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6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
2016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

2016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浙江湖州
  • 出版时间: 2016-08-05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6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影(pure ground-glass nodules pGGONs)的随访消失结节及早期肺腺癌(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及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CT表现为pGGONs24例随访消失结节及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4例早期肺腺癌(12例AIS、12例MIA)的临床资料,探讨二组之间是否有差异.结果:随访消失结节及早期肺腺癌在CT特征、是否有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特征及是否有临床症状不能预测结节是否消退.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后拔除胸管的时机及可行性.方法:对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90例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回顾分析,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200mL/24h时拔除胸管对照组少于100mL/24h时拔除胸管.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平均拔除时间有统计学差异,由于拔除时间长直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但在研究中,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中,复发性胸腔积液及气胸等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后胸腔积液<200mL/24h时拔除胸管是安全可行的,可缩短带管时间,减少住院时间及经济负担.
  • 摘要:难治性胸腔积液主要有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不明反复胸腔积液、凝固性血胸、癌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对于恶性胸腔积液,病情条件允许,诊断明确的直接行胸腔持续灌注热化疗术,诊断不明的,胸腔镜胸膜活检后行胸腔持续灌注热化疗术。不能明确诊断,而各种原因无法或拒绝行胸膜活检手术者,应反复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阴性,行“胸膜穿刺活检”。治疗凝固性血胸的关键是如何使纤维分隔溶解,促进胸液引流或吸收,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对于癌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可行胸腔引流,纤维分隔溶解,胸膜粘连固定。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围手术期使用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将32例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16例,手术前3天开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前、术后第8天检测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 结果: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优于PN组及术前(P<0.05);EN组病人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亦较PN组少(P<0.01,P<0.05).EN组患者无吻合口瘘发生,肺部感染1例,切口愈合不良者1例;PN组患者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围手术期EN比PN对食管癌营养状况的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摘要:目的:通过统计对比T1a、T1b、T2a下胸腔镜和开胸手术方式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相关资料,以探讨分析胸腔镜与开胸手术在肿瘤不同大小情况下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差异性. 方法:选取2014.9至2016.1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腔镜组(VATS组)和开胸组(OPEN),对比分析二组病例在T1a、T1b、T2a不同大小下淋巴结清扫个数、清扫N2淋巴结个数、清扫N2淋巴结组数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T2a:全组541例患者,其中VATS组186例,开胸组355例.术后纵隔淋巴结阳性92例,其中VATS组35例,OPEN组57例,两组淋巴结平均清扫个数分别为29.09±10.53、29.67±10.12P=0.599;平均N2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19.50±7.98、19.73±8.00P=0.784,平均N2淋巴结清扫组数分别为5.11±1.14、5.25±1.28P=0.264;T1b:全组409例患者,其中VATS组149例,开胸组260例.术后纵隔淋巴结阳性59例,其中VATS组28例,OPEN组31例,两组淋巴结平均清扫个数分别为28.58±10.96、27.43±9.39P=0.327;平均N2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19.32±8.42、16.38±7.00P<0.01,平均N2淋巴结清扫组数分别为5.10±1.16、5.36±1.19P=0.073;T1a:全组252例患者,其中VATS组104例,开胸组148例.术后纵隔淋巴结阳性27例,其中VATS组15例,OPEN组12例,两组淋巴结平均清扫个数分别为27.74±10.18、24.91±8.17P=0.032;平均N2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18.69±7.84、14.59±5.92P<0.01,平均N2淋巴结清扫组数分别为5.13±1.12、5.47±1.00P=0.031。 结论:对于T1以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VATS手术在纵隔淋巴结清扫方面不逊于甚至优于开胸手术,而对于T2a以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VATS手术方式也可以达到和开胸手术同样程度的纵隔淋巴结清扫.
  • 摘要:目的:探讨H-FABP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心肌损伤极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分别在术前1天、术中末端血管吻合毕时(0h)、2h、4h、24h、48h、72h、采取动脉血检测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l).共纳入研究患者40例.按术后临床情况分为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 结果:①对照组及心肌损伤组术前H—FABP、CK—MB、cTnI值无显著差异.对照组(34例)的H—FABP、CK—MB、cTnI在手术前后均没有明显变化.②在心肌损伤组中(6例),在手术后各时间点血清H-FABP值为较术前血清H—FABP显著升高(P<0.01).并在术后2小时开始升高并达到峰值;心肌损伤组中cTnI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并于术后4小时明显升高并达到峰值,高峰可持续24小时;血清CK—MB值于术后4小时明显升高(P<0.01),于术后24小时到达峰值. 结论:OPCABG术后监测H—FABP优于目前CK—MB、cTnI检查,能更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并能预示心肌损害的程度,H-FABP是极具前途的血清心脏标记物之一.
  • 摘要:大网膜疝入纵隔而不包括胃肠道的情况是少见的,而这些患者常常被误诊为纵隔脂肪瘤.在这里报道两例大网膜疝入纵隔而在初始被误诊为纵隔脂肪瘤的病例.他们都成功地接受了腹腔镜下膈疝修补术以治疗相关症状.当胸部磁共振或者CT显示脂肪肿块存在于纵隔时,同行们应该更加重视膈疝与纵隔脂肪瘤的鉴别.
  • 摘要:多原发性食管癌治疗对外科医生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总是会侵犯一大段食管,提高肿瘤切除术后食管重建的难度.对于这类患者,一些临床医生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如使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病灶,联合放化疗等措施.然而,目前并没有食道多原发癌的治疗方案的评判标准.在本文中首次报道使用同时使用ESD和食管癌切除术来分期治疗食道多原发癌的病例.病人手术成功,术后恢复可,随访中未发现术后并发症.
  • 摘要:文中病患是一位26岁无吸烟史的女性因急性左侧胸痛到当地医院就诊.体格检查提示左肺未闻及呼吸音,叩诊呈鼓音.胸片示左侧胸腔几乎未见肺纹理,伴纵隔右移及左肺压缩.因此首先怀疑张力性气胸.于是当地医院予以左侧胸腔闭式引流.然而,第二天胸片却提示左胸腔无肺纹理区域进一步增大,并且发现新出现的气液平面.随后患者转移到本院进一步治疗.行高分辨率胸部CT示左侧的巨大肺大疱,疱内外均可见气液平面,提示消失肺综合征.患者随后接受了胸腔镜下的肺大疱切除术,并且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 摘要:胸部多原发肿瘤,特别是食管、肺双原发癌少见,而又同时合并纵膈肿瘤,更是少之又少,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本院采用全腔镜微创手术方式对1例食管、肺、纵膈多原发肿瘤患者及一例食管、肺多原发肿瘤患者施行同期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患者恢复良好.
  • 摘要:肺隔离症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肺血管异常性疾病,发生率为0.15%-1.7%,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治疗,现大多数采用手术切除和介入栓塞的方式进行,手术切除为肺隔离症的金标准,但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时间长.介入治疗微创,多采用弹环圈进行栓塞,一般用于儿童,对于成人大的异常血管有采用amplaze或者plus封堵,但往往会出现封堵不全残余分流等现象,并且部分病人会残留主动脉血管盲端进而形成血管憩室,需要进一步治疗.TEVAR技术随着主动脉介入的发展,已经很成熟,有文献介绍使用主动脉腔内支架技术来治疗隔离肺术后残余憩室的报道,但尚无文献报道使用TEVAR技术来治疗隔离成人肺异常粗大血管的报道. 本组病例中均为成年病人,19-25岁,均有咯血症状数年,通过CTA发现肺隔离症,两例病人采用传统介入amplaze动脉导管封堵伞进行封堵,一例病人采用TEVAR技术进行治疗,随访一年均获得良好疗效,两例动脉导管封堵伞封堵患者术后还有少量残余分离,但无咯血等症状,一例采用TEVAR技术进行封堵患者,封堵满意,术后无残余分流,术后早期患者均出现肺部炎症改变及发热等症状,经抗生素治疗1周后好转,2周后复查CT提示肺部炎症明显消失。术后一年复查MRI未发现有血管憩室形成,肺部也无并发症发生。 手术切除对于肺隔离症来说是治疗的金标准,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肺隔离症也成为可能,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手术治疗需要切除肺叶组织,并且手术操作对于患者也是一种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介入治疗肺隔离症在近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部分临床试验也获得了良好的远期疗效,但方法上均采取弹簧栓或封堵伞进行。本病例首次采用TEVAR技术来治疗肺隔离症,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该治疗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佳,长期效果还需要临床随访观察。
  • 摘要:2015年非小细胞肺癌的NCCN指南,根据分期实施以手术为主,联合化疗、放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术后辅助放化疗可降低患者的危险系数,延长生存期。建议对术后I期ASC患者也行辅助化疗。
  • 摘要:近年来随着VATS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VATS下手术治疗NSCLC的方式也在不断转变。目前中央型肺癌手术难点:在于当中央型肿瘤侵犯肺门时如何保证切除的彻底性;切除后如何重建;如何保护周围重要脏器,减少灾难性并发症发生。
  • 摘要: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外科的常见技术,用于治疗血气胸、脓胸等,也用于开胸术后引流胸腔内液体、气体,重建胸膜腔负压,促进肺复张.按照目前的操作标准,在置入胸腔引流管时需以血管钳夹闭引流管尾端,在更换胸闭引流瓶时必须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全肺切除病人需不全夹管,目前使用的是以前老式的输液调节器.针对目前的现状,设计了一种新型引流管锁夹.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将引流管插入流量调节器和锁夹的前后端的通孔内,移动流量调节器的滚轴,可调节初步在引流管上的压力,拉动弧形拉杆,可同时调节前后两个锁夹对引流管的压力,实现了对引流管的多种压力控制,解决了现有锁夹无法进行压力调节的问题的优点.
  • 摘要:目的:评估呼吸功能锻炼护理措施对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继发肺不张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1074例,术后继发肺不张66例,发生率为6.1%,其中患侧肺不张41例,健侧肺不张25例,肺叶不张13例,肺段不张53例,按照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予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术前予间歇吸氧、雾化吸入及术后药物治疗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应用肺功能训练器行呼吸功能锻炼.观察两组肺复张时间,胸闭引流管拔管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中转气管镜吸痰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肺复张时间观察组5.18±1.06d,对照组6.79±1.36d(P<0.05);胸闭引流管拔管时间观察组6.52±0.34d,对照组8.35±0.72d(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观察组9.3%,对照组17.6%(P<0.01);观察组无中转气管镜吸痰病例,对照组中转3例,中转率8.82%,(P<0.01);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日10.96±2.52d,对照组12.03±2.48d(P<0.05). 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应用肺功能训练器行呼吸功能锻炼不仅在促进肺复张,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胸闭引流管拔管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而且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气管镜吸痰等有创治疗措施的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疾病的方法和价值.方法:2012年12月~2015年12月,采用完全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疾病68例,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10例.结果:68例均在胸腔镜下行全胸腺切除,重症肌无力患者行全胸腺及前纵隔脂肪和心包脂肪垫切除术.手术时间1~2h;术中出血20~100ml.术后胸管放置时间3~5d.术后住院时间5~7d.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无肌无力或胆碱能危象发生.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疾病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美观等优点,可以成为治疗胸腺疾病和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
  • 摘要:传统的食管癌手术方式为直视下手术切除食管及消化道的重建,存在着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时间长等不足之处.近年来,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已逐渐在临床开展,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点,成为临床首选的手术方式.本科自前年开始,已对数十例患者实施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文中就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实践证明,各段食管癌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式,对患者3年和5年生存期的影响甚微。故选择手术便捷、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无疑是有益的,既减轻了痛苦,又缩短了住院天数,节约了医疗资源。对护理人员而言,也可减少护理工作量,减轻劳动强度,能有更多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与宣教,促进护患关系,减少差错事故的方生。
  • 摘要:进展期中央型肺癌,尤其是肿瘤侵犯肺门大血管、纵隔及新辅助化疗后等复杂性肺癌的根治性手术难度大,术中并发症发生率高,总结这方面的手术经验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部分中央型肺癌行新辅助化疗后完整切除率明显升高,结合术后综合治疗,预后较好,但绝不能低估肋手术的难度及风险,往往化疗效果越好,肿瘤区域粘连就越致密,局部肺门及纵隔内软组织疤痕挛缩严重,局部解剖无明显界限及层次感,术中游离十分困难,术中大出血或严重副损伤发生率较高。
  • 摘要:H型食管气管瘘很少见,因其食管的连续性正常,故发病比较延迟,往往就诊较晚。临床上常用造影、胃镜、气管镜、薄层CT扫描、气管三维重建等手段进行病理诊断。术前尽量通过各种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目前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治疗方式。自动闭合装置应用简单可靠。术中发现的话要认真处理瘘管。婴幼儿要注意合并畸形的处理。
  • 摘要:目的: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博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重症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医院心脏外科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49例重症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49例手术患者,术前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评分EuroScore(6.7±1.9)分,其中>6分者38例(77.5%).麻醉诱导后置入IABP19例(38.8%),术中置入IABP30例(61.2%),体外循环下CABG12例(24.5%),非体外循环下CABG37例(75.5%),搭桥数目2支者5例(10.2%),3支者28例(57.1%),4支者16例(32.7%),术后呼吸支持时间(23±19)h,ICU住院时间(76±46)h.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呼吸道感染8例(16.3%),急性肾功能不全5例(10.2%),切口愈合不良3例(6.1%).全组患者死亡4例(病死率8.2%),其余45例均治愈出院. 结论: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置入IABP可以明显获益.患者有IABP应用指征时,应果断尽早应用.
  • 摘要: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是20世纪末胸外科治疗肺癌的一种新方法.科室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在VATS下施行肺癌根治术92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加强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预防并发症发生对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心脏外科的手术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体外循环的过程中患者的重要脏器如心、脑、肺、肾等仍不可避免的受到损害,尤其是脑损伤,它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大到神经系统损伤比如中风或者其他脑病,小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因此,CPB期间有必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测和保护进行有效的管理,现就在体外循环中的脑损伤与保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针对CPB过程中的脑损伤机制,近年来,通过改善术中管理和改进围手术期的技术设备以及药物干预进行脑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摘要: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普及,胸腔镜手术已经成为胸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2015年NCCN指南已经重点推荐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用于早期肺癌治疗,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操作方法也趋于多样化,从最初的四孔法,逐渐发展到单孔法.常规的三孔法中,背部切口由于肌肉层次多,肋间隙狭窄,术中出血相对较多,且由于肌肉收缩,止血困难.术后切口疼痛和感觉异常较明显,由此采用更微创的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从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本科对218例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其中118例采用单操作孔,100例采用三孔法。本研究中,单操作孔法与三孔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证明单操作孔法VATS肺叶切除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而在切口疼痛及肢体感觉运动方面,单操作孔法较三孔法有较明显优势,术后镇痛药物应用减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清扫(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MLND)的围手术期资料,以同期开胸手术病例作开放,对比研究两种手术方式下MLND的有效性及风险差异. 方法:共纳入497例系统性MLND术病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VATS手术242例,开胸手术255例(包括VATS中转开胸或辅助小切口手术病例).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1:1匹配,比较配比后两组在MLND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的差异. 结果:共完成匹配376例,每组188例,配比后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与开放组比较:平均清扫组数为(4.14±0.57)组比(3.97±0.62)组(F=7.28,P<0.01),平均清扫枚数为(16.63±4.84)枚比(17.32±3.63)枚(F=2.46,P=0.12),左侧第7组清扫枚数为(7.25±2.13)枚比(8.78±2.91)枚(F=10.98,P<0.01),其余部位清扫枚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较开放组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围术期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ATS下NSCLC系统性MLND手术在术后恢复及缩短住院天数方面存在优势,风险未明显增加,有效性与开胸手术相当,但左侧肺癌行第7组清扫能力差于传统开胸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心包开窗术联合局部使用奥沙利铂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价值. 方法:选取30例恶性心包液患者施行胸腔镜心包开窗术联合局部灌注化疗治疗,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采用胸腔镜心包开窗手术治疗的30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作为对照组1,随机抽取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30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作为对照组2,比较2组患者治疗疗效. 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45.1±10.7)min,手术后无住院死亡病患,术后病情完全缓解30例,缓解率100%;对照组1缓解率为83.3%,对照组2缓解率为73.3%,方差分析表明三组缓解率差异显著(F=8.78,P=0.01);观察组疾病进展时间为(8.7±1.2)个月,生存期为(14.3±3.2)月;观察组1疾病进展时间(10.8±1.8)个月,生存期为(12.2±1.8)月;观察组2疾病进展时间(3.0±1.1)个月,生存期为(6.8±1.9)月,方差分析表明三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和生存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三组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3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但观察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最高(P<0.05);观察组奥沙利铂引起的副反应经处理后消失或恢复至正常水平,未出现与心包置管相关的不良反应,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伤,无气胸、心率失常发生,无心包积液复发. 结论:腹腔镜下心包开窗术联合局部灌注化疗是治疗全身情况较好、预计存活时间较长的恶性心包积液患者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高血糖病人的处理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04月至2013年12月对131例施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70岁以上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术后高血糖病人的处理及护理要点.结果:本组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血糖升高54例。结论:术前全面的评估及术后严密的观察及精心护理是减少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高血糖的关键.
  • 摘要:近十余年来,非气管插管胸腔镜手术开始出现并对特定病例体现出一定优势。实践证实,局麻及区域阻滞或是麻醉管理中重要一环,整个医疗团队必须熟知常见并发症并达成共识,手术过程中必须有随时转为全身麻醉和紧急气管插管的准备,通力协作和操作谨慎是成功实施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30b(miRNA-30b)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miR-30b与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41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配套正常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30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肿瘤组织miR-30b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1);miR-30b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EGFR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miR-30b高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 结论:miR-30b在NSCLC中的表达是下调的,可作为NSCLC预后的一个新的潜在标志物.
  • 摘要:单纯根据CT肺结节征象不能有效的判断良恶性,需经过随访观察。实践证实,随访时间长,规范、有效。具有成熟的肺结节影像后处理技术:MPR、VR,对随访肺结节影像征象变化准确把握。准确诊断周围型肺癌;避免漏诊、避免过度的射线暴露和避免过度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和重大意义。
  • 摘要: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本例患者3年前咳嗽咳痰伴咯血,CT检查发现左肺多发巨大肿物,放弃治疗,疾病进展不快,最后累及左全肺,并将纵隔推向健侧,患者年轻,尚能维持基本代谢需求,但肿瘤巨大,给手术带来一定难度。肺硬化性血管瘤是源自原始肺上皮的一种良性上皮性肿瘤,常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偶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并侵及邻近组织,故可视为一种中间型肿瘤,具有潜在恶性,但预后良好。即使肿瘤较大,亦不可轻易放弃手术。
  • 摘要:文中对1例膈疝修补病例进行介绍。根据患者入院时胸部CT及全腹增强CT结果,将治疗重点放在迟发性创伤性膈疝上,漏诊腹腔内小肠绞窄坏死的发生。手术中没有先进行全面的腹腔探查,直接行膈疝修补术,术中发现盆腔内小肠梗阻、绞窄时再行小肠切除和小肠造瘘,延误治疗时机。本例患者35年前有上腹部手术史,近30余年来未曾出现与迟发性创伤性膈疝的相关症状,考虑该患者对膈疝已形成耐受,是否可以暂不处理膈疝,先行解除腹腔内小肠梗阻情况?本例患者在膈疝修补后发生胃胸腔瘘,存在胸腹腔的多发感染,如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是否要取出膈肌补片还需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分析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减轻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疲劳的作用.方法:30例年龄≥60岁的食管癌患者均诊断明确并进行手术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此外实验组患者突出规范化疼痛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疲劳评分、睡眠时间以及优质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疲劳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术后睡眠时间以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疼痛管理可以降低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疲劳度,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 摘要:患者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7年,活动后胸闷、气促2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月.经心脏彩超诊断,联合瓣膜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未见明显异常,双房增大,三尖瓣偏厚伴中-大量返流,肺动脉瓣轻度返流,肺动脉高压。
  • 摘要:近期,科室收治1例罕见左冠窦巨大动脉瘤并行手术切除.经检查患者主动脉窦动脉瘤伴壁内血肿形成。心包大量积液。经探讨最终确定手术方案:即切除动脉瘤游离壁,连续缝合缩小动脉瘤体。
  • 摘要:文中对胸骨上段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胸部正中小切口BENTALL or DAVID手术、胸骨旁小切口上腔型房缺修补术、腋下小切口室缺房缺修补+二尖瓣三尖瓣成形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 摘要: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射频消融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在CT的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5例患者治愈21例,好转12例,无效2例,共计有效率为94.3%,平均住院时间为(7.8±1.1)天.患者治疗后的CT值、SUV值均明显降低,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气胸2例、发热2例、血痰1例、皮下气肿1例,共计发生率为17.1%.结论:C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肺癌患者效果显著,具有治疗有效率高、病灶清除彻底、安全可靠的优点,手术禁忌患者值得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喉罩全麻小潮气量高频双肺通气在单孔法胸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2011年6月1日至2014年5月31科室入组病例133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喉罩全麻)及对照组(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其中喉罩组67例,气管插管组66例.两组均以单孔法完成手术,手术方式包括手汗症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切除术及漏斗胸NUSS矫正术三种.两组在病种数量及年龄性别等分布上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均在喉罩小潮气量高频双肺通气全麻下完成手术;对照组均在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下完成手术.切口方面均为单孔法(Single-Port Thoracoscopic Surgery,SPTS)完成.两组均无中转开胸及增加第二切口.比较两组三类手术的手术时间,术野暴露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的不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_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喉罩组与气管插管组在术中失血量、术中最低氧饱和度SpO2、最高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手术时间方面除肺大疱切除中喉罩组明显长于气管插管组外其余两手术在手术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术野暴露情况对照组略优于实验组,而麻醉清醒时间、疼痛评分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喉罩全麻在一些较简单的单孔胸腔镜手术中特别在NUSS漏斗胸矫正、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中安全可行,而在肺大疱切除等手术中需慎重选择病例或术中增加第二切口完成手术.喉罩全麻下单孔胸腔镜手术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炎症反应及麻醉相关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摘要:患者经检查确诊为微浸润腺癌,淋巴结癌转移.基因检测EGFR、Exon19缺失突变,KRAS未见突变。故选择胸腔镜下左下肺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 摘要:经主动脉切口途径是HOCM的常规外科手术方法,HOCM通常并存SAM现象,二尖瓣关闭不全,加重流出道梗阻。手术方法:经房间隔进入左房,沿二尖瓣前瓣环切开二尖瓣,将前叶松解,显露瓣下结构及室间隔,切除假腱索,假乳头肌,术前TEE测量室间隔厚度,预设切除心肌深度(使用固定长度的尖刀片)。本术式室间隔肥厚心肌显露好,假腱索和乳头肌显露清晰,切除范围及深度较易掌控,加宽二尖瓣前瓣后更利于消除SAM现象。
  • 摘要:文中对2例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诊疗经验进行介绍。两例患者均是先经胸行Debranch,再行TEVAR后腹主动脉真腔血供恢复。患者预后良好。
  • 摘要:患者体检发现左下肺毛玻璃结节1周,胸部CT左下肺前基底段1.2*1.0cm大小混合型毛玻璃样结节,心肺功能良好,无明显手术禁忌。其手术方案,左下肺7、8肺段切除。术后病理:贴壁生长的高分化腺癌,第11、12、13组淋巴结阴性。
  • 摘要:目的:总结双极射频消融钳行术中房颤射频消融的手术经验,提高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成功率,探讨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方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先行射频消融,再行瓣膜置换或成形术.术中使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钳8例,使用Medtronic Cardioblate BP2射频消融钳3例,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钳+单极射频消融笔1例.射频消融线包括:左右肺静脉入口环;左右心耳消融线;右房切口至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三尖瓣、右心耳连线;左右肺静脉环间连线;右肺静脉环与二尖瓣连线;左心耳与左肺静脉环连线;Marshall韧带消融;冠状窦与三尖瓣环连接线.全层透壁消融三次.术后常规留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 结果:无手术死亡发生,术后无食道、冠状动脉等损伤、无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1例窦性心律,1例阵发性房扑,使用可达龙治疗转窦性心律.随访1-7月,仍维持窦性心律. 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手术安全,疗效确切,单用双极射频消融钳也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泵连恒温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及经验推广.方法:将4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1例,A组运用肠内营养泵连恒温器输注;B组按常规依靠重力法滴入营养液,营养液温度为室温或用热水袋加温.结论:A组腹胀、腹泻、恶心、堵管率分别为9.52%、4.76%、0%、0%,两组比较,A组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泵连恒温器保证了肠内营养液的顺利滴入,减轻了患者胃肠道不适反应,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为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顺利康复提供了良好的营养保证.
  • 摘要:目的:分享经外科途径(升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施行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的初步经验. 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共120例主动脉瓣疾病患者在医院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共有8例(6.7%)患者因股动脉或髂动脉狭窄扭曲需经外科途径施行手术,平均年龄75.3±7.9岁,所有患者均在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进行,采用全身麻醉.其中有4例经左锁骨下动脉入路,3例患者经升主动脉入路,1例经左颈总动脉途径. 经左锁骨下动脉入路患者取左锁骨上窝横切口,于锁骨上方暴露左锁骨下动脉,经左颈总动脉途径取胸锁乳突肌前缘纵行切口暴露左颈总动脉,两端套带后5-0prolene线预置荷包,于荷包内穿刺锁骨下动脉,置入18F鞘(图1),过主动脉瓣,球囊扩展后释放主动脉瓣。 经升主动脉入路患者根据主动脉瓣环角度采取右胸骨旁第二肋间4cm横切口,结扎右乳内动脉,离断第二胸肋关节,或胸骨上段横切口(图2a)。标记导管+体表定位双重方法定位主动脉穿刺点,需距主动脉瓣上方7cm(图2b,c),以 4-0 Prolene缝线作双荷包,穿刺后置入超硬导丝,更换18F鞘,18F鞘插入深度为1cm(距鞘末端1cm处橡皮圈标记),操作全程需固定18F鞘深度,避免脱落或插入过深影响瓣膜植入。瓣膜释放后无需中和肝素,关胸前留置胸腔引流管。 瓣膜植入后食道超声评估瓣膜情况及有无心包积液,术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 结果:主动脉瓣释放成功,8例患者均植入一枚瓣膜,主动脉根部造影示冠状动脉开口无阻挡,主动脉瓣关闭良好。心动超声示置入的主动脉瓣启闭良好,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下降115±34mmHg。术后无死亡病例,无脑梗塞、无永久起搏器植入病例。经左锁骨下动脉途径患者术后无左上肢活动障碍,双上肢无压差。经升主动脉途径患者一例出现中等量心包积液,予心包穿刺引流2天后治愈。术后24小时胸管引流量106±38ml,术后住院7.3±2.4天。 结论:由于解剖原因,一些患者不适合经股动脉行 TAVI手术时,经左锁骨下动脉途径可安全施行TAVI。对于股动脉途径及锁骨下动脉途径均不合适的患者,经升主动脉径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经升主动脉路径与其他路径相比,具有入路直接、操作路径短、定位精确等优点。主要适应于股动脉细、大血管钙化严重、主动脉扭曲及小角度主动脉弓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本中心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病例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共3.5年时间,对31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或分期进行CABG和CEA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结论:冠心病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外科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来选择同期或分期行CABG和CEA.
  •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护理干预在降低高龄肺切除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中的应用与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在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69例,分为对照组74例和口腔护理干预组95例,对照组按传统方式护理,口腔护理干预组从入院开始给予围手术期的口腔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做细菌培养,比较干预前后的培养结果,并与术后并发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细菌培养做对比,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 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咽拭子培养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实施干预后,口腔护理干预组患者的咽拭子检出细菌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肺炎情况少,住院时间短. 结论:口腔护理干预在降低高龄肺切除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中有显著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
  • 摘要:文中病患因"CT发现右上肺结节2天"入院,经诊断:右上肺结节,肺癌可能。其后行胸腔镜下右上肺尖段切除术,术后病理发现其右上肺MIA,淋巴结阴性。
  • 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胸腔镜在胸部外伤应用体会.方法:分析2011年01月至2016年01月应用胸腔镜探查胸部外伤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肺挫裂伤28例,多根多处肋骨骨折7例,心包出血2例,膈肌破裂3例.术后患者均恢复顺利,住院时间平均1周,未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胸腔镜用于探查和治疗胸部外伤的患者,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少的特点.
  • 摘要:在周围型肺癌和炎性结节的CT诊断中,由于常常缺乏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依据,通常是依靠一些CT征象来做鉴别诊断,随着高分辨CT的普及,这些征象越来越多,让放射科医生学不过来,胸外科医生望而生畏.现象必定是本质的反应,现象可以千变万化,而本质特性却非常有限.组织间的相互作用也属于物理学的力学范畴,因此用肺组织之间的力学来解释肺癌的各种征象,有足够的理由.在CT鉴别诊断上,收缩力起了较大的作用,良性肿瘤的收缩力几乎全部等于0,普通炎症的收缩力很弱,只有当炎症后期纤维化时,才会有轻度的收缩力,因为炎症常常是先有渗出,渗出区逐步机化纤维组织填塞,再收缩空间不大。浸润性腺癌内部的纤维化比微浸润腺癌要强,因此收缩力较强。粘液型腺癌纤维化远不如其他类型腺癌,因此收缩力征象不明显。坏死和空泡形成会使收缩力减弱。
  • 摘要:目的:检测MMP12mRNA在人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03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MMP12mRNA的表达. 结果:分别以GAPDH、RPLP0、HPRT1、TBP、PUM1为内参基因,检测39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MMP12mRNA表达,结果显示,39例肺腺癌组织MMP12mRNA高表达者所占比例较高.以PUM1为内参基因,进一步检测103例肺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MMP12mRNA表达,结果显示,肺腺癌组织MMP12mRNA表达上调,且MMP12mRNA在男性(男性vs.女性,2.07±3.25vs.0.53±2.90,P<0.05)、病理类型为实性或微乳头状生长为主的浸润性腺癌(附壁样或乳头状或腺泡状生长为主vs.实性或微乳头状生长为主,0.75±3.20vs.3.30±2.95,P<0.05)中相对高表达. 结论:肺腺癌MMP12mRNA高表达与性别有关且可能参与肺腺癌的发生发展.
  • 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估先心病手术后24小时内动脉乳酸水平的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本实验共入选患者31人,动脉乳酸水平分别于术前或手术即刻、手术开始后1小时、2小时以及手术结束时进行测量评估,并于术后3、6、12、24小时分别进行乳酸水平测定,乳酸测定结果中<1.5mmol/L为正常水平,1.5到4mmol/L为高水平,>4mmol/L为极高水平. 结果:80%的患者乳酸测定结果持续在1.5-4mmol/L水平,并且75%的患者于术后12小时内乳酸浓度回落到1.5mmol/L以下,动脉乳酸水平持续在4mmol/L以上通常发生于术后第24小时,并且动脉乳酸水平持续在4mmol/L以上患者术后预后较差. 结论:动脉乳酸水平变化有着评估先心病手术严重性和手术预后的价值.先心病术后24小时内持续高水平(>4mmol/L)的动脉乳酸浓度会增加先心病患者的心脏手术死亡率.
  • 摘要:随着胸腔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全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等高难度手术日渐成熟,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疗效可靠、切口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改变了胸外科疾病的治疗概念.VATS手术需要团队作业,除了胸腔镜手术的术者,另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是扶镜者.VATS比之开放手术视野大、操作精细,是未来胸外科发展的方向.电视胸腔镜系统提供了比常规手术更加良好的照明,对深部和细微之处更清晰放大的影像。主刀“眼睛”的功能被胸腔镜替代,“手”的功能被各种抓钳、分离钳、针持、剪刀所替代,“手眼”的再次协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者设计好手术入路和操作步骤,同时使得二助和扶镜者熟悉流程,在合作中反复优化手术流程,形成“手眼”协调。扶镜者原则就是“稳”,除了手稳,还要心稳。手稳包括持镜稳定避免画面偏斜及抖动、移动镜头要平稳缓慢,不行远距离推拉;心稳包括镇定自若,了解手术者制定的手术进程,出现出血情况保持镜头,持续观察出血情况。
  • 摘要:对于食管癌行胸内吻合手术的患者来说,胃食管吻合口瘘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则往往导致严重的胸腔感染等问题,并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虽然还有旷置吻合口改用结肠代食管的手术方式,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刚刚承受食管癌手术这样巨大创伤的患者,同时又存在严重的感染情况,短期内行二次手术并不合适.于是采取了一系列非手术方法处理此类并发症并不断改进,通过胃镜放置内引流,以及充分的外引流。经过胃镜复查后逐步的撤除管道,等等一系列的管理,并且逐步淘汰了胸腔持续冲洗以及食管支架的手段。目前在处理食管癌胸内吻合手术吻合口瘘的并发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Hook-wire定位下全胸腔镜肺段切除在肺深部结节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医院对23例肺深部孤立性结节患者施行Hook-wire定位下胸腔镜肺段切除方法治疗.结果:23例患者术前顺利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未出现大量气胸或咯血,术中确认Hook-wire定位良好,均顺利施行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确认病变位于Hook-wire穿刺针附近.结论:Hook-wire定位方法适用于肺深部结节的定位切除,它在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肺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了肺部结节切除的准确率和完整性.
  • 摘要:目的:评价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心肌的保护效果. 方法:选择15条健康的中华田园犬分为三组,分别为中低温心脏停跳组(C组),浅低温心脏不停跳顺灌组(A组)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逆灌组(R组).于循环阻断前、阻断后30分钟、80分钟、循环开放后10分钟、40分钟(T1-T5),抽取动静脉血测心肌酶谱及乳酸,并测计算氧摄取率(ERO2),术中抽取A组冠状静脉窦回流血以及R组左、右冠状动脉口回流血测乳酸心肌损伤指标.实验结束时取右心房以及左右心室的内、外膜下心肌标本行电镜检查. 结果:1、各组心肌损伤指标在循环阻断后均升高,循环开放后仍继续上升,R组心肌损伤指标低于C组,与A组差别意义不大;2、各组乳酸在循环阻断后均升高,循环开放后仍继续上升,C组乳酸水平明显高于A、R两组,A组与R组相比差别意义不大;3、各组氧摄取率在循环阻断后降低,A、R两组高于C组,A、R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4、A组冠状静脉回流血以及R组左、右冠状动脉口回流血测定乳酸水平及心肌损伤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心肌标本超微结构检测发现C组的心肌损伤较重,线粒体肿胀明显,而A组与R组的心肌损伤较轻. 结论:逆行灌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对左心系统和右心系统心肌保护的效果一致,与顺行灌注无明显差别,相对中低温心脏停跳的心肌保护方式具有优越性.
  • 摘要:目的:观察标识管理在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效果研究.方法:将400例放置胸腔引流管的手术患者,在引流管不同位置贴上警示标识、识别标识、计量标识,与标识前进行对比.结果:400例放置胸腔引流管患者均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滑出,有效预防脱管,利于引流量计算,快速辨别胸引管及缩短交接班时间.结论:胸腔引流管的标识管理能降低导管完全滑脱的风险,预防脱管,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 摘要:目的:探讨多原发肺癌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适应症. 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多原发肺癌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进10年来多原发肺癌的检出率变化及原因,分析不同数量结节发病的构成比,以术中操作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适应症和安全性,以生存期评估外科手术价值. 结果: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3月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术后2年死于全身复发,1例术后3年死于脑转移.其余随访至今均存活. 结论:手术治疗仍然是多原发肺癌的首选治疗,对于磨玻璃成分>50%的混杂性结节或倍增时间>400天的T1结节,原则上采用肺段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或标准采样或选择性清扫);对于不符合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的病灶,原则上采用肺叶切除,但如果估计切除范围总和超过两个肺叶时,则选择分期相对较早的病灶行妥协性肺段切除.
  • 摘要:化生型胸腺瘤是较罕见的胸腺瘤,好发于中年男性(本次报道两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0岁)。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一般多为体检发现,只有少数有胸闷等临床表现。在胸部CT上多表现为前纵隔实性肿物,边界清晰,可伴有颗粒状钙化, 肿块强化不明显,偶尔可出现不均匀强化。符合本次两例患者的CT所见。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表现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具有双相分化的特征,在肿瘤上皮区域细胞排列呈岛状或相互吻合的条索状,细胞呈多角形、卵圆形或短梭形,核圆形,有小核仁,部分细胞可有大的空泡状核,可有轻度核异型,但核分裂象少见,胞质丰富。化生型胸腺瘤由上皮岛束状梭形细胞组成,梭形细胞成分是一种化生现象,而不是肿瘤的间质反应。肿瘤相对温和,目前认为是良性肿瘤,预后较好。但也有文献报告化生型胸腺瘤复发且术后6年死亡。化生型胸腺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手术能完整切除,手术效果满意,特别是胸腔镜技术在各级医院中的广泛开展,随着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胸腔镜下手术的风险进一步的降低,故对于怀疑胸腺瘤的患者应建议其尽早手术治疗。因有文献报告有术后复发并且死亡的病例,故建议化生型胸腺瘤患者术后应长期随访。
  • 摘要: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共连续完成77例"单肋间二孔法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术式包括:右上肺后段切除,右上肺尖段切除,右上肺前段切除,右下肺背段切除,右下肺前基底段切除,左上肺固有段切除,左上肺尖后段切除,左上肺舌段切除,左下肺后外基底段切除,左下肺背段切除.手术时间155.79±47.97min,术中出血80.81±3.82ml,术后住院时间5.82±3.82天,术后拔管时间3.05±3.70天,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
  • 摘要:目的:分析75岁及以上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及相关死亡的各种危险因素,评估其危险度,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53例75岁及以上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53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年龄75~86岁,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13例(24.5%),发生于术后第l~11天.其中3例抢救无效死亡,占并发症数的27.3%.术后肺炎8例,肺不张2例,ARDS2例,肺栓塞l例.结论:75岁及以上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较大,经严格控制适应症,对其中少数患者实施手术是可行的.
  • 摘要: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发食管癌的外科治疗体会. 方法:选取医院在199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4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发食管癌并且有详细随访资料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住院时间9~35d,术后随访5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42例患者术后1年有37例生存,生存率为88.10%,术后3年有23例生存,生存率为54.76%,术后5年有9例生存,生存率为21.43%.结肠间置术患者术后1年、术后3年、术后5年的生存率与残胃代食管和残胃切除、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术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结肠间置术中,顺蠕动间置者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逆蠕动间置者(P<0.05).生存质量调查显示结肠间置术患者的总满意率与残胃代食管术、食管-空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术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结肠顺蠕动间置患者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逆蠕动患者(P<0.05). 结论:结肠间置术、残胃代食管和残胃切除、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术都是临床治疗胃癌术后再发食管癌的理想术式,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术式,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食管平滑肌瘤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方法:医院收治的1例巨大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因“进食后哽噎感半年余,加重1周”入院,胸部及上腹部CT提示:考虑食管下段(贲门)占位,累及胃底(图1).胃镜:距门齿35cm-40cm食管小弯侧近后壁见3.0*4.0cm不规则隆起性病灶,表面粗糙、糜烂,触之易出血,考虑食管恶性肿瘤.上消道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充盈缺损,管腔显示不规则,狭窄段以上局部食管扩张.术中快切提示食管平滑肌瘤,拟行“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因肿瘤巨大,环绕食管周径3/4以上,术中剥离平滑肌瘤时,肿瘤与食管粘膜粘连致密,多处粘膜剥破,为避免多处修补食管易致食管瘘,遂决定行“胸腹腔镜下食管次全切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切除胸腹段食管,将胃制成管状,管状胃与颈段食管吻合. 结果:术后第2d能全力空肠营养管24小时持续滴入,术后7天造影提示吻合口未见瘘及狭窄,予以进食流质,术后12d出院.病理:食管下段肿块,累及贲门,大小约12.5x7.0x3.0cm,肿块至粘膜下生长至浆膜,延食管生长约3/4圈以上,包绕食管.镜下:梭形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另见食管胃交界处呈Barrett食管样改变.免疫组化:SMA(+),Desmin(+),CD117(-),CD34(-). 结论:食管平滑肌瘤作为最常见食管良性肿瘤,手术摘除被认为是经典的治疗方式,VATS下治疗安全可行,但因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对214例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探讨手术径路、心包切除范围、手术风险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61年6月至2015年7月手术治疗缩窄性心包炎214例,其中男137例,女77例;年龄4岁-76岁,平均38.5岁;左前外侧切口203例,胸骨正中劈开切口11例.结果:治愈180例(84.1%),好转25例(11.7%),死亡9例(4.2%).结论:心包部分切除术是缩窄性心包炎的有效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径路、心包切除范围和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摘要:心胸外科手术主要有开胸心脏手术、胸腔镜下肺叶切除、胸骨后甲状腺切除术,食道癌根治术等.术后有多根胸腔及心包引流管,需经常换药,观察切口及引流管;这些操作会给穿着普通病员服的患者带来不便.临床上较常见的是患者倒穿病员服,平卧位时纽扣易压在背部,引起不舒适甚至皮肤擦伤。尤其女性患者换药及检查引流管时,反复打开衣服,容易受凉,暴露患者隐私,与人性化护理不相符。为此本院自行设计并制作了心胸外科多功能病员服,能针对科室不同患者术后放置引流管起到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方便观察。又解决患者易受凉,经常暴露敏感隐私部位的不足。经临床应用30例患者效果满意.
  • 摘要:文中对1例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诊疗经验进行介绍。临床上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易漏诊。房颤合并瓣膜疾病易引起左房血栓。术前超声报告不能全信!术中食道超声是必要的!合并PDA,必要时行深低温、低流量灌注。
  •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的肝素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系列相关指标差异的情况,以评价低剂量肝素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60例需要体外循环(CPB)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2mg/kg(n=30)和3mg/kg(n=30)的初始肝素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凝血功能、肝素化后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肝素总用量、鱼精蛋白量、微栓过滤网粘附度、术中和术后输血量、血小板数量、术后24h胸引量以及手术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60例患者中98.33%(59/60)的患者肝素化后ACT能够达到400s以上,其中2mg/kg组(低剂量组)患者中有3.33%(1例)患者肝素化ACT未达到400s,3mg/kg组(常规组)中患者的ACT全部达到400s以上.两组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均无心梗、脑梗及肺栓塞等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在微栓过滤器粘附度、术后输血量、血小板数量、术后24小时胸引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常规肝素使用量的患者,低剂量组患者的肝素化ACT偏低(P<0.05),而在总肝素量、鱼精蛋白量和术中库血输入量方面低剂量组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CPB20min和术后24h)、纤维蛋白原(Fib,CPB40min和术后24h)这两项检测指标上也存在差异(P<0.05). 结论:与常规剂量肝素相比,采用低剂量肝素同样能使大部分患者肝素化ACT值大于400s,满足体外循环手术需求,减轻凝血功能紊乱,并减少术中的输血量.
  • 摘要:3D-DOCTOR软件操作简单,系统要求低,功能多样。应用3D-DOCTOR可实现肺解剖结构重建,如肋骨重建、肺血管重建、模拟支气管镜、肿块体积测量与评价、肺肿物定位等。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在医院开展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病例,探讨胸腔镜下小儿肺叶切除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了医院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连续32例患儿计划实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排除叶外型隔离肺,肺大泡,肺活检病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月-13岁,平均(5.94+-3.94),体重3.25-59公斤,平均(22.15+-12.54).其中6例产前胎儿超声确认肺部病变.15例有反复肺炎史.3例有咯血史,均为叶内型隔离肺. 结果:32例患儿中28例顺利经胸腔镜下行手术,其中4例中转开胸,中转率12.5%.中转4例中,2例为左肺上叶,13岁和15岁患儿,术前反复肺炎,胸膜粘连.1例为右肺下叶,术中损伤了右下肺动脉基底段,大出血.1例为左肺下叶,上下叶裂发育不良.胸腔镜手术时间60分钟-300分钟,平均120分钟.无手术死亡,术后出血二次开胸病例一例,为中转开胸的病例.病变部位分布为右肺上叶3例,右肺下叶14例,左肺上叶3例,左肺下叶12例.术后病理提示支气管源性肺囊肿3例,叶内型隔离肺11例,肺囊性腺瘤样畸形18例.其中一型10例,二型8例.术后胸引管留置2-3天,术后住院5-10天,平均7日.术后随访1月-12月,无复发及胸廓塌陷,剩余肺代偿良好. 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小儿由于胸腔小,单肺困难,胸腔镜下操作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术前的反复感染,胸膜粘连,叶裂发育不良会增加中转开胸率.
  • 摘要: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小儿纵隔肿瘤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8例纵隔肿瘤患儿经VATS手术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2月-11岁,平均年龄5.6岁;影像学诊断:前纵隔占位性病变5例、中纵隔6例、后纵隔7例,所有患儿均先施行VATS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通过3个套管完成. 结果:所有患儿中除2例中途转开胸手术外其余患儿均在VATS下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60-250min(130±25min),术中出血量10-50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1-5d,术后住院时间6-14d.术后病理诊断:神经源性肿瘤7例,支气管源性囊肿4例,心包囊肿2例,食管源性囊肿2例,畸胎瘤2例,淋巴管瘤1例.随访1-12月,没有死亡和复发. 结论:VATS治疗小儿纵隔肿瘤可行、安全、有效.深受家长和患儿的欢迎,术前选择合适的病例有利于减少开胸率.
  • 摘要:文中病患因"胸闷气急3月余"入院,查体发现心尖部可及IV/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经心超鉴定为二尖瓣后叶裂,后叶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对其实施手术治疗。手术相关体位为右侧垫高45度,体外循环采用股动静脉插管经颈内静脉置入上腔引流管。胸腔镜心脏手术的优越性是微创,即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创伤、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时间缩短、手术费用低、用血少。
  • 摘要:目的:探讨鸡胸治疗仪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获得性鸡胸及先天性鸡胸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鸡胸患儿190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51例.先天性鸡胸85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获得性鸡胸105例.年龄最小4个月,其中1岁以内31例,1-3岁81例,4-12岁61例,13-16岁17例。使用国产鸡胸治疗仪将鸡胸板佩戴于患儿胸骨突出部位,24小时佩戴,并根据年龄段选择“弱、中、强”三档输出功率,通过内置磁场的温热效应加强治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治疗时间1-14个月,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 结果:鸡胸治疗仪对先天性鸡胸的总体有效率为41%(35/85),其中对4岁以内的先天性鸡胸有效率为67%(14/21),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获得性鸡胸的总体有效率为73%(77/105)。 结论:鸡胸治疗仪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获得性鸡胸的治疗效果优于对先天性鸡胸的效果。鸡胸治疗仪对4岁以内的先天性鸡胸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 摘要:老年患者术前应根据实验室结果、脏器功能、手术方式等评估老年患者的状况,制定详细的体外循环计划。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体外管理中应注意:血液稀释与氧供需平衡评估。
  • 摘要:目的:探讨预康复概念的实施对食管癌围手术期康复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方法:共64例食管癌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围手术期予以预康复概念一系列细节的优化管理,包括术前营养支持,液体控制,体能训练(心肺功能训练),和心理准备等,对照组予以常规围手术期管理,无手术禁忌即可手术,通过检测两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1天及第7天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消化道症状的表现、并发症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对预康复概念的实施在食管癌围康复过程的作用进行探讨. 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第7天的营养状态指标(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和血清总淋巴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肠道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食管癌围手术期实施预康复概念,对食管癌患者康复过程中恢复机体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 摘要: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的先天性动静脉瘘非常少见。只有少量文献报道了先天性锁骨下动静脉瘘、锁骨下动脉无名静脉瘘及锁骨下动脉上腔静脉瘘。在这些文献中,一般只有单一异常血管沟通,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导管栓塞及封堵器封堵。本文患者存在弥漫性的右锁骨下动脉奇静脉瘘,奇静脉显著扩张,药物治疗已不能改善右心衰。该患者胸壁上存在大量异常血管及高静脉压给手术带来很大的困难。介入治疗可以避免胸部切口,避免创口出血、暴露困难等问题,故介入治疗成为首选。采用弹簧圈栓塞结合封堵器封堵治疗该患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弥漫性右锁骨下动脉奇静脉瘘尚属首次报道,术后长期疗效还需长期随访。
  • 摘要:目的:炎症细胞及分子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试图阐明巨噬细胞、STAT3、NF-kB等炎症细胞及分子在肺癌组织的表达程度与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从PubMed,Medline和EBSCO等数据库获取相关研究全文。所有文献以3年或(和)5年OS、DFS为研究的终点事件。数据分析方法均为OR随机模型。 结果:通过对21项研究中3055例肺癌患者的研究,我们发现肿瘤浸润巨噬细胞数量与患者3年(OR=2.45,95%CI=1.25 to 4.80,P=0.009)及5年(OR=2.04,95%CI=1.03 to 4.01,P=0.04)OS呈负相关。其中M1细胞与肺癌预后呈正相关,而M2细胞与肺癌预后呈负相关。我们通过对54项研究中9449例实体瘤患者的meta分析发现,炎症分子STAT3在肺癌组织的表达程度与肺癌3年OS(OR=2.22,95%CI=1.31 to 3.77,P=0.003)呈负相关。通过对44项研究中4418例患者的研究,我们发现NF-kB在肺癌组织表达增高也与肺癌预后呈负相关。 结论:因此,认为肿瘤组织炎症细胞及分子与肺癌预后密切相关,提示肿瘤相关关键细胞及分子在肺癌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肺癌临床干预的重要潜在靶点。
  • 摘要:文中对多源发性肺癌的诊断标准进行介绍,其临床诊断的主要难点在于与肺内转移的鉴别。目前对于该病多采用手术治疗,其原则为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最大限度切除肿瘤。
  • 摘要:文中报道一例62岁的女性肺癌病人,在对其进行胸腔镜手术时,发现其合并有极罕见的左侧支气管异构,左侧支气管异构是指双侧左支气管变异,即右侧支气管左侧镜像化.完成了右上肺叶切除,其关键是水平裂的成功分离.本例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有CT资料及术中图片的支气管异构病例.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例左侧支气管异构病例中行右上叶切除成功保留中叶的.因之前未清晰认识支气管异构,导致手术中有误操作的风险.术前气管镜及CT支气管树重建有助于辨认支气管变异.而术中肺门解剖不清时,应先将叶间裂打开.
  • 摘要: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膈疝是非常少见的.在此报道了一例.这是一个55岁的女性患者,发病前4月左右因左上肺癌在当地医院行胸腔镜下左上肺癌根治术.在第二次入院时安排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发现胃完全疝入左侧胸腔,并且已经穿孔.术中予以切除部分胃及膈疝修补术,术后恢复顺利.笔者认为:胸腔镜手术术后随访中,若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应当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出现迟发性医源性膈疝.
  • 摘要:由于目前异位甲状腺病例少,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大部分外科医生认为应依ETG的性质、大小、位置、有无症状及甲状腺功能状况等决定是否采取治疗及治疗方式。本例患者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伴胸骨后及胸内异位甲状腺,手术指征明确,手术路径采取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方式,根据术中探查发现异位甲状腺肿块较大但包膜完整、血供丰富,有一定活动度,如在全胸腔镜下切除异位甲状腺风险较大且容易出血,根据既往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手术经验,采取胸腔镜将肿块顶起经颈部切口取出的方式具有手术简单快捷创伤小的优势。
  • 摘要:文中对1例后上纵隔脊柱旁纵隔肿瘤的诊疗经验进行总结。目前所有需要行后纵隔肿瘤切除的患者应考虑手术,甚至胸腔镜治疗,除非体能状况、肺功能差不适合手术。经排查最终确定采用颈后路小切口椎板切除联合胸腔镜后纵隔肿物切除。
  • 摘要:患者因"反复胸痛3月余."入院.经检查确定为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伴狭窄(中-重度)、关闭不全(轻度);双房增大,左室肥厚,升主动脉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故采用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包裹术。术后第11天出院,心功能II级;无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初步探索完全经胸超声引导下穿刺股静脉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方法:在完全超声引导下,采用穿刺股静脉建立跨过房间隔缺损的导丝轨道,植入封堵器,完成封堵.结果:3例病例成功完成手术,复查、随访结果良好.结论:采用完全经胸超声引导下穿刺股静脉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行.
  • 摘要:B型夹层治疗存在的问题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比较传统血管置换手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的优势.但累及弓部或左锁骨下动脉的复杂B型夹层,难以用单纯的介入技术解决问题,因此结合两者优势的"杂交手术",使得传统开胸手术简单化,扩大了介入指征,降低了手术风险,已成为心血管外科发展的亮点.
  • 摘要:目的:总结后壁连续缝合在Ⅲ型食道闭锁矫治中的应用经验,探讨提高新生儿先天性食道闭锁治疗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对医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年28例新生儿先天性Ⅲ型食道闭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28例,所有病例在入院24小时内明确诊断,均为Ⅲ型食道闭锁.其中25例接受手术治疗,均采取后壁连续缝合,存活23例,死亡1例,因合并CAVC无法脱机自动出院1例,吻合口瘘4例,其中3例痊愈,吻合口狭窄8例,扩张后痊愈.结论:早期诊断、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熟练轻柔的操作和良好的术后监护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 摘要:目前对于晚期肺癌的治疗方案众多,但单一效果均不理想。本例患者经过化疗及靶向治疗联合热疗治疗后,病灶较治疗前显著缩小,生存质量较前改善,提示胸腔内热灌注治疗可能是外科介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手术方式,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肺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每年发病人数超过62.6万,死亡人数接近60万,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之首,为我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得以在早、中期检出并及时手术切除,同时配合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大大延长.血清肿瘤标志物是肿瘤患者的一个重要检查指标,在肺癌筛查、诊断、疗效评估、复发及预后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聚左旋乳酸(PLLA)肋骨钉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两组,比较两组spo2、胸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临床骨折愈合时间、继发肺部感染、继发肺不张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spo2提高、胸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继发肺部感染、继发肺不张、后遗肋间神经痛、骨折移位等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手术组的治疗费用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聚左旋乳酸(PLLA)肋骨钉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理想材料,疗效肯定,但是费用较高.
  • 摘要:误吸是指进食(或非进食)时,在吞咽过程中数量不一的食物、口腔分泌物或胃食管反流物等进入到声门以下的气道。当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吞咽时咳嗽或呛咳、口腔隐藏食物、声音变化、食物或液体从鼻中泄漏等状况时应考虑是否存在误吸。临床护理过程中应重视细节,如选择适合饮食、监视进食状况、注意喂饭技巧等。
  • 摘要:文中病患初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中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级。11月24日,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常温不停跳房缺修补术”。在辅助循环约200分钟后,心功能仍差,与患方沟通后予以术中行ECMO治疗(V-A模式)。当ECMO治疗96小时后,血压平稳,各项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意义,判断肺结节良恶性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肺结节恶性的风险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各个因素在肺结节良恶性组之间的差异,再通过Logistic进入归分析,筛查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分析评估模型.分析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肺结节患者术后良恶性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女性、年龄、结节最大直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是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了评估恶性肺结节的基础模型P=e/(1+ez),z=-6.632+性别*0.978+年龄*0.062+结节最大直径*0.208+毛刺征*1.222+胸膜凹陷征*1.306,其中e为自然对数. 结论: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女性、年龄、结节最大直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是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了基础风险评估模型,用于未来预测肺结节的恶性可能.
  • 摘要:对于食管癌本院目前采取的手术方式:中上段,胸腔镜+腹腔镜(颈部吻合);下段,胸腔镜+腹腔镜(胸内吻合)。中上段食管癌多为鳞癌,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就显得尤其重要.研究表明,双侧喉返神经淋巴结清扫可降低局部复发,改善术后生存率,制定术后治疗计划,对于是否术后颈部纵膈放疗、系统化疗有指导作用。
  • 摘要:心脏瓣膜病饱和趋势,单纯心脏开放手术技术成熟,外科手术越做越小,内科"越权"越来越严重,病患要求越来越高。心脏外科需要用更多创新的方式吸引病人,TAVI、纯腔镜、经胸伞片、腔镜辅助小切口、Davic等技术越来越成熟。以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放成形环)术为例,对单中心小切口心脏手术经验进行总结。文中对切口选择、术中操作、体外循环管道布局、瓣膜缝合的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目标是实现小切口与开放的时间差缩短至半小时内。
  • 摘要:目的: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可能会影响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预后.文中就PPM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其对短期生存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方法:根据从中国成人心外科数据库获得的患者基线资料、心脏超声结果、手术及术后结果等资料,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心进行单纯或合并AVR术的患者资料.PPM定义为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0.85cm2/m2. 结果:一共86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PPM的发生率为15.9%(138/869).重度PPM(EOAi≤0.65cm2/m2)的发生率为0.5%(4/869).PPM组在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主动脉狭窄、左室射血分数、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上同非PPM有统计学差异.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女性性别(P<0.001),主动脉瓣狭窄(P=0.014),肥胖(P<0.001)和生物瓣(P<0.001)对PPM的发生有显著意义.并且,PPM是患者术后短期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5). 结论:PPM可能增加患者术后的短期死亡率.女性性别、主动脉瓣狭窄、生物瓣及肥胖是PPM发生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最大径≤1cm的肺腺癌亚型CT表现,探讨MSCT征象对最大径≤1cm肺腺癌亚型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5月间经医院CT扫描最大径≤1cm的肺结节病例293例共338个结节,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结节191个,(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结节114个,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结节33个,分析三者的CT征象.CT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大小、形态、密度、CT值、边缘情况、邻近器官改变、淋巴结转移等. 结果:⑴形态上,AIS病灶圆形139例(72.7%),MIA和IAC病灶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相对较多(51.7%、51.5%);⑵IAS、MIA和IAC平均CT值分别是-627.41±71.65、-457.44±87.38、-294.58±165.46HU,三者具有统计学意义;⑶密度分类上,AIS以纯磨玻璃密度为主,占57.8%,MIA主要是以部分磨玻璃影为主,占84.2%,IAC表现为部分磨玻璃(57.6%)和实性结节(42.4%);⑷三者在空气支气管征出现上呈递增表现(12%、17.5%、30.3%),空泡征的出现分别是15.2%、24.5%和36.4%;⑸分叶征的出现AIS为13%,MIA为32.5%,IAC为51.5%,毛刺征的出现分别是5.8%,14%和36.4%⑹MIA比AIS胸膜凹陷征的出现率高,IAC胸膜凹陷征的出现为47.1%;⑺1例IAC出现肺门淋巴结转移. 结论:MSCT对≤1cm的肺腺癌亚型分型有重要价值,可根据病灶的平均CT值、内部实性成分、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等,实行准确分型.
  • 摘要:目的:探讨直径≤1cm肺结节CT影像诊断的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0例≤1cm肺结节的影像资料,统计分析各征象在良恶性组间及不同病理分型组间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影像诊断考虑为恶性的190例结节中,病理证实恶性168例,准确率88.4%.良性组中纯磨玻璃结节、血管集束征比例明显低于恶性组,实性结节比例明显高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征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例中,不同病理分型组间除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外,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呈线性下降趋势,而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呈增加趋势,各征象线性趋势通过了0.017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 结论:对于≤1cm的肺结节,CT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重建能充分展现各恶性征象,对肺小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及恶性结节病理分型提供有效的依据.
  • 摘要:食管癌肉瘤(肉瘤样癌)临床上比较少见.科室自2000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食管癌肉瘤4例,占同期食管癌1.2%(4/329).患者病史中除进食梗噎感外,均伴有胸骨后疼痛的症状。食管钡餐造影中均可见腔内充盈缺损表现。食管癌肉瘤术前常被诊断为食管鳞癌,本组就有2例。食管癌肉瘤的确诊还得依赖于术后病理诊断。本组4例食管癌肉瘤临床病理分型均为蕈伞型。食管癌肉瘤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食管癌肉瘤首选及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率较高。根据病灶范围,选用一切口或二切口食管癌肉瘤根治术。食管癌肉瘤的手术治疗疗效尚不满意,4例中只有1例术后生存期超过5年。如何提高食管癌肉瘤的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 摘要:目前肺癌手术治疗主要术种有肺大泡切除、肺楔形切除术、肺活检术、纵隔良性肿物切除、肺癌根治术等。而保留呼吸麻醉,可消除肺组织牵拉、变形引起的呛咳;消除胸膜刺激导致迷走神经兴奋, 而诱发心律失常;有助减少静脉镇痛镇静用药量。
  • 摘要:切除病变肺组织,若是肿瘤必须实现根治原则,应尽可能保留肺功能.一般肺段切除术分为妥协性肺段切除术、意向性肺段切除术。笔者认为对各肺段动-静脉-支气管解剖的认知是关键。摘除叶、段淋巴结才能充分显露各个段支气管。肺萎陷法和荧光显影法有助于段间的准确定位。将操作精细化,将手术艺术化。
  • 摘要:支气管袖式切除吻合口缝合方式有间断缝合、间断连续结合和全部连续缝合三种,在胸腔镜下,采用3-0prolene线连续缝合,先膜部中间缝合数针后再向两侧软骨环部缝合数针,通过神经拉钩或腔镜镊来减少绕线的问题,节省缝合时间,对位严密,如主支气管端吻合口偏大,则在膜部与软骨环部上方交界处折叠缝合,叶支气管也可剪成马蹄形使支气管吻合口大小相当来处理。术中助手的配合很重要,为减少绕线,助手通过分离钳牵引未缝合端,同时要帮助显露好进针处的吻合口部位。本组未见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肺不张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
  • 摘要:目的:分析头面部多汗症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理健康状态,进一步完善手术适应症的评估,评价手术效果.探讨进一步改善头面部多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 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问卷形式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资料完整的18岁~25岁的并成功进行ETS手术治疗的头面部多汗症患者48例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估.测量时间点分别为术前1周~3天和术后1月. 结果:①术前所有患者术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②术后42例患者心理恢复健康状态,6例心理障碍有不同程度的缓解.③术前术后标准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S术对缓解头面部多汗症患者的心理障碍有明显效果. 结论:①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可量化患者术前的伴随焦虑状态,进一步完善细化手术适应症.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理健康状态.③为手术后患者是否获益提供具有一定意义的评价依据.④为患者是否需要心理干预或精神治疗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指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