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6年全国小肠疾病学术会议
2006年全国小肠疾病学术会议

2006年全国小肠疾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太原
  • 出版时间: 2006-0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山西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6年全国小肠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肿瘤临床特点以及诊断线索,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的资料。结果:1、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男女之比为1.2:1;2、症状无特异性故临床上极易误诊和漏诊;3、88.8%(16/18)在十二指肠第二、三段;4、腺癌为主占77.7%(14/18);5、内镜检查是十二指肠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结论:十二指肠肿瘤早期诊断可提高生存率。
  • 摘要:目的:提高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3年1月2003年5月近10年收治的8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是以腹痛、发热、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腹部肿快、消化道出血为主,病变分布:回肠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小肠弥漫病变1例,小肠钡灌肠和内窥镜为主要的检查方法,B超、CT、胶囊内镜有辅助诊断意义,内镜下超声和小肠镜为新的方法,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结论:小肠淋巴瘤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及影像易与小肠癌混淆,临床疑诊病例,应设法取病理组织行病理检查以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
  • 摘要:目的:胃三药指的是丽珠得乐、阿莫西林、胃苏冲剂等是治愈胃溃疡、防癌变的基本因素,本药经83例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方法:用此药三味,首先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口服丽珠得乐一包,阿莫西林胶囊三粒,一天三次,连服十四日i第二阶段服胃苏冲剂一次一包,一日三次,连服十五日。结论:经约一个月服药,共二十九日治疗,抑制杀灭幽门螺杆菌、治愈胃溃疡,有效率98%其中治愈率90%无效率2%
  • 摘要:目前居小肠内镜主导地位的胶囊内镜尽管指证众多,主要还是用于不明原因小肠出血,就此而言其可作为一线诊断方案。另外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其他检查手段都无法得出结论时,胶囊内镜可能对部分克罗恩病的诊断有益。推进式小肠镜已用于近端小肠活检与内镜下治疗,而术中内镜主要针对远端或弥漫性小肠病变。有关双气囊小肠镜的进一步报道提示该技术至少在很多场合中可用于替代术中内镜。随着乳糜泻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再次激起了人们对于相关内镜与组织学改变的兴趣,而研究显示在乳糜泻患者中肠道绒毛萎缩及淋巴细胞浸润是典型的而非特异性的改变。本文着重对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推进式小肠镜、术中内镜等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通过对无外套管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在疑有小肠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安全性。方法:自1994年11月起至2004年10月,我消化科对138例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黑便、暗红色血便)、呕吐、腹痛和腹泻患者行普通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部分患者曾行胃镜、全结肠镜及小肠钡灌造影和腹部CT检查均未能明确病因。患者男性80例,女性58例,年龄范围11-81岁,平均48.2岁。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有92例,占66.7%。结果:138例患者中,由于病变部位、患者耐受性等不同,故内镜抵达部位亦各不相同。电子小肠镜越过屈氏韧带进入空肠113例,占81.9%,抵达屈氏韧带下50-100cmo检查结果发现小肠疾病44例,占31.9%(44/138),包括十二指肠多发溃疡4例,十二指肠中下段病变19例(溃疡5例,降段息肉2例,降段憩室1例,血管发育不良1例,降段腔外压迫梗阻1例,肿瘤9例),空肠病变21例(空肠息肉2例,空肠多发溃疡3例,小肠克罗恩病7例,血管发育不良3例,非特异性空回肠炎1例,肿瘤5例)。9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7例发现病灶,阳性检出率为41.1%。138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的有效且安全的手段之一。多方报道其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有较大差异,主要取决于入组病例适应症不同。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具有经济、操作简单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希望其在小肠疾病的治疗上今后有进一步的突破。
  • 摘要:共聚焦内镜是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和传统内镜的有机结合体,从而兼具两者之所长。前者作为一项业已成熟的技术已有约15年的应用经验,这种显微镜运用了激光扫描技术,其照明点与检测成像点始终位干同一平面,生成的图象不受来自被观察物体其他断面的杂散光影响,成像解析度和系统信噪比因此大大提高。这种技术可以在一定深度内由表至里地观察大体标本并即刻成像,从而在节约时间和人力物力上大大优于传统切片染色技术。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与硬式内镜相整合或手执探头式等不同机型,主要用于皮肤科及口腔钻膜的组织学研究。此后,得益于一系列设计和制造工艺的革新,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的体积显著缩小,使得直接在体内观察组织成为可能。本文介绍了共聚焦显微内镜的背景、临床应用及前景。
  • 摘要:小肠病变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以及小肠梗阻等症状,较难和其它内外科疾病鉴别。在诊断方面,小肠病变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加之小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部分患者虽经传统腹部平片,胃肠道钡餐检查,往往不能明确诊断。1929年Pesquera采用十二指肠导管注入钡剂检查小肠,1950年Friedmann应用改良的带有气囊的Miller-Abbott导管行小肠双重造影。近年来由于影像造影设备及技术的提高,以及临床对小肠疾病诊断的迫切要求,小肠造影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其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逐渐被认识,小肠造影已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本文对小肠造影及螺旋CT小肠成像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就小肠造影、螺旋CT小肠成像、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在小肠基本病变诊断价值的对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小肠常见病变诊断的最优化途径。
  • 摘要:随着双气囊小肠镜临床应用的普及,小肠疾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疗的临床意义也得到了肯定,尤其在发现病灶方面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活检所得的组织很小,对于某些病变的定性,特别是溃疡性疾病,往往难以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本文就小肠镜下所发现的溃疡性病变进行临床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CARD15/NOD2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人群中克罗恩病发病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2001~2006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循证医学中心(2001~2006年),收集关于CARD15/NOD2基因多态性在不同人群中与克罗恩病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用Cochrane协助网专用软件RevMan 4.2.2(ReviewManage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篇文献共17975人纳入研究,其中克罗恩病患者8705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634人,正常对照6636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方白种人非犹太族后裔克罗恩病患者携带R702W、G908R、3020sinC的OR值分别为1.53(95%Cl:1.17-2.00,P<0.01),2.11(95%,Cl:1.42-3.13,P<0.0),3.22(95%,Cl:2.36-4.39,P<0.01)相比犹太族后裔克罗病患者OR值分别为1.85(95%Cl:1.09-3.14,P>0.01),1.78(95%Cl:1.100-2.88,P>0.01),2.06(95%Cl:1.19-3.56,P<0.01),携带至少一个突变基因均可增加患克罗恩病的风险(OR=2.25,95%,Cl:1.92-2.64,P<0.01),并能增加小肠克罗恩发病的风险性(OR=2.60,95%,Cl:2.05-3.31,P<0.01),亚洲人群克罗恩病患者未发现与上述三个位点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CARD15/NOD2三个常见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西方白种人群克罗恩病发病相关,其中以3020sinC最为显著,对东方人群克罗恩病发病尚不确定。
  • 摘要:本文研究对象为13例非腹部外伤的意外伤亡者。目的菌:对10种肠道腔菌群与膜菌群的微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目的菌为4种需氧菌和6种厌氧菌。标本的选取:以受检者小肠的空肠上段、空肠中段、空回交界处、回肠中段、回肠末段为取材点。结果:①13例小肠不同节段的菌群分布情况EB及LC几乎存在于所有人所有节段小肠,EC和Ps主要存在于部分人群的回肠中下段,只有很少部分人存在SP、YF、Cd,而所有人均没有BL、Bd、ES。②通过对13例标本的腔菌群及膜菌群分析,发现EB、EC、LC、PS在不同节段小肠肠腔及翰膜分布的数量不同,越靠近回肠末段,细菌数量越多。SP、YF、Cd仅在少数病人的某些节段有分布,无明显规律性,所有标本未发现BL、Bd、ES的存在。③通过同一节段腔菌群与膜菌群的比较发现肠杆菌(EB)、乳酸杆菌(LC)、肠球菌(EC)和消化球菌(PS)在不同节段之间的比较是有差异的,越靠近回末的,细菌数量越增多。在上述的细菌中,腔菌群与膜菌群之间有差异,膜菌群比腔菌群占优势。结论:在正常人的全小肠不同节段都存在有细菌,在同一段的腔菌群和膜菌群有差异。
  • 摘要:以往小肠疾病的检查主要依靠小肠钡剂造影、小肠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腹部CT等,且只能对部分病因作出诊断。胶囊内镜问世及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填补了小肠缺乏可视性检查的空白,使小肠疾病的诊断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对采用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适应症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国人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特性,探讨了胶囊内镜的对小肠疾病的诊断能力和胶囊内镜检查的并发症。
  • 摘要:克罗恩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但多见于小肠和结肠。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慢性腹泻,70%的患者可有腹痛、60%的患者可有体重减轻,40%-50%的患者有血便和黏液便,其他的表现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可表现为溃疡出血、瘘管、肠梗阻等,最常见的肠外表现为累及骨关节系统,其他器官包括眼、皮肤和肝脏,克罗恩病累及结肠时肠外表现较明显。40%左右的克罗恩病同时累及小肠和结肠,其余1/3可单独累及小肠,主要位于回肠。目前小肠克罗恩病仍是一个基于典型临床病史、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查、小肠放射学检查、内窥镜检查及活检等综合结果而作出的临床诊断性疾病。对于克罗恩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炎症活动程度、病变范围等的评估极具挑战性。本文分析了胶囊内镜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作用价值;胶囊内镜下克罗恩病的诊断率和黏膜表现,就胶囊内镜对疾病活动度和严重度进行评估,比较胶囊内镜和其他小肠检查方法,指出了胶囊内镜检查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诊断中以及和其他小肠检查方法比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摘要: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以下简称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主要由于c-kit癌基因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失控所形成。本文主要探讨了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GIST的诊断、治疗等问题。
  •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38例危重病人随机对照分组,以抑酸药为对照,发病3-5天和2周时检查胃镜,观察溃疡的发生情况、分级及胃粘膜中前列腺素(PGE-2)和戊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抑酸药加早期肠内营养组,其胃粘膜中的PGE-2浓度较其他两组高,而MDA较其他两组低。抑酸药加延迟肠内营养组,胃粘膜中的PGE-2浓度亦较抑酸药组低,而MDA较后者高。说明肠内营养可能通过PGE-2和MDA等物质,增加预防应激性溃疡效果,且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延迟肠内营养。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 摘要:本文分析了孕妇、哺乳期、儿童及青春期炎症性肠病的一些特殊问题,探讨了炎症性肠病患者皮肤粘膜表现及其与骨质硫松的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时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置入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6例患者,胃窦癌2例,胃窦癌术后复发伴吻合口狭窄2例,贲门癌术后复发伴幽门梗阻4例,结肠癌晚期伴胆管、十二指肠恶性梗阻1例,胰头癌浸润十二指肠3例,十二指肠癌4例。所有病人均行胃镜和上消化道碘剂造影以证实梗阻部位及其程度,选择合适的支架。经胃镜插入导丝,在X线监视下将导丝送至梗阻远端,沿导丝进行球囊扩张;在X线监视下沿导丝用支架推送器将支架送至狭窄远端2cm。术后观察病人腹胀、呕吐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支架一次置入成功15例,成功率93.75%。其中有2例为双支架置入(同时置胆总管支架)。支架置入后1周,患者腹胀消失率为11/15(73.33%),呕吐消失率为13/15(86.67%)。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近期并发症。结论: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幽门支架治疗幽门恶性狭窄,能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2005年6月-2006年2月应用OMOM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完成6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胀、腹泻、腹痛患者的临床检查,其中对6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中的病人进行了胶囊内镜检查,均获得满意效果,本文现就取得的初步体会进行总结。
  • 摘要:小肠出血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占消化道出血3%-5%。本病常有反复发作,能自行止血,表现缺乏特异性及诊断困难等特点。为了总结经验,本文分别介绍了临床诊治的18例小肠出血患者的小肠钡餐检查、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DSA)检查、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四种诊断方法,并对其病因进行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36例隐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常规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共检出病变28例,阳性检出率为77.8%。其中小肠肿瘤4例(3例手术证实为间质瘤),血管畸形9例,小肠息肉2例,小肠炎8例(包括溃疡2例、克鲁恩病1例,过敏性紫癜3例),小肠活动性出血5例,未见异常8例。胶囊检查时间平均为482min(385-668min)。对全小肠的检查成功率为80.6%(29例在有效记录时间内通过回盲瓣,7例未通过),胶囊排出体外时间平均为58.5小时(18-155小时),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OMOM胶囊内镜对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检查阳性率高,临床诊断价值和M2A胶囊内镜相当,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摘要:本文对男性主因间断性左下腹痛一例患者进行诊断,采用B超、胶囊内镜、选择性动脉造影三种诊断方法,诊断出患者患有的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腔隙状脑梗塞、右肾结石以及前列腺增生四种症状,并根据主治医生的鉴别诊断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 摘要:自1985年至2006年,经纤维结肠镜及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22例帽状息肉病,病程2周到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其中脓血便10例,稀水或糊状大便9例,血便1例,大便成型1例,伴随症状有腹痛、里急后重,个别有低热等。大便常规检查不伴脓血便者大便中无异常发现。所有患者均做了大便培养,均为阴性结果。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在直肠及乙状结肠者6例,局限于乙状结肠者1例,左半结肠者7例,全结肠病变8例。病灶特点为散在或密集分布于结肠黏膜的自2mm至8mm不等的圆形隆起息肉样病变,外观酷似疣状胃炎表现,病灶问黏膜正常。所有病例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慢性炎症,无特殊发现。有12例病人住院治疗,经接受锡类散、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等联合灌肠治疗后均于治疗后2-3天症状缓解,7-12次后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2周后复查结肠镜病灶消失或仅可见轻度充血样改变,随访1年未见有复发者。本文通过对帽状息肉病22例病例的分析,对其诊断和治疗体会进行总结。
  • 摘要:小肠疾病诊断与治疗,自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应用以来获得了飞速发展,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我国在临床上积累了一定经验,经过广泛讨论和修改,现制订如下临床应用规范(草案)供参考,以便在使用中不断补充修改。本文介绍了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前期准备及胶囊内镜检查,分析了胶囊内镜检查适应证、禁忌证、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以及胶囊内镇对疾病的诊断。
  • 摘要: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小肠疾病因临床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和病变部位深等众多因素影响,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各种检查手段因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均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如99mTc核素扫描虽然对病灶有初步的定位作用,但在出血量少、间歇出血者中的阳性率甚低,而且假阳性率甚高;小肠钡灌造影术对小肠粘膜、血管性病灶的检出率较差;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术对血管性和血供丰富的肿瘤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在粘膜和炎症等疾病中的诊断率不高,而且非明显出血期时检查常呈假阴性。因此,临床上非常需要能解决小肠疾病诊断的,尤其是较为直观的新型诊断器械。本文介绍了胶囊内镜的开发及应用,探讨了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的临床应用及评估。
  • 摘要: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供不足引起的局部肠坏死的疾病,患者以急腹症或血便症状而就诊。随着社会老龄化,缺血性肠病发病率增加。本文对缺血性肠病的肠道血液循环、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进行了介绍。
  • 摘要:虽然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发病率不高,仅占消化道肿瘤的5%,但是随着内镜检查和ERCP的应用其检出率越来越高。在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肿瘤中以腺瘤最为常见,约占70%,其恶变率约为30%,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以往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标准治疗方法,胰十二指肠根治术虽然能完全切除病变但其死亡率高达2%-10%,术后复发率为25%-33%;经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的复发率更是高达50%。自从1989年Shemesh等第一次报道了成功为4例手术后腺瘤复发的病人施行内镜腺瘤烧灼治疗后,内镜乳头切除术逐渐成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十二指肠壶腹是胰管和胆总管开口的重要部位,所以内镜乳头切除术在技术上不同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粘膜下切除(EMR),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所以技术方法和随访问期尚未完全统一。本文就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内镜切除的适应证、内镜技术、疗效、随访、并发症进行了综述,其中重点介绍了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 摘要: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水肿、低蛋白血症、浆膜腔积液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该病在1961年由Waldmann首先采用51Cr标记白蛋白的方法研究蛋白质渗出的部位,提出本病,此后文献中有散在报道,近来,由于胶囊内镜检查技术的开展,该病的诊断率有所提高,本文现就国内外研究情况作一介绍。
  • 摘要:2003年初由日本自治医大消化内镜医师山本博德和日本富士公司联合发明的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在日本等国开展应用,中国开展此技术的时间与世界同步。2003年4月23日钟捷等在上海瑞金医院开展中国的一例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到目前为止整个中国地区拥有双气囊小肠镜的医疗单位约40佘家,开展检查例次约1 500例次,其中上海瑞金医院到2006年5月已经完成近650例次的检查和治疗性操作。双气囊小肠镜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使用。其中日本有近130多家医疗机构拥有和开展此项检查。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也相继引入并开展小肠镜检查。本文对双气囊小肠镜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
  • 摘要:小肠疾病的诊断长久以来是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小肠长度长(3-5m)、肠管呈盘曲折叠式排列,且小肠疾病种类繁多,相当部分的小肠疾病,如:小肠肿瘤、小肠源性消化道出血等起病十分隐匿、病程长、特征性表现不强、早期诊断难度较大,现有的确诊性检查手段非常有限,多数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令人满意,往往会造成临床医师无法及时、正确诊治疾病。近年来,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e,CE)的应用使小肠疾病的诊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其仍存在无法对小肠内可疑部位进行反复仔细观察以及无法实行活检和镜下介入性治疗的局限。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oon enterscope,DBE)在进镜方式上进行了革新,上下结合的进镜方式能对整个小肠进行无盲区的检查,是小肠疾病新的检查手段,为深部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帮助,其临床应用价值颇为肯定。目前通过DBE与CE和小肠钡灌、血管数字减影成像(DSA)等检查方法相结合,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对小肠增殖性病变、血管性以及溃疡性病变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然而,对于肠壁内病变的性质判断以及某些不能施行活检的增殖性病灶的累及深度等,仅靠上述方法的腔内形态学判断仍存在其一定局限。本文将根据小肠腔内超声初步的操作经验和应用体会就其操作要点、适应症、局限性及获取的结果进行讨论。
  •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是指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问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11.1983年Mazur和Clark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以来,随着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GIST的本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本文介绍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了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特征及诊断依据。
  • 摘要:目的:发现与中国人克罗恩病(CD)发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临床资料完整的C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提取人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NOD2基因第4、8、11外显子,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5例CD患者有SNP改变,其中2例为P268S,1例为R45-9R,2例为P268S和R459R,而在UC患者和健康人中各检测到1例R459R。所有研究对象未发现R702W、G9-08R及3020insC改变。CD有4例P268S,与UC和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37,P<0.05)。4例P268S CD患者病变均在回肠(X2=9.231,P=0.01),发病年龄小于20岁(x2=10.769,P<0.01)、并发肠腔狭窄而需手术(x2=7.972,P<0.01),2例有P268S和R459R的患者病情较重,多次复发。结论:P268S可能是CARDl5/NOD2基因中与中国人CD相关的SNP,与患者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及肠腔狭窄明显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及病变严重程度无关。
  • 摘要:人体肠道里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其细胞数量(1014)是人体细胞数量(1013)的10倍,肠道细菌在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吸收,维生素合成方面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肠道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而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关系也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所重视。本报告以溃疡性结肠炎和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这两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为例,介绍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肠道疾病和肠道菌群的关系的部分结果,探讨了肠道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研究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 摘要:胃流出段指胃窦至幽门或胃肠吻合口区段以及改道后的胃肠吻合口。近端小肠指胃流出段以下十二指肠及临近十二指肠或临近胃肠吻合口的空肠。由于这些部位是狭窄、阻塞好发区段,但经生理腔道进入距离较远且入路管腔迂迥多变,这为内支架置入操作带来困难。因此,围绕胃流出段及近端小肠的内支架成型技术,始终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技术研究内容。笔者采用套管式输送器将内支架成功置入胃幽门部、胃肠吻合口、十二指肠以及近端空肠狭窄段。近期国内在胃流出段及以下小肠段内支架置入的应用逐步得到推广,其临床经验也得以逐步积累。
  • 摘要:利用人体呼出气中的微迹气体(trace gases),如二氧化碳(CO2)、氢气(H2)及/或甲烷(CH4)等含量的变化,进行生理学及/或疾病研究的呼气试验(thebreath test),作为一种重要的胃肠及肝胆与胰功能的检测方法,已在我国消化病临床与科研领域中被应用,并证明其具有非创伤性、简便、灵敏性与特异性高等优点。有关试剂或设备正在我国开发与研制,或正在逐步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临床症状多缺乏特异性。腹泻,尤其是脂肪泻往往是较突出的症状。此时,凭藉吸收不良引起营养素过度丢失而致的消瘦、贫血貌,以及有关的检查,一般不难得出消化与吸收不良的诊断。但要明确具体的病因以及具体的营养素缺乏,或在脂肪吸收仍属正常的情况下,则必须进行一些特殊检查才能确诊。近年来,由于呼气试验的上述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肠道吸收功能的检测中。本文就其近年进展情况作一概述。
  • 摘要: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或肛门、直肠、结肠病变出血,多可行胃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检查,诊断较方便准确。而对于小肠出血性疾病,由于小肠独特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使传统的检查技术受到很大限制,它限制了X线小肠诊断能力,阻碍了内镜的插入,影响了动脉造影的定位因而诊断较困难。胶囊内镜的问世大大改变了这一状况,使整个小肠不再成为盲区。本文就国产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产胶囊内镜图像清晰,性能稳定,检查费用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二分之一,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19例小肠溃疡的病因、诊断。方法:19例应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小肠克罗恩病9例(47.3%);小肠结核4例(21.0%);小肠非特异性溃疡2例(10.5%);小肠肿瘤1例(5.3%);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5.3%);过敏性紫癜1例(5.3%);不明原因的溃疡1例(5.3%)。结论:小肠溃疡以克罗恩氏病为多见,其次以肠结核。结合其他部位的病变有助于对病因的判断。
  • 摘要:背景及目的:胚胎干细胞(ESC)可以在体外被定向诱导分化为三个胚层的多种细胞类型,但未见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小肠上皮细胞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初步探讨肠道间质细胞原代培养上清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GF)、GlutaMAX-I及胰岛素是否能在体外诱导鼠ESC分化为小肠上皮细胞,并分析小肠问质细胞原代培养上清对ESC向小肠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rn 方法:首先,进行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原代培养,收集问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并以原代小肠上皮细胞作为实验阳性对照。然后,体外培养、扩增E14小鼠ESC细胞系,并将其在去除重组鼠白血病抑制因子后用悬滴法培养,使其形成拟胚体,在培养基(其中均含20%胎牛血清、2mmol/L GlutaMAX-I、20ng/mIEGF、100U/ml青、链霉素、2ug/ml胰岛素)分别体外培养16~21d。实验分为用添加和未加小肠间质细胞原代培养上清液两组。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Ck18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KP染色,应用RT-PCR检测Msi-1,Hes-1,Cdx-2,Ck19的mRNA转录水平。此外,将两种方案诱导分化的细胞接种的BABL/c裸鼠皮下,观察其在体内形成小肠黏膜细胞能力。rn 结果:经不同方案诱导的拟胚体,在1w左右的时间都可见上皮样细胞向周围生长2w左右加小肠间质细胞原代培养上清组(以下简称收集液组)的大部分分化细胞为上皮样细胞,细胞为圆形、多角形单层生长,胞浆丰富,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核周可见许多小空泡;未添加小肠问质细胞原代培养上清组(以下简称非收集液组)的分化细胞中同时存在较多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等杂细胞生长。继续观察到3w以后,细胞开始死亡、脱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两组均有Ck18的表达。AKP染色显示收集液组分化的细胞中AKP染色阳性的细胞比例(26.9±2.5%)较非收集液组(1.2±0.9%)高(p<0.05)。RT-PCR显示收集液组和非收集液组的Msi-1和Hes-1基因表达无差别(p>0.05),但两组基因表达量均高于原代小肠上皮细胞组(以下简称原代组)(p<0.05):Cdx-2基因表达在非收集液组低于收集液组和原代组(p<0.05),收集液组低于原代组(p<0.05);原代组与非收集液组和收集液组的Ck19基因表达无差别(p>0.05),而非收集液组低于收集液组(p<0.05)。将诱导的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3w后取出移植物,分别行HE染色和AKP染色。HE染色后观察到收集液组可见较多的管腔,管腔内面可见到明显的纤毛结构,有大量的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上皮细胞;非收集液组管腔结构较少,组织中可见多种细胞,如软骨细胞、骨细胞、肌细胞、腺上皮细胞等。AKP染色后观察,收集液组可见管腔内面棕黑色线样沉淀,为AKP阳性表现;非收集液组这种现象较少。rn 结论:培养体系中加入小肠间质细胞原代培养上清对在体外定向诱导ESC分化为小肠上皮细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摘要:胶囊内镜对于小肠疾病有着很高的诊断价值,其主要适应证包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和可疑小肠肿瘤及非甾体类药物的肠道损害等。胶囊内镜容易操作,无痛苦,副作用少,病人容易接受,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及国产胶囊内镜的问世,近年来胶囊内镜检查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在结肠镜检查前需要做干预性肠道准备工作,已是临床常规,在胶囊内镜检查前是否同样需要做干预性肠道准备,目前尚无共识。胶囊内镜应用于临床近5年来的实践说明,在胶囊内镜使用前,适当的进行肠道准备,可以提高肠镜显像水平,缩短胶囊在消化管的通过时间,提高全小肠病变检出率。最近国内外已有多篇有关胶囊内镜检查术术前准备的研究报告发表,本文现就肠道准备对于胶班内镜检查质量和胶囊内镜通过时间的影晌进行综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