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罗明坚

罗明坚

罗明坚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608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天主教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等;罗明坚的相关文献由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西平、王慧宇、刘志庆等。

罗明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608 占比:99.38%

总计:12687篇

罗明坚—发文趋势图

罗明坚

-研究学者

  • 张西平
  • 王慧宇
  • 刘志庆
  • 谢明光
  • 宋黎明
  • 李慧
  • 林宏
  • 樊树志
  • 金国平
  • 丁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丹
    • 摘要: 《〈葡汉辞典〉历史语言学探析》原著初版于1998年,作者为美国学者约瑟夫·亚伯拉罕·莱维(Joseph Abraham Levi,中文名雷祖善);2022年经徐越、胡文婷翻译为中文,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此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以历史语言学的方法探析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的《葡汉辞典》;二、利玛窦、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葡汉辞典》:针对若干葡语及意语条目的语言学及文字学分析;三、中葡宗教文化交流及第一部中欧辞典:利玛窦(1552-1610)与《葡汉辞典》(1583-1588)。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作者对《葡汉辞典》的“初探”(作者语),介绍了利玛窦、罗明坚的生平、文学著作及其在中国的经历,进而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葡汉辞典》的内容架构以及《葡汉辞典》所用葡萄牙语的音位学、词汇学。第二、三部分则是雷祖善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与《葡汉辞典》相关论文集结。值得注意的是,雷祖善对《葡汉辞典》的研究侧重于葡萄牙语条目,而汉语部分的研究则由汉学家柯蔚南(W.South Coblin)承担并将另书出版。
    • 意大利麦克雷
    • 摘要: 本文分析了耶稣会士罗明坚在其《论语》拉丁文手稿(1588)中对“礼”的翻译,比较了他与柏应理的拉丁语翻译(1687)。罗明坚使用的词在拉丁语传统中主要表达“良好的礼貌”“礼貌行为”,特别是“urbanitas”一词,将城市(“urbs”)的文明礼仪与乡村的粗糙礼仪区分开来。柏应理加了更多的解释,以澄清“礼”不仅仅是外部礼貌。两位译者都没有将儒家的“礼”与任何宗教或精神活动联系起来。最后,本文讨论了西方对中国“礼”的不同理解及其与“礼仪之争”的关系。
    • 陈韵融; 邬银兰
    • 摘要: 海宁与意大利的历史关系可以追溯到元代。13-14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过海宁的长安镇,并向欧洲人介绍了海宁。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卫匡国等将海宁绘制在地图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意大利文献介绍了海宁的养蚕技术和钱江潮水。明清时期是海宁形象在欧洲构建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意大利文献中有关海宁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对研究近代海宁形象、浙江形象在欧洲的构建及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摘要: 中国古代所有的哲学家当中,孔子是东西方研究得最多的一个。他的学说影响中国人的思维长达两千多年,所有想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学者,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会选择从孔子入手。《论语》在西方,不管是译介,还是传播,还是研究,可以直接追溯到16世纪。传教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和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到中国传教,发现《论语》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所以开始向西方译介儒家典籍,如《论语》《大学》《中庸》等,从此《论语》开始进入西方,此后各界对《论语》等儒家典籍和中国典籍有着持续而浓厚的兴趣,至今不绝。
    • 林宏
    • 摘要: 本文详细解读耶稣会士罗明坚在16世纪、17世纪之交绘制的中国分省地图集中的25幅"改创型"图稿,对图稿上各种地图要素进行分析,从中鉴别出16种特征项,逐项进行子类归纳,并进一步拣选出最具指示性的特征项:城址符号体系,用以阐明不同阶段绘制的"改创型"图稿之结构与制图过程.
    • 谢明光
    • 摘要: 罗明坚作为早期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之一,其事迹不仅为在华耶稣会士,也为欧洲的耶稣会士所知悉.本文利用各类档案资料,对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藏的一份与罗明坚有关的信件进行分析,展现当时的欧洲人是如何认识中国以及在华的传教事业的.本文分三个部分展开:首先对信件的写信人、收信人和罗明坚的关系进行梳理;其次对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考证;最后则揭示出这一文献在16世纪、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 林宏
    • 摘要: 本文详细解读耶稣会士罗明坚在16世纪、17世纪之交绘制的中国分省地图集中的25幅“改创型”图稿,对图稿上各种地图要素进行分析,从中鉴别出16种特征项,逐项进行子类归纳,并进一步拣选出最具指示性的特征项:城址符号体系,用以阐明不同阶段绘制的“改创型”图稿之结构与制图过程。
    • 谢明光
    • 摘要: 罗明坚作为早期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之一,其事迹不仅为在华耶稣会士,也为欧洲的耶稣会士所知悉。本文利用各类档案资料,对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藏的一份与罗明坚有关的信件进行分析,展现当时的欧洲人是如何认识中国以及在华的传教事业的。本文分三个部分展开:首先对信件的写信人、收信人和罗明坚的关系进行梳理;其次对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考证;最后则揭示出这一文献在16世纪、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 张西平
    • 摘要: 系统梳理西方地图史上关于中国地图的发展历程,并将罗明坚所绘制的《中国地图集》放入西方的中国地图绘制历史中加以评价,阐明其学术贡献.同时对《中国地图集》的底本以及《中国地图集》绘制中所涉及的相关材料进行综合研究.
    • 王慧宇
    • 摘要: 对明清之际致力于沟通中西文化的来华耶稣会士而言,“四书”成为他们向西方介绍中国思想的最佳素材,译介“四书”成为其中学西传的核心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并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中庸》作为儒家重要思想文献,其对天人、心性关系、孔门心法的揭示,可视为宋明理学的思想源泉.相较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蕴含了更多超越因素,可视为讨论儒家宗教性问题的入手点.本文讨论的是最早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庸》译本,重点考察译者罗明坚对儒家道德哲学核心概念的译介,进而探讨其在文化交流中的创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