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他汀

他汀

他汀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675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130篇;相关期刊271种,包括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国社区医师、心血管病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安徽省第十六次心血管学术年会、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等;他汀的相关文献由1170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春涛、不公告发明人、严洁等。

他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3 占比:9.0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6130 占比:90.79%

总计:6752篇

他汀—发文趋势图

他汀

-研究学者

  • 徐春涛
  • 不公告发明人
  • 严洁
  • 石利平
  • 陈本顺
  • 王大冲
  • 袁哲东
  • 袁继刚
  • 俞雄
  • 张维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剑钦; 盛悦越; 周寅敏; 史蔚青; 杨星辰
    • 摘要: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通路下氯吡格雷联用他汀类药物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英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Pubmed、Embase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对收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4.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入选9篇文献,11008例患者,其中服用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的患者7179例,服用未经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包括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的患者3829例。Meta分析显示,在欧美人群中,未经CYP3A4代谢组的他汀类药物联用氯吡格雷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少于经CYP3A4代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患者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率两者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经CYP3A4代谢组的他汀类药物联用氯吡格雷或能减少欧美人群的MACE发生率,而在亚洲人群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黄海芬; 李韧; 曹春辉; 张文龙
    • 摘要: 目的探讨二联调脂方案治疗伴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伴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在对症干预同时对照组单用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他汀+依折麦布两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预后相关评分、血压、血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Vaspin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NF-α、IL-6及Vaspin水平分别为(6.82±1.04)分,(1.87±0.32)分,(54.78±7.27)分,(131.04±12.10)mmHg,(83.15±4.70)mmHg,(3.92±0.71)mmol/L,(2.47±0.33)mmol/L,(1.17±0.31)mmol/L,(2.84±0.54)mmol/L,(25.91±4.67)μg/L,(139.41±25.68)ng/L,(12.95±1.45)mg/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6±1.50)分,(2.45±0.49)分,(46.30±5.93)分,(139.55±18.56)mmHg,(88.46±6.09)mmHg,(4.63±0.84)mmol/L,(2.83±0.40)mmol/L,(0.97±0.23)mmol/L,(3.50±0.63)mmol/L,(39.43±6.80)μg/L,(172.24±32.95)ng/L,(10.87±1.27)mg/L、治疗前的(14.59±2.28)分,(3.79±0.78)分,(29.83±4.07)分,(148.74±22.70)mmHg,(94.26±7.28)mmHg,(5.25±1.17)mmol/L,(3.20±0.58)mmol/L,(0.79±0.13)mmol/L,(3.96±0.79)mmol/L,(81.93±14.03)μg/L,(262.72±46.54)ng/L,(9.23±1.04)mg/L(P<0.05)。结论二联调脂方案治疗伴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急性脑梗死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改善,提高生存质量,控制血压血脂,抑制炎性因子释放,且有助于上调Vaspin表达。
    • 李百远; 李元军
    • 摘要: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此外,还具有诱导自噬和吞噬体成熟、抗氧化应激等多种作用。作为结核病宿主导向治疗候选药物之一,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抗炎、免疫调节、影响胆固醇代谢等多种机制,具有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预防糖尿病状态下的结核病发展,增加抗结核药物抗菌活性,缩短结核病的治疗时间等多重优势,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结合目前结核病药物研究现状及诊疗进展,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旨在为结核病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宋艳; 周颖; 曹丽华; 朱娟娟; 郭梦琪; 李福海; 刘松; 张文忠
    • 摘要: 目的:探讨ARNI联合他汀对老年高血压并HFpE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0月青大附院住院的年龄 ≥ 65岁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分为ARNI + 他汀组40例,他汀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析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N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心脏超声指标: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最大速度/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峰值速度(E/e’)、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反应、再住院及死亡事件,评估ARNI联合他汀对老年高血压并HFpEF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ARNI + 他汀组:总有效率提高,脉压、LDL、CRP、NT-proBNP、LAVI、LVMI、E/e’水平明显降低(p 0.05);组间比较:ARNI + 他汀组比另外两组,脉压、LDL、CRP、NT-proBNP、LAVI、LVMI、E/e’水平明显降低(p 0.05)。结论:ARNI联合他汀可以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并HFpEF患者生活质量、逆转心肌重塑、改善心脏功能及预后,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 巩超; 刘秋萍; 王佳敏; 刘晓非; 张明露; 杨瀚; 沈鹏; 林鸿波; 唐迅; 高培
    • 摘要: 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价西方发达国家指南普遍推荐的基于风险评估的他汀干预策略对我国发达地区人群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效果。方法:采用马尔可夫模型比较基于风险评估的他汀干预的不同策略,具体包括:(1)不采取基于风险评估的他汀干预的常规策略,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策略0);(2)采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简易模型(无实验室指标)进行风险分层,并对高危人群(风险20%及以上)进行他汀干预(策略1);(3)采用WHO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复杂模型(含实验室指标)进行风险分层,并对高危人群(风险20%及以上)进行他汀干预(策略2);(4)采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分层,并对高危人群(风险10%及以上)进行他汀干预(策略3)。在上述策略的情境下,依据指南对中危人群采取生活方式干预,高危人群采取生活方式加他汀药物干预,研究期限设为10年,马尔可夫模型的循环周期设为1年,模拟10个周期并计算心血管病事件发生数和死亡数等结局事件数,以及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或死亡的需干预人数(number need to treat,NNT)等效果评价指标。马尔可夫模型的参数主要来源于CHERRY队列人群、公开发表的中国人群研究数据、meta分析及系统综述。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探讨一般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概率敏感性分析探讨干预措施效应风险比参数的不确定性。结果:纳入的225811名基线未患心血管病的40~79岁的研究人群中,与不采取基于风险评估的他汀干预的常规策略相比,采用WHO简易模型的策略1可预防的心血管病事件为3482例[95%不确定性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2110~4661],采用WHO复杂模型的策略2为3685例(95%UI:2255~4912),采用China-PAR模型的策略3为3895例(95%UI:2396~5181)。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使用他汀的NNT在策略1、2和3分别为22人(95%UI:14~54)、21人(95%UI:14~52)和27人(95%UI:17~67)。策略3能够预防更多的心血管病事件,而策略1和2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使用他汀的需干预人数更少。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及概率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与主分析一致。结论:在我国发达地区人群中采用西方国家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普遍推荐的基于风险评估的他汀干预策略能够取得更好的健康效果;在风险评估工具的选择上,采用China-PAR模型可以获得更多的健康收益,而采用预测变量更少的WHO模型则更有效率。
    • 王会娟; 王继红; 赵兴山; 刘巍
    • 摘要: 目的研究匹伐他汀对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其介导的胆固醇外流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匹伐他汀(2~4 mg/d)和阿托伐他汀(10~20 mg/d)各30例并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湿化学法测定血脂水平,以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测定3H-胆固醇标记的胆固醇外流率,并测定对氧磷酶1(PON-1)活性水平。结果他汀治疗6个月后,匹伐他汀组患者的HDL-C水平升高了9.0%,而阿托伐他汀组仅有轻度升高(1.8%)(P<0.01)。匹伐他汀治疗后HDL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率显著升高[(12.83%±1.64%)比(17.67%±1.71%)](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PON-1酶活性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匹伐他汀组,对氧磷酶和芳基酯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1%和18%(P<0.001);阿托伐他汀组对氧磷酶和芳基酯酶活性水平分别增加了24%和17%(P<0.001)。结论匹伐他汀在升高HDL-C水平的同时,使HDL-C介导的胆固醇外流与抗氧化功能均得到改善。
    • 刘玉环; 路笑颖; 唐丽娟; 马小焱; 杨语嫣; 曹亚景; 孙纪新
    • 摘要: 目的评估河北省社区人群中既往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并明确其与个体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本文利用2014至2019年河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简称“高危筛查项目”)所采集的数据,选取河北省11个县/区126331名年龄35~75岁的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患者自报缺血性心脏病或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情况以及药物使用情况。使用多变量混合效应模型以社区水平为随机截距,评估个体特征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的相关性。结果在126331名调查对象中,3.6%(4496)报告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和(或)缺血性脑卒史,在这些患者中,报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比例为26.3%(使用抗血小板药物21.6%,使用他汀类药物15.8%,两种药物均使用1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农村地区、既往诊断心血管疾病>7年的调查对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可能性更低,教育程度越高、患有高血压的调查对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可能性更高。结论河北省目前使用二级预防药物不太理想,且不同亚组人群中差异较大。本研究明确了可推广的靶点人群,便于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病二级预防干预措施。
    • 李文磊; 黄杰; 张贝
    • 摘要: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包括血栓栓塞性脑卒中、心力衰竭、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研究表明,心房的自主神经重构、电重构和心房结构重构共同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其中心房内在自主神经重构在房颤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他汀类药物对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他汀类药物不但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后心房结构重构和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的过度分布,还对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具有防治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就心房自主神经重构与房颤发生的关系,以及他汀类药物对房颤及心房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房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于璐瑶; 孙妍; 赵睿; 孙德刚; 魏淑琴; 郭海宁
    • 摘要: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改善颅内动脉斑块易损性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医院就诊的38例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研究组患者给予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其他治疗方案均相同。每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是否有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治疗6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两组患者相应狭窄部位行高分辨核磁评估斑块性质,并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6个月以上后,研究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对入组患者临床病历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证实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变斑块性质优于普通剂量。
    • 邢海英; 陈玉辉; 许珂; 黄点点; 彭清; 刘冉; 孙葳; 黄一宁
    •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VPQ)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三维超声检查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VPQ测量颈动脉斑块的灰阶中位数(gray scale median,GSM)及其他血管参数。根据斑块的GSM,分为低GSM组(GSM0.05);2年随访时,他汀组的GSM增加[中位数10.00(2.00,28.00)],而非他汀组的GSM减低[中位数-7.00(-11.00,5.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three dimensional ultrasound,3DUS)的VPQ可测量颈动脉斑块的GSM,低GSM(GSM<40)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更重,标准化管壁指数更高。VPQ观察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服用中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2年后斑块的灰阶中位数增加,提示3DUS的VPQ技术可用来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