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偏侧咀嚼

偏侧咀嚼

偏侧咀嚼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专利文献112990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口腔医学等; 偏侧咀嚼的相关文献由2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晓光、王延秀、王云等。

偏侧咀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12990 占比:99.89%

总计:113116篇

偏侧咀嚼—发文趋势图

偏侧咀嚼

-研究学者

  • 李晓光
  • 王延秀
  • 王云
  • 姜华
  • 汪萌芽
  • 刘洪臣
  • 汲平
  • 林雪芬
  • 祁冬
  • 章巧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瑾
    • 摘要: 龋齿不仅会导致孩子偏侧咀嚼,影响颌骨的发育,可能形成左右侧“大小脸”,导致面部容貌不美观,同时还会降低宝宝的咀嚼频率,影响全身营养吸收。及时给孩子做窝沟封闭,能有效预防龋齿的发生。一、什么是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医生用树脂类的物质,把“六龄牙”(恒牙)面上的裂隙或较深的窝填平,就好似穿上了一件“保护衣”。
    • 章巧; 黄东宗; 翟孝庭; 李鸿波; 胡敏; 刘洪臣; 姜华
    • 摘要: 目的 采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比较分析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方法 根据调查问卷和口腔检查筛查出80名受试者,分为4组: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使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测定4组对象的全牙列最大接触面积、全牙列最大咬合力、力不对称指数、咬合力中心点、咬合接触时间、分离时间等。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牙尖交错位时,4组的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组习惯侧与非习惯侧咬合力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咬合力中心点、中心点偏移方向、中心点距中线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习惯侧最大咬合力、习惯侧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P<0.05),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P<0.05)。结论 1)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字化咬合系统为动态评估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提供了客观参数。2)咬合分析指标中习惯侧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偏侧咀嚼引起的异常咬合(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
    • 翟孝庭; 胡园; 黄东宗; 史悦怡; 李鸿波; 胡敏; 刘洪臣; 姜华
    • 摘要: 目的:比较偏侧咀嚼(chewing-side preference,CSP)受试者与无偏侧咀嚼受试者的血液脂质代谢物差异,并进行左侧偏侧咀嚼与右侧偏侧咀嚼的对比研究,以探寻偏侧咀嚼与脂质代谢的关系。方法: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采集的受试者血样进行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分析,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对三组脂质代谢物差异进行比较,筛选出三组血样中最显著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共鉴定出652种脂质分子,包含13种亚类。经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模型及聚类热图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左侧偏侧咀嚼组和右侧偏侧咀嚼组的脂质轮廓分别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趋势,而左右侧偏侧咀嚼对比无明显差异。多变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左侧偏侧咀嚼组与对照组对比有49个差异血浆脂质代谢物,右侧偏侧咀嚼组与对照组对比有40个差异脂质代谢物,而左右侧偏侧咀嚼组内比较有7个差异脂质代谢物。差异性脂质代谢产物包括9个亚类: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神经酰胺(CER),鞘磷脂(SM),甘油二酯(DAG),甘油三酯(TAG),游离脂肪酸(FFA),胆固醇酯(CE)。经过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脂质分子与胆固醇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代谢以及类固醇合成等通路相关。结论:偏侧咀嚼人群与无偏侧咀嚼人群对比发现,血样中部分脂质代谢物含量改变。这些差异性代谢物提示偏侧咀嚼人群中可能存在胆固醇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代谢以及类固醇合成等通路的改变。
    • 欧阳森
    •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咀嚼肌表面肌电图检查在评估偏侧咀嚼人员咀嚼肌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偏侧咀嚼(均为右侧咀嚼)人员与30例双侧咀嚼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0例偏侧咀嚼人员设为观察组,将其中30例双侧咀嚼人员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均进行咀嚼肌表面肌电图检查,然后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咀嚼运动时,两组人员左咬肌和右咬肌的平均峰值电位(Amp)均大于下颌姿势位(MPP)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咀嚼运动时,对照组人员左咬肌的Amp大于观察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P时与咀嚼运动时,观察组人员左右咬肌的咬肌活动不对称指数(AsMM)均大于对照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偏侧咀嚼人员进行咀嚼肌表面肌电图检查,可发现长期偏侧咀嚼会导致其双侧咀嚼肌的对称性发生改变,降低其咀嚼肌做功的效率.
    • 王安训
    • 摘要: 髁突良性肥大是引起偏颌畸形的原因之一,临床上易于误诊,导致治疗的失败。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课题组的临床经验,详细阐述髁突良性肥大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进展,为临床规范化治疗髁突良性肥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髁突良性肥大病因包括神经营养障碍、局部循环障碍、外伤特别是幼年时期的髁突损伤、偏侧咀嚼、颞下颌关节炎、内分泌障碍、髁突骨瘤、遗传等;髁突良性肥大隐匿发病;好发于10~30岁;病程可持续多年。其临床特点为缓慢进行性颌面部不对称。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是髁突良性肥大诊断、鉴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临床需针对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密切观察、比例髁突切除术和正颌手术。
    • 黄东宗; 章巧; 翟孝庭; 徐洪丽; 胡敏; 刘洪臣; 姜华
    • 摘要: 目的:分析伴偏侧咀嚼(chewing-side preference,CSP)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患者的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 muscles,LPM)磁共振成像特点,探讨CSP对ADD患者LPM结构和形态的影响.方法:横断面调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根据临床症状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诊断为单侧ADD的55例患者.根据有无CSP分为无CSP组25例,伴CSP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LPM病理改变(萎缩和肥大),LPM长度、厚度和面积.患者性别等定性资料使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进行卡方检验,LPM长度、厚度和面积等定量资料进行t检验.结果:单侧ADD患者LPM改变的比例为65%(36/55).伴CSP组LPM上头(superior belly,SB)萎缩,下头(inferior belly,IB)肥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CSP组(P<0.05);伴CSP组LPM病理改变(萎缩、肥大)的比例80%(24/30)显著高于无CSP组[48%(12/25)](P<0.05).移位侧SB面积伴CSP组117.11±29.71mm2显著小于无CSP组139.25±40.90mm2(p<0.05).伴CSP组同侧和对侧SB面积分别为122.50±35.08mm2和142.00±42.29mm2,无CSP组同侧和对侧SB面积分别为158.13±44.42mm2和143.43±38.72mm2,两组患者同侧SB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02),伴CSP组的同侧SB面积小于对侧,且同侧SB面积小于无CSP组.两组患者的SB长度、厚度、IB面积、长度和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侧咀嚼习惯对ADD患者的LPM形态和结构均有一定影响,伴CSP组LPM发生病理改变的比例显著高于无CSP组,CSP更易引起翼外肌SB的萎缩和IB的肥大,导致SB面积减少.
    • 王安训
    • 摘要: 髁突良性肥大是引起偏颌畸形的原因之一,临床上易于误诊,导致治疗的失败.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课题组的临床经验,详细阐述髁突良性肥大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进展,为临床规范化治疗髁突良性肥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髁突良性肥大病因包括神经营养障碍、局部循环障碍、外伤特别是幼年时期的髁突损伤、偏侧咀嚼、颞下颌关节炎、内分泌障碍、髁突骨瘤、遗传等;髁突良性肥大隐匿发病;好发于10~30岁;病程可持续多年.其临床特点为缓慢进行性颌面部不对称.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是髁突良性肥大诊断、鉴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临床需针对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密切观察、比例髁突切除术和正颌手术.
    • 摘要: 吃饭经常塞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有时舌头能舔到,但就是抠不出来,真让人郁闷。其实,如果你已经开始塞牙了,那就基本上说明你的牙齿已经有毛病了,也许是龋齿,或者牙周病,或是牙齿磨损得太厉害,或者治牙不彻底。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既然经常塞牙,就要引起重视了。大多数人都不拿塞牙当回事,觉得只是不舒服而已,但实际上塞牙的害处是很多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塞牙有可能会胀疼,时间久了,可能会让人形成偏侧咀嚼的习惯,甚至产生进食障碍。
    • 黄东宗; 章巧; 翟孝庭; 王岩; 刘刚; 胡敏; 刘洪臣; 姜华
    • 摘要: 目的 分析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移位情况,探讨偏侧咀嚼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患者移位类型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根据临床症状和颞下颌关节MRI诊断为ADD的111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78例,年龄(31.0±10.9)岁(18~60岁).根据有无偏侧咀嚼将患者分为无偏侧咀嚼组(40例)和偏侧咀嚼组(7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关节杂音和张口受限及ADD类型.根据偏侧咀嚼的侧别,将偏侧咀嚼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分为偏侧咀嚼同侧和对侧,观察偏侧咀嚼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的疼痛、关节杂音以及ADD的分类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偏侧咀嚼与临床症状和移位特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无偏侧咀嚼偏侧咀嚼两组患者中,偏侧咀嚼组患者出现疼痛的比例[89%(63/71)]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70% (28/40)] (P<0.05).偏侧咀嚼组患者偏侧咀嚼同侧和对侧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有显著差异,同侧出现疼痛和关节杂音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侧(P<0.05).MRI检查显示偏侧咀嚼组患者出现双侧ADD的比例[58%(41/71)]显著高于无偏侧咀嚼组[37%(15/40)] (P<0.05).偏侧咀嚼患者同侧和对侧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偏侧咀嚼患者左右侧关节出现无关节盘移位、ADDwR和ADDwoR比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咀嚼组患者同侧出现ADDwoR的比例显著高于对侧(P<0.05).偏侧咀嚼与ADD患者的疼痛症状(OR=3.375)和关节盘移位的侧别(OR=2.278)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偏侧咀嚼ADD与无偏侧咀嚼ADD患者的移位类型与临床表现不同,前者出现疼痛和双侧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后者.偏侧咀嚼ADD患者的同侧颞下颌关节发生疼痛、关节杂音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对侧.偏侧咀嚼与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疼痛症状、关节盘前移位侧别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