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冲淤演变

冲淤演变

冲淤演变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海洋学、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077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海洋学研究、海岸工程、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一届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等;冲淤演变的相关文献由38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沈良、李九发、杨世伦等。

冲淤演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3.54%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78%

专利文献>

论文:3077 占比:95.68%

总计:3216篇

冲淤演变—发文趋势图

冲淤演变

-研究学者

  • 陈沈良
  • 李九发
  • 杨世伦
  • 茅志昌
  • 虞志英
  • 侯素珍
  • 刘杰
  • 戴志军
  • 杜景龙
  • 程海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栾华龙; 丁平兴; 姚仕明; 渠庚; 柴朝晖; 雷文韬
    • 摘要: 受流域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及河口大型工程建设的综合影响,长江口呈现新的冲淤格局,为预测未来演变趋势,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中建立的长江口年代际冲淤演变预测模型(Delft3D),未来情景考虑不同来沙量条件和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预测结果表明,到2035年长江口整体以冲刷为主,口内河段主槽和浅滩边缘冲刷较明显,仅高滩局部淤积;到2050年口内河段保持净冲刷状态,拦门沙地区在现状来沙量条件下略有淤积,但在极端低来沙量条件下转变为净冲刷状态,海平面上升对拦门沙地区冲刷具有一定抵消作用,但不会使冲淤状态产生本质改变。本研究分析认为,长江口局部区域未来冲淤趋势可能对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产生不利影响,针对新格局条件下的滩槽河势稳定、重要洲滩保护、重大工程安全评估、冲刷致灾研判以及海堤防护标准再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可为新时期长江口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张达恒; 时连强; 龚照辉; 郭俊丽
    • 摘要: 人工岛作为一种新兴的海岸工程,它的建设所引起的岸滩冲淤和防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海南万宁市日月湾人工岛为例,通过4期实测海滩剖面数据和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了冬季波浪与人工岛联合作用对日月湾海滩冲淤变化的影响,并结合海区波况,探究了海滩冲淤变化机理。研究表明,日月湾海区冬半年的平均有效波高与波浪周期明显强于夏半年,且波浪强度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人工岛建设前后变化幅度较小;人工岛建设对海滩地貌变化有强烈影响,海滩呈现出岛后淤积而两侧侵蚀的显著特征,岛影区海滩不断淤积,岸线向海淤进达200m,甚至可能与人工岛相连形成连岛沙坝,人工岛后两侧海滩侵蚀,岸线向陆一侧蚀退最大距离达50m;海滩在冬季波浪和人工岛共同影响下,岸滩自北向南依次表现为稳定、侵蚀、淤积、相对稳定、略有侵蚀或淤积、侵蚀、淤积的冲淤变化特征。
    • 侯素珍; 胡恬; 杨飞
    • 摘要: 基于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水库运用过程、冲淤量的时空分布和三角洲淤积形态变化,总结万家寨库区冲淤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自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经历连续淤积和冲刷过程,至2019年10月累计淤积量为3.330亿m~3,沿程淤积集中在WD42断面以下,沿高程淤积集中在汛限水位966 m以下,WD56断面以上呈现沿程冲淤调整的特征;降水冲沙期的冲刷分布与淤积集中部位一致,部分槽库容得以恢复。库区纵剖面呈三角洲淤积形态,淤积过程中三角洲向坝前逐步推进,在排沙运用期顶点后退,顶点位置和高程与库区累计淤积量具有较好关系,2018年降水冲沙后三角洲形态调整不明显。运用实践表明,万家寨水库排沙运用可以冲刷库区淤积泥沙,加强降水冲沙调度是维持万家寨水库防洪库容的有效运用方式。
    • 张金良; 鲁俊
    • 摘要: 黄河上游内蒙古冲积性河道凌汛问题突出,研究河道冲淤演变与凌情响应机制可为该河段防凌减灾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内蒙古河段凌情、河道冲淤演变资料,分析凌情变化表征指标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河道冲淤演变特征指标,研究河道冲淤演变特征指标与凌情变化表征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河道冲淤演变的特征指标平滩流量与凌情表征指标冰下过流能力、槽蓄水增量关系密切,冰下过流能力为平滩流量的1/5左右,随着平滩流量减小而减小,而槽蓄水增量随着平滩流量的减小而增大,有利内蒙古河段防凌的平滩流量宜不小于2000 m^(3)/s,槽蓄水增量宜不超过14亿m^(3)。本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河段冰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陈涛
    • 摘要: 本文重点分析长江口南槽水域水沙特性,对潮汐、潮流、含沙量及近20年来河床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槽近期河势演变主要是在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周边涉水工程建设及河势自然演变下逐步形成的,总体上南槽河势滩槽发展格局稳定.研究成果可为南槽航道的科学开发利用及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 王浩; 彭国平; 陈启刚; 龚家国
    • 摘要: 水沙运动造成的河床冲淤演变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常造成河道淤积、河岸变形、海岸后退、水库淤积库容减少等实际工程问题,其与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紧密相关.研究精确、高效的河床3维地形测量方法并分析冲淤量变化,对河工模型试验及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不同水流条件下的推移质输沙试验,基于运动摄像恢复结构技术(structure from motion,SFM)方法,对床面冲淤前后分别进行3维地形重构,获取地形稠密点云.在此基础上,插入相同控制点获取实际地形3维坐标,并将3维点云坐标内插值在床面网格上,冲淤前后相减以精确获取整个床面冲淤前后变化.本文对使用SFM技术测量河床地形所涉及的拍摄方法、控制点选取、河道区域网格化及插值方法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SFM方法,分别对有、无块状模型的棋盘格进行体积计算,验证本方法相对误差小于4%;2)将此方法用于计算水槽试验冲淤量,与实际称量值对比,其结果值相对误差小于5%;3)本方法应用于大型河工物理模型试验时,其河床冲淤量计算相对误差小于10%.该方法对水槽试验和河床物理模型试验均适用,可快速高效重构冲刷前后河床3维地形,具有较高精度,为研究河床冲淤变化及开展水利模型试验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王浩; 彭国平; 陈启刚; 龚家国
    • 摘要: 水沙运动造成的河床冲淤演变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常造成河道淤积、河岸变形、海岸后退、水库淤积库容减少等实际工程问题,其与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紧密相关。研究精确、高效的河床3维地形测量方法并分析冲淤量变化,对河工模型试验及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不同水流条件下的推移质输沙试验,基于运动摄像恢复结构技术(structure from motion,SFM)方法,对床面冲淤前后分别进行3维地形重构,获取地形稠密点云。在此基础上,插入相同控制点获取实际地形3维坐标,并将3维点云坐标内插值在床面网格上,冲淤前后相减以精确获取整个床面冲淤前后变化。本文对使用SFM技术测量河床地形所涉及的拍摄方法、控制点选取、河道区域网格化及插值方法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SFM方法,分别对有、无块状模型的棋盘格进行体积计算,验证本方法相对误差小于4%;2)将此方法用于计算水槽试验冲淤量,与实际称量值对比,其结果值相对误差小于5%;3)本方法应用于大型河工物理模型试验时,其河床冲淤量计算相对误差小于10%。该方法对水槽试验和河床物理模型试验均适用,可快速高效重构冲刷前后河床3维地形,具有较高精度,为研究河床冲淤变化及开展水利模型试验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韩香举; 陈沈良; 付作民; 凡姚申; 王培元
    • 摘要: 自黄河入海流路人工改道清8汊后,受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影响,入海水沙出现新的情势,河口滨海区水下地形也发生相应调整.本文基于1997-2018年实测水深断面资料,建立水下地形数字高程模型(DEM),综合研究了黄河口滨海区冲淤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8年黄河口滨海区整体呈淤积状态,累积淤积量为5.36 ×108m3.从时间上来看,水下地形演变经历3个阶段:缓慢冲刷(1997-2002年)、快速淤积(2002-2007年)、缓慢淤积(2007-2018年).从空间上来看,现行河口区呈淤积状态,而孤东近岸和老河口区呈冲刷状态.在水下地形不同的发展阶段,维持冲淤平衡的临界输沙量也有所不同,调水调沙之前为1.65x108t/a,调水调沙以来为1.09 × 108t/a.来水来沙对河口滨海区的冲淤演变起着主导作用,2016-2017年调水调沙中断,河口滨海区大面积冲刷.2018年防洪调度的实施使水下地形迅速淤积.黄河口滨海区演变除了受来水来沙的直接影响,还受泥沙粒径和口门位置的影响.
    • 史常乐; 牛兰花; 赵国龙; 杜林霞
    • 摘要: 掌握三峡和葛洲坝枢纽间河段水沙及冲淤特性的变化规律,是河段诸多工程问题研究的前提。对大量水沙地形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泥沙起动理论在冲刷预测中的应用。长江上游水库建设及两大枢纽相继运行,河段年径流量微减,月均流量发生"削峰填谷"重分配,年输沙量大幅降低,河段水沙关系显著改变;河段累积冲淤量受极端水文条件和枢纽调度的短期和长期控制,时间上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空间上则表现为部分子河段的活跃性;床沙组成随枢纽运行先后发生细化和粗化;基于沙玉清起动流速公式绘制了起动临界条件曲线图,通过推算断面最大可动床沙粒径或临界流量,可为河床冲刷可能性的预判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