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升麻

升麻

升麻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4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93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吉林中医药、江西中医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等;升麻的相关文献由88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迪华、闫明、霍仕霞等。

升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4 占比:56.1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2.77%

专利文献>

论文:193 占比:41.06%

总计:470篇

升麻—发文趋势图

升麻

-研究学者

  • 陈迪华
  • 闫明
  • 霍仕霞
  • 高莉
  • 邱明华
  • 斯建勇
  • 不公告发明人
  • 潘瑞乐
  • 秦引林
  • 年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焦广洋; 范香成; 郭淑婷; 庄婧妍; 闻韬; 黄豆豆; 孙连娜; 庞涛; 张凤; 陈万生
    • 摘要: 目的:分析升麻蜜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差异,并初步探讨蜜炙对升麻潜在药理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辽宁产升麻为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对5批生品及其蜜炙品进行质谱数据采集,原始数据经过MS-DIAL软件处理后,通过Metaboanalyst网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并鉴定升麻蜜炙前后的差异化学成分,并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显著差异成分的相关靶点及通路,探究其功效存在差异的机制。结果:筛选并鉴定出15种差异成分,包括三萜类成分8种,色原酮类成分2种,酚酸类成分2种,脂肪酸类成分3种;热图分析发现Sinapic acid、Palmitic acid、Cimicifugoside H-1、Linoeic acid、Cimicidanol、Cimidahurine、Cimicifugic acid E、Visnagin、Cimiacerogenin B等9种成分在生品中的相对含量较高,其余6种成分如Cimigenol-3-one、26-Deoxycimicifugoside等在蜜炙品中相对含量较高;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生品含量较高的成分富集到的通路主要与调节神经系统、调节免疫、调节内分泌系统等相关,而Cimicifugic acid E、Sinapic acid等成分可能为生品的关键活性成分;蜜炙品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与调节消化系统、调节脂质代谢等相关,这与升麻生品及其蜜炙品的临床应用范围相一致,而Lauric acid、26-Deoxyactein等可能为蜜炙品的关键活性成分。结论:该研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明确了升麻蜜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及潜在活性差异,为阐明升麻蜜炙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及潜在活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肖梦媛; 朱忠华; 陈少军
    • 摘要: 升麻基原植物最早为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魏晋时期为升麻Cimicifuga foetida,梁至唐朝为升麻和兴安升麻,北宋《本草图经》为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宋代至清代为升麻、兴安升麻,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主流品种为升麻Cimicifuga foetida,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被收载为药用品升为药典品。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升麻为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升麻三基原。单穗升麻Cimicifuga simplex和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与药典品的化学成分及功效相似,均有用作升麻的药用历史。因此,建议升麻基原植物扩大为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升麻、单穗升麻、类叶升麻
    • 高金铭
    • 摘要: 从《神农本草经》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在一千多年的临床运用中,升麻被不断地重新认识.在解百毒的基础上,张元素提出升之特性.此二者对立又统一,将人体之气平衡于某一点,然诸多医家认为升麻升提之性尚存有争论.此外,中药功效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剂量、炮制方法 等.近现代药理研究彰显了升麻的特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强调升麻解百毒之效,提示世人认识中药时应虑周藻密,方能在临床运用时游刃有余.
    • 孙慧娟; 朱鏐娈; 王宪波; 曾辉; 马雅銮
    • 摘要: 探讨临床使用升麻替代黑升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升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已知的升麻有15种,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药用升麻3种为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升麻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已经分离出200多种化合物,主要含有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酚酸类物质、色原酮和挥发油类等成分,具有抗肿瘤、镇痛消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和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等药理作用.升麻是我国常用的中药,其药用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临床升麻多用于组方配伍,单味升麻可以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和炎症性疾病.本文综述了升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以期为升麻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 王鹏弟; 田旭东; 孙乃瑛
    • 摘要: 田旭东主任医师认为口疮的病机主要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辨治宜平调寒热、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田老师善用经验药对"升麻、皂角刺、川牛膝",方中升麻可升提脾之清阳,怀牛膝其性趋下,引火下行,皂角刺可驱邪外出,在临床辨治中每获良效.介绍田旭东主任医师辨治口疮经验.
    • 梁煜; 赵远红
    • 摘要: 升麻具有解毒透疹、升举阳气、引药入经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抗病毒、调节胃肠动力、抗肿瘤、抗抑郁、抗骨质疏松、抗氧化等作用。作为升阳药,升麻可调节胃肠动力,然而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及机制还需进一步阐明。升麻主要通过调控炎症因子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也可通过减少DNA合成发挥抗病毒作用,但其品种选择、剂量确定及具体作用靶目标仍需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近年来,升麻的抗肿瘤及镇痛作用备受关注,其阻滞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调控抑癌基因等多维抗癌活性已得到证实,但其研究多停留在细胞水平,今后,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不同品种升麻的安全性及不同炮制工艺、不同剂型、不同产地对升麻药理作用影响研究需进一步加强,为研发升麻制剂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张秋红; 贾庆文
    • 摘要: 目的 建立芪精镇痛颗粒的质控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定性鉴别炙黄芪、升麻和炙甘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阿魏酸和异阿魏酸的含量.结果 TLC斑点清晰,分离效果较好,且阴性无干扰.阿魏酸在40.4~808 ng(r=1.000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异阿魏酸在40.8~816 ng(r=1.000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两者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100.8%,RSD分别为2.0%(n=6),1.7%(n=6).结论 本文建立的定性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检测芪精镇痛颗粒的质量.
    • 张钰欣; 王雨; 张雨菲; 沈翊康; 刘钟阳; 张保春
    • 摘要: 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升麻的应用范围,为后世的遣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张元素认为升麻归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阴四经,具上升之性,可引药入阳明、升阳于至阴.李杲提出升麻可以升提脾胃清阳,配以益气之品及风药则能补脾胃不足、散中焦郁火、升下陷之气.王好古收载治疗阴阳毒名方六首,方中均含升麻,强调升麻的解毒之功.罗天益继承易水三家用药经验,但并无创新.张、李二人以风药胜湿,用升麻引湿邪上升,继而以苦发之.张、李、罗三家于升麻葛根汤加减应用中,体现了升麻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之功.今之临床或可以此发挥,提高疗效.
    • 祝婧; 童恒力; 黄佳兰; 黄艺; 钟凌云; 叶喜德
    • 摘要: 升麻炮制历史悠久,炮制方法多样,历代本草中记载有净制、切制、酒制、盐制、醋制、黄精汁制、姜汁制、炒黄、蒸制、焙等11种炮制方法,江西樟帮、建昌帮亦有蜜麸炒、蜜糠炒等特色炮制方法,目前主要沿用净制、切制、蜜炙及炒炭方法.本文系统查阅古今医药文献,梳理升麻的炮制历史沿革,探究古法炮制意图,并归纳在工艺、成分、药理等方面升麻炮制的研究现状,提出建立“性状-成分-药效”关联的升麻炮制工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以最终构建“原理-工艺-标准”三位一体的升麻炮制研究模式,以期为进一步规范升麻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阐释炮制科学内涵提供科学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