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散度

分散度

分散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65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192179篇;相关期刊288种,包括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炭黑工业、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2016年全国设备监测诊断与维护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2016年全国设备诊断工程会议、“麒祥杯”第11届全国橡胶助剂生产和应用技术研讨会等;分散度的相关文献由1472位作者贡献,包括魏可镁、吴国轩、何家明等。

分散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1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92179 占比:99.74%

总计:192675篇

分散度—发文趋势图

分散度

-研究学者

  • 魏可镁
  • 吴国轩
  • 何家明
  • 张彬
  • 张海
  • 李武斌
  • 梁丹全
  • 王良栋
  • 马铁军
  • 严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静; 徐龙玉; 黄伟民; 王清涛; 张群峰; 李小年
    • 摘要: 催化加氢可以有效去除乙烯原料气中微量的乙炔。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以Pd基催化剂为主的关于调控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结构及反应性能方面的相关研究和进展,探讨了活性组分粒径、形貌对催化剂吸/脱附乙烯性能的影响;评述了添加助剂形成的合金或者金属间化合物,利用其几何效应提高活性中心分散度,利用电子效应优化电子性质使反应关键步骤的吸脱附行为发生改变;阐述了通过调控载体对金属原子锚定,使金属的分散度提高进而获得优异的催化性能;叙述了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指出提高催化剂性能是当今研究的重中之重,未来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方向依旧是构建高乙烯选择性和良好稳定性的高分散乃至单原子催化剂。
    • 崔宇超; 秦玉才; 王文燕; 吴薇; 张强; 宋丽娟
    • 摘要: 采用湿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WO_(x)/SBA-15催化剂,讨论了WO_(x)分散性对烯烃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量影响了WO_(x)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进而影响催化活性;负载量10%的催化性能最佳;高负载量的WO_(x)/SBA-15表面聚集态WO_(x)数目较多,掩盖了活性位点。采用物理吸附、XRD、SEM表征样品织构性质,采用吡啶红外、化学吸附表征了样品的酸性和酸量。反应评价显示10%负载量的10%WO_(x)/SBA-15催化活性最佳,丙烯收率可达50%,丙烯选择性近90%。
    • 张青; 张雨溪; 张斌; 刘聪聪
    • 摘要: 以实验室合成的三氧化钼纳米带为前躯体,采用传统的溶剂热制备法,制备纳米二硫化钼(MoS_(2))材料,并通过向反应溶剂中添加不同种类的修饰剂进行优化。分别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修饰剂在合成过程中对纳米MoS_(2)进行优化,探究修饰剂类型对纳米MoS_(2)材料形貌及结构的影响,最后将PVP修饰的纳米MoS_(2)(P-MoS_(2))材料作为塑料改性剂应用到尼龙(PA)66上,研究其对PA66塑料耐磨及热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材料进行形貌及结构分析,以探究不同修饰剂及配比对产物结构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P-MoS_(2)材料粒径均为50 nm左右,颗粒大小均匀,具有很好的分散性,而未添加修饰剂、添加CTAB和SDBS两种修饰剂形成的MoS_(2)纳米粒子颗粒存在聚集现象。结果表明,其纳米P-MoS_(2)改性PA66的耐磨性能随着纳米P-MoS_(2)添加量增大而逐步提高,在纳米P-MoS_(2)质量分数为9%时,PA66的耐磨性能最佳。随着纳米P-MoS_(2)含量的增加,PA66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热变形温度逐步提高,同时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逐步下降。
    • 张全利; 陈长林
    • 摘要: 以γAl_(2)O_(3)作为载体的催化剂,用于含水或有水生成的催化过程时,均会发生再水合现象,从而导致催化剂结构发生变化,使催化剂产生不可逆失活。针对甘油氢解这一典型的含水和有水生成的反应,采用分步浸渍焙烧法制备偏磷酸镁修饰的钨铝复合氧化物载铂催化剂(Pt/xMg(PO_(3))_(2)/WO_(x)/Al_(2)O_(3)),考察修饰前后的WO_(x)/Al_(2)O_(3)(W/Al)载体的水热稳定性,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Pt/xMg(PO_(3))_(2)/WO_(x)/Al_(2)O_(3)催化剂反应活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使用X线衍射(XRD)、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N_(2)物理吸附脱附、CO脉冲吸附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试样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经过长时间水热处理后W/Al中的γAl_(2)O_(3)转变为勃姆石,试样的比表面积、孔径、孔容、酸量变化较大。Mg(PO_(3))_(2)修饰后能够抑制W/Al载体在水热处理时发生相变,从而使Mg(PO_(3))_(2)修饰后的W/Al试样水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能够改善Pt在水热处理条件下的分散度,保持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 王涛; 吕岩; 王进; 丁传敏; 王俊文; 刘平; 张侃
    • 摘要: ZSM-5分子筛封装金属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反应中,提高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的分散度和稳定性对改善其催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在水热合成过程中加入不同质量的铝源,制备了3种不同n(Al)/n(Pt)的Pt@ZSM-5(x)催化剂来研究载体中Al对金属Pt分散度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SM-5中Al对封装金属的分散度几乎没有影响。n(Al)/n(Pt)=5的Pt@ZSM-5(5)催化剂中金属稳定性最高,并且在常压700°C、GHSV=10800 mL/(g·h)条件下催化甲烷部分氧化(POM)反应80 h后,CH_(4)转化率仍在68.0%以上。催化剂合适的n(Al)/n(Pt)可以提高金属的稳定性,并在催化POM中具有更好的抗积炭能力和产物选择性。
    • 王菁; 姚晓飞; 孟江涛; 郑靖凡; 杨凤玲; 程芳琴
    • 摘要: 焦炭氮转化及焦炭异相还原NO是燃煤锅炉中含氮组分转化的关键环节,而焦炭中的矿物质对二者有显著催化作用。本文总结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相关研究,总结煤种、矿物质分散度、流动性对矿物质催化焦炭氮转化,以及焦炭异相还原NO的影响。综合已有研究,Ca存在形式及分散度都影响HCN和NH_(3)的分布,对NO_(x)生成表现出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Fe在焦炭异相还原NO的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关于量化计算,需要探索能够采用更复杂焦炭分子模型并引入元素化合物进行计算的可行方法,系统探究各矿物质之间协同作用,完善矿物质催化作用机理。
    • 刘道诚; 王九占; 荆洁颖; 杨志奋; 冯杰; 李文英
    • 摘要: 受共振能、空间位阻和竞争吸附等方面的影响,稠环芳烃末环的吸附活化是其加氢饱和反应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系统综述了稠环芳烃加氢饱和反应特点及各类稠环芳烃加氢饱和催化剂.分析表明,稠环芳烃吸附活化与其分子自身的属性和催化剂的性质密切相关,调控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的电子状态可有效促进稠环芳烃分子的吸附活化.针对常见稠环芳烃加氢饱和催化剂,本文分类阐述了各类稠环芳烃加氢饱和催化剂的活性相结构、活性位点数量和活性金属电子密度的调控方法.分析指出,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和形成活性金属的缺电子状态能够提升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可通过调节载体的酸性和添加助剂等方法实现.
    • 鲜亮; 姚佳浩; 任浩浩; 苏海霞; 冯银霞; 席蓓; 马婧
    • 摘要: 在加热条件下,分别以避光和可见光照射方式制备了两种石墨粉(GP)负载铂金属催化剂(Pt@GP).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表征了Pt@GP形貌和组成,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Vis)表征两种Pt@GP催化剂降解对硝基苯酚(4-NP)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可见光照射有利于铂原子簇粒径更小且分布更均匀.4-NP在两种催化剂条件的降解反应表观速率常数k分别为0.090 3 min-1和0.059 7 min-1.可见光导致的更小粒径和均匀分布显著地提高了铂金属的催化性能.
    • 刘宁; 刘水林; 李爱阳; 周唤宇; 罗建新; 伍素云; 王庆
    • 摘要: 通过湿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介孔KF/M-SBA-15(M=Mg, Al, Zn, Zr, La, Ce)固体碱催化剂。采用XRD,TG,N_2吸附-脱附和TEM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KF/M-SBA-15的介孔有序性与所引入的金属氧化物在其表面的分散程度有关。MO_x(M=Mg, Al, Zn或La)在SBA-15表面分散度较高,能够形成"致密"的保护层,且所合成的KF/M-SBA-15具有有序介孔结构和强碱性能。在催化环氧丙烷与甲醇的开环反应中,KF/M-SBA-15显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丙二醇甲醚的收率与1-甲氧基-2-丙醇的选择性均达到了90%以上。
    • 张江石; 刘建华
    • 摘要: 为分析大粒径分布跨度下粒径分布对铝粉爆炸特性参数的影响,选出能够表征铝粉爆炸特性的粒径参数,提高铝粉爆炸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开展了铝粉爆炸敏感性研究.采用Siwek 20 L爆炸球和Hartmann管实验装置,分别探究分散度对微米级铝粉最小爆炸浓度(MEC)和最小点火能(MIE)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铝粉的爆炸敏感性参数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加速增大.对于小粒径的铝粉,粒径变化对MEC和MIE的作用相对较小;粒径跨度较大的混合铝粉样本中,小粒径铝粉起到点火源的作用,使得MEC和MIE值均降低,增大了铝粉爆炸风险.从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粒径参数D3,2(Sauter平均直径)、D40(粒径第40百分位数)与MEC和MIE的相关性最高,其中D3,2与MEC和MIE相关系数为0.9627和0.7460,D40与MEC和MIE相关系数为0.9479和0.7411,而粒径多分散性和粒径跨度与MEC和MIE的相关性较弱,因此在研究铝粉爆炸敏感性时选用D3,2和D40作为主要的粒径分布表示方式较为合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