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能CT

双能CT

双能CT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7188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放射学实践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等;双能CT的相关文献由75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丽、陈志强、李保磊等。

双能CT—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7188 占比:99.96%

总计:397334篇

双能CT—发文趋势图

双能CT

-研究学者

  • 张丽
  • 陈志强
  • 李保磊
  • 莫阳
  • 张耀军
  • 李磊
  • 梁宁宁
  • 闫镔
  • 史再峰
  • 李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彦宇; 林雁玲
    • 摘要: 目的:探索双源双能CT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对提高肝脏门静脉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探寻最佳的能量值。方法:使用双源CT对50例怀疑肝脏病变的患者行多期肝脏增强扫描,使用虚拟单能量算法重建出40,50,60,70,80,90,100keV的多组图像,并重建出融合系数为0.6的融合图像(M_0.6)。测量各组图像中的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实质的CT值和SD值,计算出门静脉与肝实质的对比噪声比(CNR)和门静脉信噪比(SNR)。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图像的图像质量。结果:各组间的SNR、CNR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40keV组门静脉主干CT值、CNR和SNR比M_0.6组分别增加了193%、61.41%和16.80%,为所有组别中最高。结论:双源CT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图像质量,其中40keV单能量重建显示门静脉期最佳。
    • 占杨; 王鹏; 唐作华; 姚振威; 段斐; 王宇喆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在评价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中的价值,并与单能量CT(SE⁃CT)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鼻咽癌患者及31名健康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受侵犯骨质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以比较SE⁃CT与DE⁃CT在评估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中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正常骨质相比,硬化骨质的标准碘浓度(nIC)值、有效原子序数(Zeff)值、K值、50 keV的虚拟单色图像(VMI)值以及120 kV的SE⁃CT值均显著增高(均P<0.05),破坏骨质的上述参数均显著降低(均P<0.05)。较SE⁃CT(骨质硬化AUC:0.802;骨质破坏AUC:0.804)而言,DE⁃CT多参数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更高(骨质硬化AUC:0.889;骨质破坏AUC:0.976)。结论:DE⁃CT的nIC、Zeff、K值、50 keV的VMI值等参数可用于准确评估鼻咽癌患者的颅底骨质侵犯情况,且较SE⁃CT而言,DE⁃CT的多参数联合诊断效能更高。
    • 梁洪伟; 周旸; 张志伟; 杜思霖; 郑桥; 李信友; 吕发金; 李咏梅
    • 摘要: 目的:探讨和线性融合图像相比,双能CT虚拟单能级成像提高胰周血管显示的能力。方法:对45例非胰腺病变患者行双能CT增强扫描(100 kV/Sn150 kV),并对动脉及门脉期图像进行单能级重建(40~100 keV,间隔10 keV)及权重因子M0.6的线性融合重建。测量并比较8组图像上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胰腺实质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信号强度比(SIR)及图像噪声,并以5分法对图像质量和胰周血管显影的能力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各血管及胰腺实质的SNR、CNR及SIR随着能级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并在40 keV单能级时达到最大值;图像噪声在40~50 keV单能级图像上明显高于其他单能级和线性融合图像(P<0.001),线性融合图像噪声和60 keV单能级图像相当(P=0.311);40~60 keV单能级图像胰周血管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单能级及线性融合图像(P<0.001),50~60 keV时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其他单能级及线性融合图像(P<0.05)。结论:与线性融合图像相比,双能CT低keV单能级图像能获得更好的图像对比度及显示胰周血管,并在40 keV单能级重建时显示血管效果最佳,50~60 keV时显示图像质量最佳。
    • 陈景浩; 何伯圣
    • 摘要: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由于肠道血液及氧气供应无法满足代谢需要引起的腹部急症,早期诊断困难,极易因误诊或漏诊而延误治疗,导致肠穿孔、脓毒症及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寻找早期有效的诊断方法至关重要。本文从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及影像学技术在急性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何绪成; 周闪闪; 叶菊; 韩文娟; 郭轶智; 王贵生; 陈晓霞
    • 摘要: 目的评价双能CT(DECT)虚拟去钙(VNCa)在创伤性距骨骨髓水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间进行DECT和MRI检查的距骨创伤患者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awkin距骨骨折分类系统,将距骨分为六个解剖区域(距骨外侧、距骨中央、距骨内侧、距骨后突、距骨外侧突和距骨头),6位放射科医师在未知临床和MRI结果的前提下,独立评估距骨是否存在骨折,至少8周后,阅片医师利用DECT VNCa图像重新评估距骨骨髓水肿情况,由第7位放射科医师利用VNCa图像测量CT值进行定量分析。2位对临床和CT结果设盲的高年资医师共同评估MRI图像,作为本研究的参考标准,对图像质量、图像噪声和诊断置信度分别使用5点Likert评分系统进行单独评级。结果MRI共发现49例患者的247个区域存在骨髓水肿。定性分析显示,基于区域的VNCa图像描述距骨骨髓水肿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和准确性分别为97.4%、86.9%、88.2%、97.1%和95.5%,医师间的一致性较好(K=0.83);基于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和准确性分别为96.8%、91.9%、91.9%、96.8%和95.4%,医师间的一致性较好(K=0.88);采用−24.2HU的诊断阈值,定量分析DECT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和准确性分别为98.00%、90.31%、91.00%、92.31%和96.83%,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MRI和VNCa图像在诊断置信度(P=0.11)、图像噪声(P=0.62)和图像质量(P=0.28)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主观评价一致性较高。结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与MRI相比,DECT VNCa在诊断距骨创伤性骨髓水肿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 王昕; 薄明琪; 纪捷; 王传彬; 董江宁; 王震寰
    • 摘要: 目的:以QCT测量的骨密度(BMD)为金标准,探讨双能CT(DECT)虚拟平扫在无体模的状态下定量评估BMD与骨质疏松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行腹部混合能量常规平扫(TNC)与能谱模式(GSI)三期增强扫描的病人,并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各50例。使用QCT Pro软件测量L1椎体BMD值。在训练集中比较常规模式平扫图像和GSI模式增强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中L1椎体CT值差异,并确定虚拟平扫椎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虚拟平扫椎体CT值预测其BMD值的回归模型。验证集用来评估该方程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性以及虚拟平扫椎体CT值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虚拟平扫的L1椎体CT值低于常规平扫(P<0.01);在减去常规平扫后图像的总辐射剂量减少了21.94%;虚拟平扫CT值预测椎体BMD值的回归模型:BMD=102.375+1.349×CT值-0.321×年龄-0.433×身高(R^(2)=0.979);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基于门静脉期的虚拟平扫椎体CT值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截断值分别为54.35 HU和64.51 HU。结论:在不依赖体模的情况下,DECT虚拟平扫的椎体CT值能够可靠测量BMD,通过建立的预测BMD模型,可定量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是QCT技术的有益补充。
    • 方著; 李杭; 袁艺; 张凤; 周芸慧; 蒲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能CT的定量参数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1例直肠癌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TRG 0)和未完全缓解组(TRG 1-3);有效治疗组(TRG 0-1)和无效治疗组(TRG 2-3)。在双能量CT图像上独立采用全肿瘤体积勾画法对双能量CT的不同定量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的定量参数在上述两组之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明确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治疗前动脉期电子云密度(Rho)、治疗前静脉期Rho、动脉期Rho变化率、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变化率在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AUC值分别为0.685、0.801、0.806、0.898。静脉期双能量指数(DEI)变化率、静脉期Z变化率、治疗前动脉期造影剂含量、治疗前静脉期造影剂含量、治疗后静脉期造影剂含量、治疗前动脉期Rho在新辅助治疗后完全缓解组和非完全缓解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AUC值分别为0.727,0.713,0.597,0.667,0.769,0.685。结论 双能量CT测得的定量参数值能反应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其中静脉期nIC变化率在评估有效治疗和无效方面的诊断效能最高,而治疗后静脉期造影剂含量值在评估治疗完全缓解方面诊断效能最高。
    • 黄占有; 王寅中; 窦郁; 李仕骞
    • 摘要: 探讨双能CT(DECT)在术前诊断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面的价值。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5月—2021年5月经手术取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胃癌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接受了DECT检查,对比不同Lauren分型、不同病理学分化程度、不同T分期胃癌患者的DECT参数,以及不同性质肿大淋巴结的标准化点浓度值差异。T4a期胃癌患者的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之差、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值均显著高于T3期胃癌患者且差异显著(P<0.05);低分化胃癌患者的动脉期CT值之差、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值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胃癌患者且差异显著(P<0.05);弥漫型胃癌患者的动脉期CT值之差、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值均显著高于肠型、混合型胃癌患者且差异显著(P<0.05);其中转移性淋巴结98个、非转移性淋巴结158个,转移性淋巴结的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值均显著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且差异显著(P<0.05)。胃癌患者术前进行DECT检查,可对患者的病理学T分期、Lauren分型、病理学分化程度进行初步评估,同时可检测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因此术前进行DECT检查对于评估胃癌患者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朱奉兴; 陆畅; 马炳莲; 张育香
    •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中使用双能CT检查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未出现痛风的关节炎患者60例为对比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四肢体格检查,并记录出现疼痛的位置,再开展双能CT检查,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和双能CT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检查部位尿酸盐结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病程和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比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使用双能CT检查有53例为阳性,7例为阴性;对比组患者使用双能C T检查出5例为阳性,55例为阴性。双能CT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敏感度为88.33%(53/60),特异度为91.67%(55/6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8%(53/58)、88.71%(55/62)。双能CT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痛风结晶沉积共有330处,临床医生评估确诊结果共有110处,由此看出,双能CT检出结果数量是临床诊断的三倍。结论:临床中使用双能CT检查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准确率较高,而且尿酸盐结晶沉积准确率也非常高,其在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全面了解关节受损的情况。
    • 张艳; 贺振东; 袁慧书
    • 摘要: 目的:研究足踝部尿酸盐结晶解剖部位的沉积特点随痛风病程变化规律。方法:根据痛风病程将101例痛风患者分别纳入痛风首发组(32例,病程小于2周)、早期痛风组(31例,病程大于6个月小于3年)与晚期痛风组(38例,病程大于3年)。比较不同病程间足踝部尿酸盐结晶总体积,特定解剖部位处尿酸盐结晶检出率及形态学评分情况,总结足踝部尿酸盐结晶解剖部位沉积特点随痛风病程变化的规律。结果:3组痛风患者足踝部尿酸盐结晶体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积分别为0.015(0.01,0.0625)mm^(3)、0.06(0.01,0.24)mm^(3)与0.135(0.01,0.7425)mm^(3)。3组痛风患者在足背小腿前群肌腱、踝关节、跗跖关节及跖趾关节等处的尿酸盐结晶检出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大(P<0.05)。3组痛风患者在小腿后群肌腱、足背小腿前群肌腱、踝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尿酸盐结晶形态评分随病程延长而增大(P<0.05)。3组痛风患者在踝关节(3.1%、9.7%与26.3%)及跖趾关节(0%、6.5%与34.2%)处痛风石检出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而3组亚毫米尿酸盐结晶检出率均以小腿后群肌腱处最高(87.5%、64.5%与55.3%)。结论:足踝部尿酸盐结晶沉积在痛风早期进展缓慢;至痛风晚期易在踝关节、跖趾关节处形成巨大痛风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