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生载流子

光生载流子

光生载流子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337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导报、中国粉体工业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等;光生载流子的相关文献由340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景翠、刘媛媛、杨爱龄等。

光生载流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2.50%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3337 占比:97.03%

总计:3439篇

光生载流子—发文趋势图

光生载流子

-研究学者

  • 彭景翠
  • 刘媛媛
  • 杨爱龄
  • 江晓清
  • 陈克坚
  • 于倩
  • 何冬青
  • 倪亚茹
  • 刘文平
  • 刘洪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翁贤君
    • 摘要: 拍摄设备:ZEISS Gemini 500作品背景工作介绍:太阳能是地球上最易获取的丰富可再生能源,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等化学能的储能方式,是一条重要的路径。光电解水(PEC)作为一种能够在室温条件下利用太阳能直接将水裂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能量转换技术,近些年来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本研究通过化学刻蚀及浸渍-煅烧法设计并构筑铝/氧化铁三维复合结构光阳极解决氧化铁光生载流子易复合的难题,同时有效提升氧化铁的光吸收效率。在实验初始阶段,通过不同浓度的盐酸对商用多孔高压铝箔进行化学刻蚀,探索所需的铝形貌形成的条件。
    • 王雪晶; 马瑞霄; 徐娟; 张燕辉
    • 摘要: NH_(3)不仅是生产各种化学品的必要原料,也是清洁能源的一种重要载体,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以清洁的太阳能作为唯一能量输入的光催化固氮技术,在温和条件下利用N_(2)和H_(2)O直接产生NH_(3),近年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光催化固氮技术具有环境友好、节能、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光捕获和光生载流子利用方面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其活性。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催化剂用来提高材料对惰性N_(2)分子吸附和活化能力,从而提高固氮性能。本文首先对光催化固氮进行了简要概述,介绍了光催化固氮可能存在的两种反应机理,随后着重介绍了含有氧、氮、硫空位的半导体材料对光催化固氮的影响。最后,对光催化固氮领域的现有挑战和未来发展给出了一些实际的见解。
    • 杨思琪; 郑永杰; 张宏瑞; 赵云鹏; 田景芝
    • 摘要: 半导体异质结光催化剂因其在太阳能利用和转化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合理构建两种或两种以上半导体材料的异质结构,可以集成多种组分的优点,改善光生电荷分离,扩大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保持光催化剂的高氧化还原能力。近年来,由于g-C_(3)N_(4)具有合成简单、稳定性高、独特的光学和电学特性等诸多优点,g-C_(3)N_(4)基异质结构的构建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针对近年来g-C_(3)N_(4)基异质结改性的研究现状,依据g-C_(3)N_(4)与其他半导体电荷转移路径的不同综述了三种异质结结构(g-C_(3)N_(4)基Ⅱ型异质结、g-C_(3)N_(4)基Z型异质结和g-C_(3)N_(4)基S型异质结),以及其在环境修复和能源方面的应用。最后对g-C_(3)N_(4)基异质结光催化剂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
    • 陈斌刚; 吴志连; 陈特展; 史建民
    • 摘要: 高活性的光催化剂对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Bi_(2)MoO_(6)作为一种Aurivillius结构材料,因其可见光吸收、无毒、成本低、化学耐久性好,一直是光催化应用的热点。但纯Bi_(2)MoO_(6)分离光生载流子效率低,比表面积小,量子产率差,导致光催化活性低。为了提高Bi_(2)MoO_(6)的光催化活性,人们已经系统地探索了各种方法,如形貌控制、掺杂/缺陷引入、金属沉积、半导体结合、共轭结构表面修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麻健雄; 魏智; 王頔; 金光勇; 梁超
    • 摘要: 研究了连续激光对硅基PIN探测器中光生载流子的影响机理,建立1064 nm连续激光辐照硅基PIN探测器光生载流子的理论模型,搭建在线输出电流精确采集系统,研究了硅基PIN探测器在不同偏置电压、不同激光功率、不同作用时间条件下,其输出电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硅基PIN探测器在外置偏压作用下,输出电流分为三个阶段:光生电流阶段、过渡阶段和恢复阶段。在光生电流阶段,输出电流随着外置偏压的增大而增大。在过渡阶段,输出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激光注入量的停止,硅基PIN探测器进入恢复阶段及散热阶段,硅基PIN探测器特性开始缓慢恢复。
    • 阮英
    • 摘要: 在水热法合成立方相Cd InS的基础上,通过等离子体技术将石墨烯与Cd InS复合,构建具有2D-2D复合结构的石墨烯/CdIn_(2)S_(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SEM、TEM、BET等技术对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考察了石墨烯/CdIn_(2)S_(4)在可见光下降解RhB和还原Cr(IV)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等离子体技术合成的石墨烯/Cd InS,不仅可以增大比表面积,还能有效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石墨烯的负载显著增强了CdIn_(2)S_(4)的光催化性能。其中,10%-石墨烯/CdIn_(2)S_(4)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可将初始浓度为20μmol·L^(-1)的RhB和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1)的Cr(IV)分别降解97%和还原87%,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362 min和0.0214 min,分别是Cd InS的4.6和4.9倍。降低溶液的pH值,可以进一步提高Cr(IV)的光催化还原效率。
    • 凌勇
    • 摘要: 在热解法合成石墨相C_(3)N_(4)和水热法合成石墨烯/C_(3)N_(4)的基础上,通过光照沉积法合成了不同Ag含量的Ag/石墨烯/C_(3)N_(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IR、XPS、Raman、TEM、电化学等技术对光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详细评估了它们在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制药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Ag和石墨烯的协同负载,可以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有效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当Ag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2%、石墨烯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5%时,得到的Ag2/G5/C_(3)N_(4)复合光催化剂表现出最强的光催化性能,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率达到93%,相应的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443 min^(-1),是C_(3)N_(4)和G5/C_(3)N_(4)的12.7倍和4.8倍。
    • 汤海佩; 周昌荣; 姚凯; 谭云川; 钟明强; 袁昌来
    • 摘要: 铁电陶瓷的极化内建电场可分离光生载流子并有效降低载流子间的复合率,但是其高带隙限制了对光的吸收。本文以具有良好铁电性能的Bi 0.5 Na 0.5 TiO 3(BNT)陶瓷为基体,通过掺杂La 2Mo 2O 9降低光学带隙,提高光电流密度。样品使用传统固相法制备,随后分析了此陶瓷的XRD、拉曼、光吸收、光电流、铁电和介电性质。结果表明,La 2Mo 2O 9掺杂能显著提高光吸收强度,随其含量增加,光学带隙值先明显下降,然后缓慢增加。在掺杂含量为0.7%(摩尔分数)时,陶瓷的带隙值最低为1.57 eV,远低于纯BNT陶瓷的2.9 eV,对应的最大光电流密度和开路电压为71.06 nA/cm 2和4.40 V,得到的最大输出功率为312.7 nW/cm 2,并且随时间增加变化不大,同时保持很好的铁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La 2Mo 2O 9改性BNT铁电陶瓷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铁电光伏材料。
    • 张静雯; 李英华
    • 摘要: 能源和环境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热点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针对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光催化技术深受研究人员的青睐。其中,卤氧化铋(BiOX,X=Cl、Br、I)因其特殊的层状结构、适宜的带隙宽度、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光催化领域脱颖而出。本文围绕卤氧化铋的结构及性能,介绍了对其改性的研究,通过形貌调控、半导体复合、离子掺杂、表面改性等方法,以提高卤氧化铋及其复合物的活性位点暴露量、光生载流子的传输与分离效率及光吸收性能。同时列举了改性后的卤氧化铋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并对不同改性手段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卤氧化铋的应用提供参考。
    • 李永利; 张志鹏; 王金淑; 周文元; 徐相峰; 罗维; 张楠
    • 摘要: 为了研究原子级别的贵金属Ag负载TiO2介孔纳米带对光催化氧化活性影响,采用温和的还原条件,将Ag+沉积在TiO2介孔纳米带上,获得原子级分散的Ag簇,再经适当的热处理建立强金属-基体相互作用(metal-substrate interaction,MSI),制备出Ag clusters-TiO2纳米带(nanobelts,NBs).借助STEM、UV-vis、PL和EXAF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光吸收性能、载流子分离和气态污染物光催化氧化性能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表明,与负载Ag纳米颗粒的Ag NPs-TiO2 NBs相比较,Ag clusters-TiO2 NBs展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氧化活性.在极低的Ag负载量(w=0.1%)下,Ag clusters-TiO2 NBs的可见光催化NO降解效率达到56.04%,甲醛降解效率为95.20%,分别是Ag NPs-TiO2 NBs的2.29倍和1.22倍.TiO2介孔纳米带提供了丰富的锚定位置使Ag得以原子级分散,增加了催化活性位点数量.Ag簇与TiO2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以及Ag簇可逆的氧化态,均有助于分子氧的活化和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利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