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3-09-12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214条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胸闷痛儿童静息期立位心电图T波及ST段振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儿童心血管专科门诊就诊的以不明原因胸闷痛(静息期)为主诉的6~13岁儿童122例为研究对象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据HUTT结果分HUTT阳性组(n=61)和HUTT阴性组(n=61).采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与立位12导联心电图,测量卧位与立位心电图的心率及Ⅱ、Ⅲ、aVF、V5导联T波和ST段振幅.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UTT阴性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比较: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快(P<0.05),II,III,aVF,V5导联T波振幅降低(P<0.05);ST段振幅偏移程度增加(II、aVF,VS导联P<0.05).(2)HUTT阳性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比较: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P<0.05),II,III,aVF,V5导联T波振幅降低(P<0.05);ST段偏移程度增加(Vs导联P<0.05).(3)HUTT阳性组与HUTT阴性组T波振幅变化及ST段振幅偏移程度:立位与卧位心电图II,III,aVF导联T波振幅降低及ST段振幅偏移程度在HUTT阳性组、HUTT阴性组之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4) HUTT阳性组与日UTT阴性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下波和S下段振幅差比较:HUTT阳性组较HUTT阴性组心电图II,III,aVF,Vs导联卧位与立位下波振幅差及心率差增加(P<0.05),ST段振幅差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明原因胸闷痛静息期儿童日UTT阳性组较HUTT阴性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下波振幅差及心率差增加,表明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振幅变化对提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食管主动脉瘘(AEF)的暴发性致死性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过程,尸检报告等.结果:此例患儿最终因突发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临床上以反复发热,胸痛,咳嗽以及双上肢高血压为表现.血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心脏彩超提示:主动脉瓣反流(轻度),降主动脉内前向血流加速,血流束变窄---缩窄?尸检报告鉴定死因符合食管主动脉瘘致失血性休克死亡.结论:AEF多见于成人,常由手术及尸检时发现,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儿童病例报道.本病死亡率极高,主要死因为大出血,保守治疗100%死亡,因此一旦高度怀疑,应及时果断手术,是抢救的唯一途径,目前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处理不足.AEF主要由食管疾病和主动脉疾病引起,本例患儿AEF考虑与食道感染组织坏死有关.以后对于有反复发热,胸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患儿,均应想到导致本病的可能性,并及时告知患儿家长预后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的普米克令舒与博利康尼雾化液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门诊输液观察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0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男55例,女25例,年龄在2个月~18个月,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给予静滴炎琥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抗病毒、止咳平喘及吸氧、镇静等基础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混悬液)与博利康尼雾化液(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联合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博利康尼雾化液雾化吸入.使用德国百瑞公司生产的空气压缩泵(PARIBOY)雾化吸入,每天2次,每次10~15分钟.结果:观察组40例患儿中显效29例(72.5%),有效10例(2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患儿中显效17例(42.5%),有效14例(35%),无效9例(22.5%),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显效率X2=7.37,P<0.01;总有效率X2=7.31,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协同作用,a2受体激动剂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张支气管,增加激素进入气管树的药量,同时可使激素受体活化从而对激素分子更为敏感,而皮质激素可增加平滑肌a2受体数量,起到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对患儿无痛苦、起效快、安全、副作用小,且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硫酸镁雾化能否改善哮喘儿童吸入乙酰胆碱激发后的肺功能,并与单用沙丁胺醇及二者联合吸入进行比较.方法:复诊330例乙酰胆碱激发试验阳性的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高频雾化吸入硫酸镁、沙丁胺醇及硫酸镁+沙丁胺醇,对其用药后10分钟、20分钟时的肺功能指标(FEV1、PEF)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患儿用药后10分钟、20分钟时的FEV1、PEF值均较激发值显著上升,但各组10分钟、20分钟时的FEV1、PEF值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沙丁胺醇组及联合治疗组10分钟、20分钟时的FEV1、PEF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高于硫酸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硫酸镁组及联合治疗组内20分钟时的FEV1及PEF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高于10分钟时的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用硫酸镁雾化吸入具有支气管扩张作用,但对FEV1和PEF的改善不如单用沙丁胺醇;硫酸镁与沙丁胺醇联合应用不具有协同效应.
  • 摘要:目的:研究反复腹痛患儿空腹血浆中胃泌素(Gas)、P物质(SP)及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变化与反复腹痛的关系.探讨反复腹痛患儿及其家庭成员血浆中Gas、SP及VIP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技术对30例反复腹痛患儿、反复腹痛患儿家庭的45名一级亲属及二级亲属、35例正常健康儿童和20例正常成人的空腹血浆中Gas、SP、VIP进行测定.根据有无反复腹痛分为五组:反复腹痛患儿组(研究组1)、家庭反复腹痛成人组(研究组2)、正常儿童组(对照组1)、家庭无腹痛成人组(对照组2)和健康成人组(对照组3).并对7个完整的反复腹痛患儿家庭成员血浆中Gas、SP、VIP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研究组1血浆Gas含量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pan>>0.05),但研究组1血浆SP、VIP含量与对照组1比较均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血浆Gas、SP和VIP含量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血浆Gas含量与对照组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2血浆SP、VIP含量与对照组3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3血浆Gas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1与对照组3血浆SP和VI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1与研究组2的血浆SP和VI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个反复腹痛家庭中反复腹痛患儿组、反复腹痛成人组和无反复腹痛成人组空腹血浆中的Gas、SP、VI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儿童和正常成人血浆Gas的含量为相同水平,而正常儿童血浆SP和VlP的含量高于正常成人.反复腹痛患儿血浆SP和VIP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反复腹痛成人血浆SP和VIP水平高于正常成人,提示反复腹痛患儿和成人的发病可能与SP和VIP分泌紊乱也有关.7个反复腹痛患儿及其家庭成员中血浆Gas、SP、VIP的含量为相同水平,提示其家庭的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在同一水平.
  • 摘要:目的:分析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CwG)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诊断CwG的临床特点,并对其生长发育及惊厥发作进行12-36月不等的随访研究.结果:34例BICE患儿发病年龄为6-29月(中位数15月),男女比例为13:21,其中有20例在10月份至次年1月份发病,主要集中于秋冬季.所有患儿均在消化道症状出现后1-4天发病,其中有27例(79.41)在腹泻的病程的第2-3天内起病.所有患儿电解质及血糖检测正常,大便轮状病毒检出阳性率为26.47%.10例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正常.28例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其中CT检查均正常,13例头颅MRI检查中有2例提示颞部脑外间隙增宽,1例左侧半卵圆中心斑点状异常信号.32例完成EEG检查,18例正常,12例表现为背景慢化,2例可见可疑波.结论: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常见于婴幼儿时期,大多在腹泻早期发生惊厥,以全面性发作及簇状发作多见,在急性期苯巴比妥类止惊治疗效果较好,远期预后好,不必长期口服抗癫痈药物治疗。
  • 摘要:目的:为提高对甲基丙二酸血症临床表现的认识,将我院1例诊断为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我院1例诊断为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随访资料回顾分析,提出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诊断要点及诊治体会.结果:患儿,4月25天,惊厥、纳差、嗜睡、脱水,生长发育不良,血小板减少、贫血,代谢性酸中毒.头颅MRI;脑积水改变,脑干前间隙略宽,脑干似轻度向后推压改变,枕大池大.血串联质谱提示C3、C3/C2增高,尿气相色谱:甲基丙二酸升高显著.脑电图见两侧少许尖波、尖慢波阵发.诊断为甲基丙二酸血症.予配方奶粉联合甲基丙二酸专用奶粉混合喂养,氯硝西泮联合托吡酯抗癫痫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随访.结论:甲基丙二酸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乏(维生素B12无反应型)或辅酶腺苷钴胺缺乏(维生素B12反应型),使L-甲基丙二酸不能转变为琥珀酸而在血中蓄积所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反复呕吐及嗜睡、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诊断依靠串联质谱检测血中的酰基肉碱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尿甲基丙二酸.对伴有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治疗以维生素B12、甜菜碱和左旋肉碱为主;对不伴有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儿以限制天然蛋白质摄入,给予去除异亮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和苏氨酸的特殊奶粉及左旋肉碱治疗为主.维生素B12治疗有效型预后较好,治疗无效型预后较差.因此临床上对反复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惊厥的患儿,疑有甲基丙二酸血症时宜行串联质谱检测,提高对本病的检测率,使更多患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凋亡及耐药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特异性的Apollon硫代磷酸ASODN及其对照错义寡核苷酸(missense oligonucleotide,MSODN),脂质体介导转染K562细胞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光吸收法(MTT)检测K562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对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及联合用ASODN耐药性.结果: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和时间增加而增加.Apollon ASODN在终浓度为600nmol/L作用K562细胞时,能明显抑制其增殖,K562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联合用药组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低于单用药组.结论: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可下调Apollon基因表达,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促进K562细胞凋亡,Apollon反义寡核苷酸与依托泊苷和长春新碱联合作用可降低细胞生存率,降低细胞耐药性.
  • 摘要:目的:观察人白血病细胞经过长期传代后,细胞内脱氧胞苷激酶(deoxycytidine kinase,dck)mRNA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来探讨dck与阿糖胞苷(Ara-C)疗效及耐药现象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 L-60)及其耐药细胞株(HL-60/R)经过体外长期传代过程中,采用实时PCR方法、核素液闪法测定HL-60和HL-60/R细胞内dck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酶活性水平.通过体外培养传代,观察两种细胞株经长期传代(5、10、20、30、40、50代)后细胞内dck的mRNA表达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传代初期结果显示,HL-60和HL-60/R两组细胞株之间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7±0.03和0.17±0.03,活性值分别为0.069±0.006nmol/min/mg.protein和0.019±0.007nmol/min/mg.protein,HL-60的dck 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均明显高于HL-60/R(P<0.05).HL-60和HL-60/R两组各传代节点(10、20、30、40和50代)的dck mRNA表达水平与酶活性与本组第5代细胞相比,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HL-60及HL-60/R两组细胞株间的mRNA表达和酶活性在传代初期存在显著差异,且两组间的差异持续存在.但与各自的初期传代相比,长期传代后的mRNA表达和酶活性变化并不明显,提示dck仅与Ara-C的初期疗效明显相关,而与Ara-C耐药现象的发生可能无关.
  • 摘要:目的:研究DAP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BSP和RT-PCR检测正常人外周血和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DAP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结果:正常健康小儿外周血DAPK1基因启动子CpG岛CG位点呈无或低甲基化状态(甲基化率≤10%),mRNA表达正常;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DAPK1基因启动子表现为高甲基化状态(甲基化率60%~90%),显著高于正常人外周血,mRNA表达呈缺失状态.结论:DAPK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 摘要:目的:探讨反义survivin异变体对白血病Jurkat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及科研提供进一步研究方向.方法:构建survivin-2B和survivin-AEx3反义寡核苷酸,利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入Jurkat细胞,实验分为未转染组、无功能siRNA组(阴性对照组)及转染组.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survivin-2B、survivin-△Ex3 mRNA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RT-PCR结果显示转染后转染组survivin-2B和survivin-△Ex3基因表达相对于未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MTT示转染survivin-2B siRNA后细胞生长抑制率为(1.99±0.17)%,未转染组为(12.96±0.31)%,阴性对照组为(9.24±0.28)%(F=15.37,P<0.05);转染survivin-△Ex3siRNA后细胞生长抑制率为(50.81±3.95)%,而未转染组为(13.62±0.57)%,阴性对照组为(19.58±1.03)%(F=19.75,P<0.05).FCM示转染survivin-2B siRNA后细胞凋亡减少,凋亡率为(4.13±0.42)%,阴性对照组为(16.55±0.82)%,未转染组为(19.48±1.07)%(F=31.68,P<0.05).转染survivin-△Ex3 siRNA后细胞凋亡增加,凋亡率为(52.13±3.12)%,阴性对照组为(25.72±1.51)%,未转染组为(18.74±0.91)%(F=25.39,P<0.05).结论:抑制Survivin-2B促进Jurkat细胞生长和抑制其凋亡,抑制survivin-△Ex3抑制Jurkat细胞生长和促进其凋亡,两者作用相反,靶向不同survMn异变体干扰技术有望提高儿童白血病化疗效果.
  • 摘要:目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是BCR-ABL阳性白血病如CML治疗的一大难点.近期研究显示,β-catenin过度活化在介导BCR-ABL阳性白血病细胞对TKI耐药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肿瘤抑制因子RPTPK完整表达时可下调β-catenin活性,但其经ADAM 10与y-secretase两步酶切后释放的胞内部分PIC却可上调β-catenin活性.研究试图验证抑制RPTPK的酶切是否可下调β-catenin活性,进而控制BCR-ABL阳性白血病细胞对TKI的耐药.方法:验证TKI耐药的BCR-ABL阳性细胞系是否存在RPTPK与β-catenin的表达与活性上调,并研究其与耐药发生的相关性.深入探索RPTPκ的酶切机制,筛选RPTPK酶切位点(S2)的多克隆抗体.分别运用γ-secretase广谱酶切抑制剂(GSI)与多克隆抗体处理耐药细胞,观察细胞增殖是否受到抑制、TKI耐药特性是否可控.后期进一步筛选S2位点高特异性、低毒性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在体内外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TKI敏感细胞系KU812中利用GSK 3p抑制剂人为上调p-catenin活性后,KU812细胞对TKI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且给予的GSK 3p抑制剂浓度越高,细胞增殖速度越快。但用GSI与TKI共同处理该类细胞时,细胞增殖可重新受到抑制,抑制程度与GSI浓度相关。另一方面,用GSI和TKI共同处理耐药细胞系Sup-B 15后,Sup-B15细胞增殖速率亦较单用TKI处理时下降约50%。此外,TKI耐药细胞系Sup-B15中RPTPK的mRNA表达水平是敏感细胞系KU812中的9倍,提示TKI耐药细胞中RPTPK异常表达。结论:p-catenin过度活化在下KI耐药发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研究首次证实,抑制RPTPK的酶切可下调p-catenin活性并控制BCR-ABL阳性白血病细胞对TKI的耐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速率。后期高特异性、低毒性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将为难治性BCR-BL阳性白血病的辅助治疗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茴香霉素(ANS)与地塞米松(DEX)联合作用能否逆转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ALL)CEM-C1细胞的糖皮质激素(GC)耐药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1μmol/L DEX、低剂量ANS(0.1μmol/L)及1μmol/L DEX联合0.1μmol/L ANS作用于DEX耐药的T-ALL CEM-C1细胞(DEX敏感细胞株CEM-C7为对照)24h后,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变化;瑞士-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改变;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分布变化;Western blot分析糖皮质激素受体(GR)Ser211位点磷酸化状态、p38-MAPK及JNK磷酸化状态、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为了进一步地探讨DEX联合ANS诱导CEM-C1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用GR、p38-MAPAK及JNK的抑制剂分别提前孵育CEM-C1细胞1h,然后再用1μmol/L DEX联合0.1μmol/L ANS处理CEM-C1细胞.至特定的时间点后,再分析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单用DEX或ANS相比,DEX联合低剂量ANS对CEM-C7和CEM-C1细胞的生长抑制、凋亡诱导及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均有明显的协同效应;Western blot检测则发现联合用药组中促凋亡蛋白Bim的表达上调程度、caspase-3的活化程度及抗凋亡蛋白Bcl-2、Mcl-1的表达下调程度均较单一用药组显著;同时联合用药组中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A、CyclinD1和c-myc蛋白的表达下调程度及p27、p21蛋白的表达上调程度亦较单一用药组显著.2.单用DEX对GR(ser211)磷酸化、p38-MAPK及JNK的活化无影响,单用ANS则可轻微激活p38-MAPK及JNK而对GR(ser211)磷酸化无影响,但低剂量ANS联合DEX则可使GR(ser211)、p38-MAPK及JNK磷酸化显著增强,表现为明显的协同效应.3.p38-MAPK的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可完全阻断低剂量ANS联合DEX所诱导的p38-MAPK的活化、部分阻断Bim的上调及Mcl-1的下调,并部分逆转低剂量ANS与DEX联合诱导的细胞凋亡,但对GR(Ser211)磷酸化几乎无影响;JNK的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可完全阻断低剂量ANS联合DEX诱导的JNK的活化,但对其诱导的Bim的上调、Mcl-1的下调、GR(ser211)磷酸化几乎无影响,也不能逆转低剂量ANS与DEX联合诱导的细胞凋亡;GR的抑制剂RU486则可完全阻断低剂量ANS联合DEX所诱导的GR(ser211)磷酸化、p38-MAPK、JNK的活化,以及Bim的上调、Mcl-1的下调,并完全逆转低剂量ANS与DEX联合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低剂量ANS与DEX联合对GC耐药的T-ALL CEM-C1细胞有强烈的生长抑制、凋亡诱导及细胞周期阻滞作用,且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低剂量ANS联合DEX激活CEM-C1细胞中的GR(ser211)、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有关,并且活化的GR(ser211)为p38-MAPK和JNK的上游信号分子.总之,低剂量ANS与DEX联合通过激活GR(ser211)-p38-MAPK/JNK信号通路,进而经线粒体凋亡途径及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调控诱导了CEM-C1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从而实现了对CEM-C1细胞GC耐药的逆转.
  • 摘要:目的:探讨促凋亡蛋白Smac、HtrA2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77例AL患儿,其中初治组32例,缓解组33例,复发组12例;15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染色(SP)法检测患儿骨髓中Smac,HtrA2蛋白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所有检测标本仅部分表达Smac,而HtrA2则在所有检测标本中均表达;初治组患儿骨髓中Smac、HtrA2表达水平均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复发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缓解组二者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初治AL患儿骨髓中Smac,HtrA2蛋白表达水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AL完全缓解率在Smac蛋白表达阴性(Smac-)患者组(90.9%)、HtrA2蛋白低表达(HtrA2low)患者组(84.6%)分别明显高于Smac蛋白表达阳性(Smac+)组(47.6%)、HtrA2蛋白高表达(HtrA2high)组(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72,X2=4.596,P<0.05);Smac-HtrA2low表达组完全缓解率(100%)明显高于Smac+HtrA2high表达组(30.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9.692,P<0.01).初治AL患儿骨髓中Smac、HtrA2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79,P<0.001).结论:促凋亡蛋白Smac、HtrA2可能参与了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与病情变化过程,并且二者在此过程中相互影响.在初诊患儿中二者表达水平与白血病临床类型可能无关,但Smac、HtrA2蛋白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 摘要:目的:1、检测KAI1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2、研究在K562细胞系中过表达KAI1分子后,细胞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迁移能力、粘附能力、细胞周期、凋亡水平等生物学效应.3、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技术进一步探究KAI1过表达后,K562细胞系生物学行为改变的相关机制.方法:1、收集我中心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其中部分治疗后完全缓解患儿的骨髓标本并提取单个核细胞RNA逆转录为cDNA.2、RQ-PCR检测患儿标本中KAI1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3、结合患儿临床资料,探讨KAI1与儿童急性白血病临床特征的关系.4、构建pcDNA3.1-KAI1载体,lip02000转染白血病细胞系K562,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株.5、通过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半固体甲基纤维素方法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人纤维连接蛋白铺胶方法检测细胞粘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水平的差异以及加入伊马替尼药物处理后对细胞增殖能力及凋亡水平的影响.6、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相关通路基因的改变情况.结果:1、检测83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22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KAI1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相比,CD82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5);缓解后的患儿表达水平则较初治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KAI1的表达与患儿性别、年龄、初治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5例治疗后KAI1未升高的患儿(ALL患儿)中有4例为高危组患儿.2、KAI1过表达后可以降低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增强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P<0.05);降低K562细胞集落形成能力(P<0.05)、迁移能力(P<0.05);降低K562细胞S期细胞比例,并使细胞周期阻止在G2/M期(P<O.05);KAI1过表达提高K562细胞体外粘附能力(P<0.05)、细胞基础凋亡水平及伊马替尼诱导的凋亡水平(P<0.05).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结果显示CD82/KAI1可以下调参与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血管通透性有关的钙离子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及FcεRI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KAI1在白血病患儿中表达水平明显减低,缓解后升高但仍不能达到正常水平,但其表达量与患儿性别、年龄、初治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及血小板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过表达CD82分子后能降低K562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细胞周期S期的比例及细胞迁移能力;增强K562细胞体外粘附能力;提高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及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水平并可以下调参与细胞增殖迁移有关的钙离子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及FcεRI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 摘要:目的:研究同源盒基因HOXA9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2例不同时期AL患儿HOXA9 mRNA的表达水平,以1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作为对照.结果:52例AL患儿HOXA9基因阳性表达率为6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其阳性表达率(86%)明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35%)及对照组(13%)(P<0.05);AML组HOXA9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LL组及对照组(P<0.05),而ALL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XA9在各型儿童AML中表达不同,mRNA相对表达水平依次为:M5型>M4型>M1和(或)M2型,而在M3型中未检测到表达.HOXA9在AML患儿高危组中的阳性表达水平较高.AML患儿初治组HOXA9基因阳性表达率(95.00%)及半定量(0.490±0.140)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而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缓解组HOXA9基因表达显著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与初治组无明显差异.结论:HOXA9基因高表达与AL的发生相关,在患儿AML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LL;HOXA9基因高表达者与白血病危险程度有关,且提示预后不良;因此,HOXA9基因有望成为儿童AL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一个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IGF-IR在儿童ALL细胞株Jurkat细胞株表面的表达和定位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单克隆抗体(IGF-IR MAb)对Jurkat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Jurkat细胞用于实验.(1)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Jurkat细胞株表面IGF-IR的表达和定位;(2)CCK-8法测定Jurkat细胞增殖及增殖抑制率;(3)应用10μg/ml的IGF-IR MAb作用Jurkat细胞48小时,对照组加等量的无菌PBS,FCM检测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及总凋亡率.结果:(1)IGF-IR在Jurkat细胞株普遍表达,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和(或)细胞浆;(2)0.001μg/ml、0.01μg/ml、0.1μg/ml、1μg/ml、10μg/ml的IGF-IR MAb作用Jurkat细胞48小时,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抑制率依次为:(9.67±1.17)%、(14.89±1.06)%、(17.64±0.81)%、(20.15±1.14)%、(24.10±1.11)%,与对照组(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IGF-IR MAb作用Jurkat细胞48小时,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13.73±1.16)%,晚期凋亡率为(20.44±2.47)%,总凋亡率为(34.18±3.41)%;对照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6.27±0.67)%,晚期凋亡率为(10.18±0.81)%,总凋亡率为(16.45±1.38)%,各期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GF-IR的普遍表达可能与Jurkat细胞株的恶性表型有关;(2)IGF-IR MAb可以抑制Jurkat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一定浓度的IGF-IR MAb可以促进Jurkat细胞的凋亡;(3)IGF-IR MAb有可能成为治疗儿童ALL的一种特异性生物学治疗途径.
  • 摘要:目的:为了解白血病患儿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抗体产生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本文通过检测56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小板抗体,探讨血小板抗体产生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月中瘤科住院诊治的急性白血病患儿56例,治疗过程中依据血小板输注次数不同分为3组.即患儿在入院后未输注血小板(Ⅰ组)、第2次输注血小板(Ⅱ组)及等于或大于第5次输注血小板(Ⅲ组)后1h内采集血液标本.同期收集我院门诊健康正常体检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均无输血史.先用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检测所有标本,再将检测阳性标本用PAKPLUS试剂确定HLA-Ⅰ、HPA抗体,并观察抗体阳性患儿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Ⅰ组、Ⅱ组、Ⅲ组抗体阳性率比较,各组间抗体总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13,P<0.05).Ⅱ、Ⅲ组抗体表达阳性组的PTR发生率高于抗体表达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3,P>0.05).Ⅲ组PTR发生率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69,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而增加,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儿不一定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MTHFR、TS基因型对ALL患儿HD-MTX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以及与MTX血药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MTHFR、TS基因多态性在个体化治疗及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筛选出ALL患儿73例,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扩增后测序鉴定MTHFR C677T、MTHFR A1298C、TS 5'-UTR的基因型.观察所有ALL患儿HD-MTX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并监测MTX血药浓度.所得实验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处理和分析,以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危险度;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比较HD-MTX化疗后MTHFR C677T、MTHFR A1298C、TS的不同基因型之间4248小时MTX血药浓度的差异,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THFR677 CC基因型携带者与CT+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血红蛋白降低的发生风险增加了2.0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MTHFR C677T各基因型与HD-MTX化疗后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有关联.2.MTHFR1298 AA基因型携带者与AC+CC携带者相比,其黏膜损害发生的风险下降了5.9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7,CI: 0.03-0.89).未发现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与HD-MTX化疗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相关.3.TS5'-UTR各基因型与HD-MTX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关联.4.MTHFR677 CT/TT合并1298 AC/CC基因型者,其血红蛋白降低发生的风险下降了2.9倍,而黏膜损害发生的风险则增加了4.3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MTHFR1298 AC/CC合并TS 3R/3R基因型者,其发生黏膜损害的风险增加了5.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41,C/:1.22-24.09).6.MTHFR677 CT/TT合并TS 3R/3R基因型与HD-MTX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无关.7.MTHFR677 CT/TT+MTHFR1298 AC/CC+TS 3R/3R基因型者,其黏膜损害发生的风险增加了7.5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7.50.Cl:1.35-41.72).结论:1.MTHFR C677T、TS基因多态性与ALL患儿HD-MTX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无关.2.MTHFR A1298C与ALL患儿HD-MTX化疗后黏膜损害的发生有关,与其他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肝脏毒性、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无关.3.TS/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可增加MTHFR A1298C对ALL患儿HD-MTX化疗后黏膜损害的发生风险.
  • 摘要:目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约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60%.B-ALL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超过80%,但是复发B-ALL的5年DFS仅40%-50%.造血起始细胞(LICs)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细胞群,研究者多认为LICs是白血病产生和复发的根源.β-arrestins家族是多功能支架蛋白,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己证实β-arrestin1能进入细胞核,通过招募P300和CREB分子,与H4组蛋白启动子结合,增加H4K9组蛋白乙酰化,调控下游基因转录.但β-arrestin1在B-ALL,尤其及在LICs的功能未知.前期文献报道急性白血病细胞中PTEN、P15及P16等抑癌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因此,本研究中,重点探究β-arrestin1调节B-ALL的LICs自我更新能力及甲基化机制.方法:无菌采集典型初诊B-ALL患儿骨髓,利用免疫磁珠分选LICs,流式细胞术、克隆形成实验和NOD/SCID老鼠成瘤能力鉴定B-ALL的LICs。利用慢病毒shRNA载体技术构建p-arrestin1敲低的NOD/SCID小鼠模型,再接种B-ALL LICs成白血病模型;利用体外LICs细胞克隆形成实验、NOD/SCID小鼠二代移植技术观察LICs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MSP)检测基因甲基化水平;RT-PCR、免疫组化与ELISA技术分别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丁s>表达及酶活性;利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技术(Confocal)、免疫共沉淀技术(Co-IP)等研究p-arrestin 1与甲基化调控的关键蛋白EZH2结合。结果:在B-ALL患儿的LICs细胞多功能蛋白p-arrestin1高度富集与表达增高。p-arrestin1缺失将削减B-ALL LICs在体内、体外启动白血病的能力及自我更新能力。发现B-ALL LICs中抑癌基因P下EN,P15及P16的甲基化水平降低,但他们的mRNA表达水平却升高。有趣的是,B-ALL LICs中DNMTs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均升高,且:氮杂胞昔(Aza>和5-氮-2脱氧胞昔(DAC)两种甲基化抑制剂均能明显抑制B-ALL LICs的DNM下s活性和自我更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p-arrestin 1敲减B-ALL LICs内,可降低DNMTs活性及抑癌基因甲基化水平,但却能增强P下EN,P15及P16抑癌基因的表达;Confocal和Co-IP技术结果均显示p-arrestin1能与EZH2结合,抑制p-arrestin1-EZH2与结合,可下调DNMTs活性、抑癌基因甲基化及B-ALL LICs的自我更新能力。结论:p-arrestin1通过与EZH2结合,上调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增强B-ALL LICs自我更新能力,为表观遗传成为儿童B-ALL治疗新靶点提供了理论证据。
  • 摘要:目的:探讨Ik6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体外实验研究IK6基因与ALL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提高Ik6阳性儿童ALL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88例初诊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KZF1基因的表达情况;凝胶回收DNA产物片段并对目的基因测序鉴定;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ALL融合基因的表达;分析Ik6基因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分别构建IK6基因过表达及沉默的慢病毒载体,其中,IK6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感染IK6-表达的Nalm-6细胞,IK6基因沉默的慢病毒载体感染IK6+表达的Sup-B15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Ik6的表达效果.采用CCK-8法和集落形成法检测慢病毒感染后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CCK-8法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长春新碱(VCR)、柔红霉素(DNR)、门冬酰胺酶(L-Asp)和地塞米松(Dex)的敏感性;采用Annexin-V/FITC PI双染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化疗药物作用后Ik6的表达.结果:最常见的IKZF1亚型是Ik2/3(73.86%),其次是Ik1(42.05%)和Ik4(32.95%)。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和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LL)中!k6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1.43%(8/70)和5.56%(1/18)。在8例Ik6阳性表达的B-ALL患者中,3例BCR/ABL阳性,1例HOX11阳性,4例融合基因表达阴性,其中Ik6的表达与BCR/ABL相关(P<0.01)。分析!k6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发现,Ik6与年龄、白细胞计数、危险度分级及其他遗传学特征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诱导化疗后的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高水平相关(P<0.01)。结论:Ik6基因与儿童B-LL不良预后及化疗抵抗相关,且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不良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通过慢病毒介导的Aiolos过表达,探讨上调Aiolos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alm-6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构建Aiolos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Nalm-6细胞系.实验分3组:(1)过表达组(转染PWPURO-Aiolos,Aiolos组),即上调Nalm6细胞中Aiolos的表达;(2)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组),即转染GFP病毒;(3)正常对照组(Control,C组),不做转染处理.通过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活力、凋亡及细胞周期,qRT-PCR法检测相关基因表达.结果:(1)转染Nalm-6细胞4d后,转染组细胞的GFP表达量达到95%.(2)转染7d后,Nalm-6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不明显,晚期凋亡细胞减少,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下降.(3)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Bax表达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 D3下调;转录因子IKZF1和NF-KB下调;而c-myc及P27无明显变化.结论:在Nalm6中上调Aiolos的表达,可以抑制细胞晚期凋亡,同时引起淋巴细胞周期停滞,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c-Myc、cyclin D3及p27的表达完成的.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生物学特点、第33天和12周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提高儿童B-ALL的危险度分层认识.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3月我院初治的121例B-ALL患儿,根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初诊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融合基因、染色体异常核型及易位、中枢神经系统状态、泼尼松治疗形态学反应、诱导治疗第33天和第12周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进行危险度分层分析.结果:(1)年龄特点1~10岁B-ALL患儿103例(85.12%);WBC<50×109/L99例(81.82%);检出融合基因90例(74.38%),其中MLL9例(7.44%),E2A8例(6.61%),BCR-ABL3例(2.48%),MLL基因多发生在1岁以内患儿,BCR-ABL基因多发生在年长儿;异常核型68例(56.20%),超二倍体40例(33.06%)多见.(2)应用MICM分型进行分层诊断结果标危组84例(69.42%),中危组22例(18.18%),高危组13例(10.74%),再根据诱导治疗第33天和12周白血病MRD在分层结果标危组62例(54.55%)减少22例(14.87%),中危43例(35.53%)增加21例(17.35%),高危组16例(13.22%)增加3例(1.48%),组间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完善B-ALL患儿的MICM分型更有利于临床分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动态检测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白血病MRD持续阳性患儿积极开展全基因组学研究和靶向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初诊且至少进行一疗程以上化疗的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AML患儿85例,按国内AML危险分层标准将其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5年总生存率为(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从性别、初诊白细胞计数、FAB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复发、大剂量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方面探讨预后相关因素.结果:85例患儿5年EFS为(53.2±7.7)%,5年OS为(55.3±5.4)%,低、中、高危三组5年OS分别为(66.5±11.6)%、(54.5±14.4)%、(42.7±7.2)%(P<0.05);5年EFS分别为(62.2±14)%、(54.5±14.4)%、(41.9±7.3)%(P>0.05).结论:三组AML患儿5年OS具有统计学意义,5年EFS无显著差异,患儿性别、缓解后大剂量化疗总疗程数和是否行HSCT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
  • 摘要: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性疾病,现代主要通过联合化疗使儿童ALL的存活率大为改观,但仍有部分患儿因耐药而复发,现时已公认糖皮质激素(GC)治疗是否敏感是判定小儿ALL预后的一项强烈和具独立意义的指标.ALL GC耐药的分子调控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对GC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今后更精确的评估预后、逆转GC耐药和改善治愈率提供全新和可行的路径.方法:收集共40份儿童ALL骨髓样本,其中包括31份ALL GC敏感患儿骨髓样本和9例GC不敏感骨髓样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可能与NR3C1存在靶对关系的microRNA:miR-142-3p、miR-124、miR-181a、miR-708、miR-18a,首先选定可能性较大的有靶对关系的miR-124作为研究对象,然后用双荧光报告基因测试、MTT、流式检测凋亡等细胞实验方法验证miR-124与NR3C1(功能性GC受体)的靶对关系,并采用q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进一步在ALL患儿骨髓样本中检测miR-124的表达及NR3C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GC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NR3C1蛋白在ALL GC敏感细胞株和GC敏感患者骨髓样本中均呈高表达,而在GC耐药细胞株和GC不敏感骨髓样本中呈低表达(p<0.05);miR-124在GC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敏感细胞株(p<0.01),通过转染使miR-124过表达能抑制NR3C1的表达水平,而下调miR-124表达使NR3C1的表达水平上升;ALL细胞株在氟美松的作用下,过表达miR-124使细胞存活率增加和凋亡率减少,而抑制miR-124出现相反的结果.体内外研究结果显示miR-124靶向调控NR3C1,通过转录后抑制作用,抑制NR3C1蛋白的合成,促进ALL细胞对GC耐药.结论:miR-124靶向调控NR3C1并抑制其表达是导致ALL GC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miR-124的表达水平有可能今后被用于GC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将miR-124作为药靶逆转GC耐药是治疗GC耐药ALL和改善预后的一条潜在的全新途径.
  • 摘要:目的: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儿童B-ALL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87例初诊B-ALL患儿和20例正常对照儿童骨髓中Notch1,Notch2.Jagged1,Delta1的表达水平.结果:儿童B-ALL组配体Jaggedl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配体Delta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受体Notch1、Notch2的表达在B-ALL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B-ALL中,配体Jaggedl低表达,配体Delta1高表达,提示儿童B-ALL发病与Notch信号通路中基因的突变或者异常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miR-125b对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机制,以期寻求新的策略治疗耐药性APL.方法:利用在线软件预测miR-125b的可能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报告及蛋白印迹技术对其靶基因进行验证;同时利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3例临床患者的初诊、缓解或复发时期骨髓标本中miR-125b及其靶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体内证实.然后在细胞系水平通过对miR-125b过表达或抑制表达,利用MTT、流式细胞技术等研究miR-125b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及耐药的影响,进行体外验证.结果:①通过生物学信息方法预测出BAK1可能是miR-125b的靶基因;②miR-125b在APL初诊患者中高表达,缓解后降低,复发患者的表达再次升高,miR-125b高表达者抑制BAK1蛋白的表达,同样,在NB4及HL60细胞系中,通过转染使miR-125b过表达可抑制BAK1蛋白的表达;③在NB4及HL60细胞系中过表达miR-125b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及增加耐药性,另外,用siRNA沉默BAK1的表达后,NB4的凋亡受抑制,与过表达miR-125b的效应相似;④白血病耐药细胞株NB4-R1、NB4-R2及HL-60/DOX与敏感细胞株NB4和HL-60比较,miR-125b的表达明显较高(p<0.05),通过转染使miR-125b进一步过表达,耐药细胞株对全反式维甲酸和阿霉素的IC50进一步增加.结论:miR-125b通过对靶基因BAK1的调控影响儿童APL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耐药,miR-125b有望成为诊断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志而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而干预miR-125b的表达可能成为治疗耐药性APL的一个方向.
  • 摘要:目的:目前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小板功能的研究较少,对其出血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旨在应用血小板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儿童ALL状态下血小板蛋白质差异表达,并对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筛选,以期寻找到ALL患者血小板功能相关的血小板特异性蛋白质,探讨ALL时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蛋白质芯片CM10及SELDI-TOF-MS技术获得ALL患儿27例(ALL组)、ALL诱导缓解治疗达到完全缓解患儿25例(ALL-CR1组)及正常对照组27例的整套血小板蛋白质谱,采用Biomarker Wizard和Biomarker Pattern System5.0软件对蛋白质谱进行差异蛋白分析,筛选出有显著差异的蛋白质.结果:(1)在质荷比2000~20000范围内,ALL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质谱中有17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峰(p<0.05),高表达有25个,低表达有151个.其中存在稳定表达且变异系数小的蛋白有9个:包括高表达2个,荷质比(M/Z)分别为2496.9和4287.9;低表达7个,荷质比(M/Z)分别为7881.2、4091.3、3149.9、2365.1、9414.1、5252.3、2280.7.(2)ALL组与ALL-CR1组比较血小板质谱中有11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峰(p<0.05),其中高表达有15个,低表达有97个,存在稳定表达且变异系数小的蛋白有6个:包括高表达2个,荷质比(M/Z)分别为2496.9和4287.9;低表达4个,荷质比(M/Z)分别为9414.1、7881.2、3149.9、2280.7.(3)数据库分析ALL组与正常对照组显著差异的9个蛋白质峰,表达上调的两种蛋白分别为内皮素-1和大内皮素-1,表达下调的蛋白为血小板第四因子、凝血酶轻链、垂体腺苷酸环化酶多肽27、纤维蛋白原β链和三种未知蛋白,这些蛋白质可能与血小板信号转导、粘附、聚集及活化等功能相关.结论:(1)ALL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蛋白质组学水平有显著差异;(2)ALL患儿血小板功能可能存在异常,主要表现为细胞信号转到障碍、聚集和活化能力降低及凝血功能异常等方面;(3)本研究为ALL发病及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功能的监测提供了新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E2A/PBX1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以PT-PCR技术对我院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450例初诊的ALL患儿骨髓行E2A/PBX1融合基因的筛查.免疫分型为B系为420例(成熟B除外),其中20例表达E2A/PBX1(比例4.76%),按ALL危险度分级标准归入中危组;以同期初诊的E2A/PBX1融合基因阴性且危险分度相同的85例ALL患儿作为对照.比较两者的临床特点和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及总生存(OS)率.结果:E2A/PBX1(+)与E2NPBX1(-)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第33天的微量残留病(MRD)比较,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2A/PBX1(+)组与E2A/PBX1(-)组ALL患儿的5年EFS率分别为84.4±15.6%、73.5±15.6%,总生存(OS)率分别为86.0±17.6%、81.8±17.6%;两者的复发率分别为10.5%、12.8%,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8.9±5.3)月、(26.2±8.0)月,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与阴性且同危险度的ALL患儿的预后无显著差异,是儿童B系ALL的中等危险预后因素.
  • 摘要:目的:多数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高表达HOXA9,HOXA9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差有关.本研究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shRNA(short harpin RNA,siRNA前体)靶向沉默同源盒A9(homeoboxA9,HOXA9)基因对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在体内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将U937细胞分为干扰组、阴性对照组、未处理组,转染效率>90%时经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对HOXA9基因的沉默作用;FCM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绘制各组细胞生长曲线;腹腔注射干扰组U937细胞(或阴性对照组U937细胞)建立裸鼠AML模型(细胞活力>90%),分别给予VCR或PBS腹腔注射,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期.结果:流式细胞仪测得慢病毒对U937细胞的转染率>90%,干扰组HOXA9的蛋白水平较未处理组下降54.44%.干扰组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其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体内实验:慢病毒干扰HOXA9基因的表达联合VCR可显著延长裸鼠的生存期.结论:以慢病毒作为shHOXA9的表达载体沉默HOXA9基因表达,可明显抑制U937细胞在裸鼠体内外的增殖.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238例初治ALL患儿临床资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R/ABL、MLL、TEL/AML1、TCF3/PBX1和c-myc基因.结果:238例ALL患儿男性136例、女性102例;年龄:≤1岁10例、>1≤3岁66例、>3≤6岁82例、>6≤10岁59例、>10≤14岁21例.免疫分型:PreB-ALL 48例、CommonB-ALL 109例、ProB-ALL 10例、mature B-ALL4例、B-ALL未分类22例、T-ALL28例、ALL未分类17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5%(12/238).MLL基因阳性率为6.3%(15/238);MLL基因拷贝数增多13例(5.5%)、MLL基因丢失7例(2.g%).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0.6%(24/227),其中8例(33.3%)伴TEL基因丢失、5例(20.8%)伴AML1基因丢失、5例(20.8%)伴MLL基因丢失、6例(25%)伴TEL基因拷贝数增多、7例(29%)伴AML1基因拷贝数增多;TEL/AML1融合基因阴性伴AML1基因拷贝数增多79例(38.9%)、伴TEL基因拷贝数增多15例(7.4%)、伴TEL基因丢失9例(4.4%).TCF3/PBX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8.1%(6/74).C-MYC基因扩增阳性39例(18.8%),其中33例(84.6%)伴有AML1基因扩增;结论:FISH技术对ALL相关基因的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TEL/AML1融合基因在儿童B-ALL阳性率最高,其次是C-MYC、TCF3/PBX1、MLL、BCR/ABL基因异常.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的ALL患儿多伴TEL基因及其他基因的丢失;TEL/AML1融合基因阴性常伴AML1基因拷贝数增多;C-MYC基因扩增大部分伴有AML1基因拷贝数增多.
  • 摘要:目的: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BIM基因缺失多态性的发生频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6-2008年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样本162例(144例B-ALL,18例T-ALL),应用SCMC-ALL-2005方案治疗.采用RT-PCR和BIM转录本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62例ALL病例骨髓样本中BIM缺失多态性;并对研究病例随访(截止日期为2012-12-31),分析了BIM基因缺失多态性发生频率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在对162例样本的检测中发现,引M缺失多态性在此群病例中的发生率是19.1%(26/136).(2)ALL初诊者按照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数据分低危(LR)、中危(MR)、高危(HR)三个危险度治疗,BIM基因缺失未检出病例中,低危(LR)、中危(MR)、高危(HR)病例的4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4.8%,73.5%和28.6%;BIM基因缺失的病例中,低危(LR)、中危(MR)、高危(HR)病例的4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90.9%,83.3%和33.3%,两组病例EF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78).结论:BIM基因缺失多态性在此样本中的发生频率较高,但是BIM基因缺失多态性并没有影响到此样本病例的EFS,可能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BIM基因缺失多态性与患者的药物反应和EFS无关.
  • 摘要:目的:利用量子点(QDs)免疫荧光技术对临床上骨髓抽取困难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免疫分型进行快速准确诊断,对比其与目前临床常用的流式细胞术的符合情况,以期拓展至其他病种的辅助诊断.方法:取急性白血病患儿的骨髓进行涂片,利用不同发射波长的量子点(545、605nm)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复合物QOs-SA为基础,在每张骨髓涂片上分别检测两种抗原的表达,进而检测多种抗原的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有CD10、CD19、CD20等抗原的表达;T系急性淋巴系统白血病患儿有CD3、CD7、TdT等抗原的表达;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别有不同抗原的表达.当用TBS代替一抗时,其它步骤相同,几乎检测不到相关抗原的表达.与目前临床常用流式细胞术的相符率达87%.结论:量子点免疫荧光法可以检测出骨髓涂片中的多种抗原的不同表达,可以对临床上因骨髓抽取困难,无法完善流式细胞术检查的患儿进行快速初步诊断.从而作为病理学诊断中的一种新的辅助检查手段.
  •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68例白血病患儿的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白血病免疫分型、染色体和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结果,以了解儿童白血病各种异常类型的发生率、为白血病的危险度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更好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法:骨髓细胞形态检查采用常规方法并组化染色,免疫分型采用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染色体R带核型分析、实时定量PCR方法和FISH方法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结果:1、骨髓细胞形态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5例、占76.5%(205/268)急性髓性白血病63例、占23.5%(63/268)其中M318例、占髓系28.5%(18/63).2、免疫分型结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系166例、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81%(166/2.5)、占白血病的62%(166/26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系36例、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7.6%(36/205)、占白血病的13.3%(36/268);髓系61例、占白血病的22.7%(61/22.7);另有5例同时表达髓系和B系、占1.8%(5/268).3、染色体检测结果 检测异常核型102例、异常率为38.1%(102/268)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常核型30例、异常率为47.6%(30/63)、异常核型包括超二倍体、亚二倍体等染色体数量异常,(8;21)、(9:22)、(15;17)、(1;19)等结构异常.4、以实时定量PCR方法对15种急淋常见融合基因和髓性白血病的融合基因检测结果为BCR/ABL融合基因10例,MLL//AF4,融合基因5例,E2A/PBX1融合基因5例,PML-RARα融合基因17例,AML1/ETO融合基因11例.以上融合基因用FISH方法检测获得相同结果.结论:1、在儿童白血病中,骨髓细胞形态学是白血病确诊的基础、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联合应用可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确诊率、综合分型,可对每个患儿进行全面和准确的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获得更好的疗效;2、我院检测儿童白血病各种异常类型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淋)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SCT)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SCT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接受SCT的难治复发的高危急淋患儿34例,其中B-ALL 28例,T-ALL 6例,22例CR1,12例CR2.预处理方案以白消安(BU)+环磷酰胺(CY)为基础,加用氟达拉宾(Flud)及抗入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早期部分患儿接受全身放疗(TBI).按干细胞来源,分非血缘相关脐血移植(UD-UCBT);血缘相关外周血干细胞移植(RD-PBSCT)及非血缘相关外周血干细胞移植(UD-PBSCT).对UD-PBSCT组患者,根据供/受者HLA配型相合程度分全相合组及不全相合组.结果:UD-UGBT组12例;RD-PBSCT组5例;UD-PBSCT组17人.受体中位年龄7(3-18)岁;3年总存活率61.7%,死亡率38.24%(13/34),其中移植相关死亡23.53%(8/34),复发相关死亡14.7%(5/34).移植相关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14.7%(5/34),其他原因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淋巴细胞增殖病(1例)、严重GVHD(1例).UD-UCBT组移植相关死亡率高于其他两组(41.67% vs.0及17.64%),其中感染相关死亡是UD-UCBT的主要死亡原因(4/7).总复发率17.6%(6/34),三组间无明显差异.急性GVHD发生率38.2%(13/34),其中Ⅲ-Ⅳ度GVHD20.6%(7/34);慢性GVHD发生率44.1%(15/34);其中8.8%(3/34)为广泛性cGVHD.UD-PBSCT组中,HLA全相合(8例)组与HLA不全相合组(9例)Ⅲ~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25%(2/8)及22.2%(2/9);慢性GVHD发生率HLA全相合者明显低于不全相合者,分别为37.5%(3/8)和88.9%(8/9),死亡率两组未见差异(3/8,2/9).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儿童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手段,移植后3年存活率可达61.7%.干细胞来源集中为脐血和外周血干细胞;脐血移植相关死亡率相对较高,主要是感染相关;干细胞来源、血缘相关与否、HLA全相合与否对复发无明显影响.在合适的预处理方案下,UD-PBSCT组患者,HLA配型全相合与否不影响植入,总生存率相近,急性重度GVHD发生率无差异,但cGVHD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NCTD作用于体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后survivin及p53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而明确去甲斑蝥素抗肿瘤的主要机制,促进去甲斑蝥素(NCTD)有效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开辟崭新途径.方法:1、体外培养Jurkat细胞株:应用常规悬浮细胞培养方法进行培养,备10%FBS的RPM11640培养液,将选中细胞置于其中,密切观察其生长情况,3-4日传代一次,使用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试验。2.Jurkat细胞系在NTCD作用下的体外研究:实验分成两组:①对照组,培养液中不添加任何药物。ONCTD组,配制20mg/L浓度的NTCD作用于Jurkat细胞系.3、两组细胞共同培养72h(己经有实验得出20mg/L浓度的NCTD作用于Jurkat细胞系72h时抑制作用最强)4、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对NTCD作用前后的Jurkat细胞株中的p53基因及survivin基因进行定量检测。5、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定量表达p53及survivin基因,结果显示NCTD组p53基因表达较对照组细胞株上升3%,相反survivin基因较对照组下降20%,应用统计学方法t检验得出二者均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上调p53基因途径可能是NCTD诱导Jurkat细胞凋亡,抑制白血病进展的机制之一。2、下调survivin基因途径是NCTD抗白血病作用的的基因途径之一。3、综上所述,由于NCTD能够上调抑癌基因,下调癌基因,因此可以说明该药具有抗白血病作用,且survivin基因及p53基因表达变化可提示NCTD治疗效果,为今后该药物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伴有EVI1基因表达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点及疗效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多重巢式RT-PCR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进行融合基因检测,确定EVI1的表达情况,并追踪其临床特征及疗效,并与EVI1阴性组AML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VI1基因在83例AML患儿中的表达率为15.65%(13/83),在高危病人中表达率最高,且易伴有复杂核型、MLL重排、-7等预后不良的细胞分子遗传改变.EVI1+组诱导缓解率为45.5%,明显低于EVI1-组(vs.79.3%,X2=5.497,P<0.05),尤其一个疗程达缓解者率更明显低于EVI1-组(18.2%vs 63.8%,X2=7.828,P<0.01).虽然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但是EVI1+组早期死亡率显著高于EVI1-组(45.5% vs 8.6%,P<0.01).EVI1+组4年EFS显著低于EVI1-组4年EFS(21.3%±10.2% vs.49.1%±10.8%,x2=4.456,P<0.05).而EVI1+组4年累积OS亦显著低于EVI1-组(32.4%±7.1% vs.52.3%±10.9%,X2=3.942,P<0.05).但通过多因素及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EVI1阳性与预后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存在EVI1基因表达的AML患儿病情进展快,缓解率低,早期死亡率高,EFS低,故EVI1基因表达是儿童AML预后不良的一项指标,但尚不能作为独立预后不良因子.
  • 摘要:目的:2008年中国小儿血液病协作组制定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诊疗建议CCLG-ALL 08方案,本研究旨在评估08方案治疗儿童ALL的相关毒副作用.方法:114例新诊断的ALL患儿采用08方案诊治,分为诱导缓解(VDLD)、早期强化(CAM)、巩固治疗、延迟强化(Dla&DIb)和维持治疗5部分,采用CTCAE v4.0评估药物相关毒副作用,予SPSS19.0行卡方检验.结果:毒副作用主要见于VDLD方案,以肝功能损害(87.7%)、口腔溃疡(20.2%)、高血糖(20.2%)、APTT延长(21.1%)、Fib降低(34.2%)为主,其重度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7%、0%、1.3%、0.8%、2.7%.L-ASP过敏发生率在Dla方案(28%)显著高于VDLD方案(7.9%),15例换用培门冬酶后未再发生过敏反应.无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左心功能降低;无骨坏死和肌病发生;无脏器功能衰竭发生;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①08方案治疗儿童ALL化疗相关重度毒副作用发生率低且是可逆的,无脏器功能衰竭发生;没有患儿因药物相关毒副作用而放弃治疗;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②毒副作用常见于VDLD方案,以肝功能损害、消化道反应、粘膜损害及高血糖明显,应注意肝功能、血糖监测及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的预防和治疗。③08方案中,L-AS户的剂量在VDLD期间降低至5000U/m2.AL日降低的发生率降低(41.2%。L-Asp过敏发生率随用药次数增加而增加,VDLD和Dla期间应注意L-ASP过敏的监测;培门冬酶可降低ASP过敏风险,可作为L-Asp过敏时的替用药物。无深静脉血栓及重要脏器出血发生。④08方案调整了蕙环类抗生素用药时间、次数和间隔,Dla方案使用多柔比星替代柔红霉素,无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左心功能降低表现,尚需长期随访以了解蕙环类抗生素相关的迟发型心脏毒性。⑤08方案中,VDLD方案采用地塞米松替代强的松,腹痛发生率较高(42.1%),H2受体阻滞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茹膜保护作用。Dla方案中地塞米松交替1周使用,无骨坏死和肌病发生。08方案治疗儿童ALL是安全的。
  • 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5(IL-15)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和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提取ALL患儿缓解期的骨髓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质谱阵列技术(MassArray)进行对IL-15的5个SNP位点(rs10519612、rs10519613、rs17007695、rs17015014、rs35964658)进行分析,并对各SNP位点与诱导治疗结束后微小残留病(MRD)进行性关性研究.结果:SNPrs17007695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诱导治疗反应相关(P=0.049),CC基因型诱导结束时MRD阳性率是TT基因型的1.8倍,五个SNPs的单倍型分析显示CACGG在MRD阳性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MRD阴性组(P=0.035),是MRD阴性组的2.1倍.结论:在汉人儿童中,IL-15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相关.
  • 摘要:目的:本研究使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Bcll、rs4607376、N363S、ER22、9β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讨其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月到2010年9月我院血液科确诊并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留取外周血标本并提取DNA,应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Bcll(rs41423247)、rs4607376、N363S(rs56149945)、ER22(rs6189)和9β(rs619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病例为105例,男63例,女42例,年龄为1岁~12岁4月(中位年龄4岁5月),标危组43例,中危组44例,高危组18例.诱导缓解期强的松窗口实验阳性7例(6.6%),第15天未完全缓解20例(19%),第33天未完全缓解3例(3%).结论:CHD组血清下N-C含量显著升高,是反映心室重构的标志物,或能为预防或治疗心肌纤维化开辟一条新路径;可以体现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对心力衰竭或能起到协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
  • 摘要:目的:以T-ALL GC耐药细胞株CEM-C1-15(C1)和同一父本来源的GC敏感细胞株CEM-C7-14(C7)为研究对象,探讨雷帕霉素对T-ALL的自噬作用及与雷帕霉素逆转GC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以T-ALL GC耐药细胞株C1及GC敏感细胞株C7为研究对象.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分析自噬相关蛋白及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1.10nM雷帕霉素对C1及C7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雷帕霉素作用24h和48h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2.10nM雷帕霉素与1μM地塞米松联用,对C1及C7的生长抑制作用增强,其协同作用在GC耐药细胞株C1尤其明显.24h和48h雷帕霉素+地塞米松组细胞存活率较雷帕霉素组或地塞米松组或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3.10nM雷帕霉素作用于C1细胞株24h,下调mTOR通路下游蛋白p70S6K和4E-BP1磷酸化水平;4.10nM雷帕霉素作用于C1和C7凋亡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增加;10nM雷帕霉素与1μM地塞米松联用,C1和C7凋亡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或雷帕霉素组或地塞米松组均明显增加;5.10nM雷帕霉素或10nM雷帕霉素+1μM地塞米松作用于C1和C7,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6.10nM雷帕霉素或10nM雷帕霉素+1μM地塞米松均上调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Ⅰ的表达,加用自噬抑制剂3-MA后可阻断雷帕霉素对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Ⅰ的上调.结论:雷帕霉素可逆转T-ALL GC耐药细胞株C1对糖皮质激素耐药,其机制为雷帕霉素与地塞米松联用诱导细胞凋亡和增强自噬,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
  •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延迟排泄的发生率,探讨导致HD-MTX延迟排泄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为研究场所,以连续入组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患儿,收集HD-MTX化疗期间患儿的临床资料,对MTX延迟排泄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HD-MTX延迟排泄的发生率为69.3%,导致延迟排泄的相关因素为ALL的危险度,饮食量及呕吐.结论:MTX延迟排泄的发生率较高,导致延迟排泄的部分风险因素可通过医疗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在临床工作中,应及早识别延迟排泄的风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延迟排泄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代谢的近期影响,比较不同疗程骨代谢改变的差异.方法:采取ALL患儿的116例血清样本,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骨代谢指标: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N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氨基端肽(CTX).治疗方案为2008-CCLG,时间点分别为:19例诱导缓解DOLP疗程前、后,14例CAM第一疗程前、后,29例延迟强化DOLP疗程后(标危型2份,中危型13份,高危型14份)、21例维持治疗阶段(半年).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8例设为对照组.结果:(1)诱导缓解DOLP疗程前、后、对照组的PINP值分别为(182.47±112.83)、(250.16±316.65)、(549.42±285.50),前后PIN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TX值分别为(1.37±0.53)、(1.75±0.89)、(1.20±0.35),前后CTX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8<0.01),疗程前CTX<疗程后CTX,且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CAM疗程前、后的PINP值分别为(617.49±430.83)、(665.86±240.0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PINP分别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疗程前后CTX分别为(1.70±0.72)、(1.63±0.38),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3)延迟强化DOLP疗程后标+中危组PINP与高危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357.57±219.37)、(319.30±253.44),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p<0.05);标+中危组CTX与高危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1.51±0.62)、(1.63±0.31),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维持期PINP、CTX分别为(631.89±215.54)、(1.23±0.31),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ALL患儿化疗前存在骨代谢异常,表现为骨合成抑制,骨破坏增强,考虑与白血病细胞浸润相关;(2)ALL患儿化疗期间存在骨代谢异常,与正常对照相比,化疗早期,以骨破坏增强为主,骨合成可恢复至正常;至维持治疗期,骨合成、骨分解代谢基本平衡;(3)不同化疗对骨代谢影响不同.诱导缓解疗程促进骨破坏,CAM疗程对骨代谢影响无明显影响,化疗后期不同危险型患儿的骨代谢无显著差别.
  • 摘要:目的:通过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5.0g/m2)36小时亚叶酸钙解救与42小时解救的安全性对比,探讨更合理的HD-MTX联合亚叶酸钙解救治疗方案.方法:观察27例中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患儿,接受HD-MTX治疗86次,按HD-MTX治疗后开始使用亚叶酸钙解救时间(36小时、42小时)分两组,对比观察144/42小时及68/66小时甲氨蝶呤血药浓度,2亚叶酸钙解救次数,3HD-MTX的毒副反应.结果:1两组44/42小时(P=0.186)及68/66小时(P=0.278)甲氨蝶呤血药浓度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亚叶酸钙解救次数有明显差异,42小时解救减少解救次数,3两组补充解救次数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毒副反应分级分组统计,骨髓抑制(P值0.062)、口腔肛门黏膜损害(P值0.372)、胃肠道反应(P值0.442)、肝功能异常(P值0.386)、皮疹(P值0.540)、感染(P值0.236),无统计学差异.结论:42小时解救与36小时解救的安全性相同,延迟6小时解救可以更好的发挥MTX的抗肿瘤作用,又保证HD-MTX的安全性,也为今后化疗方案中HD-MTX治疗联合亚叶酸钙解救提供了更合理的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lAD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10年10月ALL患儿化疗后出现SIADH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及转归.结果:本组175例ALL患儿发生低钠血症118例154次,符合化疗后SlADH患者共12例,发生率6.9%,分别为标危组4例,中危组7例,高危组1例.发生SIADH主要与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化疗有关,4例SIADH于CTX化疗后发病(CTX化疗次数分别为3次、3次、1次和2次),VCR+DNR+L-ASP化疗后1例(VCR第2次使用),VCR+ADM+L-ASP化疗后2例(VCR使用次数均为6次),VCR+DNR化疗后3例(VCR使用次数分别为3次、2次和2次);VCR+ADM化疗后2例(均为VCR第7次使用).所有175例共接受VCR1.5mg/m2/d化疗1444次,CTX1000mg/m2/d化疗435次,两者所致SIADH发生率分别为0.55%、0.92%,无统计学差异(Fisher's Exact Test,P=-0.489).本组患儿2例出现惊厥发作.所有SIADH病例实验室检查均符合低钠血症、低血浆渗透压,尿钠及尿渗透压增高.经限水、补钠及利尿治疗,12例均治愈,后续化疗未再发SIADH.结论:长春新碱、环磷酞胺是导致ALL化疗后SIADH的常见药物,用药后必须密切监测临床表现和血钠水平。本症预后良好,后续化疗一般不必停药。
  • 摘要:目的: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MPAL)是一类较为少见的预后不良的急性白血病,该类患者体内的幼稚细胞表面表达两系以上的抗原(髓系、T淋系、B淋系).为了评估CCLG-2008方案对于儿童MPAL患者的疗效,回顾性地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之间所有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人的资料,对比同一危险程度使用相同方案治疗对ALL与MPAL患者的疗效.方法:所有初诊的ALL患儿均使用CCLG-2008化疗方案.MPAL患儿的诊断是依据2008WHO诊断标准.分析了这些病例的诊断、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改变、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在研究中,共有初诊ALL 299例,MPAL10例.这10例MPAL里,B淋系伴髓系表达的为3例,T淋系伴髓系表达的为2例,B淋系伴T淋系表达的有4例,另外1例为三系表达.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t(9;22)/Ph+有2例,MLL基因重排的有1例,具有其他异常的为5例,正常核型的只有2例.融合基因的检测表明BCR/ABL伴HOX11基因阳性的为2例,MLL基因阳性的为1例.在这10例MPAL患儿中,根据CCLG-2008危险评估标准,中危组2例,高危组8例.只有1名中危病人的生存期超过4.5年,其余9名病人主要死于原发耐药以及复发.在ALL中危和高危病人中分别只有11.76%和15.23%的复发率,这远低于MPAL的60%复发率.结论:研究表明MPAL在儿童中是一种预后非常不好的急性白血病,对CCLG-2008方案反应较差,需要根据患儿的化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个体化和靶向化治疗有望改善MPAL患儿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Survivin异变体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方向.方法:收集本院2010.1至2012.10初诊白血病患儿骨髓标本43例及同期非白血病患儿标本30例,利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urvMn、Survivin-2B和Survivin-△Ex3基因在化疗前后表达变化,western-blot方法检测Survivin蛋白在化疗前后变化,并结合化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异变体在白血病患儿表达较非白血病患儿高,初诊白血病患儿Survivin、Survivin-△Ex3表达较Survivin-2B高,经过标准化疗达完全缓解后,Survivin、Survivin-AEx3表达降低,Survivin-2B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Survivin-AEx3高表达患儿化疗缓解率低,缓解后易复发,而Survivin-2B表达阳性者CR率高.Survivin蛋白在化疗缓解后明显降低,表达阳性者完全缓解率比Survivin阴性表达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异变体参与了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各不相同,Survivin和Survivin-△Ex3具有抗凋亡作用,Survivin-2B具有促凋亡作用,其表达高低可作为白血病化疗效果、预后的生物学标志.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ALL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时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的情况,以及ALL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与CNSL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8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的1053份脑脊液标本进行分析.结果:(1)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后三联鞘注导致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的比例(12.67%)较常规三联鞘注的比例(8.15%)高,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性别无关系.(2)再将所有高危患儿的脑脊液白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后三联鞘注导致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的比例(15.54%)较常规三联鞘注的比例(11.90%)高,但是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3)将所有患儿按照高危组和标危组进行分类统计,发现高危组三联鞘注导致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的比例(13.60%)较标危组的比例(8.81%)高,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所有观察的84例病例中,CNSL的发生例数为6例.CNSL患儿在发生CNSL之前,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的平均次数(3.0)较未发生CNSL患儿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的平均次数(1.15)高,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5)发现高危组CNSL发生率高于低危组,并且发生的时间较早.高危组CNSL患儿在发生CNSL之前,脑脊液常规白细胞数异常的次数较标危组多.但是由于例数较少,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LL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时脑脊液白细胞数的异常发生率增加;反复出现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是CNSL发生的高危指标.
  • 摘要: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儿童白血病特别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MRD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血病MRD的定量检测对于儿童和成人白血病预后的判断、临床治疗的指导以及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时机的选择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检测白血病MRD主要有二种方法,即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前者主要采用PCR或定量PCR的方法,后者为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本文从FCM检测白血病MRD的基本原理、敏感度、多参数分析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重点介绍FCM在白血病MRD监测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国际上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的方法主要是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及实时定量PCR,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尚无法开展该技术.既往用常规的定性PCR结合葡聚糖琼脂凝胶电泳方法不能完全排除非单克隆产物导致假阳性,用同源-异源二聚体分析或测序等方法虽然可以区分单克隆但操作繁琐,较简易的多重PCR联合自动片段分析检测儿童ALL微小残留病的可行性未见报道.方法:采用高效的1∶3匹配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例极早期复发的非高危儿童ALL(复发组)和危险度匹配的12例非高危儿童ALL(对照组)在初诊时、VDLD诱导化疗结束(距开始治疗5周,W5)、VALD再诱导化疗前(距开始治疗23周,W23)及维持第3个月(距开始治疗44周,W44)的骨髓样本,治疗方案均按照广东2008 ALL协作组方案进行.用多重PCR方法扩增各时间两组骨髓样本,PCR产物采用片段分析软件进行自动化分析是否存在IgH和(或)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检出单克隆重排的IgH和(或)TCRy被认为是MRD阳性.结果:复发组4例和对照组12例ALL患儿在初诊时均监测到IgH单克隆重排,TCRγ单克隆重排阳性率56%.在W5,复发组MRD阳性者为50%,对照组为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W23、W44,复发组与对照组MRD的阳性率分别为75%与0%(P<0.01)、75%与8.3%(P<0.05).结论:作为一种能简便、可靠和特异地检测IgH/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的多重PCR联合自动片段分析方法,将其用于监测儿童ALL的MRD在我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有必要增加病例数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高效干扰HOXA10表达的真核载体pGPHI/GFP/Neo-HOXA10,探讨RNAi技术逆转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株多药耐药的新方案.方法:根据前期筛选的针对HOXA10的特异性siRNA序列设计shRNA寡核苷酸链,并构建质粒表达载体pGPHI/GFP/Neo-HOXA10,应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K562细胞.G418筛选4周后,经RT-PCR鉴定重组载体稳定表达的细胞株;MTT法检测细胞转染前后对长春新碱、依托泊苷的敏感性变化;Hoche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成功构建pGPHI/GFP/Neo-HOXA10载体,mRNA水平证实成功建立HOXA10低表达的白血病细胞模型;MTT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IC50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VCR及VP-16的敏感性明显增强;Hoechst染色显示实验组细胞加入化疗药物后较对照组出现明显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表明实验组细胞联合化疗药物使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以HOXA10为靶标构建的质粒表达载体能明显增强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对K562细胞抑制增殖、诱导凋亡作用,提高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逆转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前梗阻性脑积水的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62例儿童后颅窝肿瘤伴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患儿分2组:A组(90例)肿瘤切除前行Ommaya储液囊外引流术;B组(72例):肿瘤切除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比较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67例.其中感染27例(16.7%),分流管阻塞19例,硬膜下积液或血肿16例(9.87%),脑室裂隙综合征5例,瘤体上疝4例(2.47%).组间对比分析表明,硬膜下积液或血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分流管阻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颅内感染、瘤体上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P=0.462).结论:Ommaya储液囊外流术是解决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前脑积水的常规手段,手术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摘要:目的:同源盒基因hoxb4在促进造血发育方面有重要作用,已有的研究提示cdh5可能是hoxb4的下游靶基因,共同参与了造血发育的调控.本研究欲探讨在hoxb4过表达时cdh5对造血发育的作用,以揭示cdh5参与hoxb4调控造血发育的机制.方法:分别收集实验组(Tg zLmo2:LDL-Hoxb4-egfpxTg zLmo2:Cre)和对照组(Tg zLmo2:LDL-egfpx Tg zLmo2:Cre)转基因斑马鱼24hpf、30hpf的胚胎,将其制备为单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分选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成血成血管共同前体细胞;提取各组标本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各标本中cdh5基因的mRNA表达量并比较分析其差异.构建带egfp报告基因的cdh5全长表达质粒并测试其能否工作;利用SP6体外转录系统分别获得cdh5和egfp的加帽mRNA,将该mRNA分别显微注射入野生型斑马鱼单细胞期胚胎后,收集3.75hpf、6hpf、9hpf、18hpf、24hpf、30hpf、36hpf、48hpf和72hpf的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cdh5过表达组、egfp对照组及空白组胚胎,提取各组标本的总RNA,并逆转录制备cDNA,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c/、Imo2、c-myb和runx1的mRNA表达量.结果:经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后发现:hoxb4实验组cdh5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24hpf和30hpf均较egfp对照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了cdh5-egfp-pCS2+重组质粒,经显微注射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经sp6体外转录出了cdh5-egfp和egfp的加帽mRNA;两种mRNA经显微注射后均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的表达。过表达cdh5的胚胎原始造血转录因子scl在6hpf,9hpf,18hpf,24hpf,30hpf,Imo2在3.75hpf,6hpf,9hpf 18hpf,24hpf,30hpf时均较egfp组和空白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体造血转录因子c-myb在3.75hpf,6hpf,9hpf 18hpf,24hpf,30hpf,runx1 6hpf,9hpf 18hpf,24hpf,30hpf时均较egfp组和空白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xb4过表达转基因斑马鱼胚胎期造血组织中cdh5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中过表达cdh5时可以引起原始造血增强;早期阶段的成体造血也明显增强acdh5基因可能是hoxb4基因的下游靶基因,共同参与了胚胎早期阶段hoxb4对造血发育的调控过程。
  •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B)儿童患者RB1基因种系突变的特征.方法:收集66例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的RB患儿外周静脉血标本,包括32例散发双眼及34例散发单眼患儿.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测序技术检测RB1基因27个外显子、启动子及其附近100bp内含子的突变情况.结果:66例RB患者中,存在RB1基因种系异常患者28(43.8%)例,双眼23例,单眼5例,双眼突变检出率为71.9%(23/32).检出RB1基因突变28个,其中17个为已报道突变,11个为新发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11个新发突变中,8个为致病性突变.包括2个无义突变(g.5465T>A,g.170383C>A),2个移码突变(g.153340delG,g.162281delA),2个片段缺失(Exon 8 deletion,g.5425_5454del)以及2个错义突变(g.45843G>T,g.77047G>A).另3个被预测为非致病性变异,包括2个错义突变(g.153254C>A,g.162333C>G)及1个同义突变(g.160816T>A).结论:PCR-测序技术有助于检测出致病性RB1基因突变,并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发生于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更小,其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值得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保守治疗Rb的临床效果,现对我院收治的42例双眼眼内期Rb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总结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1年2月收治的Rb患儿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患儿就诊年龄3个月~76个月,中位13个月.结果:(1)42例患者中就诊年龄3个月~76个月,均值18个月.小于1岁的患者占47.6%,小于2岁患者占83.3%.双眼患者发病年龄较同期单眼患者(均值23.7月)小,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29例患者以白瞳为主要表现,占69%;6例以斜视为主要表现,占14%;其它5例患者分别表现为突眼、揉眼、走路不稳、眼红及眼疼.(3)患者初诊时Group A期眼3只(3.6%);Group B期眼9只(10.7%);Group C期眼10只(11.9%);GroupD期眼40只(47.6%);GroupE期眼22只(26.2%).(4)眼摘患者21人,其中化疗前眼摘患者12人,其中D期4例;E期8例.化疗后眼摘患者9人,其中D期8例;E期1例.化疗前后D及E期眼摘率有显著差异(P=0.016).本组患者共有5例死亡(12%),4例为肿瘤进展,1例为化疗合并症死亡.(5)仅3例出现听力检查结果的异常,其中在随后的复查中双耳阈值恢复正常.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度好.(6)本组患儿保眼球比率:E期11只(50%);D期25只(62.5%);C期9只(90%);B期9只(100%);A期3只(100%).总保眼率67.8%.结论:双眼患者发病年龄较同期单眼患者小,患者症状中白瞳比例最高,监测未发现患者存在明显的、不可逆的听力损害,提示本方案的安全性。仍有患者死于化疗合并症,故仍应加强化疗后的监测,保证化疗的安全性。本组患者保眼率达到67.8%,IRC A-C期保眼率95.4%,D-E期保眼率5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双眼Rb患者,局部治疗联合化疗总体治疗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Rb患儿的生存率和保留眼球及有用视力的比率。
  • 摘要:目的:建立体外小胶质细胞糖氧剥离活化模型,并探讨小胶质细胞活化与MRP8表达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糖氧剥离(OGD)法建立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通过形态学观察,MTT法检测不同OGD时间点小胶质细胞活力改变,Real time PCR法检测不同OGD时间点小胶质细胞MRP8相对表达量.结果:小胶质细胞OGD培养5min后细胞开始活化,活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且在10min组细胞活力最大,OGD培养15min、30min、60min后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MRP8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随着OGD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在10min组达高峰(P<0.05).结论:首次在体外证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达MRP8增加,可能是其参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和A2AR敲除对小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侧脑室(SVZ)区神经胶质细胞表达及激活的影响.方法:1.引进陈江帆教授赠送的以C57/BL6小鼠为遗传背景建立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A2AR基因敲除(A2AR/KO)杂合子小鼠于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动物房内饲养并让其交配繁殖.2.PCR法鉴定出生小鼠基因型.3.按照小鼠基因型鉴定的结果分A2AR基因敲除型(A2AR knockout,A2AR/KO)和野生型(wild type,A2AR/WT)两个基因型.4.所有实验小鼠(SPF级),按如下原则进行筛选:1)体重区间:20g-25g;2)平面翻正反射时间<1s.5.实验动物分组:两种基因型(A2A受体敲除(A2AR(-/-),KO)及同期野生型(A2AR(+/+),WT)小鼠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S组)和模型组(MCAO组,M组),所有组再根据有无运动训练又分为对照组和运动训练组(Treadmill组,T组),其中运动训练组按照运动训练的时间点分为:7d和14d两个亚组.6.实验小鼠在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MCAO)模型前均先进行适应性训练2天,剔除无法学会跑台跑步运动的小鼠.7.参考改良后的小鼠MACO栓线模型.8.MCAO模型评价包括行为学观察、TTC染色及组织病理学.9.全部运动训练组实验小鼠(包括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均采用电动运动训练跑台上进行康复运动训练,每天30min,对照组则置于跑台仪器上相同的时间,但是不进行运动训练.10.实验小鼠观察至规定时间经心脏灌注固定后取脑,制备脑组织冰冻切片(8μm).11.以SVZ区作为研究脑区,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AP及Iba1的表达.结果1.模型成功率实验中较稳定地建立了小鼠缺血再注灌模型即MACO模型,建模成功率达90%.2.神经行为学评分对于两种同基因型小鼠,相比于S组,M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均增大(P<0.01),M+T7d组及M+T14d组小鼠评分较M组减小(P<0.01);对于不同基因型小鼠,KO较WT神经功能评分减少(P<0.05),但在S组和M+T14d组无差异。3.脑组织切片TTC染色与改善行为学,减小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比较一致的是,模型组脑片TTC染色可见较大的额颖顶叶皮层和尾壳核的白色梗死灶融合,运动训练7天组则显著减小缺血小鼠的脑梗死体积,而运动训练14天组已经几乎看不到梗死灶。结论:本实验为脑卒中后运动训练和A2AR敲除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这种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早期抑制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有关,其中涉及的具体的分子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应用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捕获中国人群常染色显性遗传夜发性额叶癫痫的新致病基因.方法:收集一ADNFLE家系,家系成员15人,其中患者7人.采集全部成员的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排除CHRNA4、CHRNB2、CHRNB4等己知基因突变后,选择四名表型典型的患者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捕获新基因突变,然后采用Sanger测序在家系中进行验证.结果:在一四代发病、共7名患者的家系中发现编码钙连接蛋白4(CaBP4)基因第4外显子新杂合错义突变(c.464G>T,p.G155D),G155D突变在家系中符合基因型与表型共分离,通过与NCBI数据库比对该突变位于灵长类哺乳动物CaBP4基因序列高度保守区,用SIFT预测突变对CaBP4蛋白结构产生有害影响,二级结构分析突变位点紧邻CaBP4蛋白结合离子结构域,在500名健康对照中为阴性.结论:钙连接蛋白4(CABP4)可能是中国人群常染色显性遗传夜发性额叶癫痫新致病基因.
  • 摘要:目的:探讨幼鼠惊厥持续状态(SC)后癫痫发生过程中胼胝体内有髓神经纤维(MF)的变化.方法:选用21d SD幼鼠12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及实验组(n=74).实验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SC模型,应用无线遥测脑电图记录SC后癫痫发生不同时期脑电图变化;Gallyas银染观察肼胝体MF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测定胼胝体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含量变化;透射电镜观察MF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SC后不同时期脑电图的表现符合癫痫发生各阶段的变化;幼年大鼠SC后癫痫发生的慢性早期及慢性期胼胝体厚度明显变薄;与同龄对照组相比,幼年大鼠胼胝体内的MBP表达于SC后急性期即开始下降(P<0.05),且潜伏期、慢性早期、慢性期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透射电镜可见大鼠SC后急性期胼胝体内MF开始出现分层、肿胀,慢性早期及慢性期还可见空泡化.结论:幼鼠SC所致胼胝体内MF的损伤贯穿于SC后癫痫发生整个过程.
  • 摘要:目的:探讨A2AR基因敲除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SVZ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其中模型组根据基因型分为A2AR基因敲除模型组(MKO)和A2AR基因野生模型组(MWT),MKO组和MWT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分别分为1d组、3d组、7d组,假手术组分为A2AR基因敲除假手术组(SKO)和A2AR基因.结果:1、神经行为学评分:MKO组和MWT组在7d时与同基因型组内1d.3d比较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意义(P<0.05);但是敲除型在3d时同组内与1d相比即有评分降低,差异有意义(P<0.05);而野生型同组内3d组同1d组比较则差异无意义。余各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S组评分均为0分,即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脑组织切片下下C染色:假手术组脑片均红染,未见白色梗死灶形成;M组均可见白色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大脑中动脉供血部位,如尾壳核和额颖顶叶皮层;MK07d组和MW下7d组与同基因型组内1d组、3d组相比较可见梗死灶有不同程度的减小,颜色减淡。3、光镜下脑组织病理学改变:3.1HE染色假手术组脑组织无水肿、坏死,神经细胞排列整齐,边界清楚,形态正常;模型组缺血半暗区(梗死灶周围)均可见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核固缩、深染或溶解,神经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组织有大量筛状空洞,梗死灶中心大量细胞坏死,组织溶解后留下空洞。3.2Niss!染色假手术组脑组织染色未见病理改变,模型组梗死灶及其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数目减少,突触消失,尼氏小体多已溶解,排列疏松。结论:1、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脑组织TTC染色及组织病理学三方面,表明成功制作了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模型。2、脑缺血再灌注后小鼠SVZ区域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激活。3、A2AR受体敲除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控制小鼠脑损伤急性期炎症反应及后期神经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获得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工程神经干细胞(NSCs),研究缺氧反应元件(HRE)在缺氧条件下是否能提高VEGF基因的表达,以期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寻求一种安全、高效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分离胎龄14d的S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采用无血清培养的方法获得细胞克隆,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NSCs和分化的神经细胞.构建携带VEGF165基因的两种重组慢病毒载体pGC-FU-VEGF165、9HRE-pGC-FU-VEGF165,将两者分别转染NSCs细胞,转染后的NSCs分为7组:A组为转染pGC-FU-VEGF165重组慢病毒后于常氧条件下培养的神经干细胞、B1组为转染9HRE-pGC-FU-VEGF165重组慢病毒后于常氧条件下培养的神经干细胞,B2组为转染9HRE-pGC-FU-VEGF165重组慢病毒后于缺氧条件下培养6h的神经干细胞,B3组为转染9HRE-pGC-FU-VEGF165重组慢病毒后于缺氧条件下培养12h的神经干细胞,B4组为转染9HRE-pGC-FU-VEGF165重组慢病毒后于缺氧条件下培养24h的神经干细胞,C组为转染空载体慢病毒于常氧条件下培养的神经干细胞,D组为未转染慢病毒于常氧条件下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作为的空白对照组,(常氧条件为95%O2+5%CO2;缺氧条件为2%O2+98%N2);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效率,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分泌型血管内皮生长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转染后NSCs的增殖活性.结果:①离体培养的胎鼠神经干细胞呈Nestin阳性;②经测序两组目的基因与GenBbank中序列完全一致,成功构建HRE-pGC-FU-VEGF165及pGC-FU-VEGF165两组慢病毒载体;③将慢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分组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A组、B2组、B3组、B4组、C组基因工程神经干细胞发出绿色荧光,B1组、D组未见绿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A组细胞转染率50%左右,B2组、B3组、B4组、C组细胞转染率为80%左右,B1组、D组细胞转染率为0.49%左右.结论:成功构建具有缺氧诱导特性的高表达VEGF的基因工程NSCs,证明NSCs一EGF基因工程干细胞可分泌活性VEGF蛋白,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在缺氧时受HRE启动子作用,能提高VEGF基因的表达,随缺氧时间的改变HRE可对VEGF表达水平进行调控,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实现安全、高效的基因治疗方法提供物质基础。
  • 摘要:目的:研究一个中国家系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相关致病基因dystrophin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一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家系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此家系进行dystrophin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对126名家系外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家系中发现了一个杂合变异,即dystrophin基因48号外显子上发现一个错义变异(c.7303A>C),导致代表赖氨酸的2366位密码子变化为谷氨酰胺(p.Lys2366GIn).结论:在中国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上发现了一个尚未报道的错义突变位点(c.7303A>C).
  • 摘要:目的:分析24例Vl型胶原蛋白相关肌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并为Vl型胶原蛋白相关肌病患者的确诊、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打下基础.方法:收集并分析24例Vl型胶原蛋白相关肌病先证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与父母的外周血DNA,采用基因组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COL6A1,COL6A2,COL6A3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变异并反向证实后对父母相同位点进行测序确定变异来源,进一步确定突变类型和疾病的遗传方式.结果:本组18例患儿在临床上均有出生后或儿童早期起病,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里程碑延迟,四肢肌无力,近端为著,肌张力降低,远端关节过度松弛,部分患者有皮肤毛囊过度角化,瘢痕体质,关节挛缩,脊柱侧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斜颈等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提示肌源性损害(个别提示神经源性损害或正常),肌肉病理示肌营养不良改变或肌病样改变.该18例临床诊断为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另外6例诊断为Bethlem肌病,其中2例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家系成员.通过对24例患儿及父母COL6A1,COL6A2,COL6A3基因突变分析,共发现28种突变,国际上未报道新突变16种.18例为杂合显性突变,9例患儿为三螺旋结构域的杂合甘氨酸替代,均是新生突变,其中5例为COL6A1,3例为COL6A2,1例为COL6A3基因突变;8例患儿为杂合剪切位点突变,其中2例为COL6A1,3例为COL6A2,3例为COL6A3基因突变;1例母源大家系COL6A1杂合外显子缺失.4例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3例为COL6A2,1例为COL6A3.还有1例为分别来自父母的两个基因(COL6A2和COL6A3)的缺失突变;1例仅发现一个来自父亲的无义突变.结论: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和Bethlem肌病是一组临床表现具有连续性的Vl型胶原蛋白相关肌病,疾病的遗传方式与突变的类型和位置有关.对患儿及父母COL6A1,COL6A2,COL6A3基因突变分析可明确突变来源和疾病的遗传方式,并可进一步了解中国人这两种病的基因突变谱和临床表现谱.
  • 摘要:目的:对20例临床诊断MLC患儿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及自然病程的随访研究,明确基因诊断、为患儿家庭进行准确的遗传咨询以及为进一步的产前诊断打下基础;了解病情发生发展与转归等临床特点,深入探讨基因型-表型关系,为这类患儿的准确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周围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方法首先进行MLC1突变的检测,对没有发现MLC1突变的患儿再进一步检测GLIALCAM,临床随访并根据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中文版以及认知功能分级来客观评价患儿的运动、认知功能,了解病情发生发展与转归等临床特点,并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 20例MLC患儿均符合MLC典型特点,且与国际报道类似;20例患儿中19例发现基因突变,其中16例发现MLC1突变,为MLC1-相关MLC患儿,3例为GLIALCAM突变致病者,为GLIALCAM-相关MLC,1例(5%)未发现基因突变.16例MLC1-相关MLC患儿中共发现MLC1突变17种,其中13种为新突变.1例患儿有两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GLIALCAM突变;另外两例GLIALCAM相关MLC患儿中,检测到GLIALCAM一个相同位点的突变;首次随访16例患儿,二次随访19例.19例患儿二次随访病情进展情况结果:除2例患儿出现进展性运动功能倒退外,余17例运动功能保持稳定或进步;1例出现缓慢进展认知功能倒退,余18例的认知功能保持稳定或进步.19例患儿中8例病程中有发作性加重现象.结论:中国MLC患儿具有国外报道的MLC特征性表现.首次报道中国MLC患儿中存在MLC1或GLIALCAM突变,MLC1突变17种,其中13种为新突变;GLIALCAM突变3种,其中2种为新突变,扩大了突变谱.随访研究显示,大多数患儿病程相对稳定,具有发作性加重的特征,出现倒退者运动功能进展重于认知功能倒退.
  • 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对56名临床诊断为典型孤独症(AD,24人)、广泛性发育障碍未分类型(PDD-NOS,19人)及非孤独症谱系障碍(Non-autism spectrum,13人)的患儿进行ADOS评估,并对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AD、PDD-NOS及非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在ADOS得分结构上各有特点.临床诊断与ADOS分类的一致性为71.4%.结论:ADOS在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中具有早期辅助诊断的作用,在临床具有较高的使用和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特点,比较其与同龄正常儿童的差异,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79例4~6岁ADHD儿童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视觉-运动整合评估.结果:学龄前ADHD儿童视觉-运动整合测验阳性检出率为32.9%,明显高于对照组(X2=15.68,P<0.001);不同性别间ADHD儿童的视觉-运动整合评估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t=3.52、2.15,P均<0.05);ADHD儿童不同亚型视觉-运动整合评估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混合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视觉-运动整合评估标准分从低到高依次为:混合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与实际年龄相比VMI落后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混合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结论:学龄前ADHD存在视觉-运动整合能力方面的缺陷,针对学龄前ADHD儿童视觉-运动整合能力评估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早期预防学习和行为问题.
  • 摘要:目的:探讨NICU内常见的神经系统高风险患儿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脑损伤、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急性胆红素脑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脑损伤等急性期aEEG改变以及其与疾病预后存在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适用于足月、高神经系统风险患儿脑功能监测的评分系统.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 2008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81例危重患儿进行共126例次脑电功能监测,包括如下疾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9例、低血糖脑损伤10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15例、急性胆红素脑病10例、遗传代谢性疾病脑损伤7例等,记录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和治疗转归.采用aEEG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化神经电生理体系的多项指标进行脑功能监测;采用infanib量表进行随访患儿生后6月龄~9月龄运动评估;分析aEEG背景活动,癫痫性电活动,睡眠觉醒周期(swc)等参数并赋值评分,并研究该评分与患儿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8例;1例失访;30例患儿获随访:神经运动评估异常1 3例,正常17例.81例患儿脑功能监测结果:连续正常电压(CNV)24例,非连续电压(DC)12例,爆发抑制(BS15例,BS-13例,持续低电压(CLV)7例,平台(flat,FT)10例.成熟睡眠觉醒周期(SWC)6例,不成熟SWC 12例,无SWC 57例.51例(62.9%)患儿记录到癫痫性电活动:单次惊厥12例,反复惊厥12例,惊厥持续状态(SE)27例.81例患儿中死亡24例;失访4例;12月龄~18月龄神经运动评估异常21例,正常32例.双向有序等级资料相关性分析提示aEEG背景活动异常程度、SWC分类以及脑功能监测结果的综合评分(包括aEEG背景活动异常程度、SWC分类以及癫痫性电活动分类三方面参数分数之和)与上述神经系统高风险患儿的临床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aEEG可以做为NICU内脑功能监测的有用工具.可试用基于aEEG的综合评分体系来评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不同病因的神经系统高风险足月儿脑功能.
  • 摘要:目的:分析原始反射消失时间与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系,比较各原始反射消失时间对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预测作用.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接受康复诊治的55例脑瘫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每2月对患儿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足把握反射,交叉伸展反射,耻骨上伸展反射,侧弯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对称颈紧张反射(STNR),紧张性迷路反射(TLR)等原始反射存在情况进行检查,并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估粗大运动发育水平,记录患儿坐位、立位平衡建立及步行的完成时间.共随访6次.对各原始反射消失时间和坐位、立位平衡及步行时间行相关性分析,并计算各原始反射消失时间对粗大运动建立时间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与坐位、立位平衡及步行时间无相关,足把握反射,交叉伸展反射,耻骨上伸展反射与坐位、立位平衡及步行时间弱相关,ATNR、STNR、TLR与坐位、立位平衡中度相关,侧弯反射与步行时间高度相关.侧弯反射对步行时间的预测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结论:原始反射残存影响儿童粗大运动发育,原始反射消失时间对粗大运动能力的建立时间具有预测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婴儿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方法在早期发现婴儿神经发育受损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有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随访生长发育1年,分别采用GMs、Peabody运动评估量表、贝利发育量表的测试,进行生长发育尤其是运动发育的评估,并结合神经学检查,评估自新生儿期起脑瘫高危儿的发育情况.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于早期神经受损患儿的检出情况,并对检出的神经发育异常患儿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新生儿期正常GMs37例,单调性GMs19例,痉挛同步型GMs2例,GMs减少1例,混乱性GMs3例.在后期随访中GMs评估正常不安运动期GMs49例,异常性不安运动10例,不安运动缺乏3例,Peabody与贝利量表在生后2月提示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10例,生后4月提示发育落后与同龄儿童23例.61例患儿完成了至少1年的随访,1例失访,24例患儿进行了综合康复治疗,共计56例患儿运动发育达到同龄儿水平,4例脑瘫,1例精神运动发育迟滞.GMs在发现及预测脑瘫发生的时间、阳性率上与Peabody运动量表及贝利发育量表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有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GMs可以较常用的贝利发育量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等检测手段更早期发现患儿神经受损,在结合早期的康复治疗等干预手段后,可以减少脑瘫高危患儿发生脑瘫的风险,一定程度减少了脑瘫的发生.
  • 摘要:目的:评估结节性硬化患儿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抗癫痫药物选用及癫痫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18名患儿,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月-14岁,平均年龄6.8岁.该组患儿均符合结节性硬化诊断标准,并至少随访一年以上.详细记录该组患儿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癫痫初发年龄,癫痫发作形式)及辅助检查(最初脑电图表现及头颅影像学特征),抗癫痫药物的选用,并分析癫痫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总体癫痫控制情况:18例患儿中,惊厥发作控制6例(33.3%).开始用药治疗到平均控制时间19个月(1-33月),其他12例(66.6%),在随访期间惊厥没有控制,尽管用了多种抗癫痫药物.婴儿痉挛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n=8,44.4%),全面强直阵挛(n=5,27.8%),强直性(n=2,11.1%),复杂部分性(n=2,11.1%),失张力(n=1,5.6%).1.癫痫初发年龄10例患儿初次惊厥发作发生于1岁前,6例(60%)对多种抗癫痫药物无效.8例初次惊厥发生在1岁后,5例(62.5%)是难治性的.因此惊厥首次发作年龄与惊厥预后并无明确相关性.2.癫痫发作形式8例婴儿痉挛症中2例(25%)惊厥控制.其余10例其他类型发作中6例(60%)惊厥控制,显示非婴儿痉挛症发作类型者有较好的惊厥控制率.3.最初脑电图表现在惊厥控制不理想的12例患儿中,回顾初始脑电图有10例显示痫性放电存在(n=10/12,83.3%),6例惊厥控制的患儿初始脑电图的痫性放电发现率(n=1/6,16.7%),明显低于癫痫难治组.初始脑电图痫性放电的发生率和癫痫预后有相关性.4.头颅影像学表现所有患儿均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平均皮层结节数目4.9个(1-14个),平均室管膜下结节数目5.6个(1-17个).在惊厥控制组(n=6)(4.5±5.0),在惊厥未控制组(n=12)(6.0±5.9).未发现脑部病灶数目多少与惊厥预后有显著相关性.5.抗癫痫药物治疗该组18例患儿抗癫痫药物数量平均是3个(1-5个).在惊厥控制组(n=6),平均用药数是2个(1-3个).此组患儿最初都用过德巴金和妥泰,其中只有1例,仅用氨己烯酸(喜保宁)就控制了,1例用ACTH,德巴金和妥泰控制,2例妥泰和奥卡西平控制,2例德巴金和拉莫三嗪控制.在惊厥未控制组(n=12),平均用药数目是3.8个(2-5个),超出惊厥控制组.另在婴儿痉挛组(n=8),3例应用ACTH(37.5%),只有1例(33.3%)惊厥控制.结论:结节性硬化患儿癫痫发作较难控制,往往对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结节性硬化癫痫预后与癫痫发作类型和最初脑电图有无痫性放电相关性最大.婴儿痉挛是结节性硬化常见的癫痫发作类型,约出现在1/3到2/3的病例中,且也是难治的发作类型.但由于病人数量有限,癫痫的预后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还需更进一步研究.另随着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包括生酮饮食,外科手术及更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发甚至是基因治疗的实现),必将改善结节性硬化患儿癫痫的预后.
  • 摘要:目的:本研究对13名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型以及dystrophin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收集13例BMD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病程、症状、体征、血清酶学检查、基因检测和肌肉dystrophin蛋白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方面:本组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5~14岁.首发症状以双下肢无力多见,占61.5%,4例以发现心肌酶谱增高,而不伴明显的临床症状首发;特殊体征主要为腓肠肌肥大及Gower征阳性,各占92.3%和80%.13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波动范围为3000~16046U/L,肌酶水平与病程变化无相关性.2)基因检测方面:9例患者为DMD基因外显子的缺失,占总病例数的69.2%,其中45-47号外显子的缺失最为常见,占缺失患者总数的44.4%.另外4例患者分别为外显子的重复、点突变、微小缺失和剪切位点的突变.3)Dystrophin-N、-C、-R三端结构域蛋白表达:13例BMD患者dystrophin蛋白均表达减弱、呈现不均匀,镶嵌、斑片状或点线状等多种形式,其中7例外显子缺失和1例外显子重复患者为整码突变,三端结构域蛋白均有表达但减弱;2例外显子缺失患者为移码突变,Dystrophin-N和-R端结构域蛋白未见表达,而Dystrophin-C结构域蛋白表达不均匀,结合该患者临床表现,为重型BMD;另外3例点突变、微小缺失和剪切位点突变的患者dystrophin三端结构域蛋白均有表达.结论:检测骨骼肌dystrophin蛋白水平为患者最终确诊、制定干预方案、了解病情进展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信息.
  • 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多发性硬化进行随访,总结其躯体、视力及心理预后特点,分析儿童多发硬化的预后特征.方法:对23例患病3年以上的儿童多发硬化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问卷调查、物理检查、完善复诊患儿功能障碍状况量表(ED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心理检查,并进行系统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等,对临床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3例患儿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起病年龄7.7岁(2岁4个月~13岁10个月),10岁以下占78%;复发缓解型20例,进展复发型2例,继发进展型1例.23例均复发,次数1~10次不等,复发鲥次占91%,首次复发间隔平均11.5个月(1.2个月~84个月),第1年内复发16例(70%).23例均完善追踪随访,平均随访7.7年(3.6年~14年);23例患儿行头颅MRI随访,其中2例颅内病灶完全吸收,20例原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好转,遗留少量点状、小片状稍长T2信号,1例进展复发型残留较多灰白质病灶,10例脑沟增深,4例脑萎缩样改变;23例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完全依赖和中度依赖各1例,均为进展复发型;16例门诊复诊,EDSS0分(神经系统功能正常)11例,EDSS≤2.5分(仅有体征~轻度残疾)4例,EDSS4.0分(中度残疾)1例为进展复发型;15例患儿完善神经心理学评估,韦氏智力测验中2例低于平常,2例边界.共16例患儿32眼完善系统眼科检查,30眼矫正视敏度0.5~1.5,视野无异常,余2眼仅存光感;视神经炎组眼底均提示视神经萎缩,OCT检查结果显示视神经炎组在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变薄,与无视神经炎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炎与无视神经炎组PVEP检查P100振幅及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多发性硬化复发缓解型预后尚好,多合并视神经萎缩,但无视力严重受损.其他类型预后差,多遗留躯体残疾及视力残疾,OCT检查可对视神经受累程度定量测定.
  • 摘要: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随机对照研究中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动态变化过程,评估aEEG对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4例HIE患儿进行EPO联合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组6例:EPO联合亚低温组;对照组8例:单独亚低温组),治疗期间予连续aEEG监测,描记时间从亚低温开始前至复温结束后.疗程结束后进行头颅磁共振(MRI)检查.结果:(1)11例患儿完成研究,亚低温治疗前aEEG背景模式正常3例,1例MRI示基底节和丘脑等损伤,1例亚低温治疗中反复惊厥者MRI示为双侧额颞项枕叶损伤、基底节及丘脑损伤,1例复温中惊厥者MRI示颞叶损伤;亚低温治疗前背景模式轻度异常3例,MRI示正常1例,基底节和丘脑等损伤2例,背景模式重度异常5例,MRI示正常1例,基底节和丘脑等损伤4例.生后36小时aEEG未恢复正常背景模式者均呈较重的脑损伤表现.(2)3例中途退出,其中1例aEEG重度异常者在第1天停止亚低温治疗,MRI示基底节和丘脑等部位损伤;2例aEEG背景模式始终重度异常者在第3天放弃,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结论:亚低温治疗前的aEEG背景模式对HIE新生儿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治疗期间进行连续aEEG监测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生后36小时aEEG背景模式未恢复正常者提示严重脑损伤.
  • 摘要:目的:了解E:CAS认知评估系统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认知功能评估情况并探讨其对ADHD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版CAS认知评价系统(E:CAS)分别对61例ADHD儿童以及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1例正常儿童进行测验,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E:CAS测验对ADHD的预测价值.结果:ADHD儿童和对照组儿童的E:CAS四个分测验中的计划(24.18±5.64vs.30.07±5.28,p<0.01)、同时性加工(33.97±7.64vs.36.90±7.20,p<0.05)、注意(26.52±6.80vs.31.21±5.86,p<0.01)以及总分(117.85±21.45vs.132.48±17.95,p<0.01)量表分均有显著差异.两组E:CAS12个小测验中的数字匹配(8.77±2.33vs.10.87±2.31,p<0.01)、计划编码(7.87±2.37vs.9.44±2.61,p<0.01)、计划连接(7.54±2.29vs.9.75±2.01,p<0.01)、非言语矩阵(10.05±2.79vs.11.23±3.19,p<0.05)、表达性注意(9.02±2.47vs.10.34±3.03,p<0.01)、数字检测(8.16±2.31vs.10.08±1.86,p<0.01)、接受性注意(9.34±3.68vs.10.78±3.20,p<0.01)的量表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对12个小测验进行Logistic回归发现与ADHD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是计划连接(OR=0.704,95%Cl;0.561-0.884,p<0.01)和数字检测(OR=0.755,95%Cl:0.606-0.976,p<0.05).采用计划连接预测ADHD建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敏感度0.721,特异度0.738;采用数字检测预测ADHD建立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敏感度0.656,特异度0.574.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的含有计划连接(B=-0.351,p<0.01)和数字检测(B=-0.267,p<0.05)两个预测变量的模型得到新的预测变量Y预测ADHD建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5,敏感度0.721,特异度0.721.结论:ADHD儿童E:CAS测验中的计划、同时性加工、注意、总分量表分均低于正常儿童;计划测验中数字匹配、计划编码、计划连接小测验;同时性加工测验中非言语矩阵小测验;注意测验中表达性注意、数字检测、接受性注意小测验量表分均低于正常儿童.其中计划连接、数字检测小测验对ADH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生活质量,探讨可能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组为74例2-18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正常对照组为79例同年龄正常儿童.运用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PedsQL)中文版普适核心量表家长代理量表对两组父母就其孩子的生活质量进行询问.运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对ASD儿童适应性行为进行评估.运用韦氏量表(WPPSI,WISC)及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DS)对ASD儿童进行智力或发育商评估.结果:ASD儿童PedsQL总分71.5<58.7,78.6),心理领域得分(58.6±17.2),生理领域得分84.4(71.9,93.8),情绪功能得分70.0(55.0,80.0),社会功能得分(48.4±21.7)均较正常组儿童PedsQL总分82.1(75.0,92.4),心理领域得分(89.2±12.9),生理领域得分93.8(81.3100.0),情绪功能得分75.0(65.0,90.0),社会功能得分90.0 (70.0,100.0)低(wilcoxon秩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p均<0.01),而学校功能得分ASD组68.3(45.8,87.5)与正常组80.0(65.0,90.0)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p>0.05)。结论:ASD儿童生活质量较正常儿童差。ASD儿童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社会适应能力越好,语言能力越强,父亲文化水平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好,年龄越大,生活质量越差。对ASD儿童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干预训练和教育,可能有助于提高ASD儿童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脑积水病人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对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手术治疗38例月龄小等于3个月的婴儿脑积水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家长的心理护理,术后做好病情观察,注意婴儿的皮肤及喂养问题,及时发现并发症并进行正确的护理,后期做好康复指导并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患儿术后复查,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分流管堵管2例,给予再次手术;感染2例,其中1例头部伤口处感染造成引流管外露,给予抗感染治疗,引流管外露者于更换引流管;消化道症状3例,改善营养状况等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余患儿无并发症,治疗护理满意.结论:及早发现脑积水的临床表现,给予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治疗.术前术后给予小婴儿精心的照护,同时及时发现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能提高患儿预后的效果,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摘要: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脑性瘫痪疾病病因,对已存在的高危因素的患儿,及早干预,阻断脑瘫形成的路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降低脑瘫的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2007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40例脑瘫患儿进行病因分析.本组病例追溯到一种或一种以上发病因素131例,占93.6%,原因不明9例,占6.4%,1.产前因素:孕期感染12例,先兆流产4例,妊娠情绪剧烈波动1例,妊娠反应严重3例,近亲结婚1例.2.产时因素:早产低体重12例,新生儿窒息41例,产程延长、急产7例,羊水早破5例,过期产3例.3.产后因素:核黄疸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1例,新生儿肺炎并呼吸衰竭10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结果:在高海拔地区,孕期感染及新生儿重症肺炎为脑瘫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本组资料140例中,新生儿窒息最多41例(29.2%),其次是核黄疸17例(12.1%),孕期感染、早产各12例(8.57%),颅内出血11例(7.85%),肺炎并呼吸衰竭10例(10.7%),产程延长或急产7例(5.0%),羊水早破5例(3.57%),化脓性脑膜炎、先兆流产各4例(2.86%),妊娠反应严重、过期产各3例(2.14%),妊娠期情绪剧烈波动、近亲结婚各1例(0.71%),原因不明9例(6.42%).结论:高海拔地区脑瘫的防治工作应加强对孕妇的宣传教育,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加强孕期保健、胎l儿监护,防止各种窒息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 摘要:目的:通过典型病例诊治分析,提高对儿童难治性癫痫的认识.方法:对一例癫痫患儿近7年的诊治经过进行详细记录.结果:1.病史资料患儿XX,2005年02月01日出生.于2005年08月22日,因反复发作性抽搐1月来我院就诊.病初发作时两眼右上斜视,四肢强直抖动,以左上肢为主,伴意识丧失,不伴有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持续1-2分钟自行缓解,之后发作次数渐增,由数天1次增至每天34次,且发作时间延长.追问病史:患儿于出生2月时无明原因出现颅内出血,当地诊断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合并颅内出血,给与止血、脱水等治疗后未再进行特殊处理.出血3个月后复查脑CT示:右颞叶大面积软化灶.结论:1.患儿两个月时脑出血,不应仅考虑迟发性VitK缺乏;2.出血后如早期清除积血,并行脑血管造影,可早期明确诊断,以免延误诊治;3.出血吸收后出现癫痛,3种AEDs控制发作,属难治性癫痈,应进一步寻找原因;4.5年后停药再次复发,原因在于癫痈病灶始终存在、出血后局部的脑胶质细胞增生?是终身用药,还是考虑手术?5.内、外科结合,是解决难治性癫痈的有效途径。
  • 摘要:目的:探究一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预后特征与遗传学研究.方法:分析一个家族性PKD合并癫痫家系进行表型资料与治疗预后资料,并采集部分家系成员外周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进行PRRT2基因测序.结果:①本家系成员3代共25人,有患者8例,男性5例,女性3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全外显现象.②PKD患者表型:发病年龄3-7岁,平均4岁;病程8月-数十年不等;全部患者均表现为突然运动诱发或运动程度加重诱发的一侧或双侧发作性姿势性肌张力障碍、发作频率数次—数十次/日,发作时间短于30秒,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间期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4例患者婴幼儿期有反复发作性无热惊厥,呈全面性发作,发病年龄4月-3岁,平均1.2岁.③同一家系中患者症状轻重不一,病情最严重时为青壮年时期,之后随年龄增大发作逐渐减少,至40-50岁消失.合并癫痫者脑电图显示痫样放电,但视频脑电图显示运动障碍发作时同步痫性放电阴性.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不同患者使用各种小剂量抗癫药物包括鲁米那、苯妥英钠、奥卡西平治疗均有效.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患病者PRRT2基因均有杂合突变(既往曾有散发PKD报告).结论:家族性PKD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以突然运动触发的反复发生的短暂的运动障碍为特征,本家系并存癫痫,家系不同病例PKD患者对不同抗癫痫药物(鲁米那、卡马西平、苯妥英、奥卡西平)均有效;家族性病例PRRT2基因突变率高.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有效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小儿神经病室收治的3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儿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快改善呼吸功能,有效纠正缺氧,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交叉感染,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等相关措施.结果:3例患儿均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危象发生时争分夺秒进行抢救,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采取机械通气,改善患儿缺氧症状是挽救病人的关键所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对抢救成功与促进病人康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MRV)在成人应用较广泛,但在小儿慢性头痛疾病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将其在小儿慢性头痛疾病中应用,有助于儿童慢性头痛的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小儿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方法:利用美国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MR仪,采用3D-TOF法,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慢性头痛(反复头痛超过1月以上)1千名患儿,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MRV)检查.结果:600例患儿既往诊断偏头痛,经上述检查,证实存在脑血管疾病,其中静脉窦血栓10例,颅内血管瘤20例,脑梗塞60例,局部脑血管狭窄6例,烟雾病6例,血管炎2例。结论: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MRV)是无射线影响,无创伤、方便、安全的检查技术,能很好显示脑血管影像,能大大提高小儿慢性头痛中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摘要:目的:对2008年~2013年收集并基因确诊的12例患儿临床表现、分子病理及致病基因进行研究,以探讨此类疾病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方法:收集患儿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资料,对部分患儿进行肌活检,采用α-DG)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α-DG相关CMD的5个常见致病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PCR产物纯化后DNA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类型,并在正常对照中进行验证,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结果:12名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喂养困难,肌病面容,肌力、肌张力低下,膝健反射及跟腔反射减弱,肌酸激酶升高,伴不同的眼部症状,脑结构畸形,头颅MRI可见“型无脑回畸形改变,即少多脑回,无脑回畸形,广泛脑白质发育不良,小脑多发扩大血管间隙,小脑脑干发育不良等;6名患儿肌活检证实为肌营养不良改变,特异性免疫荧光显示α-DG糖基化缺失。12名患儿中3例检测出FKTN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临床表现为显著肌力、肌张力低下,智力障碍,肌酸激酶明显升高,眼部受累轻,头颅MRI异常,确诊为福山型CMDa 3例检测出POMGNT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临床表型轻重不等,从显著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严重眼畸形至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肌无力和眼部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肌力低下,眼部受累明显如眼底异常,头颅核磁示双侧半球大片状异常信号、脑干小脑发育不良等,确诊为肌一眼一脑病;5名患儿存在POMT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临床表型亦轻重不等,最重者即WWS,表现为严重肌力下降,肌张力低下,早期出现关节挛缩,脑畸形明显,患儿,0个月就己死亡。另外5例表型为CMD伴智力障碍,症状相对较轻,虽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随着年龄增长,基本能达到独走能力。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a-DG相关CMD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因该类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合理的护理和康复治疗可适当延长患儿生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基因诊断可为患儿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避免同样患儿出生。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的临床特征,研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1)收集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科门诊的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的13例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伴发疾病及治疗结果;(2)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留取患儿血样标本,进行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及NF1全部编码外显子测序.结果:(1)一般资料:13例患儿中男11例,女2例;就诊年龄9月-11岁,平均就诊年龄7岁.②根据NF临床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为NFI型病例;其中6例伴癫痫发作,发作类型5例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例为部分性发作;4例患儿发生高热惊厥(3例为单纯性高热惊厥,1例为复杂性高热惊厥);3例患儿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迟缓,10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正常;13例患儿均存在皮肤牛奶咖啡斑,直径均在5mm以上,个数6-20个不等;2例儿童患儿脑部MRI出现脑部多发性纤维瘤;1例患儿母亲亦有皮肤牛奶咖啡斑及惊厥病史,其余患儿以及亲属无NF患者;所有病例眼科检查无异常.结论:儿童神经纤维瘤病表现多样,关注临床特征与治疗随访;NF1基因测序可以帮助部分病例分子诊断;临床表现为NFI型的患儿基因测序阴性者,是否存在点突变之外的其他突变形式如大片段缺失或重复等,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脑电图表现,结合早期NABA评分和后期Gesell发育商测定,探讨视频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短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视频脑电图(VEEG)对42例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HIE新生儿于出生后48h内及治疗后日龄2周时监测60分钟以上,早期(入院12小时内)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ABA)、6个月时行Gesell发育商测定对HIE患儿进行预后评估,分析不同时期HIE的脑电图表现,比较VEEG与NABA评分在HIE患儿短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①以HIE标准诊断方案作为临床诊断HIE和分度的金标准,42例HIE患儿中,轻度12例,中度22例,重度8例,其中13例出现惊厥.生后48小时内VEEG正常6例(14.3%),异常36例(85.7%),其中轻、中、重度异常VEEG分别为15(35.7%)、10(23.8%)和11例(26.2%),重度异常脑电图中3例表现为爆发-抑制,2例表现为电静息,6例表现为持续低电压,8例重度HIE脑电图异常率为100%.治疗后1周内死亡4例(均为重度HIE),日龄2周时VEEG异常率为68.4%(26/38),其中轻、中、重度异常脑电图分别为10(26.3%)、10(26.3%)和6例(15.8%).②不同分度HIE患儿早期NABA评分分别为轻度35.4±1.4、中度34.0±1.0、重度27.4±2.7,三组两两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H眶患儿NABA评分明显低于轻中度HIE,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4小时内和治疗后日龄2周时VEEG重度异常患儿NABA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和轻中度异常VEEG患儿(P<0.01),而24小时内VEEG正常和轻中度异常者NAB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日龄2周时VEEG正常和中度异常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VEEG正常和轻度异常、轻度异常和中度异常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38例存活HIE患儿6月龄时均来院随访,轻、中、重度HIE患儿6月龄Gesell总发育商分别为104.8±4.8、93.2±8.6、58.6±16.5,VEEG重度异常6月龄随访发育商明显低(P<0.05),而HIE患儿早期NABA评分与6月龄Gesell总发育商高度相关(r=0.663.P<0.01).结论:VEEG是判断新生儿HIE损害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早期VEEG与NABA评分对HIE短期预后的评估具有一致性.
  • 摘要:目的:利用DTI技术来测定脑瘫合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Broca区、Wernicke区、弓状纤维束及其镜像区FA值,寻找脑瘫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病变部位.方法:脑瘫合并说话晚患儿14例,语言发育正常儿童4例,3.0T Philips MRI及DTI studio工作站行数据收集和后处理,去除5例(脑瘫合并说话晚3例,正常儿童2例)图像不合理的者,脑瘫合并语言发育迟缓者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4月-12岁,平均年龄(53.6±39.7)月;语言发育正常者2例,年龄22月-24月,平均年龄23.0月.分别测量Broca区、Wernicke区、弓状纤维束及对侧镜像区FA值.结果:1、右侧Broca区、双侧Wernicke区及右侧弓状纤维束的FA值在不同组别之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左侧Broca区及左侧弓状纤维束的FA值在不同组别之间存在差异.2、性别及年龄对不同部位的FA值无明显影响.3、双侧Broca区及Wernicke区的FA值基本对称,双侧弓状纤维FA值不对称,左侧弓状纤维FA值低于右侧弓状纤维.4、双侧Broca区及Wernicke区的FA值的下降程度基本一直.而双侧弓状纤维FA值的下降程度不一,左侧弓状纤维FA值下降程度高于右侧弓状纤维.结论:1、脑瘫合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存在双侧弓状纤维受累,但双侧弓状纤维受累程度不同,左侧弓状纤维受累严重,右侧弓状纤维受累轻微.2、脑瘫合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除弓状纤维受累外,左侧Broca区神经纤维也有不同程度的受累.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置换量连续血液滤过治疗对内毒素诱导的脓毒症休克幼猪血液动力学指标、血浆中炎症介质水平及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18头幼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血液滤过组(CWH组)、高容量血液滤过组(HVHF组).应用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静脉注射诱导休克模型产生.于动物基础状态(B0h)、成模(0h)、成模后2小时(2h)、4小时(4h)、6小时(6h)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脉搏轮廓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胸内血容量(ITBV)、血浆炎症介质(IL-6、IL-10、TNF-α)及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氧摄取率(O2ER).结果:1)连续血液滤过治疗两组动物的血液动力学得到一定逆转,4h、6h时CO高于对照组(P<0.05),4h是SVRI高于对照组(P<0.05);6h时SVRI低于对照组(P<0.05);HVHF组血液动力学改善较CWH组更显著,4h、6h时MABP高于CWH组(P<0.05),6h时SVRI高于CWH组(P<0.05);2)成模后4h、6h时血浆TNF-α、IL-6、IL-10水平治疗两组低于对照组(P<0.05),且6h时TNF-α及IL-6水平HVHF组低于CWH组(P<0.05);3)治疗两组DO2、VO2在实验4h、6h时点高于CON组(P<0.05),HVHF组O2ER在4h、6h时高于CWH组(P<0.05).结论:高置换量血液滤过较常规剂量更有助于降低脓毒症休克幼猪模型的血浆炎症介质水平和改善血流动力学,并有助于改善氧代谢.
  • 摘要:目的:了解MP耐药基因现状及其与MP肺炎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扩增肺炎支原体23S rRNAV区域易发生突变的基因片段,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基因序列与NCBI已登录的MP标准株(M129)23S rRNA基因作比对,并对MP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例MP标本中29例MP 23S rRNA基因无点突变;206例MP 23S rRNA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其中199例发生2063位A到G的突变,6例发生2063位A到T的突变,1例发生2064位A到G的突变.对临床资料分析发现,MP 23S rRNA基因发生了点突变的MP肺炎与未发生点突变的MP肺炎比较,两者在胸部影像学表现、肺外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发热时间、以及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平均退热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2009.4-2010.4期间本院呼吸道标本中MP耐药基因(23S rRNA点突变)阳性率达87.7%,其中MP 23S rRNA 2063位点突变率占99.5%.携带耐药基因的MP感染者,临床表现更严重,病程更长,更易出现肺外损害.
  • 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及其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杭州市5所幼儿园共930人,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及幼儿日间功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共914例纳入分析.共42.0%(384/914)儿童存在睡眠质量不良,其中3岁组睡眠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无性别差异(P=0.267).日间功能总得分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显著(P=0.001).白天倦怠、难以完成工作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负性情绪及明显多动情况在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睡眠质量良好组日间功能总得分及各分项得分均低于睡眠质量不良组,两组在总得分及完成工作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睡眠质量不良的学龄前儿童的日间功能较睡眠质量良好者为差,主要表现为白天难以完成工作.
  • 摘要:目的:内源性多肽作为母乳蛋白成分的重要组成,其表达情况却因为检测技术限制而不为人所知.以早产儿和正常出生婴儿母亲的母乳作为研究对象,对母乳中内源性多肽做系统分析.方法:利用超滤技术从母乳中提取内源性多肽,运用液相色谱结合串联质谱(LC-MS/MS)的方法对母乳中内源性多肽成分进行鉴定.结果:LC-MS/MS结果显示419中多肽被成功鉴定出,其分子量均在1000-3000 Da间.419种多肽来自34种蛋白前体,而且其中一些多肽已经被报道过.定量分析显示23种多肽(含量增幅在3倍以上)占据了早产儿母乳多肽组成的大部分;而正常出生新生儿母乳中多肽组主要由18种多肽组成(含量增幅在3倍以上);而剩余的378中多肽含量在早产儿和正常出生婴儿妈妈母乳中无显著差异.结论:研究是对母乳内源性多肽组学的系统研究,对母乳多肽组学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揭示母乳合成和分泌的调控机制,而且可以帮助寻找那些在母乳营养免疫以及促进新生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多肽成分.
  • 摘要:目的:了解西安市主城区婴幼儿家长营养与喂养知识状况,为进一步进行营养及喂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编问卷对西安市主城区431名婴幼儿家长进行现况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家长给婴儿引入低能量密度食物较多;28.1%的家长对换乳食品添加时机不明确;仅有33.2%的家长在首次添加换乳食品时正确选择了谷类;部分家长忽视婴儿进食行为及技能的训练;11.8%的家长不了解如何正确冲调奶粉;87.9%的家长对微量元素的认识存在误区.结论:婴幼儿家长的营养与喂养知识仍需要修正.
  • 摘要:目的:本研究分析胃肠外营养(PN)在早产儿中发生PNAC的高危因素,旨在使早产儿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更趋合理和科学.方法:1.将523例早产儿分成二组:单纯早产组(无任何并发症)250例,伴并发症早产儿273例(早产合并窒息或/和败血症,重症肺炎,肺透明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按是否出现PNAC分为PNAC组46例,非PNAC组477例.按照Albers MJ诊断PNAC标准:直接胆红素水平>1.5mg/dl,直胆占总胆红素>50%,并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的疾病.2.肠外营养(PN)配方中包括20%中长链脂肪乳,小儿专用复方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早产儿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方案:氨基酸用量初始1.5g/kg·d,以后逐渐增加至2.5-3.8g/kg·d;脂肪乳用量,初始0.5-1.0g/kg·d.渐增至3g/kg·d,葡萄糖用量从最初6-8g/kg·d逐渐增至16-18g/kg.d,平均热量摄入(50.3±11.1)Kcal/kg.d.PN给予途径为周围静脉(主要是腋下静脉)微泵持续8-12小时以上均匀输入.所有进行肠外营养支持523例早产儿隔天称重,记24小时出入量,前一周隔天监测微量血糖,每周二次血气、电解质,每周一次肝肾功能测定,隔天测经皮胆红素.3.采用spss1 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数据用×±S表示,相关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伴并发症早产儿组PNAC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早产儿组(x2=11.53,p<0.05).2.PNAC组与非PNAC组之间比较:通过对组间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平均PN开始日龄、平均PN持续时间、平均PN热卡摄入量、体重增加状况,开始肠内喂养时间、体重恢复时间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胎龄、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PN热卡摄入量、体重增加和开始喂养日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单纯早产儿组与伴并发症早产儿组资料比较:分别对组间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平均PN开始日龄、平均PN持续时间、平均PN热卡摄入量、体重增加状况、开始喂养日龄、体重恢复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除PN开始日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PN持续时间以及PN热卡与PNAC发生密切相关.结论:PNAC发生与低胎龄、低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PN提供热卡过高、肠内喂养过迟以及是否伴有合并症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音乐干预在早产儿PICC置管困难时的作用.方法:对41例PICC置管困难的早产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置管困难时实验组给予音乐干预,对照组给予口服葡萄糖水或助手按摩,观察两组患儿在接受穿刺时,置管困难时、接受干预(音乐或按摩)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及整个置管用时(不包含穿刺用时).结果:两组患儿在接受穿刺时、送管困难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波动,无差异(P>0.05),但接受不同干预后,两组患儿的心率变化、血氧饱和度波动出现差异,实验组音乐干预后心率139.71±10.24(次/分)SP0295.34±4.42(%),送管用时8.74±2.12(分钟)对照组按摩干预后心率150.01±13.79(次/分)SP02 91.77±3.97(%),送管用时23.56±5.85(分钟),(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音乐干预在早产儿PICC送管困难时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疼痛,缓解静脉痉挛,有利于置管操作的顺利进行,缩短操作时间,保证PICC送管成功及置管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H)改善GnRHa治疗中大骨龄、青春中后期CPP/EFP女孩线性生长的近期疗效,以及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在GH改善该人群线性生长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院确诊的特发性CPP或EFP女孩28例,骨龄大于11.5岁、预测成年身高(PAH)严重受损,均接受GnRHa治疗(月缓释型曲普瑞林60~80μg/kg.次,im,q4w),在GnRHa治疗的不同时期联用GH(1U/kg·w,分6~7次睡前s.c.):1.GnRHa同时联用GH包括联用GH组和单用GnRHa组各11例,观察时间6个月.每3个月测量身高、体重,检查性征;治疗开始和治疗6个月行骨龄检查,检测血清CNP氨基端前体(NTproCNP)、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1型前胶原氨基端伸展肽(P1NP)的浓度.2.单用GnRHa治疗中出现生长过度减速、6个月内PAH无改善者6例,予联用GH治疗3-6个月.从GnRHa治疗开始观察至联用GH后3-6个月.监测同1;采血时间为GnRHa始、联用GH始和联用GH 3-6个月.结果:1.GnRHa同时联用GH联用GH组,治疗6个月的生长速度、按骨龄的身高标准差分值(HtSDSba)和PAH的增加均显著高于单用GnRHa组;联用GH组治疗前、后的血清NTproCNP、IGF-1及P1NP浓度均无显著改变;单用GnRHa组血清NTproCNP和P1NP浓度则较治疗前显著下降,IGF-1无显著改变.2.单用GnRHa治疗中出现生长过度减速、6个月内PAH无进一步改善的6例女孩,联用GH后,生长速度显著增快,HtSDSba和PAH均进一步增加,血清NTproCNP和P1NP浓度较联用前显著升高,IGF-1则无显著改变.结论:对于大骨龄青春中后期的CPP或EFP女孩,GnRHa同时或于GnRHa治疗中生长过度减速时联用GH,均能促进线性生长,有效改善预测成年身高.GH促生长疗效不依赖于血清IGF-1水平变化,而可能部分依赖于血清NTproCNP水平的升高,即CNP诱导的长骨生长加速.
  • 摘要:目的:本文应用aEEG对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在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脑功能的评价,并与正常足月儿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生后脑功能是否存在追赶性发育.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收治的矫正胎龄40周的153名早产儿(男97例,女56例),其出生胎龄分别为:<30周:12例;30-34周:93例;34~36+6周:48例。对患儿进行aEEG检查,并从aEEG的振幅、睡眠周期、原始脑电波形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其脑功能与正常胎龄40周的足月新生儿是否一致。已有经典文献报道了胎龄40周的足月新生儿aEEG参考范围,包括1)振幅:活动睡眠(active sleep,AS)期上边界20μV(18-22μV)(中位数,下四分位矩一上四分位矩),下边界7.4μV(5.7-9.6μV);安静睡眠(quiet sleep,QS)期上边界29μV(24-38μV),下边界9.3μV(6.6-12μV)。2)睡眠周期:可见到成熟的AS与QS交替呈现的睡眠周期。3)原始脑电:AS期图形连续,QS期图形连续或偶见交替图形。矫正胎龄40周的早产儿若振幅、睡眠周期、原始脑电均达到正常胎龄40周足月儿的参考范围,本文即视为脑功能发育正常;若任何一项指标异常,则视为脑功能发育落后。结果:153例早产儿在矫正胎龄40周时,有37例(24%)早产儿aEEG与胎龄40周的足月新生儿一致;但有116例(76%)早产儿aEEG落后于胎龄40周的足月儿。这116例早产儿中,<30周8例,30-34周68例,34-36+6周40例;即<30周早产儿有67%,30-34周有73%.34~36+6周有83%早产儿在矫正胎龄40周时脑功能仍落后于正常足月儿,但三者之间的胎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在116例矫正胎龄40周脑功能落后的早产儿中,aEEG的表现为振幅异常的有77例,其中胎龄<30周7例,30--34周45例,34-36+6周25例。即<30周早产儿有58%,30~34周有48%.34-36+6周有52%早产儿在矫正胎龄40周时aEEG振幅落后于正常足月儿,但三者之间的胎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aEEG睡眠周期不成熟的有54例,其中胎龄<30周2例,30-34周31例,34-36+6周21例。即<30周早产儿有17%,30-34周有33%.34-36+6周有44%早产儿在矫正胎龄40周时睡眠周期尚不成熟,但三者之间的胎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aEEG中原始脑电不连续的有73例,其中胎龄<30周4例,30~34周42例,34-36+6周27例。即<30周早产儿有33%,30~34周有45%,34~36+6周有56%早产儿在矫正胎龄40周时原始脑电仍不连续,但三者之间的胎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脑功能存在追赶性发育,有24%的早产儿aEEG在矫正胎龄40周时达到正常足月新生儿水平,但仍有76%早产儿脑功能落后于正常足月儿。脑功能落后在aEEG波形的主要表现为振幅低、睡眠周期的不成熟、原始脑电不连续。但在矫正胎龄40周aEEG表现为脑功能落后的早产儿中,其出生胎龄的分布并无统计学差异,尚需未来进行大样本量的研究。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出生胎龄的早产儿在矫正年龄6周龄和9月龄时的自主性眨眼,以此来探讨早产儿在生后早期的眨眼率及中枢多巴胺系统的发育状况.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5例6周龄婴儿进行随访研究,按不同出生胎龄分为早产组(出生胎龄:31-36周)和足月组(出生胎龄:39-40周).其中早产组按照胎龄又分为两个亚组:早期早产组(出生胎龄:31-33周)和晚期早产组(出生胎龄:34-36周).148例婴儿在9月龄参与了随访.分别于6周龄和9月龄(早产儿按照矫正年龄,足月儿按照生理年龄)时应用5分钟眨眼测试来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在6周龄和9月龄时的眨眼率,通过眨眼率的变化来反映中枢多巴胺系统的活动.结果:1.6周龄时,早期早产组婴儿的眨眼率低于足月儿(p<0.05),而晚期早产组婴儿的眨眼率则与足月儿无明显差异(p>0.05).回归模型发现:早产儿在矫正年龄6周龄时,出生胎龄越大,其自主眨眼率越高.性别间比较,发现早产儿与足月儿的眨眼率均无性别差异(p>0.05).2.9月龄时,早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的眨眼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胎龄与眨眼率无明显相关性.性别间眨眼率比较未见差异(p>0.05).结论:1.早产儿中枢多巴胺系统发育随胎龄增加而渐成熟;但胎龄对眨眼率及中枢多巴胺系统的影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2.早产儿的中枢多巴胺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了"追赶性生长".3.早产儿中枢多巴胺系统的发育不受性别影响.
  •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收集早产儿随访的Gesell发育量表评价结果,分析早产儿神经发育长期预后及可能高危因素,以期尽早干预,改善早产儿神经系统预后.方法:设计早产儿个案调查表,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第一次就诊的早产儿和其母亲的资料,及在纠正年龄(CA)2个月-1岁时Gesell发育量表测定的发育商(DQ)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资料完整病例181例,进行Gesell发育量表检查.其中,CA 2-5.9个月时共73例,CA 6-11.9个月时共108例.(1)在CA 2-5.9个月时,出生体重(BW)<32周者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和个人社交DQ值与GA≥32周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CA 6-11.9个月时,GA<32周者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和个人社交DQ值与GA≥32周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12-24个月时,GA。结论:BW<1500g,GA<32周早产儿是发生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和个人社交的高危人群,需密切随访;严重的新生儿期多种并发症可能与长期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相关联,需积极预防处理.
  •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我国新生儿及其母体的脂肪营养状况,为我国新生儿营养的研究提供最新的资料.方法:2012年2月至3月采用气相色谱方法测定了在我院出生的40例新生儿脐血及其母血中的各种脂肪酸.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平均为3227.3±539.2g,胎龄平均为38.7±2.0周.产妇年龄平均为27.0±4.5岁.结果:本研究测得新生儿脐血及其母血中的脂肪酸共有14种,新生儿脐血中的总脂肪酸含量(0.66±0.15mg/ml)明显低于其母血中的总脂肪酸含量(3.46±0.60mg/ml)(p<0.001),约为母血中含量的1/5;新生儿脐血中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LA)的百分含量(16.10±2.1%)也明显低于母血中的含量(36.5±3.1%)(p<0.001);但新生儿脐血中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A),二十二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百分含量却显著高于其母血中的含量(9.10±1.08%对2.71±0.37%,p<0.001;0.22±0.06%对0.11±0.13%,p<0.001和6.61±1.43%对2.90±0.54%,p<0.001).结论: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AA和DHA对新生儿的脑和视网膜的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体通过胎盘优先转运这些脂肪酸来满足胎儿和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初乳、42天成熟乳及脐带血中瘦素、胃生长素水平,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2组,早产组(孕周小于37周、单胎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和正常对照组(无妊娠合并症的健康产妇及其新生儿).其中早产组根据不同出生体重、胎龄、AGAorSGA进行分组比较.收集初乳、脐带血,记录产妇年龄、孕周、体重指数(BMI)、分娩方式、孕期合并症、新生儿性别及出生时生长参数.随访产后42天母婴健康状况、婴儿喂养方式和生长情况并收集42天成熟乳.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早产和正常产妇的初乳、成熟乳及新生儿脐血中瘦素和胃生长素水平.应用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生长情况及脐血、母乳中激素水平,应用spearman及偏相关分析各激素与婴儿生长的关系.结果:共入组149对母婴。收集脐血149份,早产组,00份、正常组49份;收集初乳128份、早产组80份,正常组48份;成熟乳94份,早产组50份,正常组44份。结论:早产可影响脐血、母乳中激素水平的变化,早产脐血中各种激素水平与足月儿不同,可能与该人群日后易发生代谢综合征有关,同时母乳中含有相应的各种激素,共同参与调节早产儿出生后的适宜生长。因此,在早产儿中提倡母乳喂养非常重要。
  • 摘要:目的:为了解上海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现状、原因及动态变化,本研究对近年来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工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2008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及评审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2年间本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整体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年龄方面,新生儿及婴儿死亡比例较高;性别方面,男女性别比稳定在1.5左右,男婴死亡高于女婴;户籍方面,非户籍人口死亡明显高于本市户籍人口(p<0.01);在死因顺位方面,先天性心脏病,早产/低体重儿位居第一、第二,且其所占死亡比例略有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孕产期的保健管理与宣教、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先心病患儿、降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发生、完善高危儿和危重儿的转运及救治措施等是控制本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建立重庆市6~13岁小学生体脂百分比(PBF)参考数值,并设立百分位曲线及肥胖界值点.方法:①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收集重庆市区6~13岁儿童918人(男466人,女452人)的性别、出生年月,并测量身高和体重及体脂百分比等数据;②应用偏度一中位数一变异系数法(x-median_coefficientof va"ation method,LMS法)建立重庆市6~12岁儿童体脂百分位;③根据中位数及标准差作为6~13岁各年龄段肥胖界值点标准.结果:①应用LMS方法获得了6~13岁男女童体脂百分比数值及百分位曲线,男女生差别较大.男童6岁时PBF的中位数为13.90,以后均较为稳定,在10岁后略有下降,在12、13岁时分别降至12.80、11.63.女童在6岁时体脂百分比为11.76,之后缓慢上升,11岁后增加迅速,在12、13岁时分别达到19.11、23.23.②按+2SD为肥胖标准,男女童6-13岁体脂百分比的界值点分别为26.94~31.84、19.09~45.59.③男女小学生在各年龄段BMI与PBF呈中度相关(r=0.527~0.75),以PBF与BMI标准判断判定的儿童肥胖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结论:首次建立重庆市6~13岁小学生体脂百分比的百分位及肥胖界值点标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