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全国肿瘤学进展学术会议
第四届全国肿瘤学进展学术会议

第四届全国肿瘤学进展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7-11-09

主办单位:癌症进展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肿瘤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E838对辐射导致IRM-2小鼠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及造血功能的防护作用,并与同类雌激素类药物炔雌醇、尼尔雌醇进行对比实验。rn 方法:将IRM-2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838药物(5mg/kg、7.5mg/kg、10mg/kg)三个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炔雌醇和尼尔雌醇组,在照射前3、2、1d腹腔注射给药,第4d进行1Gy全身照射,采用双层铺胶法进行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整体照射后的DNA双链断裂,彗星尾部DNA%(TDNA)、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的变化,造血功能在照射前连续3d给药,第4d进行7.5Gy照后第9d观察小鼠造血功能三项指标,股骨有核细胞数、脾结节和脾指内源性脾结节形成(CFU-S)等指标的变化。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SPSS12.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rn 结果:E838三个剂量组彗星其尾长、尾DNA%、尾矩、Olive尾矩比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DNA断裂点小,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与炔雌醇、尼尔雌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rn 骨髓有核细胞数、CFIJ-S、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E838能减轻辐射对DNA的损伤程度具有防护作用,并有保护小鼠的造血功能。
  • 摘要:骨髓抑制是放疗、化疗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急性骨髓抑制在接受放疗或核辐射暴露后很快发生,主要是快速增殖的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HPCs)发生凋亡所致,在临床上很受重视,应用造血系统生长因子刺激HSC及HPC的增殖分化有助于促进骨髓功能的恢复。持久性骨髓损伤主要是因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衰老所致,由于常是迟发性的,在临床容易被忽视,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预后很差。rn 因此造血干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成为有效预防和治疗骨髓持久性抑制的关键。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具有自我更新功能和生成多个系列免疫造血细胞的多分化功能,终生维持机体造血。放疗、化疗造成HSC的DNA损伤可以导致HSC复制、自我更新能力下降,出现细胞衰老改变。介导细胞衰老发生主要由2条信号通路,一是p53-p21通路,由DNA损伤或端粒缩短激发;一是p16-Rb通路,主要由p38 MAPK级联反应激活。任一通路激活均可诱导衰老,两条通路在不同水平具有通话。介导放疗、化疗诱导HSC衰老的信号通路各有特点,但最终引起p16升高,细胞进入不可逆功能减退。HSC发生衰老的机制的研究将对降低放化疗毒副作用,保护辐射等环境因素的损伤以及了解白血病的干细胞起源及治疗逃逸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科研资料,为药物筛选的靶点提供试验依据。
  • 摘要: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支持造血重建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这主要是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抑制T,B,DC,NK细胞等的增殖和活化。相似的抑制作用也在MSC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中发现。成体脂肪组织较骨髓更易获得并有更高的克隆形成率,本文对脂肪来源的MSC(AMSC)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的MSC相似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养肝汤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rn 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予以健脾养肝汤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rn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变化治疗前分别为59.90±0.85、60.65±1.43;rn 治疗后分别为61.68±7.98、58.26±1.27。治疗组与对照组Karnofsky评分下降治疗后分别为14例(43.7%)、20例(66.7%)(P<0.05)。生存时间治疗组最长时间为11.6个月,最短时间为1.1个月;0.5年生存率为37.55(12/32例);对照组最长时间9.rn 3个月,最短时间36.5天;0.5年生存率为16.7%(5/30例)(P<0.05)。rn 结论:健脾养肝汤配合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可增强中晚期肝癌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损伤的肝脏有保护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是位于骨髓基质中一类重要的干细胞群体,在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中具有多种功能。体外实验证实hMSCs能抵抗骨髓移植中的DNA损伤物质如化疗药物引起的凋亡,可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抑癌基因P53蛋白家族成员P73是一类结构与p53非常类似的蛋白,并且在调节DNA损伤物质引起的肿瘤细胞凋亡反应中扮演重要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p730蛋白与细胞抗DNA损伤特性之间的关系。
  • 摘要:某医院2003年10月-2005年11月对常规治疗后肿瘤未控的鼻咽癌病人应用吉西他滨加卡铂联合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病人25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介绍了治疗结果及体会。
  • 摘要:目的:研究DLC-1基因甲基化检测与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关系。rn 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间73例HCC及癌旁正常组织(其中12例含癌栓)手术切除标本,标本均经过病理证实。依据临床以及病理学特征分为分为高侵袭组和低侵袭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对不同侵袭组HCC之间DLC-1基因甲基化表达进行分析。rn 结果:DLC-1甲基化表达率高侵袭组明显高于低侵袭组,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X<'2>=4.3567,P<0.05)。与AFP(+),HBV(+)的关系分析发现:DLC-1甲基化阳性与DLC-1甲基化阴性患者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2=4.4224,P<0.05);研究DLC-1甲基化与HCC TNM分期的关系发现分期越后DLC-1甲基化程度越高(X2=10.8478。P<0.05);短期随访发现DLC-1甲基化的HCC 患者中位生存期低于非甲基化患者(P<0.05)。rn 结论:DLC-1基因甲基化检可作为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监测指标,并可作为靶向治疗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新的靶点。
  • 摘要:放疗回忆反应是指放疗结束后由某些药物引起的原放射野内的炎性反应。近年来,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普及和新化疗药物的出现,放疗回忆反应渐见报道。本文介绍了在近三年来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的2例化疗的患者出现放疗回忆反应。
  • 摘要: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rn 方法:确诊的46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28-75岁,平均54.5岁),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化疗药为表阿霉素50~70mg、5-氟尿嘧啶500~1000mg、顺铂40-70mg,白介素-2100万-300万u,栓塞剂为碘化油及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用量为5~20mI;每例患者治疗1~4次,两次治疗间隔4~5周;共治疗116次)。rn 结果:治疗后93.8%患者甲胎蛋白(AFP)不同程度下降,88.6%患者肿瘤缩小;半年生存率95.6%,1年生存率70.6%,2年生存率26.6%;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消化道反应、肝功能下降、白细胞下降,对症处理后均改善。rn 结论:肝动脉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疗效肯定,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治疗后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出现,注意及时处理。
  • 摘要:1.医生们常不知道肝癌是可以放射治疗的,由于错误的认识,肝癌放疗曾一度被冷落,成为放疗禁区。rn 2.国际上最大系列(460例)巨大肝癌放射治疗经验总结:全肝移动条野放射+缩野技术+分段放疗新方案20年临床实践和研究提示:放射剂量从全肝mTD 30Gy可分阶段逐渐缩野照射提高至局部靶区mTD60Gy的现代肝癌放疗技术安全、有效,临床受益率高,少数患者可获根治。突破了肝癌放射剂量≯40Gy长期禁锢。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射杀主体瘤和肝内擂散子瘤的新技术为目前仅针对主体瘤毁损的诸多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价值。rn 3.近10年广泛开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十TACE对主体瘤毁损取得长足进展,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十TACE缺点仍是不能杀灭肝内播散子瘤的局限性,对肿瘤边界在CT图像上无法确认、肝内肿瘤播散或TACE后发现肝内较多的播散小病灶则放弃治疗。rn 4.首次提出现代肝癌治疗路径,不应仅考虑主体瘤的治疗,也应顾及肝内转移子瘤的治疗,才是合理的综合治疗策略。因此,对临床上最棘手的进展期肝癌,首先采用全肝移动条野放射+缩野技术+分段放疗,最大限度射杀肝内微小转移瘤为基础,并随着主体瘤的缩小,针对病例个体化策略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手术或局部消融疗法的包括消灭主体瘤和肝内转移子瘤的现代放射综合治疗方案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rn 5.全文对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的沿革趋势和个人经验,以及现代放射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地位被再次提出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有关文献作综述介绍。
  • 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价腹腔温热灌注加静脉双途径化疗治疗胃肠道癌腹腔转移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rn 方法:顺铂腹腔灌注加5-FU、CF、羟基喜树碱静脉联合化疗治疗32例胃肠道癌腹腔转移病人,观察并记录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rn 结果:全组患者临床受益率90.6%,总有效率56.25%,其中CR1例,Ⅲ°WBC下降3.1%。rn 结论:本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癌腹腔转移疗效肯定,临床受益率高,毒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D1+β淋巴结清扫的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术(Laparoscopy-a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LADG)在中日韩等国已经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最流行的术式,然而,至今还没有报导显示该术式具备与D1+α淋巴结清扫的LADG相同的微创优点。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照D1+α淋巴结清扫的LADG的近期治疗成绩,考察D1+β淋巴结清扫的LADG的安全性、微创性与可行性。rn 方法: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54例D1+α淋巴结清扫的LADG和42例D1+β淋巴结清扫的LADG作为研究对象,两组间对比了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所见、术后经过、并发症和血化验结果。分别用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差异分析。rn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肥胖指数、肿瘤分期和病理学特点等方面是具备可比性的。D1+β淋巴结清扫比D1+α淋巴结清扫清扫了更多数量的第2站淋巴结(5.9比2.7,P<0.01),但是,两组在清扫的淋巴结总数(24.7比22.2)和第1站淋巴结总数(18.9比19.4)方面没有差异。两组间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率、首次下床步行、排气、进食和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在血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也没有差异。rn 结论:D1+β淋巴结清扫的LADG与D1+α淋巴结清扫的LADG同样具有安全性与微创性,可以加以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原发灶FDG摄取与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关系。rn 方法:收集208例治疗前行全身<'18>F-FDG-PET扫描的肺癌患者,确定原发灶大小(最大径)和FDG摄取值(以SUVmax表示),并分为无转移组、仅淋巴结转移组、远处转移组,分析原发灶FDG摄取与大小、转移情况、病理类型等的关系,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转移的因素。rn 结果:原发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性(r=0.466,P=0.000)。三组的原发灶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78),而FDG摄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08),其中无转移组SUVmax小于仅淋巴结转移组(P=0.041)和远处转移组(P=0.002),后两组间无差异(P=0.29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DG摄取值是预测转移与否的惟一因素。rn 结论:(1)肺癌原发灶的SUVmax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2)肺癌原发灶FDG摄取值可作为转移潜能的一个指标。
  • 摘要: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CEAmRNA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 chip)技术对NSCLC患者术前外周血CEAmRNA进行检测;选择单克隆抗体CD31和CD34,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法)对对肿瘤组织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rn 结果:在57例NSCLC患者,CEAmRNA阳性表达率61.4%(35/57);CD31和CD34显示的MVD结果分别为29.7±12.1条和38.2±12.7条,范围分别是10~61和19~76。rn 结论:在NSCLC患者,其CEAmRNA阳性表达与CD31和CD34染色显示的MVD无明显相关性。
  • 摘要:血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必需的物质交换血管的新生受到多种调控因子的控制,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正调控因子之一。对VEGF及其相关蛋白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了解血管形成的过程,为肿瘤治疗、肿瘤预后开辟了新途径。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是高度恶性的肿瘤细胞,该细胞中VEGF高表达,裸鼠体内成瘤性好,是我们理想的研究媒介。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RNA干扰技术实现对HT1080细胞中VEGF表达的抑制,观察VEGF在HT1080细胞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TS、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TS、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rn 结果:TS、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P>0.05)。TS、P-g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化疗疗效负相关(p<0.05)。rn 结论:TS、P-g,耐药机制不相同,临床检测TS、P-gp对胃癌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p63不仅参与上皮组织的发育、分化过程,作为p53家族的一员,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p53突变及p63和p73亚型的失调会发挥致癌作用并引起化疗耐受。p63是人乳腺肌上皮的标志,乳腺癌细胞系p63的表达状况与肿瘤预后有关。因此本研究通过p63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药物疗效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2年内约有50%~60%的患者发生复发或者转移;有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对不可切除及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胃癌病人,化疗是其主要手段。胃癌属化疗相对敏感的肿瘤。传统的化疗方案疗效在20%~40%之间,用含奥沙利铂的方案治疗胃癌是近年来的化疗趋势。本文介绍了某医院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使用奥沙利铂联合吡喃阿霉素、5-氟脲嘧啶、四氢叶酸治疗晚期胃癌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对放射性<'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的增敏作用。rn 方法:采用CLl87结肠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实验分空白对照组、单纯抗体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加不同浓度抗体组,n=3。应用经典克隆形成方法来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CLl87细胞的杀伤效应。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的改变。rn 结果:EGFR与射线联合作用细胞存活分数较单纯照射组明显下降(P<0.05)。EGFR抗体浓度2、5、10nM/L时增敏比分别为1.34、1.59、2.08。持续低剂量率照射4Gy后,抗体联合照射组凋亡率(39.86±4.38%)高于单纯抗体组(12.49±1.59%)和单纯照射凋亡率之和(21.57±2.97%),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表皮生长因子抗体联合照射主要引起细胞的G<'1>期阻滞(84.51±3.42%),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主要引起G<'2>/M期阻滞(46.41±4.48%),两者联合作用时,G1期(59.3l±5.34%)和G2/M期(38.10±2.57%)细胞比率增加,S期(2.59±1.19%)细胞比率明显减少(P<0.05)。rn 结论:表皮生长因子抗体对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具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其增敏机制主要来自细胞周期的重分布和细胞凋亡的增加。
  •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治疗的方法。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107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rn 结果:手术切除率为86%(922例)其中根治性手术783例(73%),姑息性切除139例(12.9%),在所有切除的手术中,近端胃大部切除的有239例,远端胃大部切除的有361例,全胃切除322例,其中空肠间置代胃132例,空肠P襻Roux-y代胃术200例,联合脏器切除92例,手术探查150例。D1手术有86例,D2手术592例,D3手术99例,D4手术6例。TNM分期:Ⅰ期102例,Ⅱ期269例,ⅢA期378例,ⅢB期172例,Ⅳ期151例,Ⅲ、Ⅳ期患者占65.4%。总的1、3、5年生存率为74.6%、61.7%、41.1%。其中根治性手术的1、3、5年生存率为83.1%、65.2%、45.8%。手术死亡率0.5%,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4.9%。rn 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胃癌的关键,术式的选择和代胃方式、联合脏器切除、预防切端癌残留和术并发症、术后辅助性化疗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rn 方法:生理盐水100ml加尿激酶25万<'u>,ivgtt,d<,1-5>,低分子肝素钙针1ml/kg,ih,q<'12h>,d<,1-10>,第8天服华法林3mg/天,3-6个月。彩超检查疗效。rn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取得同样满意疗效,但并发症显著减少。rn 结论:小剂量组效果满意且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观察体部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rn 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非小细胞肺癌32例,其中鳞癌19例、腺癌12例、类癌1例,应用OUR-QGD型体部伽玛刀分次大剂量照射肺癌肿块。rn 结果:治疗后3个月总的病灶缓解率为88%(28/32)。肿块周围出现放射性肺炎或肺纤维化,部分中央型肺癌近期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小,可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替代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rn 方法:将386例胸段食管癌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切除胃小弯侧形成管状胃,从食管裂孔经后纵隔食管床主动脉弓后方原位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食管-管状胃吻合采用延长食管及胃粘膜的套叠式吻合,共202例;对照组用全胃行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全层吻合术,共184例。rn 结果: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rn 结论:管状胃食管替代重建术式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减少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经食管床食管-胃颈部吻合集中了胸内吻合与胃经主动脉弓前颈部吻合的优点,在食管切除长度、扩大淋巴结清扫、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诸多方而均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 摘要:背景与目的:肺切除被认为是恶性肿瘤肺转移病人的一种治疗选择。本文探讨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肺转移行肺切除的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肝癌肺转移行肺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疗效。结果:12例患者中,4例在首次肺切除后出现复发性肺转移灶,其中3例在首次肺切除时有至少3个肺转移灶,其余8例在首次肺切除后未出现复发性肺转移灶。所有患者首次肝切除后平均总生存时间为58个月,首次肺切除后平均生存时间为29个月。12例患者首次肝切除后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75.0%和47.3%,首次肺切除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6.7%和21.0%。rn 结论:在肝内复发病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肺转移灶为1个或2个的肝癌肺转移患者可能从肺切除中获益,并且可能获得长期生存。
  •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八年的经验,探讨其疗效及影响因素。rn 方法:从1999年8月到2007年2月共应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803例:原发性肝癌672例,肝转移瘤131例;超声引导经皮治疗781例,CT引导经皮治疗8例,腹腔镜下9例,开腹直视下5例;射频消融结合经皮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117例,射频消融结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08例;统计治疗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完全消融率、局部复发率,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rn 结果:803例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治疗死亡率0.2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37%,完全消融率92.49%,局部复发率13.80%,术后1、2、3、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05%、85.62%、75.70%、60.67%、47.47%;672例原发性肝癌术后1、2、3、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Ⅰa期97.84%、91.53%、84.58%、77.10%、61.92%;Ⅰb期93.86%、83.67%、69.82%、45.12%、42.20%;Ⅱ期86.17%、67.33%、47.28%、17.19%、0%;rn Ⅲ期1、2年生存率67.84%、0%(P<0.001)。rn 结论:射频消融是肝脏恶性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大小和分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灵活应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
  • 摘要:本文探讨CEA重组基因痘苗病毒(CEA-rV)对实验动物CEA阳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CD24表达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的关系。rn 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肝细胞癌、相应26例癌旁肝硬化、7例肝硬化、5例正常肝组织CD24表达量。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该40例肝细胞癌PCNA、CD34表达情况,根据CD34染色情况计算肝细胞癌微血管密度(MVD),根据PCNA染色情况计算PCNA指数。rn 结果:肝细胞癌中CD24阳性表达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癌旁肝硬化、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P<0.05):CD24表达与肝细胞癌组织分化程度、HBsAg状态、术前AFP水平、肿瘤是否有包膜及有否肝内转移有关,与肝细胞癌患者性别、肿瘤大小、癌肿数目无关;肝细胞癌中随着CD24表达水平增加,PCNA也随之升高,两者呈正相关;肝细胞癌中CD24表达与MVD未见明显相关。rn 结论:CD24过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促使肝癌细胞增殖,使肝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力。
  • 摘要:BRCA2和P53在乳腺癌发生中有重要作用。BRCA2基因敲除鼠并没有导致乳腺癌的发生,而BRCA2和P53联合敲除鼠可有乳腺肿瘤发生。本试验目的是分析BRCA2和P53联合作用对乳腺癌变过程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变化水平在临床判断病情评估预后中的意义。rn 方法:采用酶联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测定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50例健康对照组,9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rn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胃癌及大肠癌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无转移、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三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进行监测
  • 摘要:乳腺癌根治术后因患者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脂肪组织被切除,使腋底部皮肤活动受限,上肢淋巴水肿及手术瘫痕牵拉等因素,导致患者术后上肢活动受限,给患者术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影响。本文介绍了信阳中山肿瘤医院外科针对乳腺癌根治术,进行的系统功能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传统中药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之一大黄酸对乳腺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和HER-2靶点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rn 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MCF-7、SKBR-3、MDA-MB-231、和MCF-7/ADR细胞中EGFR和HER-2的蛋白表达水平。rn 用MTT方法检测大黄酸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RT-PCR方法检测大黄酸对EGFR和HER-2转录水平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方法研究大黄酸对乳腺癌细胞HER-2、p-HER-2、EGFR、p-EGFR蛋白表达的影响并研究相关的作用机制。rn 结果:MCF-7、SKBR-3、MDA-MB-231、和MCF-7/ADR4株乳腺癌细胞系均显示EGFR高表达。关于HER-2,仅见SKBR-3细胞高表达;而MDA-MB-231和MCF-7/ADR细胞显示中等程度表达,MCF-7细胞低表达。大黄酸对乳腺癌MCF-7、SKBR-3、MDA-MB-231、和MCF-7/ADR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分别为28μg/ml、24μg/ml、24μg/ml和>100μg/ml。Western Blot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酸对HER-2、p-HER-2和p-EGFR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但对EGFR蛋白表达没有明显抑制作用。RT-PCR研究发现大黄酸抑制HER-2的mRNA的水平,从转录水平上发挥对HER-2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大黄酸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家族EGFR和HER-2的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进而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对NF-kB和AKT诱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没有明显作用。rn 结论:传统中药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能够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家族EGFR和HER-2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从而抑制了MAP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同时大黄酸可以从转录水平抑制HER-2的蛋白表达。
  • 摘要:目的:研究力达霉素辅基蛋白与结肠癌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的结合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与VEGF在结肠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抗肿瘤抗生素力达霉素在结肠癌治疗中的意义。rn 方法:制备抗力达霉素的鼠单克隆抗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力达霉素辅基蛋白在结肠癌及边缘组织组合芯片上的免疫染色,并在多种病理类型结肠癌组织芯片上,平行检测VEGF的表达及力达霉素辅基蛋白的免疫染色,分析两者的相关性。rn 结果:在结肠癌及边缘组织组合芯片上,力达霉素辅基蛋白与结肠癌组织结合的阳性率为66.7%(36/45),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23.8%(10/32)(.P
  • 摘要:活化白细胞粘附分子(ALCAM)是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的成员之一,为跨膜糖蛋白;ALCAM可与CD6发生异嗜性相互作用及与自身发生同嗜性相互作用来介导细胞间的黏附,而且往往受限表达于一些细胞亚型,这些细胞亚型常与细胞生长发育或迁移有关,从而参与肿瘤的生长发育、侵袭和转移。文中就ALCAM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ALCAM蛋白表达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的关系。rn 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肝细胞癌、相应26例癌旁肝硬化、7例肝硬化、5例正常肝组织ALCAM蛋白表达量。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该40例肝细胞癌CD34、PCNA表达情况,根据CD34的染色情况计算出肝细胞癌微血管密度(MVD),根据PCNA染色情况计算出肝细胞癌PCNA标记指数。rn 结果:肝细胞癌中ALCAM蛋白阳性表达率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值均明显高于癌旁肝硬化、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P<0.01);ALCAM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组织分化程度、HBsAg状态、术前AFP水平、肿瘤是否有包膜及有否肝内转移有关,与肝细胞癌患者性别、肿瘤大小、癌肿数目无关;肝细胞癌中,随着ALCAM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细胞增殖指数也随之升高,两者呈正相关;肝细胞癌中ALCAM蛋白表达与MVD无相关性。rn 结论:ALCAM在肝细胞癌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提示ALCAM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肝癌细胞增殖显著相关,提示ALCAM可能促进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 摘要:恶性肿瘤治疗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免疫,化疗是恶性肿瘤便用最多、最广泛方法之一,肿瘤化疗药物是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而发挥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几乎每种肿瘤化疗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有迟发的,也有剂量限制性的。本文仅就化疗中常见消化道反应的防治方法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 摘要: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不论是经腹会阴直肠联合切除术(Miles术)还是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术后都有相当部分病人并发排便、排尿及性功能障碍。近年来有些作者报道早期直肠癌实施局部切除和辅助术后放、化疗取得与传统根治术同样的疗效。但因局部切除复发率较高,对此,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本文回顾分析了某医院自1974-2002年局部切除的直肠癌36例,探讨局部切除术的适应症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并将其疗效进行评估。
  • 摘要: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居世界第六位。本文通过比较食管癌高发区林州的高癌家族的癌组织和正常食管上皮mRNA的表达差异,并利用5'-RACE技术克隆出ECRG4cDNA,并登陆到Genbank。
  • 摘要:目的:探讨在Ⅱ、Ⅲ期结直肠癌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治术、放、化疗)长期应用中医综合治疗(辩证论证汤剂+一种中成药大于1年的治疗)减少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rn 方法:选取202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按国际临床指引行根治术及常规化疗放疗,将两家医院患者按照两种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进行同期队列对照。其中,西苑医院行中医综合治疗组98例,加用辨证论治汤剂和中成药至少一年以上;北京军区总院104例,不加中医综合治疗,只定期随访,观察两组1、2、3、4、5年复发转移率及复发转移时间。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2、3、4、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0、2.04%、11.69%、14.06%、21.28%;对照组为4.80%、16.35%、21.65%、25.93%、38.18%,两组比较2年复发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X<'2>=12.117,P=0.000<0.05);治疗组出现复发转移的平均时间为29.50±7.87个月,而对照组为17.19±6.67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5)。rn 结论:长期中医综合治疗在Ⅱ、Ⅲ期结直肠癌西医常规治疗后续巩固治疗中可能减少复发转移,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摘要:目的:众多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雷帕霉素作为mTOR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及较广的抗肿瘤谱。本实验研究雷帕霉素对成体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分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rn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成体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成对照组、成脂诱导组,不同浓度(1nmol/l,10nmol/l,100nmol/l)雷帕霉素组、不同浓度(1nmol/l,10nmol/l,100nmol/l)雷帕霉素成脂诱导组。对照组与不同浓度雷帕霉素组用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培养基培养10天,其余各组用成脂诱导液诱导10天,用油红0染色定性及高倍镜下三个随机视野脂肪细胞计数法定量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成脂水平。RT-PCR检测脂蛋白脂酶(LP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r(PPAR-r),adipsin的表达。rn 结果:雷帕霉素对未诱导细胞的细胞内脂滴沉积无显著影响,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抑制率分别为56.4%,82.7%,90.5%。雷帕霉素能剂量依赖性地下调成脂诱导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PL)、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r(PPAR-r),adipsin的表达。rn 结论:雷帕霉素抑制成体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方向分化,mTOR途径可能在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中发挥重要左右,可能与癌症的恶病质代谢密切相关,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 摘要:目的:通过对子宫颈癌组织HPV检测的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HPV与子宫颈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关系。rn 方法:收集200例有完整临床病历资料的子宫颈癌患者病灶组织,采用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进行HPV阳性率及其亚型的检测并对相关资料加以分析。rn 结果:HPV检出率94.00%,其中HPV16阳性率65.60%;HPV18阳性率15.50%。HPV阳性率与子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无相关性(P=0.25、P=0.75):HPV阳性率与肿瘤的盆腔淋巴结转移、肿瘤的治疗后复发亦无相关性(P=0.29、P=0.47);鳞状细胞癌的HPV检出率明显高于腺癌(P<0.005)。rn 结论:子宫颈癌组织中的HPV阳性率很高,主要为16、18型。HPV感染与鳞状上皮恶变的关系更密切;HPV与宫颈癌的临床期别、病理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复发无明显相关性。
  • 摘要:真正控制肿瘤生长和存在的可能只是小部分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并且可形成新的肿瘤,被称之为肿瘤干细胞。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死亡率位居癌症死亡率第四位,但胰腺癌中是否存在肿瘤干细胞尚未明确。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胰腺癌细胞系中是否可能包含肿瘤干细胞亚群。先前的研究数据表明CD133分子可作为神经胶质细胞瘤干细胞、前列腺癌干细胞等恶性肿瘤干细胞的标志,为此,本文研究了CD133分子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及其成瘤性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25例Ⅰ、Ⅱ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疗效和术后美容效果,手术后生活质量的良性效应。为更广泛地推广应用保乳手术及后续综合治疗提供依据。rn 方法: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1月期间我科一组固定搭配的医师对Ⅰ、Ⅱ期乳腺癌作统一方法的保乳手术并规范化术后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的相关资料。rn 结果:无手术并发症,随访4~38个月不等,无死亡病例。未发现复发病例。rn 结论:Ⅰ、Ⅱ期乳腺癌作保乳手术,术后续予放疗、化疗,部分病例加作内分泌治疗可以达到疗效可靠,手术创伤小,保持形体改变小,提高生活质量。但前提是严格病例选择和保证相关综合治疗措施。
  • 摘要:目的:研究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体外对人肿瘤细胞7721、7402、HepG-2和小鼠肝癌H22细胞的杀伤作用及体内对小鼠H22肿瘤生长的影响,对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进行抗肿瘤药效学评价。rn 方法:rn 1.采用MTT法测定了粒径为40nm的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对人肝癌细胞7721、7402、HepG-2和小鼠肝癌H22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人肝癌细胞7721、7402、HepG-2细胞接种至96孔板,每孔2×10<'3>个细胞。于37℃,5% CO<,2>孵箱中培养24小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每组设三个平行孔,同时设相同浓度的平阳霉素及未结合平阳霉素的隐形纳米金颗粒对照组。培养72h后吸去培养液,每孔加入100μ10.5%MTT溶液。37℃孵育4h后,弃上清,每孔加150μ1 DMSO溶解甲簪后,于570nm波长下检测OD值并计算IC<,50>值。rn 2.体内抑瘤实验。取接种于昆明鼠第8d的H22腹水肿瘤,用生理盐水配制成细胞数为3×10<'6>个/ml细胞悬液,接种于雌性昆明鼠背部皮下,每组10只。实验第3d静脉给药,连续给药8次。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的剂量分别为2.5mg/kg、5mg/kg(以结合的平阳霉素计),平阳霉素的剂量分别为2.5mg/kg、5 mg/kg,以相同剂量未结合平阳霉素的隐形纳米金颗粒和生理盐水为对照组。至第14d,测定瘤重并统计抑瘤率。rn 结果rn 1.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和平阳霉素对肿瘤细胞7721、7402、HepG-2和H22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并有量效关系,隐形纳米金颗粒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无抑制效应(P>0.05)。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对肿瘤细胞7721、7402、HepG-2和H22的IC<,50>分别为56.04μg/ml、76.36μg/ml、37.64μg/ml、0.413μg/ml。平阳霉素对肿瘤细胞7721、7402、HepG-2和H22的IC50分别为26.84μg/ml、20.62μg/ml、3.58μg/ml、0.396μg/ml。MTT结果显示平阳霉素与纳米金载体结合后,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肿瘤细胞对平阳霉素的敏感性。rn 2.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在体内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2.5mg/kg、5mg/kg剂量的平阳霉素对昆明鼠移植性肝癌H22的抑制率分别为56.32%、78.78%。等剂量的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对昆明鼠移植性肝癌H22的抑制率分别为64.62%和89.63%,二组有显著差异(P<0.05)。等剂量的隐形纳米金颗粒对昆明鼠移植性肝癌H22的抑制率分别为2.68%和0.39%,与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平阳霉素组及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组有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在体内可以显著地抑制肿瘤的生长。提示隐形平阳霉素纳米金颗粒在体内可能靶向富集于肿瘤部位。
  • 摘要:目的:研究抗肿瘤抗生素力达霉素(LDM)对于人大细胞肺癌H460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与凋亡、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等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内H460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LDM体内抗瘤作用。rn 方法:体外实验:采用MTT法观察LDM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n 利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固定细胞PI单染、活细胞AnnexinV-FITC/PI双染法及TUNEL,法检测LDM对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LDM对增殖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明胶酶谱法、Transwell实验检测LDM对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体内实验:H460细胞接种于无胸腺裸鼠,比较吉非替尼与LDM对于肿瘤增殖的抑制作用。rn 结果:LDM能够明显抑制人大细胞肺癌H460细胞的增殖,其IC<,50>值为3.65×10<'-12>±2.94×10<'-12>M,比常用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紫杉醇、阿霉素、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顺铂、吉西他滨对H460的IC<,50>值低10<'4>-10<'8>倍。不同浓度LDM作用细胞48h后,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增高,0.5nM、1nM、2nM LDM的早期凋亡诱导率分别为43.30±4.26%、46.54±2.4%、69.87±rn 3.29%;0.1nM、0.5nM的LDM可引起G2/M期阻滞,2nM可引起S期阻滞。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及TUNEI法检测也验证了LDM的剂量依赖的凋亡诱导作用。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LDM有显著地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明胶酶谱法结果显示LDM可显著抑制MMP-2的活化及MMP-9的分泌,进一步证实了LDM的抗侵袭转移的能力。rn Western bloting法结果显示LDM可下调H460细胞p-EGFR、p-HER2、p-AKT、p-JNK的水平,对p-P38无明显影响,对p-ERK则是剂量依赖的上调作用。LDM还可通过减少EGF、VEGF、COX-2、EGFR、KDR、NF-κB、MMP-9、MMP-2、K-RAS等的分泌和表达达到抑制细胞增殖、抗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作用;LDM通过上调P53、P21蛋白的表达,下调CyclinB1、p-RB、Bcl-2的水平,增强PARP切割片段、激活caspase-3,caspase-7蛋白酶活性等起到诱导凋亡和周期阻滞作用。此外,LDM能够明显抑制H460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中0.025mg/kg及0.05mg/kg LDM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2.7%和72.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50mg/kg的吉非替尼的抑瘤率为69.1%,与0.05 mg/kg LDM组抑制作用接近。rn 结论:烯二炔类抗生素LDM通过抑制人大细胞肺癌多条信号通路靶点蛋白的表达及活化而发挥抗增殖、诱导凋亡、周期阻滞、抑制血管生成、抗侵袭转移的作用,并能显著抑制大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大剂量下与肺癌靶向药物吉非替尼的抑制作用相当。
  • 摘要:目的: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属于苯醌胺莎类抗生素,其作用靶点为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HSP90),细胞水平实验表明格尔德霉素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但动物实验中发现格尔德霉素具有肝毒性,而且水溶性很差。这些问题限制了格尔德霉素在动物实验的疗效。近年来,寻找溶解性好、肝脏毒性低的格尔德霉素衍生物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中17-AAG和17-DMAG已经开始进行Ⅰ、Ⅱ期临床实验。G0705为本实验室合成的格尔德霉素衍生物。本实验研究了G0705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抗细胞增殖作用、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及其对HSP90下游相关靶点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影响。rn 方法:采用MTT法测定G0705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抗增殖作用。用Hoechst33258染色法、Hoechst-PI双染色法、活细胞Annexin-FITC/PI双染法测定G0705诱导MCF-7细胞早期凋亡作用。用Western b1ot测定G0705对MCF-7细胞中HSP90下游相关靶点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影响。rn 结果:MTT法测定G0705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IC<,50>值为13.6μg/ml。Hoechst33258染色法、Hoechst-PI双染色法结果表明,使用G0705不同浓度0.0001mg/ml、0.001mg/ml、0.01mg/ml,细胞凋亡数量随浓度增高而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活细胞Annexin-FITC/PI双染法检测表明,G0705浓度0.01mg/ml在给药24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为7.rn 79%,48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35.85%,对照组则分别为2.44%和5.88%。与对照组相比G0705诱导MCF-7细胞的凋亡作用明显。rn Western blot法的结果表明,G0705不同浓度0.0001mg/ml、0.001mg/ml、0.01mg/ml,在给药48h后AKT、RAF-1、EGFR、HER-2等的蛋白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rn 结论:实验结果显示G0705对乳腺癌MCF-7细胞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G0705可诱导MCF-7细胞凋亡,其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G0705对MCF-7细胞中AKT、RAF-1、EGFR、HER-2等靶点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光动力疗法(PDT)对食道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rn 方法:选择同意接受光动力治疗的、有阻塞症状的肿块型食道癌患者40例,在治疗前按5mg/kg剂量静注光敏剂PHOTOFRIN,8h后在电子胃镜下用630nm波长的红光激光照射肿瘤750s,24h后在胃镜下清除肿瘤坏死组织,并对肿瘤基底部进行复照。根据情况可再次清除坏死组织并复照。rn 结果:40例患者CR7例,SR29例,MR2例,NR2例。rn 结论:光动力治疗能明显缓解食道癌患者的梗阻症状,近期疗效明显,毒副作用轻,耐受性良好,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
  • 摘要:本研究通过构建PIP5KLI基因重组质粒,将其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研究了PIP5KLI基因对肿瘤恶性行为的影响。
  • 摘要:目的:研究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基因5<',>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多态性与晚期胃癌对5-FU化疗敏感性的关系。rn 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胃癌56例,所有病例化疗前抽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用PCR技术检测TS5<',>-UTR基因型。所有患者均经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rn 以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和毒性评定标准评价疗效和毒性。rn 结果:(1)56例胃癌患者中TS5<',>-UTR基因型分2R/2R、2R/3R、3R/3R基因型频度分别为5.4%、42.8%和51.8%,化疗的总有效率为35.7%。(2)2R/2R和2R/3R基因型组化疗的有效率为55.6%(15/27),3R/3R基因型组化疗的有效率17.2%(5/29)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3)(3)3R/3R基因型组Ⅱ度以上毒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2R/2R和2R/3R基因型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TS基因5<',>-UTR多态性与晚期胃癌对5-FU为基础的化疗敏感性相关。5<',>-UTR基因型检测有助于指导晚期胃癌的化疗。
  •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国产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联合化疗药物和单纯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4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仅给予NP方案化疗,而试验组在给予NP方案化疗的同时,分别在第1~7天,第11~17天肌肉注射rmhTNF500万U,两组均以21天为一周期,连用两个周期.试验结束后3周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KPS评分和不良反应.rn 结果:rn 实验组29例中有一例完成一周期后因病情进展,出现脑转移,放弃继续治疗,余28例均完成2周期研究,可供临床疗效、KPS评分和不良反应分析.对照组18例共完成36周期,实验组28例共完成56周期。rn 没有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试验组有效率为57.14%,对照组有效率为22.2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治疗前KPS评分为平均72.03±7.60,治疗后平均86.42±7.43,对照组治疗前KPS评分为71-32±8.04,治疗后平均77.23±7.92,试验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大部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rmhTNF密切相关的副反应主要有轻度发热、感冒样症状、注射局部疼痛,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述症状在给予对症治疗后消失.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有严重肝肾功能、心电图异常,以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rn 结论:rmhTNF联合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rmhTNF能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rmhTNF临床应用简便、副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获益的药物.
  • 摘要:仿生内控治疗(BICT)恶性肿瘤是建立在"恶性肿瘤投影学说——一种研究癌症的新理论"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癌症是一种细胞病,是一种细胞分化信息调控障碍性疾病。在此理论指导下,研究了仿生内控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该方法为一组药物治疗,包括复新液、归正胶囊、绿波胶囊三种。在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用该方法对17种,106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显示:该方法抗癌谱广,重复性好,具有显著的控制肿瘤生长和临床减痛疗效,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肿瘤缩小或消失。结论:仿生内控治疗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是一种全新的文档顶端、无损伤的治疗癌症方法,给肿瘤患者提供了又一新的选择。
  • 摘要:目的:E838对小鼠宫颈癌、肺腺癌、S180移植瘤株治疗作用的研究。rn 方法:IRM-2小鼠皮下接种宫颈癌(U14)、肺腺癌(LA795)、S180癌细胞,用E838低、中、高三个剂量对其进行治疗,观察荷瘤小鼠生长情况和肿瘤生长曲线,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和骨髓有核细胞数及脾脏、胸腺重量的变化。rn 结果:E838低、中、高三个剂量对小鼠U14的抑瘤率分别为36.8%、64.3%、49.7%,对LA795的抑瘤率分别为46%、60%、58%,对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49.52%、54.81%、53.85%,骨髓有核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rn 结论:E838对小鼠U14、LA795、S180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刺激骨髓细胞增殖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每周7天连续加速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rn 方法:对符合条件的44例病例,按序列随机分成2组,每周7天连续加速放疗组(连续放疗组)22例,连续放疗组治疗方法1次/天、2Gy/次、7天/周,总放疗剂量为60Gy/30次,共30天;常规分割放疗组(常规放疗组)22例,常规放疗组治疗方法1次/天、2Gy/次、5天/周,总放疗剂量为60Gy/30次,共42天。rn 结果:连续放疗组与常规放疗组的近期疗效CR+PR分别为82.1%和66.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45%、20%和68%、39%、2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放疗组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32%、17%,常规放疗组分别为49%、29%、1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放疗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程度高于常规放疗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rn 结论:每周7天连续加速放疗与常规放疗相比,缩短了总治疗时间,提高了近期疗效。
  • 摘要:本研究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h1和Th2两类细胞因子IFN-r、IL-2、IL-6和IL-10的水平,探讨肿瘤患者Th亚群(Th1/Th2)的变化,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化疗对它的影响。
  • 摘要:目的:物理消融在肝癌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过,迄今为止有关肝癌物理消融治疗的疗效报道较多,并发症报道较少。本项目拟探讨肝癌物理消融治疗中的副反应与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rn 方法; 216例原发性肝癌,肿瘤大小3-12cm,平均7.8cm;肝功能ChildA级136例,B级80例。216例均行经导管肝动脉碘油化疗药乳剂栓塞(TOCE)治疗1~3次后再接受物理消融治疗,其中激光治疗75例,射频治疗68例,微波治疗73例:行一次物理消融者71例,2次者87例,3次者42例,4~7次者16例;2次物理消融之间的间隔时间为1w-2m,平均2w。rn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有不同程度出汗、肝区疼痛,少数出现脉搏缓慢。与射频有关的并发症包括肝包膜下血肿1例,膈肌穿孔并胸腔积液1例,肝脓肿1例:与微波有关的并发症包括肝功能严重受损1例,皮下组织烧伤坏死合并感染1例,穿刺针道种植1例:没有与激光有关的并发症。rn 结论:术中副反应主要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与消融范围过大,损伤了周围正常组织有关;正确选择病人和消融方式、固定好消融针、术前预防用药等措施可望减少并发症发生。
  • 摘要:肝内胆管囊腺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表现,需要活检或术后病理才能确诊,临床极易误诊。本文介绍了肝内胆管囊腺癌合并囊肿1例的诊治体会。
  • 摘要:紫杉醇/草酸铂/5-FU+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有较好的疗效,毒性可以耐受,为有效的方案。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紫杉醇/草酸铂/l5-氟脲嘧啶(5-FU)/醛氢叶酸(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观察国产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经葸环类药物化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其毒副反应.rn 方法:32例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国产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多西他赛60mg/m<'2>,静滴第一天,顺铂80mg/m<'2>,分成三天静脉点滴,每周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21天一周期。rn 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6例,有效率(CR+PR)56.2%,主要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Ⅲ-Ⅳ度占28.2%,脱发率43.8%。rn 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是治疗葸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案,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摘要:某医院引进的国内第一台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系统于去年9月初在开始用于临床治疗,至今已有100多例、10多个不同病种的肿瘤得到了精确而有效地治疗。通过几个月的治疗并与3DCRT和常规IMRT治疗计划对比,显示出了断层放疗的极大优势,木文就机器结构、技术优势和临床应用做一简单介绍。
  • 摘要:淋巴瘤又称为恶性淋巴瘤,是一大组复杂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总称,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尽管大多数肿瘤的发病率都在下降,但是淋巴瘤是唯一发病率增加的两种肿瘤中的一种,目前,增加的原因还不清楚.本文介绍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替代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rn 方法:将386例胸段食管癌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切除胃小弯侧形成管状胃,从食管裂孔经后纵隔食管床主动脉弓后方原位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食管-管状胃吻合采用延长食管及胃粘膜的套叠式吻合,共202例:对照组用全胃行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全层吻合术,共184例。rn 结果: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rn 结论:管状胃食管替代重建术式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减少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经食管床食管-胃颈部吻合集中了胸内吻合与胃经主动脉弓前颈部吻合的优点,在食管切除长度、扩大淋巴结清扫、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诸多方而均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 摘要:目的:观察草酸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rn 方法:48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使用方法:草酸铂130mg/m<'2>,静滴,第1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每日2次;第1~14天。每3周重复,2周期后评价疗效。rn 结果:PR:25例,有效率52.1%,TTP4.7个月。毒副反应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胃肠道反应及手足综合症。rn 结论:草酸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有较好疗效,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毒副反应轻,易于耐受。
  • 摘要:肿瘤病入机体主动产生抗肿瘤免疫系统的活动是充分发挥抗肿瘤综合治疗效应的基础。为满足广大肿瘤病人的健康及经济需求,本文探讨了肿瘤治疗的原则。
  • 摘要:本文提出为了提高增强肿瘤综合治疗的效应,应当在常规抗肿瘤治疗中加进辅助性免疫治疗,介绍了治疗方法和结果。
  •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探究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在DNA损伤引起抑癌基因P53变化中的影响作用,为mTOR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靶点提供依据。
  • 摘要:MR1是一种新发现的人类功能基因,与细胞重构、信号传导及细胞凋亡等过程相关,阐明该基因在心肌肥大、肿瘤发生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及其机理,将有助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MR1基因在肝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肝癌治疗提示新的靶点。
  • 摘要:本文主要想通过将IL-I5和DNA疫苗联合应用,观察其抗肿瘤效应。研究表明:IL-15可以协同MtHSP70增强肿瘤DNA疫苗的抗肿瘤效应。
  • 摘要: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催化聚ADP核糖化的细胞核酶,它参与的聚ADP核糖化是真核细胞中蛋白质翻译后的重要修饰方式之一。PARP-1参与DNA修复、细胞凋亡,调节基因的表达。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抑制PARP-1则可降低DNA修复功能,增强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的治疗效果。目前PARP-1抑制剂已进入抗肿瘤药物Ⅰ期临床研究,PARP-1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本研究通过用Parp-1抑制剂DPQ处理Hela细胞,探讨Parp-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为Parp-1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γδT细胞作为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主要分布在粘膜和上皮组织,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γδT细胞主要以MHC非限制性方式识别各种肽类和非肽类抗原并介导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及自身免疫等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rn 本文将对γδTCR的结构及其识别抗原的机制、γδ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监视作用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现状及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综述。
  • 摘要:许多肿瘤组织同时表达EGFR及其配体,EGFR及其配体网络已经明确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EGFR抑制剂以其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的优势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肿瘤治疗新理念要求放射治疗与靶向治疗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本文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dicer酶在microRNA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将microRNA前体pre-miRNA剪切为成熟的microRNA。研究表明microRNA参与细胞增殖、凋亡、机体的发育、应激的调节,同时microRNA也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下调dicer,从而探讨microRNA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增殖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为寻找乳腺癌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CL187结肠癌细胞的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CL187人结肠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实验分a、b、c、d组。a为空白对照组、b为单纯照射组、c为单纯抗体组、d为照射+抗体组,每组均3个平行样。应用处理后后24h肿瘤细胞死亡率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测量不同处理后CL187细胞EGFR和Raf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死亡率b组(32±3.71%)、c组(17±2.34%)、d组(74±rn 5.62%)与a组(5±0.89%)比较P均<0.05,d组死亡率大于b组、c组死亡率之和。EGFR和Raf空白对照组表达都较高。CLDR下,EGFR(74.27±5.63%)和Raf(53.84±2.31%)表达均较照射前表达升高。单克隆抗体阻断后,EGFR(2.31±0.19%)和Raf(14.68±1.35%)表达下降。单克隆抗体联合CLDR时,EGFR(2.07±0.31%)和Raf(13.74±1.82%)表达较单纯抗体组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LDR通过MAPK信号转导通路起作用;EGFR抗体与CLDR有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五行音乐改善老年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rn 方法:43例晚期住院肿瘤患者接受中医五行音乐治疗;每天25分钟,5天1疗程,共4疗程。观察主观症状、生活质量评分(QOL)及Karnofsky(KSP)评分分别在第0、第2及第4周进行评价。rn 结果:rn 主观症状如疲乏、纳差、疼痛、情绪、失眠等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生活质量指标如食欲情况、精神状况、睡眠、疲乏、疼痛、自身对癌症的认识、日常生活、治疗的副作用、面部表情等均有显著意义的改善(P值均<0.05)。但主观症状总分,生活质量总分及卡氏评分在治疗前后并无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值均>0.05)。rn 结论:中医五行音乐对于肿瘤患者改善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可能具有潜在价值,但还有待于设计更为严谨、观察时间更长的研究予以证实。
  • 摘要:在所有的胸腔积液病例中,恶性胸腔积液的出现常预示着患者癌变已进入晚期,生存期将大大缩短,也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有效控制胸腔积液可在近期内明显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临床报道经基喜树碱胸腹内注射的文章较少,本研究尝试把羟基喜树碱联合顺铂胸腔内注射的方法近期取得了较好效果。
  • 摘要:Dicer属于RNaseⅢ家族成员,是参与microRNA合成的重要蛋白质。细胞质中的pre-miRNA在Dicer酶的作用下剪切成21-25 nt的双链成熟的miRNA,miRNA与靶基因mRNA的3<''>UTR不完全互补配对,从而阻断该基因的翻译过程。MicroRNA参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通过RNA干扰抑制Dicer基因,从而影响miRNA的合成,本文探讨了此方法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影响,为提高药物疗效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三氧化二砷(As<,2>O<,3>,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进展。As<,2>O<,3>注射液治疗肝癌、胃癌、食道癌及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从实验研究到临床试验均观察到明显疗效。2004年11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SFDA)批准增加了As<,2>O<,3>注射液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从而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前景。然而As203注射液治疗大肠癌研究很少,近期有学者开始进行此方面的实验研究,本文进行了综述。
  • 摘要:乳腺癌(mammary carcinoma)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也是女性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很清楚,近年来很多研究集中在探讨乳腺癌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了驱动蛋白KIF4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摘要:目的:碳包铁纳米晶(carbon-coated iron nanocrystals,CCIN)是一种全新的磁靶向纳米药物载体,可吸附一定量的表阿霉素(Epirubicin,EADM),并可缓释EADM。本文在前研究基础上,观察单纯CCIN粒子及结合EADM的CCIN粒子对肝癌细胞的体外作用,并比较单纯EADM与结合了EADM的CCIN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rn 方法:用MTT法检测单纯CCIN以及载EADM的CCIN对HepG-2细胞的毒性,并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对CCIN的吞噬作用。经尾静脉注入不同浓度药物,比较单纯EADM与EADM-CCIN混悬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rn 结果:光镜、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吞噬多量CCIN粒子入胞浆,且细胞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结构破坏。各浓度的CCIN悬液作用于HepG-2细胞系,所得的吸光度A值各组间无差异。单纯EADM(A组)对HepG-2细胞株的抑制率比相应浓度的CCIN-EADM混合物(B、C、D组)要高(A组的IC50明显低于B、C、D组),且含CCIN量比例较低的B组(EADM:CCIN=320:1)对HepG-2细胞株的抑制曲线要高于含CCIN量比例相对较高的D组(EADM:CCIN=80:1)。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中,单纯EADM经静脉给药的LD50值为16.9mg/kg,低于相应的EADM-CCIN混悬液的LD50值20.7mg/kg。rn 结论:HepG-2细胞可吞噬CCIN粒子;在适当浓度下单纯CCIN对HepG-2细胞无毒性;载药CCIN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在短时间内较单纯相同浓度EADM的抑制作用弱,且随CCIN的比例升高抑制作用相应下降;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中,EADM-CCIN混悬液的急性毒性相对于同剂量的单纯EADM有所降低。
  •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比例、肝癌组织中Treg数量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阐明Treg在肝癌临床中的意义。rn 方法:63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均于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行根治性手术切除。20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40例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分别作为肝炎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10例肝炎组织、10例因肝脏良性病变(肝血管瘤6例,FNH4例)行手术切除的标本周围的肝组织(病理确诊为正常肝组织)分别作为肝炎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手术前外周血Treg比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癌旁肝组织(距离肿瘤边缘<1cm)中Treg的表达。分别比较HCC与对照组外周血、组织中Treg细胞水平的差异,分析Treg与预后的关系。rn 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的比例显著高于乙肝患者[(12.85±4.82)% vs(9.21±2.09)%,P<0.01]及正常对照组[(12.85±4.82)% vs(8.80±1.91)%,P<0.01];乙肝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51)。肿瘤组织Treg的数量为(2.50±2.11)/HP,变化范围为0.2~9.7/HP。在癌旁肝组织、肝炎组织、正常肝组织中均未见Treg。外周血Treg比例与肿瘤组织中Treg数量呈明显正相关(r=0.284,P=0.024)。外周血Treg比例、肿瘤组织Treg数量是影响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值分别为0.007、0.042、0.019),肿瘤组织Treg数量是影响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值分别为0.016、0.001)。rn 结论:rn 1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的比例显著高于乙肝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肝癌组织中存在Treg浸润的现象。rn 2 外周血Treg比例与肿瘤组织中Treg数量呈明显正相关。rn 3 外周血Treg比例、肿瘤组织Treg数量是影响肝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肿瘤组织Treg数量是影响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TTG1、bFGF在HCC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HCC中表达的相互关系以及与HCC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rn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TG1和bFGF在79例HCC组织、79例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7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TTG1和bFGF在这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两种蛋白在HCC中表达的相关性,同时分析这两种蛋白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rn 结果:HCC组织中PTTG1、bFGF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HCC中PTTG1的表达水平与卫星结节,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HCC中bF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包膜状况、卫星结节密切相关(P<0.05)。HCC中PTTG1与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247,P<0.05)。HCC中PTTG1低表达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分别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5)。HCC中bFGF低表达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分别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5)。HCC中PTTG1及bFGF均高表达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中之一高表达或二者均低表达组患者(P<0.05)。卫星结节、PTTG1和bFGF是影响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临床分期、肿瘤包膜、PTTG1和bFGF是影响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rn 结论:HCC组织中PTTG1和bFGF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CC组织中PTTG1和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HCC组织中PTTG1的表达水平与卫星结节、Edmondson病理分级相关,bF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包膜状况、卫星结节相关;HCC可作为预测HC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治疗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 摘要:目的:研究1、PVE对兔肝组织和种植性肝肿瘤的影响。2、PVE对兔血清HGF和bFGF的影响。rn 方法:新西兰白兔70只,双侧肿瘤种植组44只,单侧肿瘤种植组26只。双侧组行肝左叶和右叶肿瘤种植,单侧组行肝左叶肿瘤种植。超声引导下PTC针穿刺肝门静脉左外叶分支开口处,注入栓塞剂。PVE术前、PVE后3天、PVE后5天用超声仪对兔肝肿瘤进行测量,计算肝肿瘤体积。PVE后5天处死实验动物,测量肿瘤体积,测量肝叶体积。双侧组和单侧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各抽取5只实验白兔血清样本进行ELISA检测,每只白兔检测4份血清标本,包括种植肿瘤前,PVE当天,PVE后3天和PVE后5天,检测血清HGF和bFGF水平变化。rn 结果:rn 1、PVE后3天,实验组非栓塞侧肝叶肿瘤体积为301.86±42.83 mm3,对照组对应肝叶肿瘤体积为195.05±24.60 mm3,实验组非栓塞侧肝叶肿瘤较对照组对应肝叶肿瘤体积大,二组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456)。rn 2、PVE后5天,实验组非栓塞侧肝叶肿瘤较对照组对应肝叶肿瘤体积大,分别为423.62±50.82 mm3和261.84±38.08 mm3,二组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94)。rn 3、实验组与对照组(包括单侧组和双侧组)非栓塞叶体积比较,实验组非栓塞侧肝叶体积较对照组对应肝叶体积大,实验组为54.19±1.46 cm3,对照组为48.91±1.94 cm3,二组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358)。rn 4、双侧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PVE后3天和PVE后5天的相同时间血清HGF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单侧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也有相同结果(p<0.05)。rn 结论:1、PVE对非栓塞侧肝叶的肿瘤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rn 2、短时间内,PVE对栓塞侧肝叶的肿瘤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rn 3、PVE能促进非栓塞侧肝叶体积增大,能提高残余肝脏的代偿能力。rn 4、PVE后,血清HGF浓度明显升高,是促进肝再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VEGF、PCNA、MMP-9及TIMP-1在经TACE治疗后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ACE对肝癌细胞复发转移潜能的影响,及各因子在预测肝癌复发和预后中的意义。rn 方法:选取术前TACE后二期切除和未行TACE一期切除的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91例和5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中VEGF、PCNA、MMP-9、TIMP-1的表达情况及MVD值,比较两组间各分子指标表达的差异;分析TACE后根治性切除的肝癌中各分子指标的表达水平与复发的关系,并建立Cox风险模型进行肝癌术后复发和总体生存风险的多因素分析。rn 结果:术前接受TACE患者肝癌组织的MVD值和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术前未行TACE的肝癌组织(P<0.05。行1、2、3次以上TACE治疗的肝癌组织中VEGF、PCNA、TIMP-1表达和MVD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TACE后根治性切除的肝癌组织中,VEGF、PCNA、MMP-9在复发组的阳性率较未复发组显著增高(P<0.05)。VEGF阴性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5%、68.2%、53.0%,阳性组分别为50.9%、28.1%、22.5%;MMP-9阴性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3%、57.1%、44.4%,阳性组分别为46.9%、29.3%、23.5%:PCNA阴性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2%、62.1%、53.2%,阳性组分别为55.8%、31.8%、2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播散结节、MMP-9及VEGF表达水平是影响TACE后二期切除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播散结节、治疗前ICG R15水平及VEGF的表达水平是影响TACE后二期切除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rn 结论:TACE后肝癌组织血管生成增多,肿瘤细胞复发转移潜能增强,多次TACE治疗并不能减少残癌血管生成;在二期切除中,肝癌VEGF和MMP-9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复发关系密切,可用于预测患者术后复发风险,VEGF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总体生存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RFA联合卡铂溶液瘤内注射能否提高RFA单针消融的范围和效果,效果提高的程度与卡铂溶液的浓度是否存在量效关系,以及产生的消融灶的大小及形状特征,并探讨其副作用及可能的机制。rn 材料和方法:采用HiTT外循环水冷式射频治疗系统,分别进行离体猪肝实验和活体动物实验,分别使用生理盐水、4g/L和8g/L卡铂溶液作为冷却液进行RF治疗,每组各10例,计算各组类圆率、消融体积,并对活体实验所获得的标本行HE染色及Tunel原位细胞凋亡染色,计算各组凋亡指数。对各组消融灶的体积、类圆率、治疗后严重副作用发生情况以及凋亡指数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离体猪肝实验结果:生理盐水组与8g/L卡铂溶液组消融体积相近(11.44±3.30cm3VS 11.23±1.93cm3,P=0.863),两组消融体积均明显大于4g/L卡铂溶液组(8.23±1.26cm3,P<0.05)。两卡铂溶液组消融灶形状比生理盐水组更接近球形,但是无统计学意义。活体动物实验结果:各组动物间死亡率、严重副作用没有明显差别。各组消融灶旁细胞凋亡指数排列为:生理盐水组<4g/L卡铂溶液组<8g/L卡铂溶液组(P<0.05)。rn 结论:RFA联合卡铂溶液瘤内注射能够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机制提高RFA治疗的疗效,尤其对RF灶周边可能残留的肿瘤以及大血管周围消融不全的肿瘤有较好治疗作用。
  • 摘要:近年来,已经发展了多种形式的肿瘤DNA疫苗,其中以热休克蛋白分子为佐剂的肿瘤DNA疫苗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的E7基因和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组成融合DNA疫苗。该疫苗在注射小鼠肌肉细胞后,可以在胞内合成融合蛋白并分泌到胞外而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并提呈给CD8+T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人热休克蛋白分子显著提高CD8+T细胞的抗肿瘤效应。本文研究了HSP70在肿瘤治疗性DNA疫苗中的抗肿瘤效应。
  •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全身γ刀治疗实质器官肿瘤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在2000年6月~2006年5月期间,采用全身γ刀治疗的实体肿瘤中,对资料完整,随访3年以上的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Ⅰ-Ⅲ非小细胞肺癌123例、原发性肝癌123例和胰腺癌111例进行了疗效分析。rn 治疗时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用真空负压袋固定体位,CT层厚5mm,层间距5mm扫描,靶区在CT或PET/CT上分别勾画GTV,CTV和PTV。处方剂量肺癌为50%剂量线5Gy/次,5次/周,总剂量50Gy/10次/2周;rn 肝癌3-5Gy/次,5次/周,总剂量45-50Gy/10-15次/2-3周;胰腺癌为3-4Gy/次,5次/周,总剂量40-51Gy/10-17次/2-3周。结果非小细胞肺癌:Ⅰ/Ⅱ期的1、2、3年肿瘤局控率均为95%,1、2、3年总生存率I期分别为100%、91%和91%、Ⅱ期分别为73%、64%和64%,Ⅰ/Ⅱ期分别为88%、78%和78%;Ⅲ期的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42%和21%。原发性肝癌:Ⅰ/Ⅱ期的中位生存期3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79%和50%;Ⅲ期病例的中位中存期15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24%和24%。rn 胰腺癌:Ⅰ/Ⅱ期的中位生存期17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36%和31%;Ⅲ期病例的中位生存期8个月,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0%和15%。三种肿瘤的Ⅰ/Ⅱ期和Ⅲ期的1、2、3年总生存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1)。所有病例治疗的急慢性放射反应均较轻,97%在RTOG Ⅱ级以下,仅有3%为Ⅲ级反应。rn 结论:采用全身γ刀治疗不能手术的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肝癌和胰腺癌分别获得了78%、50%和30%的三年生存率且副作用小的结果,表明我国自主创新的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具有较强的使靶区获得高剂量,靶区外获得低剂量的聚焦优势,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癌手段。
  • 摘要:本文探讨了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lung cancer,NSCLC)患者围术期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动态变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