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
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

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6-28

主办单位:中国菌物学会 中国农学会

会议文集: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苹果、猕猴桃生产国,苹果浓缩汁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50%以上,而果汁中具有致畸致癌毒性的展青霉素污染常有发生,生产中难以去除,成为中国果蔬食品国际化发展的'绿色安全壁垒'之一.建立一种安全、高效、快速、低成本的展青霉素识别去除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目前产业急需。本文通过在黄土高原区大量采集苹果、猕猴桃产品样本,系统分离鉴定了威胁果蔬食品安全性的主要产毒菌株,研究了产毒菌株在全产业链的分布,确证了全产业链的主要危害点;以近年来选育的苹果酒酵母菌株和分离积累的乳酸菌菌株为基本材料,甄别获得了有效吸附展青霉素的目标微生物菌株;通过建立基于失活微生物细胞吸附展青霉素的理论模型,解析了失活目标菌株对展青霉素的吸附结合行为,对结合位点、化学基团及化学结构进行了分子表征,系统揭示了失活微生物细胞吸附去除展青霉素的分子机制;基于分子机制并结合失活菌体细胞的饱和吸附量及处理后产品品质变化的模糊综合评价优化,获得最大生物饱和吸附量的结合位点化学改性方法与失活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方法,最终构建了基于失活微生物细胞的展青霉素去除方法体系。
  • 摘要:近年来纳米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各样具备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不断被设计和制备出来,并已被广泛应用到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当材料的尺度降低至纳米水平,往往能表现出很多独特的性质,如能将其与生物传感器结合将有望进一步提高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展了多种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高灵敏生物传感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真菌毒素检测、真菌生长以及产毒机制的研究中。在这次的报告中,我将首先简述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并总结本课题组在真菌生长及毒素检测研究中的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基于核酸适配体—纳米材料荧光淬灭体系的构建,并展示其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检测中的优良性能;随后,介绍我们利用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构建的多种活性氧电化学传感器,并以柠檬酸抑制黄曲霉产毒机制研究为例,展示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真菌产毒机制研究中的优势;最后,将汇报真菌单细胞检测平台的构建,及利用该方法研究活性氧调节黄曲霉生长的过程。
  • 摘要:真菌毒素结构中具有可与其他成分相结合的各种活性基团,因此真菌毒素极有可能与蛋白质、糖类、脂类及其他成分共价或非共价结合而形成隐蔽型真菌毒素,并残留于食品中,进而造成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本研究是基于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表位的功能,探索一种靶向分离未知的隐蔽型真菌毒素以及利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初步鉴定的方法,进而为发现更多新的隐蔽型真菌毒素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
  • 摘要:真菌毒素(Mycotoxin)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毒性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确认化学结构的真菌毒素约有400多种.在种植、收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粮油及其制品极易受真菌毒素的污染.粮油中常见的能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的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串株镰刀菌素(moliniformin)、麦角生物碱、黄绿青霉素(Citreoviridin CIT)等。为了确保粮油食品安全,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相关的真菌毒素限量标准,同时制定了一批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但是,现有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在多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环保性、快检产品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以及检测技术的质量保障支撑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在国家及行业有关科研经费的支撑下,研究开发了粮食中16种真菌毒素液质联用同时检测方法,粮食污染真菌毒素快速液相色谱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粮食中8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本体聚合法制备ST分子印迹聚合物及与液相色谱仪联用检测方法,ST磁性表面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其与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检测方法。
  • 摘要: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由稻绿核菌(Villosiclava virens)侵染水稻形成的一种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不仅造成水稻减产和品质的降低,还能产生为害水稻和人畜的毒素,影响水稻的生长和食用安全性.迄今,从稻绿核菌(稻曲球)中已阐明的毒素包括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和稻曲菌素(Ustiloxins)两大类.稻曲菌素能抑制真核生物微管蛋白组装和细胞骨架的形成,抑制水稻种子萌发、幼苗及愈伤组织生长,造成畜禽生长和生殖能力的下降以及内脏器官病变。目前针对稻曲菌素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本研究采用戊二醛法分别将稻曲菌素A和B与载体蛋白偶联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和有限稀释,分别获得针对稻曲菌素A和B的特异性单克隆细胞系2D3G5和1B5A10,进一步采用动物体内诱生单克隆法大量制备抗体,分别建立测定稻曲菌素A和B含量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cELISA),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3.8ng/mL和18.0ng/mL,检测范围分别为2.8~72和2.5~107.4ng/mL。应用建立的icELISA方法检测从全国各地采集的稻曲球和稻谷样品中稻曲菌素A和B的含量,结果与采用HPLC方法检测的结果相符。本研究为分析样品中稻曲菌素A和B的含量建立了一种快速、低成本的有效检测方法。
  • 摘要:黄曲霉是一种腐生性和机会性病原菌,可以侵染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经济作物,若动物和人不小心食用被黄曲霉和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和食物也能引发黄曲霉病和肝癌等,给农作物以及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研究首先研究了环境因子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影响,包括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通过转录组数据筛选到多个参与温度、水分和营养的基因。进一步通过基因敲除和互补的方法研究了这些基因在黄曲霉毒素合成中的作用。比如本课题组进行了NmrA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并进行了体外酶活实验。基因nmrA的敲除突变体在铵盐培养基中缺失菌株的孢子产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和互补型;但敲除株只在Gln和Ala中毒素产量显著性减少,其他氮源并没有差异;敲除株的菌核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和互补型;敲除株侵染花生的能力下降并且产孢量和毒素产量也明显下降。表明nmrA影响黄曲霉的侵染能力。
  • 摘要: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种强致癌物,其生物合成机制的复杂性和人们对其生物合成理解的局限性现已成为黄曲霉毒素控制技术发展的瓶颈.已在黄曲霉菌中建立了包括基因敲除、DNA甲基化分析、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生长发育等在内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为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目前正在对黄曲霉的DNA甲基转移酶同源基因、一与细胞分裂相关基因及调控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因子基因进行深入研究,这将为对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机制的认识提供重要基础。
  • 摘要:食品安全检测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基于免疫学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中国基层单位食品安全快速筛查的常用手段.目前有关免疫学的主流筛查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层析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方法以及生物传感器方法等.其中免疫层析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因具有检测速度快、抗基质干扰能力强、操作简单等优点,是当前产业化应用最为广泛的快速筛查方法。近十年来,基于以上方法原理的相关产品在我国基层的食品安全监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安全的监测目标物有很大一部分为小分子化合物,如真菌毒素、农兽药、抗生素以及违禁添加物等。针对以上小分子抗原通常需采用竞争免疫分析方法。提高竞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灵敏度的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筛选与待测目标物具有更高亲和力的抗体;第二,采用检测灵敏度更高的信号传导系统;第三,精细调整检测抗原与目标抗体的亲和力。本文主要是汇报了我们实验室近几年在提高小分子抗原免疫学检测灵敏度的研究思路以及所做的部分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采用不同形貌、粒径胶体金以及不同荧光微球为新型探针,并应用于免疫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真菌毒素的部分研究结果;总结了实验室基于过氧化氢催化金生长以及量子点荧光淬灭的新型信号传导系统的部分研究结果;最后探讨了通过大粒径量子点微球为检测抗原,通过大粒径微球提高免疫吸附方法信号输出的灵敏度以及降低检测抗原与抗体亲和力,实现提高竞争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灵敏度的理论基础以及可行性。
  • 摘要:霉菌毒素(Mycotoxins)是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有毒代谢产物,目前已经确认化学结构的霉菌毒素多达400多种.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谷物和饲料往往同时被多种霉菌毒素同时污染,从而对人或动物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反应.本研究针对谷物和饲料易于受侵染的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麦角菌属(Claviceps)等五类霉菌产生的40余种霉菌毒素,开发了基于杂质吸附净化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步检测技术,有效降低了基质效应和溶剂效应,实现了1次提取,2步净化,直接检测40种霉菌毒素。
  • 摘要:免疫层析法作为一种快速检测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其检测灵敏度较低,在检测某些微量或痕量分析物残留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提高检测灵敏度成为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本团队采用微乳液法将量子点嵌入一个聚合物中形成量子点微球,其荧光强度较单个量子点提高了约2900倍。并将其作为标记物应用于试纸条中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与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结果显示:该荧光试纸条定量检测AFB1与ZEN的IC50分别为13.9pg/mL与1.0ng/mL,相比于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均提高了1个数量级。综上所述,通过引入新型的标记物,可极大地改善传统免疫层析法的检测灵敏度,为某些微量或痕量分析物残留的高灵敏分析提供了可能。
  • 摘要: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粮油食品和饲料中,对人类和动物都有害.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谷物供应的25%受真菌毒素污染,每年粮食及食品损失达到10亿吨.这些真菌毒素会通过被污染的谷物、饲料和由这些饲料喂养的动物所提供的动物性食品进入我们的食品链,从而对人畜表现出致癌性、遗传毒性、致畸性,如果拥有科学的真菌毒素防控及检测措施,中国每年能减少约850亿元损失.目前大约有300种真菌毒素已经被发现,其中以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最为重要。快速定量准确方法的开发及使用突显其重要性,Charm ROSA法(三线定量法),目前是业内最齐全、最完整的真菌毒素检测组合,检测过程中无需添加标准品,对检测人员无毒无害,样品制备过程简单快速,5分钟快速定量检测,广泛适用于实验室、粮仓、田间地头、农产品收购站等各种场合。
  • 摘要:饲料特别易于被各种霉菌毒素污染,而霉菌毒素吸附剂是消除饲料中、低剂量霉菌毒素对动物影响的有效手段.对特定毒素的吸附率是霉菌毒素吸附剂评价的最重要指标,吸附率的测定通常分为体外和体内两种.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人工模拟猪胃和小肠消化液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快速、灵敏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率体外法评价。通过模拟猪的消化道对饲料基质进行体外消化获得猪胃和小肠消化液,分别向其中按一定比例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和3种霉菌毒素,孵育、离心后,经进样液10倍稀释,上机测定。采用反相C18色谱柱分离,以0.2mM乙酸铵水溶液和0.1%甲酸-甲醇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离子模式(MRM)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
  • 摘要:禾谷镰刀菌引起的谷物真菌病害,除了降低产量外,还产生多种真菌毒素,污染面粉及其产品,影响食品安全.以禾谷镰刀菌细胞壁为靶点,筛选靶点特异抗体及RNAi分子,用于干扰真菌发育及其毒素代谢合成,降低籽粒毒素积累.通过系统研究我国禾谷镰刀菌群体结构及毒素类型,选择我国代表性武昌菌株为材料,用于制备抗体和筛选RNAi分子。从鸡的免疫体系中分离抗真菌抗体及其基因CWP2,创建CWP2抗体融合蛋白,用于改良植物对产毒镰刀菌及毒素的抗性。抗性机理研究表明,抗病抗体识别禾谷镰刀菌细胞壁膜蛋白乙二醛氧化酶GLX,可催化产生过氧化氢,CWP2抗体可特异抑制其氧化酶活性;GLX在单端孢烯族毒素和伏马菌素毒素合成中具有关键作用,也是镰刀菌侵染植物的关键基因。植物表达的抗体CWP2与GLX蛋白结合,干扰GLX的功能,从而阻碍病菌生长和毒素合成。在宿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抗性中,以真菌几丁质合酶为靶点。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几丁质合酶催化合成几丁质。植物、哺乳动物中没有几丁质和几丁质合成酶,所以几丁质合酶是理想的真菌控制靶点。禾谷镰刀菌的一个几丁质合酶基因的RNAi分子,可显著提高植物对毒素及产毒菌的抗性。这种病原真菌基因RNAi介导的特异抗病性,同上述镰刀菌特异抗体介导的抗病性一样,对其它生物没有危害。因此,基于这类特异抗体和RNAi的真菌毒素控制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良好发展应用前景。
  • 摘要:霉菌及其毒素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为了保证储粮安全,降低粮食在储藏过程的损失,建立一个能够有效预测粮食储藏过程中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预警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以杂色曲菌素(Versicolorin A,Ver A)作为监测指标,探讨在模拟仓储条件下,其水平与储藏后玉米污染黄曲霉毒素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含水量12%~16%的玉米样品在储藏过程中AFB1的积累与毒素积累前Ver A的水平和变化规律,了解在不同的水含量和产毒菌污染水平下Ver A水平及其变化与储藏后期AFB1显著积累和积累过程中的关系。
  • 摘要: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毒性强,且在食品原料中分布广泛,对人和动物危害极为严重.近几十年来,如何安全高效降解粮食及其制品中AFB1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选取AFB1污染的玉米为原料,研究0~50kGy剂量辐照下玉米中AFB1的降解效果,并考察电子束辐照对玉米理化性质,包括脂肪酸值、黏度值和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子束辐照剂量的升高,玉米中AFB1含量显著降低;当电子束辐照剂量大于15kGy时,玉米理化性质变化较明显。电子束辐照作为一种新型处理AFB1污染玉米方式,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安全、高效和经济等优势。
  • 摘要:黄曲霉毒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自黄曲霉毒素被发现以来,科学工作者纷纷研究和采用各种方法来减少其危害,但由于黄曲霉毒素代谢的复杂性和黄曲霉毒素降解的艰难性,目前对这种毒素的全面控制还有相当的距离.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源头在于产毒真菌,消除产毒真菌是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关键.本文在筛选到对黄曲霉生长有很好抑制效果的植物提取物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对控制黄曲霉生长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考察了活性物质的特性,优化分离工艺,探索其初步应用。
  • 摘要: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由稻绿核菌(Villosiclava virens)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病害.该病形成的稻曲球具有人畜毒性,不仅使得水稻减产,其厚垣孢子更易污染其它健康谷粒,严重影响粮食与食品安全.已报道稻曲球中存在两类主要的真菌毒素,即稻曲菌素(Ustiloxins)和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稻曲菌素为水溶性环肽,能够抑制水稻种子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同时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抗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微管蛋白的组装和细胞骨架的形成。已报道的稻曲菌素有5个(即稻曲菌素A、B、C、D和F),但仍有微量的稻曲菌素未被鉴定。本研究主要针对稻曲球中的稻曲菌素类化合物进行系统的分离鉴定和活性评价,对稻曲菌素A、B及G进行了系统的细胞毒活性评价。本研究丰富了稻曲菌素的种类,同时建立了稻曲菌素的LC-MS和HPLC分析方法,并对稻曲菌素的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为稻曲菌素标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种类,为稻曲菌素的含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稻曲菌素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原料。
  • 摘要:玉米赤霉烯酮(ZEN)是镰刀菌属的成员污染了玉米和小谷粒粮谷类农产品及相关制品后产生的非类固醇类、具有强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ZEN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及人类的健康,给农业、养殖业等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建立快速的ZEN检测方法对防控ZEN危害至关重要。本文建立了基于制备的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研发出快速检测试纸。采用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法制备ZEN人工抗原。通过动物免疫、细胞融合、筛选出4株能稳定产生抗ZEN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G10、4A3-A10、4A3-F9、4F11-H5,四个单抗效价分别均达到了10-5以上;IC50分别为1.297ng/mL、1.165ng/mL、1.115ng/mL、1.309ng/mL。以4A3-F9株抗体组装ZEN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制备的ZEN检测试纸可以定性和定量的用于玉米、谷物及饲料中的ZEN污染的检测。裸眼观察,该试纸的检测灵敏度为20μg/kg,借助试纸灰度扫描仪可以实现ZEN的定量检测,扫描不同ZEN浓度的试纸检测线灰度值绘制标准曲线,计算试纸检测ZEN的IC50为3.4ng/mL,检测样品的最低检测限为0.84μg/kg,玉米样品中添加回收率为91.30%-97.07%,除与玉米赤霉烯酮结构类似物有一定的交叉反应,与物质均无交叉反应,制备的试纸可以用于粮食作物中ZEN检测。
  • 摘要:饲料霉菌毒素污染与防控是涉及动物养殖生产与畜产品安全的重要问题,而且是目前科研与生产的热点话题.奥地利百奥明公司在霉菌毒素防控研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将最先进与最实用的科技用于霉菌毒素防控实践.此讲座基于百奥明公司几十年的研发经验,结合最新动态,从科研与生产关注的霉菌毒素层面,世界与中国各地饲料与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特点,重要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以及霉菌毒素脱毒处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为您展开一个生产实践中的鲜活霉菌毒素画面。
  • 摘要:真菌毒素为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对农作物、植物及其副产品均有一定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为了监测和控制真菌毒素的污染,其快速检测方法已成为近年来科学界研究的重点.其中,免疫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开发便携式检测仪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然而传统免疫分析法中,不可避免使用到人工合成抗原,需要大量毒素标准物以及有机试剂,直接威胁操作人员身体健康。抗独特性抗体的应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免疫分析法的成本,并减少对分析人员的健康危害。
  • 摘要:病原真菌一方面可引起果实腐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会产生真菌毒素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真菌毒素诱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由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产生的棒曲霉素(Patulin)是造成果蔬及其加工制品污染的重要真菌毒素,然而棒曲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及其调控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对两种青霉菌(扩展青霉P.expansum,能侵染多种不同种类的果实;意大利青霉P.italicum,只侵染柑橘类果实)进行了全基因组denovo测序,分别获得了33.52Mb和28.99Mb的高质量基因组草图。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P.expansum的次生代谢基因组群非常发达,包含55个次生代谢基因簇,数量相当于P.italicum的2倍。进一步研究发现,P.expansum中含有一个完整的棒曲霉素合成基因簇,该基因簇由15个基因组成,编码11个催化酶、3个转运蛋白和1个特异性转录因子。基因敲除实验证明PePatL和PePatK在棒曲霉素合成途径中起到关键作用。与之相比,P.italicum基因组仅含有3个棒曲霉素合成相关基因,因此不能产生棒曲霉素。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棒曲霉素生物合成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青霉属真菌寄主专化性等生物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 摘要:赭曲霉广泛分布在粮食和饲料中,其次级代谢产物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具有强毒性和很高的稳定性,一旦进入人体会对肝脏、肾脏造成损伤.OTA主要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真菌产生,其中赭曲霉是主要的产毒菌之一,同一产毒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产毒能力亦不相同.我们采用Roche454GS-FLX plus技术完成了一株高产毒赭曲霉fc-1的基因组de novo测序,获得6.2Gb高质量数据、测序深度156×,基因组大小38.75Mb。基因预测分析编码蛋白的序列占基因组的14.4%,平均基因长度502bp,GC含量48.79%。聚酮合酶(PKS)是OTA生物合成的启动酶。赭曲霉fc-1基因组经测序比对分析,赭曲霉基因组通过与炭黑曲霉ITEM5010和黑曲霉CBS513.88基因组比较分析,预测可能参与OTA生物合成的pks基因(AoOTApks-1和-2)。AoOTApks-1基因位于OTA合成基因簇上,其编码蛋白为高度还原性PKS,与炭黑曲霉ITEM5010中OTA合成基因AcOTApks同源。赭曲霉培养3日至6日,OTA产量由21.30μg至今赭曲霉合成ok基因簇仍不清楚。/g剧增至317.58μg/g,此后OTA产量保持稳定,AoOTApks基因表达量与OTA产量趋势吻合。AoOTApks基因敲除显示,ΔAoOTApks-1和-2OTA产量较野生型分别下降100.0%和53.8%。该研究表明AoOTApks-1可能直接参与OTA生物合成,而AoOTApks-2间接参与OTA的产生。
  • 摘要: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水稻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症状是在水稻穗部形成稻曲球.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是从稻曲球或稻曲病菌中分离得到的二萘并-γ-吡喃酮类真菌毒素.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HPLC分析方法,用于检测稻曲球中5个主要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 A、G、B、I和C)的含量。把采自同一地区的不同成熟度(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稻曲球样品分为颖壳、外层(墨绿色的厚垣孢子)、中层(黄色的菌丝)和内层(灰白色的胚乳)四个部分,分别测定其中的稻绿核菌素含量。结果表明,稻绿核菌素的含量随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早期的稻曲球,中层(黄色的菌丝)所含稻绿核菌素的量占总量的96.4%,但对于中后期的稻曲球,稻绿核菌素则主要分布于外层(即墨绿色的厚垣孢子层)。
  • 摘要:饲料霉菌毒素污染严重威胁畜禽健康和肉蛋奶食品安全,降低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饲料资源短缺使中国在面对饲料霉菌毒素问题时没有办法弃之不用,因此霉菌毒素中毒对中国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比欧美国家更为严重.报告综述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实验室计成、马秋刚等团队在霉菌毒素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的研究经验,具体内容包括:我国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现状、霉菌毒素现有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霉菌毒素生物降解机理、霉菌毒素生物降解剂在动物生产中应用效果等。
  • 摘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类能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真菌毒素,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其中,以AFB1的毒性最强,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由于受气候因素和农户个体种植、贮藏方式的影响,我国主要粮油作物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以花生危害最为严重。目前我国还没有培育出高抗黄曲霉毒素的花生新品种,传统的一家一户的花生种植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通过栽培措施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也很难实现。因此通过储藏和加工过程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当前主要发展趋势。花生加工过程中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方法主要有:机械脱毒、生物脱毒、化学脱毒及物理吸附脱毒等方法,由于化学法和物理法对产品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蛋白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甚至破坏,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品质,同时易产生副产物和处理剂残留。且产品易被二次污染而对人畜造成危害,为解决这些问题,生物脱毒的方法应运而生。主要采用微生物或其所产酶来进行脱毒,生物脱毒处理方法条件相对温和,不会对产品品质造成破坏,甚至还能增加产品的营养价值。
  • 摘要:真菌毒素具有强毒、强致癌性,能污染多种食品和饲料,严重威胁人畜健康.本研究中,从谷粒和土壤中共获得了43细菌分离物,具有AFB1降解活性.基于AFB1降解效率,菌株L7被用于进一步研究,并被鉴定为沙氏芽胞杆菌(Bacillus shackletonii).接种NB培养基,37°C孵育72h,B.shackletonii L7对AFB1,AFB2以及AFM1的降解率分别为93.0%,85.3%以及91.0%。菌株L7发酵上清液能有效降解AFB1,而L7菌体细胞以及细胞内溶物对AFB1的降解率很低。研究发现,L7菌株发酵上清液在PH9.0,50°C,反应168h对AFB1的降解率达90.0%;同时发现,金属离子Mn2+、Mg2+、Cu2+可显著提高AFB1的降解率,而Li+、Zn2+可显著抑制AFB1的降解率。蛋白酶K和蛋白酶K加SDS处理后,发酵上清液对AFB1降解率显著降低。LC-QTOF/MS分析没有发现AFB1降解产物,说明AFB1代谢成与化学性质不同的降解产物,而且降解产物没有展现出遗传毒性。结果揭示了B.shackletonii L7对AFB1的降解是一种酶促反应过程,在工业应用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是首次报道沙氏芽胞杆菌菌株可降解黄曲霉毒素。
  • 摘要:苹果经常被棒曲霉素污染,其清洗后的水中也含有较多的棒曲霉素.本文利用紫外辐照技术来降解清洗水中的棒曲霉素,探讨了紫外波长、辐照时间、照射强度、棒曲霉素浓度、溶液pH、溶液深度、水的纯净度以及是否搅拌对棒曲霉素紫外降解的影响.结果显示:254nm的紫外灯能够有效快速地降解水中的棒曲霉毒素,而354nm的紫外灯对棒曲霉素几乎无作用;增加辐照时间(0-40min)能显著提高棒曲霉素的降解效果(P<0.01),其降解过程遵循一级动力学模式;辐照强度也强烈影响棒曲霉毒素的降解,棒曲霉素的减少遵循零级动力学模式;在设定的棒曲霉素初始浓度内(25-500μg/L)对其紫外降解几乎无影响(P>0.05);在酸性和碱性pH条件下,棒曲霉素相对不稳定,这有利于其紫外降解;在相同的紫外辐照条件下,增加溶液的深度会显著降低棒曲霉素的紫外降解效率(P<0.05),在充分的搅拌下能有效提高棒曲霉素的降解效果;水中的杂质及其pH明显棒曲霉素的降解效果,特别是杂质的存在显著降低棒曲霉素的降解率。该研究结果可为果汁加工业清洗水中棒曲霉毒素紫外脱毒设备的研制及其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研究了不同初始浓度、酸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对辉光放电等离子体(GDP)降解水体中T-2毒素和棒曲霉素(Pat)的影响,并拟合出不同条件下降解动力学曲线;以人为添加一定浓度的Pat为材料,研究了降解电压、处理时间和初始浓度对富士苹果汁Pat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DP是一种有效的降解技术方法,能够高效、彻底地降解水体中的T-2毒素和Pat。毒素的初始浓度越大,降解率越大。不同酸度对毒素的降解效果起重要作用,弱酸弱碱基质都可能会影响GDP产生的·OH。催化剂Fe2+和H2O2都具有催化作用;GDP能够彻底降解苹果汁中的Pat,降解效果显著(p<0.05),在5min内降解率达到96.63%;GDP处理对富士和红香蕉苹果汁的主要理化指标的整体影响不大,但对总酚、类黄酮和黄酮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处理时间0~10min范围内,两种品种苹果汁中的可溶性固形物(TSS)、总酸度、pH、粘度、电导率、A660和A420无显著变化,类黄酮和黄酮醇的含量变化不明显。
  • 摘要:花生在种植、储藏和加工中易受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侵染,导致霉变并产生黄曲霉毒素,严重威胁食品安全.花生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时有发生,给中国花生加工和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围绕“花生黄曲霉毒素防控”这一国家重大需求,本研究分析花生种植至储藏期花生和土壤真菌菌相,测定花生AFB1含量,解析花生受黄曲霉侵染及AFB1污染的规律,揭示AFB1污染的源头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花生水活度和温度对花生上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影响,并解析其调控AFB1产生的分子机制。为科学制定花生储藏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花生制品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体健康。
  • 摘要:呕吐毒素,又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是一种由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刀菌复合群产生的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目前,呕吐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法(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其中ELISA法虽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但是不适合现场检测;GICA法虽然适合现场检测,但灵敏度低,不能准确定量。HPLC法为国标推荐方法,前处理需免疫亲和柱净化,成本高、时间长。针对粮食收购、储运及加工等环节,需要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荧光定量免疫层析以镧系元素铕为荧光标记物,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在医学床边检验(POCT)应用广泛。依据免疫竞争抑制法构建了DON荧光微球时间分辨免疫层析检测系统(TRFIA)。
  • 摘要: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直接影响饲料安全、畜产品安全,最终威胁人类健康,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于霉菌毒素本身化学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吸附剂产品的多样性,世界各国对饲料脱霉剂类产品的有效性评价方法还没有达成共识,针对此类产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还不完善,而脱霉剂产品在饲料养殖市场上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因此造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竞争无序,行业急需规范!本课题首先对世界主要国家关于饲料霉菌毒素脱毒剂的管理法规和检测方法进行调研,搜集整理了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此类产品的相关政策;然后对国内饲料脱霉剂市场和脱霉剂产品进行调查分析;又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了国内外饲料霉菌毒素脱霉剂产品有效性评价方法,对试验方法学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实验室吸附率检测方法;为了验证脱霉剂产品动物试验效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脱霉剂产品,分别对试验动物(肉鸭、仔猪)进行攻毒性脱霉吸附试验,观察实验动物血液生化指标和生长性能的变化。本研究还针对脱霉剂产品对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进行了吸附率试验;另外,对脱霉剂产品本身的卫生指标-重金属含量也进行了全面检测。
  • 摘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由真菌寄生曲霉和黄曲霉菌等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毒性最强,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IA类致癌物.本研究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稻米、玉米和花生粕为研究材料,研究挤压加工条件下AFB1的降解率,探讨AFB1降解的可能机理以及降解产物的化学结构、降解路径,初步评估了AFB1的热降解产物的毒性效应.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机筒温度和物料水分是影响AFB1的降解率的最主要因素,糙米粉中AFB1的最佳降解工艺条件为机筒温度180℃,物料水分25%,螺杆转速172r/min,喂料速度45g/min;玉米粉中AFB1的最佳降解工艺条件为机筒温度163℃,物料水分25%,螺杆转速145r/min,喂料速度48g/min;花生粕中AFB1的最佳降解工艺条件为机筒温度150℃,物料水分40%,喂料速度17g/min,螺杆转速152r/min。2)热条件下AFB1降解主要产生2种产物,其分子式分别为C17H14O7和C18H16O7。3)分析热解产物的结构组成,AFB1的呋喃环双键被加成,不饱和度降低,与同浓度AFB1相比,热降解产物的毒性降低。本研究为建立粮食产品中AFB1的挤压降解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 摘要:全球每年的粮食总产量约为25亿吨,有近25%的农作物被霉菌污染,中国每年也约有3100万吨的粮食受到污染.禾谷镰刀菌是自然环境中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在生长过程中侵染农作物并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称呕吐毒素(vomitoxin),是由镰刀菌属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欧盟分类标准将其归为三级致癌物。它对粮谷类的污染非常普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DON定义为“最危险的自然发生食品污染物”。呕吐毒素的性质非常稳定,耐热、耐压,在弱酸中部不分解,一般的方法很难破坏其化学结构。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到橙黄色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的含氯消毒剂中唯一的高效消毒灭菌剂,它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分枝杆菌和病毒等。以其强氧化性安全有效的与毒素反应,从而破坏其结构。二氧化氯是食品中可添加的含氯消毒剂,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推广。本文是基于二氧化氯降解呕吐毒素以及对禾谷镰刀菌产毒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通过二氧化氯超强的氧化能力降解呕吐毒素及其产生菌的。
  • 摘要:新版本真菌毒素国家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是在整合原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依据现已成熟、国际通用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结合中国对真菌毒素限量的限定法规和要求,历时近三年的工作修订而成的.针对我国真菌毒素污染较为严重的黄曲霉毒素类、呕吐类毒素、伏马毒素和展青霉毒素等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系列检测方法标准(筛选法与确认法),扩大了标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了方法的实用性。各标准检测方法的检出限与定量限均可满足我国对各类样品中的真菌毒素限量要求,为我国真菌毒素检测方法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迈进了一大步。
  • 摘要:稻曲病是世界性水稻穗部真菌病害,近年发生和危害日益严重,已经上升为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稻曲球作为稻曲病的主要病症,产生的真菌毒素直接影响水稻的食用安全,稻曲球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含有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类真菌毒素,是一类萘并吡喃酮二聚体,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将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成功用于稻曲球中7个稻绿核菌素的分离与制备,其中分离与制备稻绿核菌素A和G的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6.5:3.5:5.0:5.0(v/v)、分离与制备稻绿核菌素B、H和I的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4.0:5.0:5.0:6.0(v/v)、分离与制备稻绿核菌素C和J的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0:5.0:4.0:6.7(v/v)。通过采用不同的溶剂系统,可以从总量为62mg的样品中,制备出稻绿核菌素A6.2mg、G5.1mg、B3.9mg、H1.2mg、I5.7mg、C3.5mg和J6.1mg,纯度可达到81-92%。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稻绿核菌素表现出分离度好、回收率高等优点,该方法为从稻曲球或稻曲病菌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制备稻绿核菌素提供了依据。
  • 摘要:玉米赤霉烯酮(ZEN)是镰刀菌属的成员污染了玉米和小谷粒粮谷类农产品及相关制品后产生的非类固醇类、具有强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ZEN主要污染农作物,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及收获后的加工、贮存、运输等各个环节均可产生,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动物及人类的健康,给农业、养殖业等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选择抗体灵敏度及亲和力相对较好的4A3-F9株抗体组装ZEN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制备的ZEN检测试纸可以定性和定量的用于玉米、谷物及饲料中的ZEN污染的检测。裸眼观察,该试纸的检测灵敏度为20μg/kg,借助试纸灰度扫描仪可以实现ZEN的定量检测,扫描不同ZEN浓度的试纸检测线灰度值绘制标准曲线,计算试纸检测ZEN的IC50为3.4ng/mL,检测样品的最低检测限为0.84μg/kg,玉米样品中添加回收率为91.30%-97.07%,与玉米赤霉烯酮交叉反应率为53.121%,与α/β-玉米赤霉醇及α/β-玉米赤霉烯醇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4%。经HPLC法确证该试纸可以用于天然玉米样品中ZEN污染物的检测。
  • 摘要:交链孢霉(Alternaria)是具有腐生和寄生作用的植物致病性菌,可污染田间作物,既可导致水果、蔬菜、谷物腐烂,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产生对人畜具有毒性作用的交链孢毒素(Alternaria toxins).因此,新鲜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谷物及其制品被交链孢毒素污染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选择最常污染食品的交链孢酚(alternariol,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ethyl ether,AME)、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及腾毒素(tentoxin,TEN)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四种毒素在小麦及其制品、柑橘和番茄及其制品中的污染状况进行研究。
  • 摘要: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是全球食品和饲料中污染率和污染水平最高的真菌毒素.自然界中,往往DON原型与其衍生型(3ADON,15ADON)、隐蔽型(D3G)等共存.本报告首先建立DON类真菌毒素的LC-MS/MS多组分定量分析、快速免疫分析以及标准品制备等基础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粮食及其制品、畜禽产品、人生物样本(血、尿等)样品中DON类真菌毒素污染情况进行风险筛查;进而通过点评估、模型评估及风险概述、排序等方法,结合上海城市人口膳食调查与多年例行监测数据,针对粮食(小麦、玉米)及其制品(面粉)中DON原型及其乙酰化衍生型(3ADON、15ADON)进行了专属性风险评估;同时,后期将通过高特异性生物标准物进行风险评估。
  • 摘要:通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自组装技术,溶胶技术,磁纳米颗粒共组装技术,制备了各种功能的三维多孔光编码光子晶体微球,以该光编码微球为载体,以竞争免疫、化学发光、适配体技术等为原理,建立了新一代液相生物芯片高通量、快速、低成本检测谷物中多元真菌毒素.该技术可以集样品中真菌毒素富集、净化和检测于一体,该技术最低检测限达到pg/g水平,每个样品用量仅仅2uL,检测时间小于30min.
  • 摘要:针对近年来花生机械化收获的快速推进,短期内易堆积大量鲜果,农村原有的晾晒设施已不能满足急剧膨胀的干燥需求,尤其南方小规模分散种植区,收获季节天气复杂多变,收获后的花生荚果常因不能及时干燥而滋生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为此,对市场上现有的可能使用于花生烘干的机型进行了筛选分析,依据花生的物料特性和流动特性选择固定床通风干燥作为花生荚果的最优干燥方式,对筛选机型进行了试验分析,根据试验过程出现的问题,最固定床通风结构进行了改进研究,采用左右换向通风技术、分风匀风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通过3轮样机的试制改进,完成了花生换向通风干燥机的研发,研发的烘干设备可有效抑制黄曲霉毒素的滋生,同时可将烘干作业成本控制在0.1-0.3元/kg。
  • 摘要:本研究发现麝香草酚作为一种植物源杀菌剂可以诱导黄曲霉孢子凋亡从而导致其裂解死亡.黄曲霉孢子经麝香草酚处理后,大部分孢子会发生凋亡现象.在前期凋亡过程中麝香草酚引起孢子内钾离子(K+)浓度升高,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引起线粒体损伤以及相关凋亡因子的释放.在后期的死亡过程中孢子经麝香草酚处理还会产生一氧化氮(NO),并且NO的产生与ROS的积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NO作为一种死亡信号在孢子裂解死亡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麝香草酚是通过胞内钾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引起孢子凋亡最终导致其裂解死亡。
  • 摘要:黄曲霉菌可分为产毒黄曲霉与不产毒黄曲霉,不产毒黄曲霉可通过种内的竞争作用来抑制产毒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从而作为黄曲霉毒素生物防控的有效策略.本文选取3株经PCR鉴定含有黄曲霉毒素及圆弧偶氮酸合成基因簇10多个基因缺失的不产毒黄曲霉菌株GZ15、XZ26、JZ2作为生防菌株,施用在广东湛江、江西宜春及湖北黄冈3块受黄曲霉污染严重(>200cfu/g土壤)的花生田中.实验结果表明,不产毒黄曲霉的菌落数在施用15~30天左右达到峰值(>10000cfu/g土壤),并且能够有效竞争替换掉土壤中原有的产毒黄曲霉,使其比例降低至5%左右;花生收获及储藏过程中毒素检测结果显示,施用不产毒黄曲霉后花生毒素含量仅为未施菌组的1/10左右,表明施用不产毒黄曲霉后能够有效抑制花生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花生产量、发芽率、酸价、过氧化值等分析结果表明3kg/亩的施用剂量不会对花生的产量及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 摘要:毒素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馒头加工的3个过程,即和面、发酵、蒸制过程中均比较稳定,毒素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这说明该毒素在食品加工过程具有较强稳定性.与DON相伴而生的乙酰基衍生物3-ADON与15-ADON在馒头加工过程中均会部分地脱掉乙酰基而转化成毒素DON,转化率分别为47.2%-76.9%(3-ADON)、52.4%-91.6%(15-ADON),从而使馒头加工过程毒素DON的含量显著增加,而蒸制过程的热加工方式却不能使DON发生降解,因而增加毒素对人类的潜在危害。鉴于目前我国仅对毒素DON设定了最大限量标准,而缺乏对其衍生物的安全监管。因而应设定更为严格的限量标准以确保居民的饮食安全。
  • 摘要: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污染粮食、食品和饲料等,尤其谷物在储藏过程中受OTA污染最为普遍.OTA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危害人和动物健康,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植物精油具有广泛的抗真菌活性,能够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长及真菌毒素的产生。植物精油来源天然、挥发性高、无毒性残留,作为真菌生长和真菌毒素形成的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选择天然肉桂醛、肉桂油、合成肉桂醛、山苍子油、柠檬醛、丁香酚、薄荷油、桉叶油、茴香油和樟脑油等十种植物精油,采用熏蒸和直接接触两种方法研究其对赭曲霉生长的抑制效果,并确定最低抑菌浓度,筛选出抑制效果最佳的3种植物精油研究其对麦角甾醇和赭曲霉毒素产生的抑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植物精油对赭曲霉菌丝形态的影响,并探讨赭曲霉对肉桂醛的生物转化。
  • 摘要:红曲生产过程一直受到桔霉素的困扰,也尝试过传统的突变和代谢工程的方法来消除桔霉素的影响.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突变体的设计,得到不产桔霉素的突变株,突变mu2411可以保持色价.构建了双元载体系统成功地不表达聚酮合酶基因。由此得到不产桔霉素的突变体。建立了红曲霉遗传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高效性,为我们提供了操作和提高工业红曲菌株的方法。
  • 摘要: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Pers.)Fr.作为一种长白山地区食药兼用的真菌,食用不当会引起光敏活性中毒反应.在夏、秋季节常见于蒙古栎的倒木及树桩上.近年来国内外对胶陀螺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表明,现已从胶陀螺中分离得到了苯并[j]荧蒽类、azaphilone类、醌类、甾类、萜类、苯丙素类等50多种化合物;在药理活性方面,胶陀螺具有抑菌、抗癌、光敏、抗疟疾、抗氧化、止痒、杀虫、抗血瘀等活性,而其中胶陀螺的光敏活性作为其特有的作用一直被关注.吉林农业大学教育部创新团队课题组历尽18年的研究在发现光敏毒性提取物的基础上采用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发现和明确了光敏毒性组分及光敏活性成分,为长期困扰长白山地区独特的“蘑菇能把嘴咧歪”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解释。
  • 摘要:粮食被霉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毒素污染后,其品质和营养会造成下降.人类和动物取食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粮食、食品或者饲料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镰刀菌在大田和采后都会侵染作物及其果实,本实验旨在研究镰刀菌及其毒素对储量害虫的影响.不同镰刀菌小种侵染的小麦颗粒对黄粉虫老龄幼虫的取食行为、体重变化及幼虫的存活率有显著的影响。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和梨孢镰刀菌(F.poae)两个小种侵染的小麦颗粒对黄粉虫的取食有明显吸引作用;然而对于大刀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或白僵菌(B.bassiana)侵染的小麦颗粒,黄粉虫有明显的拒食行为,且在取食后幼虫的死亡率明显增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对被侵染小麦颗粒和死亡的昆虫进行毒素的检测,在被侵染小麦中检测到的毒素在昆虫体内也能检测到,更进一步的数据表明被侵染小麦颗粒中毒素总量多的小种,幼虫的存活率低。黄粉虫成虫取食被测试镰刀菌不同小种菌丝和孢子后,活体成虫体内真菌DNA和毒素在没有持续的上升或下降。活的黄粉虫成虫体内真菌的DNA在第5天时较第1天有明显的降低,但在第10天并没有继续降低反而有所上升,说明真菌孢子或菌丝可能在昆虫体内繁殖。相对于白僵菌毒素在第5天较第1天有明显的上升,而镰刀菌毒素并没有明显的上升,说明昆虫的基质不适合镰刀菌产生毒素或昆虫体内的微生物或酶能够降解毒素的产生。
  • 摘要: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一种非放射性的免疫标记分析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强、可实现批量检测以及常以试剂盒的形式出现且易商品化等优点,该方法已成为应用最广泛和发展最成熟的生物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提出通过引入新型的信号传导系统(包括荧光信号、等离子共振信号和动态光散射信号等)来替代传统的化学显色信号来提高ELISA检测灵敏度。
  • 摘要:本文在模拟人体血液pH7.4的条件下,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谱及其分子对接等方法研究了强致癌真菌毒素AFG1(Aflatoxin G1,AFG1)与(Human serum albumin,HSA)HSA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表明,AFG1能对HSA(Human serum albumin,HSA)产生极强的荧光淬灭,且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得出二者结合反应的K值常数数量级为104,结合位点数为1。基于F.rster’s能量转移,二者反应距离为3.26nm。3D荧光结果显示,二者的结合反应使得HSA生色团氨基酸残基疏水性增加,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圆二色谱结果表明,加入AFG1使得HSA的α-螺旋含量增加。通过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FG1结合在HSA的IB疏水腔中,二者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和氢键。
  • 摘要:玉米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品种之一,是重要的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在生长、运输和储藏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其中危害较大的有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和呕吐毒素,因此亟需有效的消减技术与装备.研究首先基于重度霉变玉米籽粒比重、摩擦系数与正常籽粒存在差异,通过调整比重清理机参数,实现霉变粒与正常籽粒分离,极大的减少了后续处理量和损耗。然后通过调整粮食输送途径,并借助一定强度的毛刷,使玉米在连续流动翻滚过程中,与毛刷连续充分接触,达到全方位刷光剥离、清理玉米表面真菌毒素。最后将真菌毒素仍超标的玉米通过旋转搅拌与臭氧偶联方式,研发出以在线方式臭氧消减真菌毒素的系统技术体系和工业应用的成套工程装备,克服粮库粮食堆垛臭氧无法有效快速渗透均匀的难题,实现了真菌毒素污染的玉米经在线脱毒装置脱毒后,毒素含量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 摘要:黄曲霉毒素(AFT)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1993年已被IARC划分为一级致癌物.如何控制黄曲霉毒素成为全球农产品质量和食物安全中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已报道的降解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其中化学法有成本低、降解效率高、周期短等特点,本文主要概述氨气熏蒸法,臭氧去毒法,二氧化氯脱毒法等化学法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主要进展。
  •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曲霉毒素是广泛污染农产品的一类强致癌、剧毒性真菌毒素,包括B族、G族和M族,其中黄曲霉毒素B1最普遍且毒性最强,为氰化钾的10倍.花生、玉米、稻米、牛奶、食用油等产品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因缺少简便易行高灵敏检测技术而难以发现,国内外发生过多起人畜群体中毒死亡事件,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与生命安全,制约农业产业发展与国际贸易。针对这一突出问题,作者研究建立了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通过研究,提出了黄曲霉毒素免疫活性位点决定抗体亲和力的靶向诱导效应学术观点。探明了黄曲霉毒素分子免疫活性位点苯基与呋喃环氧基,发现了活性位点对抗体亲和力的靶向诱导效应,构建了靶向诱导效应从免疫动物传递到体外杂交瘤的高效通路。
  • 摘要:真菌毒素是一种能够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用农产品及不同饲料样品中的有毒物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给人和动物的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真菌毒素的筛查、代谢规律及危害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而标准品的获得和检测技术的快速灵敏准确则是从事这些研究的支持和保障。主要从真菌毒素的检测手段及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汇报。在检测技术方面,研究建立了食用菌、食用农产品(玉米、小麦)及不同饲料样品(预混料、配合料和浓缩料)中30种左右真菌毒素同时检测的LC-MS/MS技术,方法的线性、回收率、灵敏度和精密度均满足要求,经过同行实验室比对,并参与FAPAS及国际实验室认证,应用到实际样品的检测中。同时,针对目前LC-MS/MS检测技术容易受复杂基质干扰,而商品化的固相萃取柱价格昂贵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壁碳纳米管等新型纳米材料对多种真菌毒素进行有效净化的手段;在标准物质制备方面,研究建立了无紫外吸收的伏马毒素B1、B2和B3及有紫外吸收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重要真菌毒素的标准品制备技术,制备获得的毒素标准纯度高于98%,同时研究建立了伏马毒素B1的玉米基体标准物质,均匀度满足JJG1006-1994《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要求。
  • 摘要: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纯绿青霉(Penicillium berrucosum)、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和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等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严重的胚胎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严重危害食品、饲料安全和人体健康.本文以核壳型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作为发光标记物,结合适配体特异性识别技术,构建了基于核壳型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和氧化石墨烯发光共振能量转移赭曲霉毒素A适配体传感器。核壳型上转换纳米材料修饰适配体之后作为能量供体,当能量供体探针先与赭曲霉毒素A进行孵育,适配体优先与赭曲霉毒素A结合,加入氧化石墨烯之后,与赭曲霉毒素A结合的能量供体探针不会被氧化石墨烯吸附到表面,部分发光得以保留,从而实现对赭曲霉毒素A的定量检测,方法可用于啤酒样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为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提供方法参考。
  • 摘要:本文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纯绿青霉(Penicillium berrucosum)、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和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等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严重的胚胎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严重危害食品、饲料安全和人体健康.本文以近红外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作为发光标记物,结合磁分离技术和适配体特异性识别技术,构建了基于近红外上转换发光标记和磁分离的赭曲霉毒素A适配体传感器。将近红外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和磁性纳米材料分别修饰OTA适配体和互补链,基于杂交反应使两种材料形成纳米复合物。当该复合物体系中加入OTA后,由于适配体与OTA的特异性识别结合,适配体优先结合靶标,导致适配体与互补链的解离,造成两种纳米材料的分离,通过外加磁场作用,收集得到的纳米复合物中上转换纳米材料减少,此时的发光信号就会相应的减弱,根据加入靶标浓度与发光信号强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OTA的定量检测,可用于啤酒样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为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提供方法参考。
  • 摘要:目前约有400余种真菌毒素已经确认了化学结构,在目前已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有些毒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多种真菌毒素同时净化分析可以大大节省分析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样品的前处理提取和净化方法则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毒素的极性不同,优化了多种真菌毒素共同提取的方法,采用多合一真菌毒素免疫亲和柱同时净化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及其衍生物,赭曲霉毒素A,T-2毒素及伏马毒素(FB1、FB2、FB3),共计13种毒素。
  • 摘要:玉米穗腐病,属世界性病害,可由多种镰孢菌和其它真菌引起.镰孢菌引起的玉米穗腐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也会因病菌产生的多种毒素,对人畜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开展玉米穗腐致病镰孢菌毒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重庆市及相邻的四川省32个区县98个乡镇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经组织分离和单孢纯化共获得47株拟轮枝镰孢及19株禾谷镰孢复合种,采用PCR反应检测菌株关键产毒基因FUM1及Tri13基因表达,基于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各菌株分离物产FB1、FB2及FB3毒素能力。
  • 摘要:根据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的荧光特性,研究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β-CDs)、金属盐(Hg2+)与AFM1形成的三元超分子体系及对AFM1荧光增强作用,并探索了超分子包合物形成的机理.甲基-β-环糊精(M-β-CD)-Hg2+-AFM1三元体系中,当溶剂组成为20%甲醇水、汞离子、甲基-β-CD与AFM1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6.6×104:1、5.8×105:1时,荧光增强倍数可达到4.5倍。光谱法、热力学方法表明AFM1能进入M-β-CD空腔,从而减少荧光淬灭,增强了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利用Benesi-Hildebrand双倒数法和Van’t Hoff热力学方程研究了超分子体系的包合常数与热力学常数,初步探讨了超分子反应机理。该荧光增敏技术在0.01~2.0μg/L AFM1范围内检测分析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2,检出限约为0.003μg/L。这种衍生方法具有灵敏、简单、高效、经济等优点,乳品中除铁以外的大多数强化对测定无干扰作用可应用于奶制品中AFM1的快速检测。
  • 摘要:黄曲霉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常存在于土壤及其他物质中.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特曲霉等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毒性,且性质稳定,一经污染便很难去除,是极其棘手的食品安全问题.黄曲霉的生物防治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尽管已经筛选到很多抗黄曲霉的化合物,但是真正能够投入生产实践应用的却很少。据研究表明,抗菌脂肽iturin家族中的Bacillomycin D是一种从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结构且对黄曲霉具有拮抗活性的物质,且其抑制黄曲霉的抑菌机理已被研究清楚。抗菌脂肽最早在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中发现的,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除了枯草芽孢杆菌外,淀粉液化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类芽孢杆菌等都能产生不同或相同的、一种或多种的抗菌脂肽,但巨大芽孢杆菌产抗菌脂肽的研究未见报道。
  • 摘要:在粮食常规储藏的条件下,真菌的活动与产毒通常首先在粮堆中的某一部位开始发生,然后迅速向周边扩展,直至造成大规模的真菌毒素污染.要防止真菌毒素的危害,早期发现储粮中真菌产生毒素的趋势并进行及时的干预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本课题组在实验室研究真菌生长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和二氧化碳气体在粮堆中扩散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粮堆定点检测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变化的方法,对大型粮仓粮堆中发生的真菌生长活动部位进行空间定位,然后对真菌产毒可疑部位进行粮食取样,利用对粮食样品的酶学特性变化快速检测,甄别粮食中是否有真菌的生长和产毒代谢活动,从而早期预测储粮中真菌毒素污染的风险。
  • 摘要: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天然污染物,不仅使食物的营养价值降低,而且导致动物生长、繁殖性能下降,破坏机体免疫系统诱使疾病.然而,人和动物遭受真菌毒素的侵害并非单一的而是混合的,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这两种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为了满足对真菌毒素快速、实时、灵敏的毒性评价需求,本课题选取BEL7402、HEK293细胞对DON和ZEN的联合毒性进行评价.
  • 摘要:赭曲霉毒素A(OTA)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级为ⅡB类致癌物,并且具有肾毒性、肝毒性等毒理效应.对于其致毒机制,需要从器官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到分子和表观遗传水平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进而逐层揭开面纱.在OTA的分子致毒机制中,我们重点研究了其表观遗传学机制。OTA可以影响大鼠肾脏中甲基转移酶的表达,进而引起基因组整体甲基化的降低,改变特定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量。其中细胞粘附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导致了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非编码RNA方面,miR-122通过CCNG1/p53和Bcl-w/caspase-3信号通路,在OTA诱导的肝细胞凋亡中充当了调控因子的角色。
  • 摘要:本文基于GC-TOF细胞代谢组学研究真菌毒素DON和ZEN在免疫细胞Ana-1中的联合毒性效应.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包括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发现真菌毒素DON和ZEN在免疫细胞Ana-1中存在明显协同效应.以1ppm DON和8ppm的ZEN联合作用免疫细胞Ana-1,提取细胞胞内胞外代谢物,采用GC-TOF检测并鉴定代谢物,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挖掘DON和ZEN联合作用时协同效应下的细胞代谢组的变化差异。通过生物系统分析,发现联合效应作用下,细胞磷酸戊糖代谢严重受损,且棕榈酸代谢作为一个新的通路受到干预,但是联合效应下ZEN的雌激素效应受到抑制。
  • 摘要:真菌毒素污染范围很广,涉及到粮食、饲料、食品、中药材等多种样本.在这些样本的检测中,现场检测都是真菌毒素检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真菌毒素现场检测的技术手段的选择,应该遵循快速、简洁、廉价、高效、稳定以及安全的核心选择原则.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现场快速检测手段.ELISA方法以及传感器技术也在某些领域应用于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无论选择哪种检测手段,都需要了解该技术手段的优缺点,尤其是误差范围.检测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是常见的评估一个技术手段是否适用的有效指标.
  • 摘要: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致病性、致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大多数真菌毒素的毒性剧烈,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作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在粮食生产、贮存、加工以及流通环节中都有可能造成真菌毒素的污染,特别是同一种产品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的情况,对真菌毒素的检测造成很大的困扰.在针对真菌毒素的检测中免疫学检测方法是一种方便快捷而又准确的实用方法。在我们团队的研发工作中,经过免疫原的合成,小鼠免疫以及脾脏融合,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的针对真菌毒素的高灵敏单克隆抗体,检测对象包括玉米赤霉烯酮类,T-2毒素类,杂色曲霉素,黄曲霉毒素类,伏马毒素类,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类,赭曲霉毒素类,桔霉素等真菌毒素。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相应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试剂盒以及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特别是针对多种真菌毒素同时污染的情况,为此建立了多重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可以同时检测五大类,20种真菌毒素。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本团队仍在继续从事真菌毒素超灵敏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工作,现今主要研究目标集中在展青霉素,交链孢菌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上。
  • 摘要: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食品中广泛存在的真菌毒素,在谷物及谷物制品、果蔬、肉类、蛋类、乳类、干制品、豆类、油菜籽、芝麻籽、坚果、香辛料、葡萄酒、甚至婴儿配方粉等食品中均存在.且理化性质非常稳定,不易降解,对肾脏具有严重危害。文章对OTA的肾脏毒性、毒性机理及毒性拮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的研究认为OTA肾脏毒性机制主要包括:诱导氧化应激、干扰转录调控、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代谢酶活性和干扰细胞信号(Ca2+内稳态信号、MAPK信号、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毒性相互作用网络。目前报道一些食物或者食物成分都对OTA的肾脏毒性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如番茄红素、儿茶素、α-生育酚和白藜芦醇等。除此之外,一些药品也对OTA的肾脏毒性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 摘要: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发生在水稻穗部的真菌病害,该病不仅造成空秕率明显上升,结实率严重下降,形成稻曲球污染水稻而降低稻谷的产量和品质,更为严重的是产生对人畜有害的毒素.其病原为稻绿核菌,有性态学名为Villosiclava virens Tanaka and Tanaka,无性态学名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Takahashi.稻曲病菌中主要存在两类毒素: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和稻曲菌素(Ustiloxins),其中,稻绿核菌素属于二萘并-γ-吡喃酮类化合物,具有致畸、细胞毒和诱导线粒体肿胀等毒性,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已从稻曲球中报道了10个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 A-J),其它微量、结构新颖的稻绿核菌素仍有待发掘。此外,尚未见稻曲病菌培养物中化学成分的报道。本研究对稻曲球和稻曲病菌发酵物中稻绿核菌素进行了系统分离、结构鉴定和活性研究,对稻绿核菌素的抗细菌活性和植物毒活性进行了系统的评价。
  • 摘要:T-2毒素(T-2toxin)是由镰孢菌(Fusarium spp.)产生的A-型单端孢霉烯族倍半萜烯化合物的代表,是毒性最强的一种毒素,该毒素性质稳定,有很强的耐热性和耐紫外线性.对虾饲料和养殖环境易受镰刀菌的污染而产生T-2毒素,对虾长期食用受污染的饲料可造成对虾营养、品质和安全的危害.了解对虾中T-2毒素污染源情况,探明T-2毒素对对虾的危害、控制措施,建立T-2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毒性作用机理和有效控制对虾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镰刀菌酸(Fusaric acid)是主要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产生的一种寄主非专化性的致萎毒素,能使寄主植物产生大多数枯萎病的典型症状,引起植物的萎蔫.进行快速、精确的生物测定是镰刀菌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采用3种生物测定方法,对镰刀菌酸进行生物活性研究,以期开发可靠的镰刀菌酸生物活性检测技术,为镰刀菌酸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植物枯萎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
  • 摘要:稻曲病菌又称为稻绿核菌(Villosiclava virens),为稻曲病的病原.稻曲病菌侵染水稻在穗部形成墨绿色或黑色的稻曲球,形成稻曲病的典型症状,该病害在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均有报道.稻曲病不但影响水稻的产量,还影响稻米的品质,同时稻曲病菌的部分代谢产物还对人畜产生一定的毒性.目前已明确结构的稻曲病菌代谢产物主要分为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和稻曲菌素(Ustiloxins)两大类。本实验室前期从稻曲病菌UV-2发酵培养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3个稻绿核菌素类化合物。为了系统探究稻曲病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本研究在研究组前期基础上对稻曲病菌UV-8b的大米发酵培养物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并结合已知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共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5个。
  •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寄生曲霉、黄曲霉菌和特曲霉等菌株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和其它真菌、霉菌毒素相比,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最强的一种,且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在众多的黄曲霉毒素的种类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为最强.目前处理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物理法包括辐照法和吸附法,但会对营养物质产生影响;化学法多是采用化学试剂处理法,但这种方法会将固有的香味去除,从而影响品质;生物学方法是利用酶作用的专一性,但该方法在毒理学方面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等离子体具有活性的气氛、各向异性能量分布、大量激发态的带电粒子和高能流的密度等特点受到关注。研究的低温等离子体,空间富集的离子、电子、激发态的原子、分子及自由基,与各种污染物进行反应,使污染物分子键断裂,形成低毒或是无毒的小分子物质。黄曲霉毒素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根据二级质谱分析,产物表现为毒素呋喃环双键的加成反应和香豆素内酯开环反应。主要降解产物与AFB1对比,发现毒素活性位点已经被破坏,推测毒素的毒性降低或消失。通过毒理学研究证实黄曲霉毒素降解后的产物毒性显著降低。等离子体降解AFB1产物安全性的研究,为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摘要:本文系统解析了赤霉病菌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上多个关键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筛选鉴定到调控麦角甾醇合成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FgTeb,利用ChIP-Seq手段分离到FgTeb的靶标基因,明确了该转录调控因子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现FgTeb在病菌致病、抗逆中起关键作用,并解析其生物学机理。通过一系列缺失,分析了FgTeb各结构域的功能。利用Affinity-MS和Co-IP分离到FgTeb的一个互作蛋白TIP13,发现TIP13能够调控FgTeb与靶标基因CYP51启动子的结合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解析了麦角甾醇与DON毒素合成之间的互作关系,分析杀菌剂诱导DON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为杀菌剂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真菌毒素极易污染农产品、食品和饲料等,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且温度湿度差异大,同一种农产品易被多种真菌侵染,导致真菌毒素混合污染日益严重.人畜摄入受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的农产品食品,其生命健康受到真菌毒素毒物联合作用的严重威胁.现有真菌毒素检测技术主要针对同一种真菌毒素检测,无法满足真菌毒素混合污染检测需求。针对这一需求,本文研究建立真菌毒素混合污染高灵敏、高通量、多组分同步检测技术,为真菌毒素污染政府监管、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关键支撑。研究建立了农产品真菌毒素混合污染胶体金免疫层析同步检测技术,同步检测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的可视化检测限分别为0.25、0.5、1ng/mL,具有优异的特异性、稳定性、准确性、重现性,有效期达6个月以上,且检测结果与ELISA方法的高度一致,满足真菌毒素混合污染同步现场检测需求。
  • 摘要:基于磁珠的免疫亲和纯化方法(magnetic-bead-based immunoaffinity extraction,M-IAE)已经广泛应用于复杂食品及饲料样本中黄曲霉毒素B1的富集.然而,这种方法在应用上有其自身的缺陷,包括免疫亲和材料的富集能力差、重复使用性差等.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IAE方法富集玉米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B1。通过制备具有良好环境耐受性的纳米抗体(anti-AFB1Nbs)替代传统抗体,并且将前期合成的磁性聚丙烯羧酸分子刷(magnetic beadscarrying poly(acrylic acid)brushes,MB@PAA)作为“纳米抗体集装箱”以提高其载量,从而提高其富集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结果显示:MB@PAA对纳米抗体的负载量为623μg/mg,比相同尺寸的磁珠提高了19倍。同时,该MB@PAA@Nbs对黄曲霉毒素B1的饱和吸附量达到了0.23mg/g,比常规的MB@Nbs提高了35倍。此外,MB@PAA@Nbs在重复使用10次后仍然保持了80%以上的生物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的MB@PAA@Nbs复合微球对黄曲霉毒素B1展现了极高的富集能力,同时为其它分析物的富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摘要:果蔬在生长、采收、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过程,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特别是在贮藏期间,由病原菌侵染引起的果蔬采后腐烂较重,产生并积累各种真菌毒素.其中,污染果蔬及其制品的最主要真菌毒素包括链格孢霉毒素(Alternaria toxin),展青霉素(patulin,PAT),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OT)、黄曲霉霉素(aflatoxin,AFT)及镰刀菌毒素(fusariumtoxin).因此,建立了基于自制固相萃取柱的样品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果蔬及其制品(果汁、果酱、果干)中22种主要真菌毒素的方法。该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苹果、葡萄、番茄和杏等果蔬及其制品中痕量真菌毒素的测定。
  • 摘要:伏马菌素(Fumonisin,FB)主要是由串珠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类有毒且致癌的真菌毒素,包括FB1,FB2,FB3等11种,其中FB1是主要的也是毒性最强的组分,主要污染玉米、小麦、稻米等粮食作物及其制品.采食含有FB1的饲料和食品,可导致人及动物中毒,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FB1列为2B类致癌物质(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并对其在饲料及食品中含量做了限量(2mg/Kg)规定[4]。建立快速、便捷的伏马菌素检测方法是食品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利用EDC法制备FB1免疫原FB1-BSA,通过动物免疫和细胞融合,制备高亲和力,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抗FB1McAb。该FB1McAb与FB2,FB3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85%和72.4%,与其他真菌类及霉菌类毒素无交叉反应。利用Mey”s稳定法合成胶体金-McAb探针并制备免疫检测试纸条,该试纸条灵敏性高,特异性强,IC50为58.08ng/mL,LOD(最低检出量)为11.24ng/mL;与FB2,FB3的交叉反应率较高,可用于同时检测玉米样品中FB1,FB2,FB3的含量;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平均回收率为90.42%~93.00%,CVs(变异系数)为1.25%~3.73%。因此,我们成功制备出能同时检测玉米样品中FB1,FB2,FB3快速检测试纸条,为现场同时检测玉米样品中伏马菌素的含量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方法。
  • 摘要: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中国小麦产区高频率流行,尤其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以及黄淮南部,导致小麦中镰刀菌毒素严重污染,不仅影响小麦产业发展,而且危害畜牧养殖以及人类健康.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以及伏马菌素(FB)等镰刀菌毒素,可以引起动物消化、神经、免疫以及生殖系统异常,有的还具有致癌作用。本文对我国小麦中镰刀菌毒素的污染类型、严重程度、产毒镰刀菌种类及其化学型的分布及其趋势、毒素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研究提出了小麦镰刀菌毒素的管控措施,希望有助于提高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的认识,保障我国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 摘要: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食用和饲用农产品加工原料中普遍存在,并已成为威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农产品加工原料主产区受真菌污染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导致如乳制品黄曲霉毒素超标、广州高校生尿液中检出高含量黄曲霉毒素等恶性事件频发,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大削弱了中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实力.
  • 摘要: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制约中国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花生作为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很容易受到土壤中黄曲霉菌的侵染,研究表明土壤是花生黄曲霉菌的主要来源,花生荚果中的黄曲霉菌与土壤中的黄曲霉菌有直接联系,因此对不同生态区花生主产区(东南沿海、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花生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和产毒特征进行研究,揭示花生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规律,探讨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四个生态区黄曲霉菌的遗传多样性,掌握黄曲霉菌的遗传变异情况,揭示遗传变异与地理来源的关系,为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