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创伤性颅脑损伤

创伤性颅脑损伤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54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4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62929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创伤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2014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三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2013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等;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相关文献由149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小年、张皓、卢晓欣等。

创伤性颅脑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4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2929 占比:99.88%

总计:463464篇

创伤性颅脑损伤—发文趋势图

创伤性颅脑损伤

-研究学者

  • 张小年
  • 张皓
  • 卢晓欣
  • 彭慧平
  • 金保哲
  • 王守森
  • 喻坚
  • 张新中
  • 陈伟
  • 房卫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林树楷; 刘仲海; 刘珍; 蔡金城; 魏入廷
    • 摘要: 背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依赖N6-甲基腺苷(m^(6)A)的调节,并与坏死性凋亡密切相关。目前在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中,m^(6)A RNA甲基化修饰与创伤性颅脑损伤坏死性凋亡的关系尚未被研究。目的:探讨m^(6)A RNA甲基化修饰与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坏死性凋亡的关系,为颅脑损伤坏死性凋亡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创伤性颅脑损伤组和NSC118218(STAT1抑制剂)组,各10只。后2组通过改良Feeney法建立颅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脑硬膜,不进行颅脑打击。颅脑损伤6 h后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ɑ、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水平以及脑含水量,检测YTH结构域家族蛋白2、总m^(6)A RNA甲基化修饰水平、STAT1和JAK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创伤性颅脑损伤组和NSC118218组炎症因子水平和脑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m^(6)A RNA甲基化修饰比例和YTHDF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JAK1和STAT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②与创伤性颅脑损伤组相比,NSC118218组炎症因子水平和脑含水量明显降低,m^(6)A RNA甲基化修饰比例和YTH结构域家族蛋白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JAK1和STA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提示颅脑损伤后m^(6)A RNA甲基化修饰比例降低,YTH结构域家族蛋白2表达水平下降,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增加JAK1和STAT1的表达,促进细胞坏死性凋亡。
    • 曹清清; 葛建彬
    • 摘要: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与中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情及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该院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90例中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颅脑损伤部位、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度评分(ISS)等一般临床资料,采用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OX-LDL和LOX-1水平.出院后3个月时采用功能性独立评定量表(FIM)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以中位FIM评分为界值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和功能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OX-LDL、LOX-1水平与ISS及FIM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影响T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出院后3个月时FIM评分为31~87分,FIM评分的中位数为49分,据此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45例)和功能不良组(45例).功能良好组GCS高于功能不良组,年龄、ISS、OX-LDL、LOX-1水平低于功能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OX-LDL、LOX-1水平与ISS呈正相关(r=0.469、0.524,P<0.05),与FIM评分呈负相关(r=-0.729、-0.755,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CS低及血清OX-LDL、LXO-1水平高是T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BI患者病情越严重,其血清LOX-1、OX-LDL水平越高,且2种指标的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预后高度相关,值得临床注意.
    • 谢志杰; 程军; 吴建跃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相关凝血功能障碍机制、危险因素、检测手段等进行简要阐述,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早期纠正以改善预后。方法通过查阅,收集国内外关于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凝血病的诊断治疗的文献并综述。结果TBI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是TBI临床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结论凝血障碍和出血进展是TBI临床管理中的重大且持续的挑战,尚待进一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阐明TBI后止血异常的各种表型和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以解决TBI后凝血血异常、制定有针对性和个体化的方法防止继发性损伤并改善结果。
    • 朱雨峰; 林圣武; 韩培; 卢忠胜
    • 摘要: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 Traumatic brain injury)的复杂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新的TBI疗法至关重要。目前对TBI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和缓解症状上。然而,该领域缺乏预防细胞死亡、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的方法,这些都会导致慢性病理。创伤的早期特征包括脑实质损伤、脑出血、轴索伤等。继发性损伤从原发性损伤后的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月陆续出现,包括炎症、脑水肿、血脑屏障(BBB, Blood-brain barrier)破裂、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以及线粒体和代谢功能障碍等,继发性损伤极大地影响了患者临床预后。从长期的临床工作来看,在TBI的诸多并发症中,尤以脑水肿(CE, Cerebral edema)最多见,急性期常给患者带来痛苦和脑疝的风险。目前CE的治疗多为非特异性的,如去骨瓣减压、低温疗法、渗透疗法等,但对于中、重型TBI患者,水肿一旦形成,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因此,从消除水肿到预防水肿的形成这种治疗上的转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目前创伤性脑水肿的研究进展对TBI后CE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靶向药物和后期神经功能康复进行了一次综述。
    • 张煜; 刘俊; 刘青; 罗双琪
    •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50例TBI患者按照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评分≤8分,n=30)和非重症组(GCS评分>8分,n=20),重症组TBI患者再根据术后第3天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结果分为无好转组(n=15)和好转组(n=15),收集重症组和非重症组TBI患者术前GCS评分、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等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3、5天抽取所有TBI患者清晨静脉血3 mL,采用免疫电化学法检测血浆NT-pro BNP水平;收集所有TBI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头颅CT资料,采用Marshall头颅CT分级标准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好转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TBI患者头颅CT严重程度与血浆NT-proBNP的关系。结果重症组TBI患者APACHEⅡ评分、瞳孔直径大小、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高于非重症组(P0,P<0.05)。结论血浆NT-proBNP可以作为判断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潜在指标。
    • 朱凤英
    • 摘要: 目的:探究正念减压训练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继发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菏泽市成武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TBI激发睡眠障碍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正念减压训练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睡眠状况、脑损伤状况、生命质量水平。结果:干预3个月后较干预前,2组患者PSQI评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SPIEGEL评分、MMSE评分、SF-36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减压训练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TBI继发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状况、提高生命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丁锦荣; 管义祥; 刘小江
    • 摘要: 目的探讨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6月—2021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2例)及同期的健康志愿者(75例),分别记为脑伤组(男性54例,女性28例;年龄31~64岁,平均53.1岁;道路交通伤39例,击打伤15例,高处坠落伤21例,其他伤7例)和健康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32~68岁,平均55.5岁)。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10mL(脑伤组于入院治疗前、健康对照组于体检当天),使用PBMC分离液(北京康瑞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离所有研究对象PBMC,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PBMC中PTEN mRNA。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及PTEN mRNA在PBMC中的表达。治疗1个月后采用修订的Rankin量表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分为恢复良好组(21例)和恢复不良组(61例)。比较恢复良好组和恢复不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TEN mRNA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伤组PTEN mRNA高于健康对照组(1.51±0.23 vs.0.68±0.15),P<0.05。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发生率25.61%。恢复不良组住院时间、开放性损伤占比、手术治疗占比、重度颅脑损伤占比、昏迷时间及PTEN mRNA均多于恢复良好组(22.85±6.74)d vs.(18.72±6.01)d、38%vs.16%、57%vs.30%、62%vs.26%、(7.42±1.45)d vs.(6.48±1.31)d、1.96±0.28 vs.1.35±0.26,P<0.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则低于恢复良好组(6.61±1.28)分vs.(8.56±1.38)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颅脑损伤、GCS及PTEN mRNA均为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OR=2.852、3.374、4.01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TEN mRNA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预测的最佳截断点1.72,灵敏度71.43%,特异度80.33%,AUC值0.784。结论PTEN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PBMC中的表达与神经功能的恢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TEN mRNA可作为预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重要参考指标。
    • 赵思任; 张建斌; 张吉论; 董绪帅; 纪延伟; 张法学; 冯肖亚; 张荣伟
    • 摘要: 目的创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风险列线图模型及评估其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1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男性82例,女性38例;年龄18~70岁,平均43.2岁;合并颞部损伤16例,合并顶部损伤20例,合并枕部损伤18例,合并额部损伤30例,单纯颞部损伤36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跌伤12例,击打伤18例,道路交通伤81例。患者受伤后1~2d均顺利完成去骨瓣减压术。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脑室积血情况、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脊液压力(CSFP)、颅内压相关指数(RAP)、损伤部位、开放性损伤情况、手术时间、骨瓣面积、术前脑室系统出血、术前环池和导水管结构清晰度和术后3d颅内压情况进行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术后3d脑脊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和S100B钙结合蛋白(S100B)水平进行检测。应用R语言建立列线图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列线图价值进行评估。结果经6个月随访,出现脑积水34例,脑积水发生率28.33%。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β2-MG、S100B、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脑室积血情况、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时GCS、CSFP、RAP、骨瓣面积、术前环池和导水管结构清晰度和术后3d颅内压情况与患者出现脑积水存在相关性(P均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β2-MG(OR=2.776,95%CI1.814~4.247)、蛛网膜下腔出血(OR=1.927,95%CI1.153~3.220)、脑室积血(OR=1.696,95%CI1.206~2.385)、RAP(OR=13.640,95%CI8.915~20.870)是影响患者术后脑积水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基于RAP、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和β2-MG这四项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风险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对创伤性脑损伤术后患者出现脑积水的预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74,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应用ROC曲线对列线图模型预测创伤性脑损伤术后患者出现脑积水效果进行分析,分析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0.779~0.903),特异度为0.741,灵敏度为0.879。结论成功建立创伤性颅脑损伤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能够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风险进行良好预测。
    • 李莹华; 李贞兰; 连雅雯; 徐国兴; 张红; 代维奇; 邢靖松
    • 摘要: 随着急救医学技术和水平的迅速发展,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大幅度提升,病死率显著降低,然而致残率仍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患者遗留的肢体功能障碍,因治疗难度大、恢复速度缓慢,目前成为康复医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既往多用于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替代治疗。近年的研究显示,其作为一种多向性激素,可作用于人体多种组织的靶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尤其是对脑损伤后大脑的神经保护和修复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临床研究初步证实,生长激素可有效恢复脑损伤患者的肢体功能,随即其逐渐被应用于脑损伤后的临床治疗。脑卒中和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较为常见的两大疾病,本文就生长激素在这两种类型的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脑损伤后应用生长激素提供参考。
    • 赵强; 肖敏; 彭涛; 魏海棠
    • 摘要: 目的探讨醒脑针刺疗法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MNS)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入组的昏迷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康复治疗,共4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NS治疗及醒脑针刺疗法,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4周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脑电图(EEG)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GCS、EEG和ABR评分(11.97±1.75)分、(9.80±1.30)分和(3.90±0.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GCS、EEG和ABR评分(9.77±1.22)分、(7.53±1.63)分和(2.77±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1、-5.950、-8.340,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DRS评分(5.27±1.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8.60±1.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2,P<0.05)。结论采用醒脑针刺疗法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的治疗方案对患者促醒的作用更为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