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黏弹塑性

黏弹塑性

黏弹塑性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力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6125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第四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止学术研讨会等;黏弹塑性的相关文献由272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平、丁崇峯、张向阳等。

黏弹塑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6125 占比:99.86%

总计:56205篇

黏弹塑性—发文趋势图

黏弹塑性

-研究学者

  • 曹平
  • 丁崇峯
  • 张向阳
  • 曾钧敏
  • 李良权
  • 林政伟
  • 蔡东霖
  • 黄煌辉
  • 龚明人
  • 万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牛宏新
    • 摘要: 现场实践表明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围岩的变形与掘进面约束作用和围岩蠕变作用密切相关,为了研究时空效应对掘进面附近围岩变形和塑性区分布的影响规律,假设巷道围岩符合Burgers体与Mohr-Coulomb准则组成的黏弹塑性蠕变模型,通过引入应力释放方程,建立黏弹性和黏弹塑性力学模型,用距掘进面距离和掘进面平均推进速度表示掘进时间,推导巷道掘进围岩变形、塑性区宽度等与距掘进面距离之间的数学关系式。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黏聚力、内摩擦角、巷道半径等影响掘进面附近围岩变形大小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讨论塑性区大小的分布规律,最后将本文理论值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理论可靠性。结果表明:随着掘进面向前推进,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和半径r_(a)等参数线性增加时,围岩变形表现为非线性减小;在距离掘进面一定范围内,围岩没有塑性区产生,自身能够保持稳定;依据现场围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时空效应对掘进面附近的围岩变形具有一定影响,将理论值与现场监测值对比,显示理论计算的变形值与现场监测的围岩变形量大小接近,围岩变形趋势基本一致,说明使用本文提出的理论关系式预估时空效应影响下围岩的变形趋势、变形值较为可靠,可以为掘进巷道前期支护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
    • 张亮亮; 王晓健
    • 摘要: 依据不同偏应力下石灰岩循环加卸载蠕变试验数据提出和建立瞬时弹性体(IEB)、瞬时塑性体(IPB)、非线性黏弹性体(NVEB)和黏塑性体(VPB)分别用于描述瞬时弹性应变、瞬时塑性应变、非线性黏弹性应变和黏塑性应变,并将这四者串联,建立能够同时反映岩石加、卸载过程的复合蠕变模型.根据非线性流变理论推导岩石在一维、三维应力状态下的复合蠕变模型加卸载蠕变本构方程,最后采用试验数据对模型合理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蠕变模型综合考虑瞬时弹性应变、瞬时塑性应变、非线性黏弹性应变和黏塑性应变时,模型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高度吻合;所建模型不仅能够描述石灰岩加载过程中非线性蠕变特征,还能描述卸载过程中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偏应力下试验曲线与理论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68,对比结果验证复合蠕变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曹利军; 马超; 王伟
    • 摘要: 目前多数本构模型难以同时描述软岩和硬岩的加速蠕变行为。为了反映岩石蠕变黏弹塑性力学行为,以广义Burgers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验证其适用范围。引入损伤力学理论,建立考虑时效损伤的黏塑性体,与广义Burgers模型串联,从而得到一个新的黏弹塑性蠕变本构模型,并拓展为三维情形。以某水电工程边坡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利用所建模型辨识页岩蠕变数据,求解模型参数,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引用相关文献中不同硬度、类型岩石的三轴蠕变数据,引入三维Cvisc模型进行模拟对比,分析理论曲线和试验曲线,充分显示出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目前多数模型难以反映不同岩石加速蠕变特性,所建模型通过验证可描述不同类型、硬度岩石蠕变行为,对不同加速蠕变曲线仍有良好辨识能力,研究成果为岩石加速蠕变力学行为模拟和岩体工程长期稳定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赵立财
    • 摘要: 为了研究砂岩的蠕变力学特性,采用RLW-2000型流变试验机进行三轴分级加卸载蠕变试验.通过黏弹塑性应变分离的方法,得到砂岩在不同偏应力水平下的瞬时弹性、瞬时塑性、黏弹性和黏塑性应变,并对黏弹塑性应变及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岩石蠕变为黏弹塑性变形过程,加载过程中表现有瞬时变形、衰减蠕变阶段和稳定蠕变阶段,卸载过程中表现出瞬时及滞后变形恢复现象;岩石初始蠕变速率与稳态蠕变速率比较可达2个数量级的差异,均随偏应力水平的提升而递增;岩石等时偏应力-应变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曲线逐渐偏于应变轴,岩石蠕变变形同时具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地下工程的长期稳定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陈士海; 夏晓; 彭陆强; 涂兵雄
    • 摘要: 根据开挖面空间约束作用建立深部隧道几何计算模型,得到相应的应力场分布。选用西原模型模拟岩体的黏弹塑性,引入地质强度指标(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GSI)及开挖扰动系数D,探讨不同地质指标及开挖扰动对隧道围岩位移的影响,分析围岩的变形机理,获得围岩的变形规律。分析指出:原岩应力越小、岩体质量越好、开挖扰动越小,第Ⅱ阶段蠕变变形速率越小;分析了开挖面推进速度对围岩位移的影响,推进速度越快,隧道围岩位移变化越剧烈;原岩应力较小时,推进速度不会影响围岩的最终位移。原岩应力较大时,推进速度越快,围岩位移越大。
    • 陈士海; 夏晓; 彭陆强; 涂兵雄
    • 摘要: 根据开挖面空间约束作用建立深部隧道几何计算模型,得到相应的应力场分布.选用西原模型模拟岩体的黏弹塑性,引入地质强度指标(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GSI)及开挖扰动系数D,探讨不同地质指标及开挖扰动对隧道围岩位移的影响,分析围岩的变形机理,获得围岩的变形规律.分析指出:原岩应力越小、岩体质量越好、开挖扰动越小,第Ⅱ阶段蠕变变形速率越小;分析了开挖面推进速度对围岩位移的影响,推进速度越快,隧道围岩位移变化越剧烈;原岩应力较小时,推进速度不会影响围岩的最终位移.原岩应力较大时,推进速度越快,围岩位移越大.
    • 摘要: cqvip:高地应力软岩隧洞挤压型大变形的非线性流变属性及采用让压支护的工程整治研究摘要:针对软岩大变形工程处置目前大多仍沿用传统强支硬顶施工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挤压型大变形隧洞中采用让压支护的必要性,认为在挤压型大变形隧洞施工中,采用刚性支护进行"硬扛"是不行的;可缩式钢拱架在大变形(如δ≥500 mm)隧洞中是不能用的,需要"另辟蹊径",创新求变。经5处工程实践证明,在软岩挤压大变形隧洞施工中,施作让压锚杆/预应力长让压锚索是一种更为有效可行的对策措施。阐述让压支护"边支边让、先柔后刚"的设计理念,阐明其工作原理,对让压锚杆及预应力让压锚索进行比选,从施工和受力2方面考虑,建议采用预应力长让压锚索。并对锚杆、锚索参数、锚固头形式、锚腔位置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推荐。讨论让压支护的经济性,经与传统"硬扛"的方式对比估算,认定采用让压支护是完全划得来的。首先,对软岩挤压型大变形隧洞计算分析中的若干问题作简要说明,包括:1)二、三维分析模式的选择问题;2)几何非线性问题;3)非线性、非定常黏弹塑性围岩流变/蠕变时效的耦合相互作用问题;4)几何非线性与材料非线性耦合专用程序软件研发及应用问题。然后,简述了挤压大变形隧洞中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耦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张俊文; 霍英昊
    • 摘要: 为研究砂岩在深部高应力环境下的蠕变变形特征和黏弹塑性变形规律,对砂岩试件还原初始应力后采用分级增量加卸载的方式,进行三轴压缩蠕变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将应变分解为瞬弹性应变、瞬塑性应变、黏弹性应变和黏塑性应变,采用稳态蠕变速率法测算了深部砂岩的长期强度,并验证了基于分数阶模型改进的深部砂岩蠕变模型的适用性,对比分析了西原模型与改进后的深部砂岩蠕变模型对试验数据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砂岩蠕变过程中,瞬时弹性应变阶段变形量最大,占总变形量的70%~80%;随着加载等级的增加,深部岩石试件瞬弹性应变和瞬塑性应变都逐渐增加,但瞬塑性应变增量先减小后增大,说明在加载过程中试件内部有瑕疵的微元体被破坏;随着应力增加,不可恢复的黏性流动增强,黏塑性应变增长较快,塑性变形堆积,到高应力水平蠕变变形表现为黏弹性变形和黏塑性变形共存的状态;通过对稳态蠕变进行分析,得到砂岩试件稳态蠕变速率不为零的应力阈值,以此为测算深部砂岩长期强度的依据,测算得到深部砂岩的长期强度为66 MPa,约为常规强度的77%。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深部砂岩蠕变模型和西原模型的拟合与参数辨识,得出改进后分数阶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深部砂岩的等速蠕变和加速蠕变。
    • 陈沅江; 史志华
    • 摘要: 应用RYL-600岩石剪切流变仪对长沙市某边坡砂卵石土试样进行剪切流变试验,分析砂卵石土的剪切流变特性.试验表明正应力越高时,能够引起砂卵石土试件发生剪切流变破坏的剪切应力也随之增高.砂卵石土剪切流变在低于长期抗剪切强度的应力作用下,表现出黏弹特性;在高于长期强度的应力作用下,表现出黏弹塑性.应用五元黏弹性模型与VR黏塑性模型串联得到的黏弹塑性模型对砂卵石土全程流变曲线进行模拟,将拟合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验证了新模型具有正确性和合理性,这对砂卵石土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