
  • 摘要:目的:通过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的对比,突出康复治疗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及生存能力的积极作用.方法:肱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者19例,康复组11例,对照组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康复组经康复治疗后与对照组肘关节功能进行疗效对比,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肘关节评定标准进行评估.结果:康复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的康复治疗对预防肘关节僵硬,改善或恢复上肢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中国终末期肾病(ESRD)的最主要病因之一,是继心血管并发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该病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表现常为微量蛋白尿易被忽视,一旦出现持续性显性蛋白尿,提示病情已达中晚期.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的作用是引起心血管及肾脏病变的主要因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观察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分别单独使用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治疗提供依据.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n受体拮抗剂(ARB)在临床上能减少早期DN患者的蛋白尿,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这两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ACEI通过阻滞AngⅠ向AngⅡ转化;ARB通过阻断AngⅡ与血管紧张素B受体(ATI)结合发挥效应,两者在不同层次阻断RASS。ACEI与ARB均可以通过阻断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的血管紧张素受体,导致出球小动脉扩张,直接降低肾小球灌注压.减少尿蛋白滤过。然而,长期应用ACEI会导致循环及组织中AngⅡ逐渐回升至治疗前的水平,即“AngⅡ逃逸现象”,其主要机制是由于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途径激活产生AngⅡ增多,此途径随长期ACE抑制而上调。由于ARB是直接影响AngⅡ与受体结合,不会出现AngⅡ逃逸现象。不论AngⅡ经何种途径产生,ARB都能有效阻滞。
  • 摘要:目的: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患者中的实施方法和体会.方法:将科室2010年6月-2011年8月与2011年10月-2012年12月的老年住院患者各37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记录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缩短了住院日期,降低了住院费用,减少了并发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以及疾病特点对老年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 摘要:脑瘫患儿约占儿童残疾的23.5%,是致残重要因素.1998年全国0~6岁年龄段有脑瘫患儿31万,以后年平均增加4.6万.脑瘫主要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但其中9.9%伴不同程度听觉障碍,l8.1%伴言语障碍.超早期诊断、超早期康复及规范化康复介入,能极大提高脑瘫康复疗效,有效防治脑瘫儿运动、听力及言语障碍.然而,中国目前普遍缺乏对脑瘫高危儿超早期发现、超早期康复的能力,容易漏诊、误诊误治,由此导致很多脑瘫高危儿患儿因错过最佳康复时机而致残,严重影响了脑瘫高危儿的康复疗效;并且,目前对脑瘫的康复方法林林总总,达几十种之多,存在治疗不规范、收费高、疗效难保障等较多问题,显得较混乱.脑瘫康复方法目前有运动疗法(Bohath疗法、Vojta疗法)、物理疗法(脑循环、水疗、电疗、蜡疗、蒸汽疗)、药物疗法(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酯、鼠神经生长因子等)、中医疗法(头针、体针、耳针,穴位注射,按摩法、推拿,气功,埋线,中药)等等,但研究证实在众多的方法中,运动训练最为有效.
  •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脑清穴对痉挛型脑瘫尖足步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在针刺脑清穴基础上,配合基础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及头针治疗),对照组针刺解溪、阳陵泉、三阴交基础上,配合基础治疗.两组针灸治疗均隔日一次,10次为l疗程,疗程间间隔15天,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并于第1次针灸治疗后30min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足背屈角及踝关节活动度测量、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足背屈角测量及踝关节活动度测量即时效应及3个疗程后效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即时效果及3个疗程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脑清穴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步态.
  • 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10日至2012年10月20日在医院就诊的脑瘫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脑瘫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的得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A、B、C、D各能区评分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脑瘫康复的基础上加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家庭康复培训新模式对家长培训的效果. 方法:根据患儿功能情况分为4-5人一组,采取1名治疗师授课,1名治疗师指导的形式,进行针对性家庭康复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以运动疗法为主线,融合作业疗法、言语治疗、中医按摩、引导式教育等.培训时间1个月,培训后随机选择120名家长,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观察培训效果. 结果:培训后家属学习康复知识的意识提升53.33%,认为家庭康复对孩子有帮助的提升50.83%,对自己孩子病情的了解程度提升39.17%,主动同治疗师探讨孩子问题的意识提升44.17%,在家开展家庭治疗情况提升37.5%. 结论:小组式、多方面融合的家庭康复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培训效果明显,是值得广大医疗康复机构推广的新模式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仪对手外伤所致神经损伤治疗的影响.方法:将28例手外伤所致神经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n=14)和对照组(n=14),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感觉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仪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TAM评分、肌电描记平均值、手皮肤感觉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AM评分、肌电描记平均值、手皮肤感觉功能评分均显著性增加(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应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仪治疗有助于手外伤所致神经损伤的恢复.
  • 摘要:目的:观察恢复期综合康复治疗对复发性髌骨脱位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16例髌骨脱位术后4~8w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9例,为综合康复治疗组,采用膝关节中频治疗+手法松动+PNF技术+肌肉能量法(MET)训练+McConnell髌骨扎贴技术+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减重步态训练+冰袋冷敷等方法综合治疗;B组7例,为对照组,采用蜡疗+手法松动+肌力训练+冰敷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量患膝的主动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观察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恢复期采用多种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和恢复复发性髌骨脱位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
  • 摘要:目的:观察蜡疗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 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3例)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27例)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蜡疗,比较2组疗效.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水肿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Ba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的肩手综合征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分级和水肿分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ADL评定Ba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加入蜡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消除患肢水肿,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研究Bobath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外加Bobath球训练,每次20min,每周治疗6次,总治疗4周.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BI)分别评定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4周治疗后,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A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obath球训练能更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目的:观察四联干预疗法治疗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符合脑损伤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儿145例,运用四联干预疗法进行干预治疗,60天1个大疗程,每干预治疗20天休息20天,干预前后分别进行Gesell神经运动发育评估(development quotient DQ)、粗大运动功能(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评估,观察患儿干预后智力测试、GMFM得分改善情况;以患儿干预介入时机及患儿胎龄分组进行协方差分析,探讨干预介入时机、胎龄及患儿治疗前各项分值水平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结果:干预治疗后Gesell智力测试5个能区、GMFM粗大运动功能A、B、 C3个能区得分在α=0.05水准上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得分均有提高;介入时机及治疗前Gesell发育量表DQ的社会适应、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各项得分对患儿预后均有影响;胎龄对患儿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 结论:四联干预疗法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神经运动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四联干预早期介入对预防患儿神经伤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关于脑瘫共患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探究脑瘫共患病的常见种类、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发现脑瘫的共患病的报道以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及视觉障碍为主,其余共患病涉及的文献不多,考虑与其疾病的患病率不高有关;另相关研究示共患病的种类与脑瘫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共患病的数目及类型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作用.在诊断脑性瘫痪时需仔细检查患儿,注意判断是否存在有共患病,以防漏诊.
  • 摘要: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一个家庭而言,有一个患有小儿脑瘫的孩子,远不是悲剧两个字可以说清.他不仅代表着大量金钱、时间、精力的投入,也可能赔上父母的事业、工作甚至一个家庭的幸福.因此,关注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对于构建和谐家庭,甚至是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研究者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或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等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调查分析.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由Derogatis,L.R.编制,此量表是心理卫生的临床及科研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工具之一,共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Zung于1971年编制,它也是分析被试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由Zigmond as与SnaithRP于1983年创制,主要应用于综合医院病人中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筛查.
  • 摘要: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从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其症状在2岁前出现.但进行性疾病所致和一过性运动障碍以及将来可能正常化的运动发育落后应除外.这种障碍在不同程度上阻碍患儿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使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直接影响患儿的认知发育和学习、社会交往的能力,是脑瘫患儿致残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国内外脑瘫语言障碍康复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从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器官功能障碍,交流意欲障碍等分析了语言障碍的原因。脑瘫儿童语言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构音障碍、语言发育迟缓, 并介绍了两种表现的诊断方法。语言治疗训练是脑瘫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共同组成脑瘫现代康复的三大支柱。根据评价结果,制定训练计划,对患儿进行综合性系统训练,使语言障碍的各个层面都能得到改善与提高。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言语训练和日常交流能力训练,同时介绍了国内的针灸疗法。
  • 摘要:目的:验证中医五行音乐疗法配合针灸推拿的治疗模式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干预效果. 方法:将70例自闭症患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中医五行音乐配合针灸推拿疗法的治疗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结构化教育治疗模式治疗.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Gesell发育量表(社会适应DQ、个人社交DQ、语言DQ)于治疗前后评定,所得结果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1.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观察组在改善自闭症儿童交流能力及智力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观察组中大龄组及小龄组相比较,在克氏评分、ABC评分、社会适应评分三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无论年龄大小,经中医五行音乐疗法配合针灸推拿疗法的治疗模式治疗均能改善其行为及智力水平.3.观察组治疗前后语言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观察组治疗方法能较好地改善患儿语言功能,且优于对照组治疗方法. 结论:中医五行音乐配合针灸推拿疗法的治疗模式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改善患儿的自闭症状及提高智商、语言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与孕妇宫内TORCH感染的关系.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2例早产产妇(研究组)及52例足月产妇(对照组)血清TORCH系列抗体IgG和IgM阳性情况. 结果:研究组TORCH-IgG感染率分别为:TOX15.38%,RUV40.38%,CMV 34.62%,HSV 19.23%;研究组TORCH-IgM感染率分别为:TOX11.54%,RUV 23.08%,CMV 26.92%,HSV 13.46%;研究组TORCH-IgG、IgM双项阳性发生率为:TOX11.54%,RUV21.15%,CMV28.85%,HSV11.54%.以上3个指标,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孕妇TORCH感染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对运动发育迟缓早产儿的运动发育水平的影响,并对产生的机制进行讨论. 方法:取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在医院进行康复评估,并确诊为运动发育迟缓的早产儿116例,按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分为治疗组66例及对照组50例,其中治疗组早产儿根据发育迟缓的表现方面予制定干预治疗方案,对照组因不接受治疗而不予以干预,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对两组早产儿均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评估,观察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总体商(TMQ)的变化情况. 结果:在初次评估后6个月内,对照组的运动发育情况未显示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9个月后,则有对比初次评估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人为干预3个月之后,即显示出显著统计学差异,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统计学差异愈加显著.最终在治疗9个月之后,治疗组早产儿在GMQ、FMQ、TMQ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早产儿运动发育水平,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家庭及患儿个人的沉重负担.
  • 摘要:目的:通过对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弥散磁共振张量成像(DTI)研究,观察头针为主治疗对其DTI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头针治疗脑性瘫痪的机理.方法:对18例伴PVL脑瘫患儿进行现代康复训练及头针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对比治疗前后所选取白质纤维束的FA值、GMFM量表、Gesell法发育商值、肌张力评估结果.结果:头针为主的治疗方法对伴有PVL脑瘫患儿白质纤维的修复、再生在短期内作用不甚明显,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便逐步体现;此外,对于运动障碍、智力落后的改善确有疗效,而且与治疗开展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评价通督醒神针推疗法对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方法:于2008~2010年期间对12个月以下围产期缺氧缺血造成的脑损伤患儿50例,进行通督醒神针推疗法的临床观察,4个月一个疗程.其中足月产患儿28例,早产患儿22例.开始治疗时符合围产期脑损伤综合征9例,早期脑瘫22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19例.进行Gesell发育商(DQ)评定及对比分析,进行治疗前后头颅影像学比较. 结果:治疗后社会适应DQ、大运动DQ、精细运动DQ、语言DQ、个人社交DQ有明显提高(p<0.01).头颅影像学方面,治疗前存在前纵裂增宽27例次,治疗后好转10例次,恢复正常17例次,痊愈率62.9%;存在侧裂增宽32例次,好转12例次,恢复正常20例次,痊愈率62.5%;存在额顶颞叶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增宽41例次,好转13例次,恢复正常28例次,痊愈率68.2%;胼胝体发育不良4例次,好转2例次,无效2例次;存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11例次,存在小脑软化、萎缩1例,大枕大池1例,经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存在额顶叶软化7例次,基底节区软化2例次,治疗后均有改善;存在髓鞘化延迟4例次,治疗后好转3例,恢复正常1例,痊愈率25%. 结论:通督醒神针推疗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神经发育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督醒神针推疗法有的促进患儿智力、运动及语言的发育.对大脑额顶叶皮层发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应用"智七针"疗法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进行早期干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本疗法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方法:纳入脑损伤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早期干预方案,干预组采用常规早期康复治疗联合"智七针"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北京盖塞尔发育量表(Gesell)、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评估结果及经颅多普勒彩超(TCD)、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情况. 结果:1.干预组婴幼儿发展量表所测得MDI分值达正常化水平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测得PDI分值达正常化水平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社会适应DQ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动作DQ、语言DQ、个人社交DQ总体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细动作DQ总体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GMFM总分得分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CD恢复情况,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5.开始经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患儿头颅CT/MRI检查存在额顶叶脑外间隙增宽情况都有不同程度恢复正常,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围产期脑损伤引起的脑损伤综合征患儿采用"智七针"治疗,能促进患儿智力、大运动、语言、社交发育水平;能改善患儿大脑血液供应;促进患儿额顶叶大脑发育.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家庭医学康复模式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各选择100例脑瘫患儿,治疗组接受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家庭医学康复3个月,对照组接受不规律的家庭康复或不接受家庭康复.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估患儿运动功能,采用盖什尔发育商(DQ)评估患儿智力水平,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评估患儿生存质量. 结果:治疗组各能区GMFM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Ⅲ、Ⅳ、Ⅴ能区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大运动能区DQ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接受中西医结合家庭医学康复的患儿,其生理功能、社交功能、PedsQL总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家庭医学康复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
  • 摘要:桡骨远端骨折是所有骨折分类在最高发的骨折之一,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在都难以避免摔倒的发生,而摔倒过程多以前倾双手撑地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几率最高.其临床整复看上去似乎绝大多数骨科医生都会处理,然而就桡骨远端骨折发生整复后再移位的风险却不时的呈现在人们眼前,而且年龄越高风险也越大.因此,充分认识桡骨远端骨折的康复风险因素,周密处理好有关问题,对规避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相当重要.在整复前有忽视体检和影像学漏诊的风险,忽视原发病的诊断的风险;整复中有忽视整复流程的风险,忽视原发病爆发的风险,整复固定的风险;整复后有忽视康复基础知识内涵的风险,忽视原发病的风险,忽视阶段关键掌握的风险等。
  • 摘要:目的:通过弥散性张力成像(DTI)检查,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脑可塑性机制. 方法:18例早期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FES组(10例)和对照组(8例).2组常规治疗相同,FES组采用基于人体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FES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没有电流输出的安慰电刺激.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给予核磁共振弥散张力成像(DTI)检查.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 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的FMA和BBS评定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周后,FES组与对照组的FMA和BBS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ES组治疗前后DTI改善明显,对照组改善不明显. 结论:FES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平衡功能,也能促进脑功能重组.
  • 摘要:目的:观察脉冲整脊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推拿按摩和运动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使用脉冲整脊技术进行矫正.分别评估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患者的VAS、腰椎活动度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得分.结果:经过4周治疗,两组患者的VAS、腰椎活动度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冲整脊技术能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 摘要:目的:研究对慢性下腰痛患者施行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对13例符合要求并接受ICB治疗方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下肢生物力学的调整,并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为此13名患者配对,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下肢生物力学调整方案.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1个月、6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VAS评分和Oswetry问卷调查,另外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下肢生物力学调整后即时测量上肢负重抬举的力量.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即时测量的VAS评分和Oswetry积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1个月、6个月后复测的VAS评分和Oswetry积分中,两组患者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呈逐步改善趋势,对照组患者在1个月和6个月时的以上两项评估分值,与治疗结束时的即时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对照组的以上两项分值有随时间推移,呈现反复的趋势. 结论: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方案,可以改善患者整体的力学姿势异常,从长期效果来看,是预防和治疗下腰痛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与工娱疗法相结合.结果:经12~36个月的管理,大部分病情稳定.结论:全社会重视并参与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与防治,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减少特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偏瘫患者膝关节稳定性的治疗方案. 方法:首次发病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37~71岁,平均(51.5±11.9)岁.其中脑梗死32例,脑出血19例.按照等速训练时膝关节屈曲范围分为0~30°组、30~60°组和60~90°组,应用德国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训练系统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向心性收缩训练.评定股四头肌痉挛指标;膝关节屈/伸膝肌力比值(Flexor/Extensor,F/E)变化;应用Fugl-Meyer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al Index,BI)法评定下肢活动能力. 结果:各组表示痉挛程度的被动阻力力矩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锻炼并没有增加肌张力;治疗前后F/E值差异在0~30°和30~60°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两组膝关节稳定性均有好转,60~9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组Fugl-Meyer评定中下肢运动积分、下肢平衡计分及Barthel指数中下肢功能积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60°组和60~9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显示在膝关节屈曲0~30°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的向心性肌力锻炼可有效增加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的稳定性,改善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目的:了解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其对教学设置、教材选择等的意见和建议.探索适应中国康复治疗教育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康复治疗专业毕业生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没有及时回复问卷的毕业生进行电话访问,并提前准备统一的访谈内容及访谈稿,以保证实验的客观性和一致性. 结果: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教学较为满意,达到中等以上水平(37分/55分);尤其是对实践课的满意度最高(7.0分/10分).在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毕业生最喜欢及教学效率最高的;在教材方面中,中文和英文的结合教材最为学生喜欢;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中,学生认为帮助最大的医学基础课程分别为人体解剖学(77%)、生理学(37%)、和内外科学(22%、19%).而帮助最小的医学基础课程分别为微生物学(44%)、免疫学(37%)、生物化学(32%)和组织胚胎学(23%).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中55%的同学认为《治疗性运动》对工作最有帮助,其次为《运动机能学》和《肌肉骨骼系统康复学》,所占比例分别为35%和29%. 结论:中山大学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选择较为恰当,所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符合社会需求.然而,学生对教学满意度并未达到"非常满意",对理论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满意度较低.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应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病例讨论等的教学方法;并改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配合中文教材使用,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均有益处.
  • 摘要:通过检索近年来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NMES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的相关机制及其参数选择的研究进展,发现NMES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在合适刺激方式及个体化参数下早期应用,具有预防肌肉萎缩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痉挛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患者,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2组治疗前后采用CS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治疗组CSS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SS和下肢FM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可以明显减低脑卒中痉挛下肢的肌张力,从而提高运动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磁振热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疗效.方法:56例膝关节O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30例,均给予磁振热治疗,治疗组再增加运动疗法.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美国特殊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膝关节疼痛程度及功能.结果:治疗30d后,2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2组的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磁振热联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膝关节OA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比较模拟正常步态模式的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具有行走能力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安慰刺激及单通道FES的治疗效果. 方法:单盲,随机,对照研究,57名脑卒中患者分层后按照2:1:1随机分为四通道FES组、单通道FES组、安慰刺激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3周共15次,每次30min的步行训练,四通道FES组患者给予患侧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的功能性电刺激,刺激时序按照正常人行走模式,单通道FES组患者给予患侧胫骨前肌的功能性电刺激,安慰刺激组患者的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接受安慰刺激(无电流输出),余常规康复训练均相同.评估指标为Fugl-Meyer运动评定中的下肢部分(下肢FMA)、10m步行速度、步行中双下肢表面肌电两对拮抗肌的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inedx CI)值、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接受上述康复评定. 结果:治疗前各组在FMA、BBS、10米步行速度、Barthel指数上差异均未见显著性.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发现四通道FES组患者在治疗3周结束时FMA评分、BBS、步行速度均优于单通道FES组和安慰组(p<0.05).单通道FES组和安慰刺激组相比.Berg量表和FMA量表评分及步行速度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三组患者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上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在神经电生理方面,CIRH(股四头肌/腘绳肌)下降率,四通道FES与单通道FES与安慰刺激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基于正常人体步行模式的四通道FES治疗3周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步行速度的提高效果优于单通道FES和安慰刺激.
  • 摘要:人工耳蜗是治疗极重度和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方法:人工耳蜗适用于适用助听器不能改善双侧重度感音性神经耳聋的患儿,随着多通道电子耳蜗的面世,技术不断改进,治疗效果也有很大进步,已成为感音性神经性耳聋的理想治疗方法. 手术前影像学检查是唯一能够了解与手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的方法,包括生理变异和病例情况。人工耳蜗能否顺利植入耳蜗,术前影像学检查极为重要。重要检查是否有禁忌症,如内耳严重畸形,耳蜗纤维化,耳蜗骨化及急性中耳乳突炎。 术前一般行CT和MRI检查,CT是显示中耳及乳突骨性结构的最好检查手段,分辨率高,可以检出耳蜗纤维化及耳蜗骨化。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二个半规管、耳蜗、前庭及内耳道。对前庭窗及蜗窗显示欠佳;对耳蜗膜迷路及耳蜗纤维化诊断存在困难,对早期的耳蜗纤维化和钙化显示不佳; 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膜迷路及听神经,通过三维重建可以了解膜迷路内淋巴和外淋巴的影像,对蜗管、前庭腔,半规管的显示极佳;人工耳蜗术后是MRI的禁忌症,会磁化电极。故只能由于人工耳蜗术前检查和评估。
  • 摘要:目的:探讨物理因子对治疗感染性压疮的疗效,为规范和减少抗菌素的使用,促进压疮的愈合,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随机将53例2级或3级感染性压疮患者分为物理治疗组26例和药物治疗组27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取压疮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并予以下常规处理:定期翻身,营养支持治疗,根据外科处理原则对压疮面进行清创、清洁、更换敷料处理.物理治疗组采用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紫外线、红外线治疗;药物治疗组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菌素,不予物理因子治疗. 结果:1.两组感染性压疮都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压疮面积都有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物理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药物治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物理治疗可促进感染性压疮愈合,疗效优于药物治疗;方法简便,无使用抗菌素产生耐药菌的风险,适宜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着重观察1例臂从神经损伤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影响.方法:患儿在常规治疗中运用生物刺激反馈仪结合作业疗法和按摩、针灸等康复方面的训练.结果:通过三个月的康复治疗,实现预期左上肢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和运动功能提高和改善.结论:电刺激和康复治疗对臂从神经损伤是科学有效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在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病程6-12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为悬吊组,正常成年人10名为对照组.先测试对照组在规定悬吊动作下躯干肌的表面肌电平均振幅(MA),确定正常人进行该动作的主动用力肌群;对悬吊组进行相同动作的悬吊训练,30min/d,5d/w,共2w,分别测试悬吊训练前和训练2周后躯干肌MA,比较两组主动用力肌群以及悬吊组训练前后MA的变化. 结果:①仰卧位双膝关节悬吊:对照组两侧竖脊肌的MA均增高,且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悬吊组训练前患侧竖脊肌MA高于健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仰卧位单膝关节悬吊:对照组非悬吊侧比悬吊侧的竖脊肌、腹外斜肌的MA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悬吊组患侧膝关节悬吊:训练前患侧竖脊肌、腹直肌的MA比健侧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侧腹外斜肌的MA均增高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患侧腹外斜肌的MA比训练前降低,具有非常性显著性差异(p<0.01),两侧腹外斜肌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健侧竖脊肌MA比训练前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侧卧位双膝关节悬吊:对照组悬吊侧比非悬吊侧竖脊肌和腹外斜肌MA高,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悬吊侧与非悬吊侧腹直肌MA高,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悬吊组患侧卧位双膝关节悬吊:训练前患侧竖脊肌MA比健侧高,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侧腹外斜肌、腹直肌MA均增高,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患侧腹外斜肌MA比训练前增高,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两侧腹外斜肌MA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悬吊组健侧卧位双膝关节悬吊:训练前健侧竖脊肌、腹外斜肌MA比患侧高,且两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健侧腹直肌MA比患侧高,且两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患侧腹外斜肌MA较训练前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悬吊训练使偏瘫患者两侧躯干肌的放电规律更接近于对照组,从而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的功能.
  • 摘要:超量恢复是指机体在运动训练之后恢复过程中,出现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器官和系统的机能水平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训练过程的体适能恢复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最初状态,训练中,恢复和超量恢复.因为人体是一个适应性系统,因而体适能可以在下一个训练开始前自动调节到更高水平.运用超量恢复的关键原则在于安排合理的运动间歇从而避免所谓"运动平台期"的产生,保证更加出色的运动表现.
  • 摘要:假肢矫形器专业的学历教育和临床培训是培养高素质假肢矫形器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二者密不可分,互为补充,培养一批高端专业人才队伍能保证假肢矫形器乃至整个康复工程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作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培训实践活动,初步探索了临床培训的基本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在职专业人员成为能履行假肢矫形师的职责,满足临床康复治疗要求的复合型康复人才.作者期望通过广大假肢矫形器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历教育和临床培训工作,建立规范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使本专业真正成为现代医学技术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新型学科,造福于社会.
  • 摘要:目的:研究"醒脑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踝背屈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 2周后,采用胫前肌表面肌电变化及踝背曲角度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后对比,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醒脑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的改善偏瘫患者踝背屈能力,值得推广.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活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症,是腰腿痛最常见原因之一,是临床的常见病.据统计约85-90%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经过积极适当的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恢复.其目的是使椎间盘突出部分和受到刺激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目的: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绝对卧床休息、物理治疗(牵引、超短波、红外线、电脑中频、低频脉冲、经络导平等)、运动疗法、手法治疗、药物治疗、封闭、针灸、心理治疗等非手术疗法治疗单独或综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满意疗效.
  • 摘要:糖尿病足是指因为足缺乏保护作用的敏感性和/或不足的动脉灌注发生足部溃疡,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致残率较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需要截肢,截肢率高达40%.可采取宣传教育、控制血糖管再造术或血管成形术、足部溃疡的治疗、改善神经营养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治疗、抗感染治疗、运动疗法、糖尿病足局治疗等康复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多奈哌齐联合语言障碍ZM2.1康复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0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多奈哌齐(5mg/天)联合语言障碍ZM2.1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予语言障碍ZM2.1语言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标准汉语失语症检查量表对失语症康复疗效进行评价.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听理解、复述、命名、朗读、阅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②治疗组名词命名能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语言障碍ZM2.1语言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改善有效,多奈哌齐与其联合应用对改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命名能力可能疗效更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膝关节伸、屈肌群与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相关性,探讨KOA肌力训练关键肌群的选择方法. 方法:社区募集志愿者,分为正常志愿者、单膝骨关节炎患者、双膝骨关节炎患者.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应用等速肌力测试(the Isokinetic Strength of the Knee Extensors and Flexors,ISKEF)、6分钟步行测试(the 6-Minute Walk Test, 6-MWT)、CS-30测试、位置觉测试、闭眼单腿站立测试等方法观察志愿者的膝关膝关节伸、屈肌群峰力矩、全身有氧运动能力、膝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和本体感觉状况等. 结果:单膝骨关节炎组患者患侧膝关节伸肌群等速峰力矩显著低于健侧.双膝骨关节炎组患者症状严重侧和症状较轻侧膝关节伸肌群和屈肌群的等速峰力矩值均有显著差异.双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伸肌群等速峰力矩显著低于健康老年人组;膝关节伸肌群的等速峰力矩与膝关节屈肌群的等速峰力矩相关;膝关节伸肌群的等速峰力矩与BMI、CS-30测试、6分钟步行测试、闭眼单腿站立测试均正相关,与年龄负相关,但与位置觉测试没有相关性;膝关节屈肌群的等速峰力矩与CS-30测试、6分钟步行测试、闭眼单腿站立测试均正相关,与年龄负相关,但是与BMI、位置觉测试没有相关性. 结论:膝关节伸肌群肌力与KOA密切相关,同时膝关节屈肌群也与KOA的症状和平衡功能有关,因此KOA康复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股四头肌的训练,而且也要兼顾腘绳肌等屈肌群.
  •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中医康复模式在康复医学中的建构,并以脑卒中为例,强调中医特色,强调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模式,关注康复医学的发展,中医如何建立自己的康复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现代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中国元素,至少在中医康复模式构建是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非常规针刺手法,为临床及科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综述相关文献内容,从烧山火法、温通针法、吊刺针法等14种非常规针刺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简要评述.结果:非常规针刺手法普遍比常规针刺手法能取得更好疗效,但是需要更多手法对照研究、基础研究、机理研究等进行进一步探索.
  • 摘要:目的:探讨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稳定期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PANSS 278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等对85例因肇事肇祸而住于广州市公安局精神病管治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随机选取同期在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一普通男病区患者83例为对照组.结果:住广州市公安局精神病管治院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低于住普通病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与PANSS量表总分及病程、住院时间呈正相关.结论: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很多因素影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手肿胀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患侧手肿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运动疗法,实验组加用肌内效贴.分别观察入选时、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患手肿胀程度(量杯测量体积).结果: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患侧手肿胀程度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内效贴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侧手肿胀.
  •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ADL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7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0例.2组均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Barthel指数(BI)评分、简明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后3个月时,2组的BI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BI评分及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ADL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