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咬合

咬合

咬合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3172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807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6年中国西部地区信息技术学术研讨会等;咬合的相关文献由669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亮、张爱林、刘学春等。

咬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4 占比:11.4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807 占比:88.49%

总计:3172篇

咬合—发文趋势图

咬合

-研究学者

  • 赵亮
  • 张爱林
  • 刘学春
  • 王美青
  • 马林
  • 王艺蒙
  • 雷斌
  • 徐世大
  • 徐良酉
  • 王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江伟; 王俊祥; 白布加甫·叶力思; 代慧娟; 尼加提·吐尔逊
    • 摘要: 背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区别于骨水平种植体采用非埋入式手术方式,良好的颈部设计能够促进骨结合或减少边缘性骨吸收,并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软组织封闭,故种植体颈部结构设计是种植修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目的:运用三维建模和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分析4种不同光滑颈圈种植体修复下颌磨牙时种植体修复体及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取1例拟行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修复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采用Mimics 21.0软件建立下颌骨模型,将颌骨模型导入Solidworks2018软件,构建标准常规颈种植体(高度2.8mm,直径4.8mm)、标准宽颈种植体(高度2.8mm,直径6.5mm)、美学常规颈种植体(高度1.8 mm,直径4.8 mm)、美学宽颈种植体(高度1.8 mm,直径6.5 mm)4组光滑颈圈种植体模型,对4种模型进行纯钛基台、氧化锆全冠螺丝固位修复,对比分析垂直向和斜向载力方向下,4组光滑颈圈种植修复体及种植体-骨界面的Von-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无论是垂直加载还是斜向加载,各组种植体Von-Mises应力峰值均位于种植体颈部区域,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均位于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区域;②当使用相同光滑颈圈种植体时,斜向加载的种植体所受Von-Mises应力峰值大于垂直加载;③垂直加载或斜向加载时,常规颈标准种植体所受最大Von-Mises应力大于宽颈标准种植体,常规颈美学种植体所受最大Von-Mises应力小于宽颈美学种植体;④垂直加载或斜向加载时,宽颈标准种植体组种植体-骨界面所受最大Von-Mises应力均小于其他光滑颈圈组;⑤结果表明,不同光滑颈圈种植体修复时种植修复体及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存在差异。
    • 白布加甫·叶力思; 热娜古丽·买合木提; 艾孜买提江·赛依提; 王俊祥; 尼加提·吐尔逊
    • 摘要: 背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影响着植体内部结构及骨组织处的应力分布,应力分布是否平衡决定着种植体的长期寿命与周围骨质水平的稳定性.目的:探讨上颌中切牙联冠种植修复体的3种咬合关系中不同咬合接触方式对修复体、种植体、修复基台、固位螺丝、骨组织、粘结剂及修复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1例上颌中切牙区种植修复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运用Mimics 19.0软件建立上颌骨模型,将颌骨模型导入Solidworks 2017软件后,构建上颌中切牙联冠修复体模型.在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中分别模拟对刃合、正常合、深覆合3种咬合状况和联冠远中缘、种植体直径中点、联冠中点3种咬合接触方式进行加载,分析在3种咬合关系与3种加载方式影响下种植修复体内部各结构与骨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在对刃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大小相应减小;②在正常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大小相应减小;③在深覆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的应力大小相应增大,而粘结剂处的应力逐渐增大;④结果表明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与不同的咬合关系影响种植修复体各组成部件及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分布,此结论或许能为种植修复体调整咬合接触提供参考依据.
    • 白布加甫·叶力思; 热娜古丽·买合木提; 艾孜买提江·赛依提; 王俊祥; 尼加提·吐尔逊
    • 摘要: 背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影响着植体内部结构及骨组织处的应力分布,应力分布是否平衡决定着种植体的长期寿命与周围骨质水平的稳定性。目的:探讨上颌中切牙联冠种植修复体的3种咬合关系中不同咬合接触方式对修复体、种植体、修复基台、固位螺丝、骨组织、粘结剂及修复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1例上颌中切牙区种植修复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运用Mimics 19.0软件建立上颌骨模型,将颌骨模型导入Solidworks 2017软件后,构建上颌中切牙联冠修复体模型。在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中分别模拟对刃合、正常合、深覆合3种咬合状况和联冠远中缘、种植体直径中点、联冠中点3种咬合接触方式进行加载,分析在3种咬合关系与3种加载方式影响下种植修复体内部各结构与骨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在对刃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大小相应减小;②在正常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大小相应减小;③在深覆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的应力大小相应增大,而粘结剂处的应力逐渐增大;④结果表明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与不同的咬合关系影响种植修复体各组成部件及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分布,此结论或许能为种植修复体调整咬合接触提供参考依据。
    • 刘诗瑶; 晏奇; 施斌
    •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无牙颌患者数量的增加,种植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正确评估患者的剩余骨量和咬合状态十分重要。上颌通常需要6~8颗种植体,而下颌需要4~6颗种植体以完成种植固定修复,而对于牙槽骨萎缩严重的患者,可以采取“All-on-4/6”的治疗方案、短种植体、穿颧穿翼种植体等以避免复杂的植骨手术,以上外科经验要求较高的术式需要谨慎尝试。上部结构按修复方式可以分为整体式修复和分段式修复,整体式修复种植体植入数目少、位置灵活、应力分布合理但后期维护成本大;分段式修复易获得被动就位,方便清洁和后期的维护,但种植体需要数量多,对牙槽骨要求高。咬合设计推荐使用相互保护,尤其在即刻负重时应尽量避免悬臂设计。
    • 施宜君; 杨燃; 王艳; 张琼; 黄睿洁; 邹静
    • 摘要: 目的评估全身麻醉下一次性完成所有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对儿童咬合及颞下颌关节是否存在影响,为儿童口腔乳磨牙牙体缺损修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39例于全麻下行所有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患儿,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使用T-scan咬合分析系统对所有患儿的咬合接触面积、总咬合力百分比、咬合力不对称比及咬合接触时间进行分析,牙科垂直距离测量尺测量咬合垂直距离,同时采用改良临床障碍指数及问卷调查评估是否存在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结果术后3月及6月的咬合接触面积恢复到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的总咬合力百分比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升(P0.05);颞下颌关节评估表明,治疗前后临床障碍指数及主观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完成所有乳磨牙金属预成冠修复的患儿咬合状态在1个月后基本恢复稳定;术后6月,总咬合力百分比大幅提升,咬合状态更稳定,无明显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发生。
    • 章巧; 黄东宗; 翟孝庭; 李鸿波; 胡敏; 刘洪臣; 姜华
    • 摘要: 目的 采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比较分析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方法 根据调查问卷和口腔检查筛查出80名受试者,分为4组: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20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不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20名。使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系统测定4组对象的全牙列最大接触面积、全牙列最大咬合力、力不对称指数、咬合力中心点、咬合接触时间、分离时间等。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牙尖交错位时,4组的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咬合接触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不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组习惯侧与非习惯侧咬合力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咬合力中心点、中心点偏移方向、中心点距中线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习惯侧最大咬合力、习惯侧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P<0.05),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P<0.05)。结论 1)伴TMD症状的偏侧咀嚼者和伴TMD症状的非偏侧咀嚼者的咬合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字化咬合系统为动态评估偏侧咀嚼者的咬合情况提供了客观参数。2)咬合分析指标中习惯侧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咬合力中心点与偏侧咀嚼呈正相关。偏侧咀嚼引起的异常咬合(全牙列最大咬合力,最大接触面积)与TMD呈负相关。
    • 宋李幸; 张振萍; 王翠翠; 刘璐; 薛飞; 王美青; 储雪雁
    • 摘要: 目的:探究有局部义齿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其咬合与TMD症状及体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收集了口内有局部义齿的患者135例,其中75例有单侧颌面肌肉疼痛或单侧TMJ弹响等TMD症状,60例无TMD相关症状或体征。采用T检验对年龄(符合正态分布)进行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修复时间、修复体数量等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数据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性别,修复体类型,以及前牙浅、中、深覆[牙合]和浅、中、深覆盖的频数分布进行检验;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其中无症状组赋值为0,患者组赋值为1,共统计了13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修复体数量、修复体象限的数量、修复体在上下颌及前牙后牙的位置、有无上下颌成对的修复体、前牙覆[牙合]、覆盖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修复体的数量、位置、类型及修复时间等指标未见明显差别,两组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卡方检验表明,单侧TMD组前牙开[牙合]、对刃、反[牙合]等异常覆[牙合]覆盖的频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X^(2)=20.064;P<0.001,X^(2)=21.691)。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覆[牙合](OR=1.947)和上颌单侧后牙修复体(OR=6.000)为单侧TMD的危险因素(P<0.05),此二因素且仅此二因素进入了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且前牙覆[牙合]OR值从1.947升为2.972,上颌单侧后牙修复体的OR值从6.000升为11.450。结论:佩戴局部义齿者的前牙异常覆[牙合]覆盖与单侧TMD症状关系密切;前牙深覆[牙合]及单侧上颌后牙修复体是佩戴局部义齿者出现单侧TMD症状的危险因素,当二因素同时存在时,其出现单侧TMD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 储梦诗; 郎鑫; WASEEM SALEH AL-GUMAEI; 秦容; 张昕宇; 郑艳
    •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功能矫治前后关节,肌肉,咬合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其与下颌骨生长和功能矫治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已完成功能矫治的Ⅱ类下颌后缩儿童21例,测量治疗前后CBCT影像中牙骨肌咬合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后髁突长短轴颈增大,关节上、后间隙增大;关节窝间距与宽度增大;咬肌方向近中倾斜角度减小;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下切牙唇倾度增加。以上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后缩患者治疗后虽然关节发生适应性改建,但咬肌方向与最大咬合力方向之间出现不协调,牙合平面的顺旋,下前牙唇倾等变化可能对下颌骨矢状向生长和疗效的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 吴建华; 沈群; 许敏; 陈玉成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个性化唇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例18~30岁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均在笔者医院接受个性化唇侧矫治技术完成正畸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口内咬合(牙列拥挤、尖牙及磨牙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上下中线、咬合接触牙齿数目)、面部美学相关指标(面部突度、微笑线、微笑弧、上前牙与下唇接触关系、及微笑宽度)、临床操作难易程度及疗程。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个性化唇侧矫治技术可获得良好的咬合及面部美观,椅旁操作时间短而舒适,平均疗程21.8个月。结论:个性化唇侧矫治技术通过控制牙齿三维方向准确移动,实现高效、高质量精准正畸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黄祖东; 赵喆; 谭清雅; 代凌峰; 胡定永
    • 摘要: 针对某型钢活塞在性能试验时出现钢活塞销孔与活塞销咬合现象,开展钢活塞销孔与活塞销咬合机理分析,提出钢活塞销孔型线、钢活塞销孔与活塞销冷态配合间隙、钢活塞内腔出油孔结构优化方案,再结合计算机有限元分析技术和发动机台架试验予以验证,为预防钢活塞销孔与活塞销咬合以及钢活塞销孔设计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