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10-14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提交给大会的是有关一项现象学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研究情况的报告。研究项目的名称是: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研究:过程与方法--走向教师的现象学反思方法论研究。本项目研究的问题域是“教师的教育研究”。本研究的主攻方向是:开辟教师的教育研究领域。目标是实现适合教师的教育研究,基于教育现场的,源自原生态的教育知识生产方式。“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研究”,这样一个表达式给出的就是一个全新的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领域。在这样一个领域里,我们依据现象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摘要:成人在游戏中和孩子展开怎样的互动,将形成成人对孩子、他们的自我观念以及游戏的理解。成人是怎样看待正在嬉戏的孩子的?(去观察-一双观察的眼睛-善于观察的成人-善于观察的孩子-去观察孩子)幼儿园中喜好游戏的成人意味着什么呢?(参与到游戏中-参与游戏的成人-正在玩耍的孩子-游戏中的关系)这个解释学意义上的现象学研究是一项尝试,通过在幼儿园中与孩子们一起嬉戏,旨在从三个方面探究成人与幼年的孩子可能存在的教育学联系方面的体验。
  • 摘要:中小学课堂教学问题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对课堂教学的关注还包含着对教育最根本的理解:教育是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事。而课堂是教育发生的主要场域。在这个场域发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教育意义的生成。这种教育意义是知识之于人的意义。它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的,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协商而生成的。符号互动论虽然是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被人们所熟知。但它的意义不仅仅在社会学领域。它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方法论。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研究取向,以及不同于实证主义的解释范式等等特点,使我们认识到它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是很适合的。教育是一个人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用研究物的态度来观察分析它,而应该理解它,并作出解释。
  • 摘要:本文从现象学-解释学哲学方法论视野出发,就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依据以及方法论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回到事情本身”到回到教育本身,从“回到生活世界”到回到教育的发生现场;从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到寻求教育意义的解释性理解;从语言作为存在的表达方式,到以描述、叙事的语言来呈现教育本身,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有着其深厚的现象学一解释学哲学方法论依据。同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对本真教育实践的一种理论表达,作为对丰富教育意义的一种不懈追求,作为教育中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摘要:现象学教育学是一门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的教育学,它致力于儿童养育和教育的实践。故事在现象学教育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占据很大部分,这些故事不是被概念、定义固定下来的,它们石一个个充盈的、丰满而又真实的情境的再现,是“事情本身”的显现,这是现象学教育学的表现方式,也是现象学教育学中的“生活世界”和“回到事情本身”的体现,是对儿童与父母、学生与教师等的生活体验进行描述和解释。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事业对我们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教育在根本上是实践的,它是一个在“生活世界”中通过“理解”使“意义”不断展开和实现的过程。本文探讨了教育质性研究与教育本身相契合之处。以一种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接近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去接近教育质性研究、去接近教育,我们发现,教育质性研究对“意义”的关注与教育的实践性质一致,使其成为了适合于教育研究的最为根本的方式。本文更为看重的是方法的背后。其一,方法不能凌驾于“存在”之上,对方法应有正确的认识;其二,对方法应进行本体论的追问,本体论的追问是为了获得对教育实践本质的理解。我们不是要否认方法,只是认为有必要强调方法在什么层面上使用。方法仅仅意味着一种实现意义的方式、途径,方法的使用不应该成为对人的控制。教育实践性质要求“方”而不“法”。
  • 摘要: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关于一门认识论的学说,是一门关于一般体验的学说。其现象学分析就是一种意向分析,是一种意识活动的分析。本文试图运用这种方法对所选取的E空间文本进行现象学分析,这些文本选自教师们在网络论坛上所写的随笔及其电子出版物。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在E空阃,教师们通过网络写作和交流来实现自我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一种自主发展,而且这种自主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意识活动的变化上。
  • 摘要:本文从现象学的视角关注文科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课程的学习体验,以学生故事的形式呈现文科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学习生活。大学文科生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仅能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也能增长他们的人文内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上机实践很重要,他们的个人体验关系到他们能否学好信息技术课程,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和今后课堂教学改革起着参考意义。
  • 摘要:本研究通过透视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反思学校公正生活氛围对儿童公正倾向的不道德影响:即挫伤了了儿童的公正信念,侵犯了儿童的公正权利,妨碍了儿童形成对社会公正的正确判断力。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学校公正氛围是帮助儿童形成公正品格的生活基础。
  • 摘要:本文遵循“回到实事本身”的态度理解座位在中小学生日常教室生活中的潜课程意义。文章试从座位体验的空间意义,以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意识和学习环境意义等五个方面主题来把握学生座位体验的一般结构,从而建构对座位体验的本质理解。文章希望通过对学生座位体验的描述分析,为教育工作者理解座位对学生的可能意义提供一个对话文本,从而引发对座位意义的反思。
  • 摘要:在经历了百年的“受洗”之后,现象学这个上世纪即业已诞生的哲学流派对教育研究而言终于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这个在哲学领域已经成为西方最为重要的四大流派之一的现象学思潮如今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和日益浓厚的兴趣。现象学教育学正与范梅南一起成为中国教育哲学领域以至教育领域言必称及的方向。教育现象学正在成为处于困顿的中国教育研究的启示或道路。或者说,教育现象学在中国教育领域正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直观和审视。然而,唯有教育现象学自身能够经得起追问,教育现象学才有可能获致追问的资格。对于教育现象学而言,虽然目前学界有言必称现象学的倾向,然而,并非教育现象学的问题便是昭然若揭的。教育现象学依然有诸多根本问题尚待求索。这些根本问题包括:1.究竟何为现象学;2.现象学对教育学究竟意味着什么;3.为什么教育学会遭遇现象学;4.教育现象学是理论现象学还是实践现象学。本文此处所行的正是关乎教育现象学安身立命之基的追问。
  • 摘要:教育学大厦的全部根基肇始于:教育是先在的须要追问的事情。在前教育学之夜,“教育”被看作不证自明的,“教育”似乎是不必亲证的“是或在”。而俗常的概念“教育”陷于其俗常性中。印刻于心灵的教育,与可以体认的教育,一起构成“认之为真”的“教育谱系”。个体感受到教育光芒的同时确认“我是一个可以领受的人”,是“幸临者”。幸临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者——领受教育者,而无论这个“幸临者”被日常标识为教师还是学生。但是教育在场而无名。“教育”作为日常的语汇,已然有了太多的命名,认之为真的教育还不知如何表达,日常语境中的教育已经将我们带进日常的言谈中。我们领受的教育的赠礼,我们所受的教益,以及全部的教育时光,都在昭示教育的存在。教育的赠礼,随之的教益是如此之多,教育的命名是如此之少。在教育时光中,“我”与作品、“我”与“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与物,“我”与事件互显其存在的性质,吐露各自存在的消息。“我”是获得性的、蒙恩的“我”,是受教益之“我”。那些活着的教益内在地构成“我”。
  • 摘要:现象学教育学是一新的话语从异域引入到中国,它的反响正在被人们认真地关注着,人们期望它能够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资源,并且能够解决人们关于现实教育改革中的诸多困厄,因为现象学教育学的主旨与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惊人地重合着。然而不久人们将发现,现象学教育学与传统的教育学之间关系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它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学话语方式和话语主旨的瓦解,这种瓦解的结果将导致现今的教育改革理想没有正当着落,此时我们将不无惊恐地发问:现象学教育学将带领我们的教育做什么?一种现成的、也是强有力的话语告诉我们,现象学教育学引导我们向生活回复,从对科学的迷惘中解脱,让我们感受真实的实际的生活,还原我们对生活的本真的认识。这仅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还是一种能够实现的教育生活?问题的关键是该将如何处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冲突?因而,未来的理想的教育该怎么做?或者说现象学教育学还是只能作为一种弱者的教育学?郁或是现象学教育学在语焉不详地故做深刻?但这一切似乎都不能够自圆其说,也许,现象学教育学的出路在于与传统的教育学的整合,这样似乎才能真正走向现实生活。然而,整合的路径又是什么?这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探索。
  • 摘要:现象学教育学,这个名称已经表明了它与现象学的联系。可以说,所谓现象学教育学,就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和方式所建构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现象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中,现象学所带给教育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方法,也绝不仅仅是几个现象学的术语,甚至不是某一部分内容,而是一种有着根本意义的变革。诚如范梅南教授所言,是“一种新的教育学的可能性”。
  • 摘要:“我曾尝试探讨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学’,我论证的出发点是面对他人,接近他人,通过听见--它出于一种浅显的直觉,在所有的盲目模仿和所有的言语表达之前,它是不朽的,并来自脆弱心灵深处的--种声音的呼唤:这种呼唤对我来说犹如命令,不要对死亡保持漠然,也不要让其他人孤独的死去:也就是说,这个命令要求我们对他者的生命负责,而不能成为死神的同谋。”
  •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体验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因此提出了体验教育的说法。然而,对体验教育的内涵与实质以及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却有着不同的认识思路与观点。文章辨析了近期国内研究者关于体验教育的三种主要观点,指出这些观点是以“先验的我”或“纯粹经验的我”作为认识体验教育的理论前提,这样,把人看作是某种实体的存在,比如看作是先验的观念或经验的再现,而忽视了人在现实日常生活过程中展现丰富的、复杂的生存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把人看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者,从人的一些具体属性理解人,没有从更为基础的视野上理解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具体生存本质,并没有把人的成长与发展理解成是人与周围世界的现实的、客观的交往活动,其实,这一点恰恰是讨论并正确阐述体验教育实质的认识基础。因此文章从胡塞尔的意向概念入手,提出人的生存特性是理解体验教育的出发点。体验揭示了人的生成、变化的一种样式,也就是说,人的成长发展,通过感官、通过触摸或观看或言说等多种方式,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建立关系,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综合信仰、价值、情感、知识等个体内在因素,学会反思、比较、判断并作出行动,从而将社会的信仰、价值、知识与个体原有的信仰、价值、知识等因素进行互动、冲突与融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合,使学习过程具有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富有活力与生气的特征,体现着学生学习是在融入世界中实现自我认同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人的成长的实质是建立人与世界的交往关系,使人与周围世界融入一体,得到的不仅是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是说明这是生命活动,只不过生命与世界交往中以“意向活动地”被揭示出来。这样,认识体验教育,实质是从人的生成性特点对教育的反思,为教育活动奠定合法性基础。文章在分析体验教育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学校实施体验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要求,以及对传统学校教育理念的改造。
  • 摘要:存在问题是道德实践及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对存在之本质的思考直接指向人们对死亡的体验。 “面死而生”是道德实践及道德教育的形而上基础。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应该以儿童对存在的思考、也就是对死亡的体验为出发点。成人对死亡的体验构成了成人对儿童的责任感;而儿童对他人之死的体验,构成了儿童的同情感。本文从现象学的描述出发,对各种体验死亡的文本进行了话语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死亡体验在道德实践及道德教育中的意义,目的之一在于反思目前学校认知主义的德育模式,并尝试寻找一种从现象学出发的学校德育的途径。
  • 摘要:现象学精神是那种将现象学运动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是现象学的灵魂。注重现象学精神的现象学是那种真切地、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以现象学方式去行动、那种牵引着我们去“做”现象学的现象学。作为“做”哲学的方式,现象学就是哲学本身,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现象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其独特的“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即关系思维。现象学以其关系思维超越实体思维,在“结构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的框架中,现象学最终给出了“看”世界的基本路标,即现象学视野中的世界,既是一个结构化的世界,也是一个发生着的世界(意义世界),而且现象学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关注的是发生的世界。在发生的世界中,我们如何接近"事""物"?"体验""我"与"世界"的"共在”,并描述之。但“描述”,并不仅仅是“方法”——把“体验”“表达”出来的方法,而是一种“做”现象学这一“行动”的基本信念:“如实描述”。作为“信念”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是现象学的根本特征。生活体验写作则确实是一种“描述”的基本方法。而现象学却并不是“方法”。但不幸的是,“现象学”却在现象学运动的“方法化”的过程中,却逐渐失其本意。揭橥于欧洲科学危机的现象学的旨趣,在于实现理性的回归,即纠正那种科学主义的理性主义的偏颇,回归完整的理性。现象学精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学追求,现象学精神贯注于教育学世界的各个方面。渗透着现象学精神的教育学实践,将使每一个教育学境遇中的人成为一个敏行的、富有教育学意蕴的教育学实践者。
  • 摘要:长期以来,教学认识论一直是我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教学认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教学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和认可。但是,近年来,人们对教学认识论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批评。例如,叶澜先生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
  • 摘要:现象学意义理论与以往的意义理论不同,胡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更注重意义的先验性质(意向)和发生性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理解论的意义论强调意义实现于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意义也因此而存在。这样一种对意义的生成性和本体论的理解体现了现象学始终倡导的“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和方式,同时也体现出意义的前概念性质。这使得我们获得了一种对教育、教育学以及教育的实现者教师这个职业的新的理解,即真正的教育就是学生的理解发生的每一个瞬间,也就是教育意义得以实现的每一个瞬间;作为教育实现者的教师其专业性就体现在始终具有一种强烈的意向,即“我一定要触动我的学生”,引发他们理解的产生,使教育的意义得以实现;而教育学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有责任走向这个丰富而生动的意义世界,它应该是一门实践哲学,其使命就是使教育者始终具有实现教育意义的清醒意识。
  • 摘要: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和生活世界理论以及现象学应有之意的理解本体论等为我们理解角色进而理解教师角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视角。教师理解者角色的提出启示我们对教师角色的探询应持开放的、整体的态度。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