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儒家典籍

儒家典籍

儒家典籍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管子学刊、周易研究、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等;儒家典籍的相关文献由100位作者贡献,包括宁俊伟、戴雅婷、曾彦彦等。

儒家典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85.0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67%

专利文献>

论文:16 占比:13.33%

总计:120篇

儒家典籍—发文趋势图

儒家典籍

-研究学者

  • 宁俊伟
  • 戴雅婷
  • 曾彦彦
  • 熊承涤
  • 范新可
  • 丁为祥
  • 万月文
  • 且大连
  • 且志宇(整理)
  • 中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想
    • 摘要: 杜预是晋代的一位将军,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渊博”和“才华”用在一位将军身上,听起来有点独特,但杜预当之无愧--他不但爱读书,还爱钻研,爱写作,在儒家典籍的研究领域留下了一座令后人难以逾越的丰碑。在史书里,杜将军被描绘成“身不跨马,射不穿札”,是说他提枪跃马不太行,射箭连个木板子都射不穿。但将军也有很多种,除了身先士卒的勇将,还有一部分擅长运筹帷幄的智将,他恰好就属于后一类。
    • 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文”的视野,5000多年文明史孕育发展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精粹,汇集儒家典籍文献的《儒藏》,汇聚佛教、道教经典及其注疏的《佛藏》《道藏》,成为守望中华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重大标志性文库。从“武”的视阈,武术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标识性、独特性、系统性知识体系,反映了中国人“以武入道”对于人伦、物理、心性的深入探察,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延的集体智慧,同样亟待形成一套集大成文库,以助力中华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交锋中,更好展现独特文明基础、根本思想基质、特色文化基因。
    • 戴雅婷
    • 摘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而“君子”则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化身.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描述非常多,并且不同时期儒家典籍中“君子”的概念有所差别:早期的“君子”多指代有位之人,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后期的“君子”则指有德之人.分析“君子”概念的渊源,介绍“君子”概念从有位之人向有德之人转变的经过,并分析转变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君子”含义的理解.
    • 戴雅婷
    • 摘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而“君子”则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化身。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描述非常多,并且不同时期儒家典籍中“君子”的概念有所差别:早期的“君子”多指代有位之人,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后期的“君子”则指有德之人。分析“君子”概念的渊源,介绍“君子”概念从有位之人向有德之人转变的经过,并分析转变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君子”含义的理解。
    • 赵培
    • 摘要: 儒家典籍的经典化研究是后经学时代一直未系统全面解决的问题。历代创经、拟经、广经、续经与补经现象,一方面是从接受的角度对儒家经典权威性、典范性以及经传关系等标准的“检验”,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在注意经典化问题共性的同时关注其特性。创经、拟经、广经、续经与补经对于原经典而言,是僭越还是辅翼?
    • 王培友
    • 摘要: 宋元理学“尊德性”话语的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原始儒家典籍中的“德”“性”等文献记载;北宋“宋学”诸贤的心性主张;隋唐至北宋时期的道、释心性学说。宋元“尊德性”之“尊”,自战国至宋代并无变化,为“敬重”“推崇”“重视”之意;其“德性”涵蕴,主要有“德性”为“天之正理”“道体”“心体”“性体”等。
    • 且大连; 且志宇(整理)
    • 摘要: 王恩洋先生,字化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生于四川南充县,1964年卒于成都。先生幼承庭训,熟读儒家典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先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激于爱国热忱,参加了学生示威游行。先生与部分游行学生被北洋军阀政府无理逮捕,后来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了先生和其他被捕学生。
    • 摘要: 中国古代所有的哲学家当中,孔子是东西方研究得最多的一个。他的学说影响中国人的思维长达两千多年,所有想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学者,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会选择从孔子入手。《论语》在西方,不管是译介,还是传播,还是研究,可以直接追溯到16世纪。传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和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到中国传教,发现《论语》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所以开始向西方译介儒家典籍,如《论语》《大学》《中庸》等,从此《论语》开始进入西方,此后各界对《论语》等儒家典籍和中国典籍有着持续而浓厚的兴趣,至今不绝。
    • 摘要: 17世纪初,欧洲人在北美大陆开辟殖民地,孔子及其学说也随之传播至北美。爱默生(Ralph W.Emerson,1803-1882)盛赞孔子是"世界的荣耀"(glory of the nations)和"哲学中的华盛顿"(the Washington of philosophy),并认为孔子可与耶稣、苏格拉底媲美。[126]梭罗(Henry D.Thoreau,1817-1862)同样非常推崇孔子,他将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现实经历的精炼总结(pithy crystallization)相提并论。[145]中外学者均发现,梭罗名著《瓦尔登湖》中多处征引包括《论语》在内的儒家典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