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石损伤

岩石损伤

岩石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4834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等;岩石损伤的相关文献由61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锋、杨更社、王璐等。

岩石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4834 占比:99.63%

总计:34965篇

岩石损伤—发文趋势图

岩石损伤

-研究学者

  • 刘建锋
  • 杨更社
  • 王璐
  • 刘宁
  • 徐杨梦迪
  • 张志呈
  • 徐慧宁
  • 卓越
  • 周志威
  • 周科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秀平; 刘保川; 吴军国; 胥克明; 高飞; 杨旭
    • 摘要: 为了对岩石损伤本构方程有更深入的研究,基于D_P准则和岩石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的概念,经过详细的推导,得出了本构方程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基于材料存在应变阈值的事实,结合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对本构方程做了分段处理。提出了两种求取分布参数的方法,并进行了修正。研究表明:基于应变阈值的本构方程与曲线的拟合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分布参数的两种求取方法分别侧重于试验和计算,与围压拟合从而对参数进行修正,提高了本构方程的普遍性。
    • 陈何; 万串串; 彭啸鹏
    • 摘要: 采用小型爆破试验方法,开展不同束状孔间距、不同当量大孔间距条件下的爆破损伤试验。结果显示,单束孔或单个当量大孔爆破时,药包侧面爆破损伤范围较两端大,且损伤岩石的纵波速度较低。随离药包的距离增加,爆破损伤变量值呈指数下降,当量大孔损伤变量值较束状孔的下降更快。在爆破近区(x5.56D_(0)),束状孔损伤变量值较当量大孔的高。束状孔组与当量大孔组爆破时,组间距增加,组间岩石的损伤变量值下降。相同间距条件下,束状孔间岩石的爆破损伤变量值大于或等于当量大孔损伤变量值。束状孔/当量大孔间距1.5 m(16.67D_(0))、2.0 m(22.22D_(0))时,在组间的爆破叠加破坏作用较单孔损伤变量值增加30%~40%。
    • 白志鹏; 马天驰; 尹红亮; 文良东; 吴国庆; 靖振帅
    • 摘要: 西南地区红层泥岩分布广泛,常用于工程填筑施工,其遇水易崩解特性常对工程填筑体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红层泥岩不同浸水条件下单轴抗压强度和浸水-风干循环崩解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利用红层泥岩中常见的粉砂质泥岩开展了单轴抗压试验和浸水循环实验,对不同浸水条件的红层软泥岩样品的吸水量、吸水率、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进行测试;对样品浸水-风干崩解过程进行观测记录,并讨论了干湿环境交替对泥岩单轴抗压强度性能和崩解规律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随着样品单次浸水过程的进行,样品的含水率与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呈负相关;②样品在单次浸水过程中软化度明显增大,静置后样品外部先产生垂直层理方向裂隙,后垂直层理方向裂隙和平行层理方向裂隙逐渐闭合,使样品软化度小幅度变小,说明泥岩强度损伤主要发生在每次干湿环境交替过程的浸水过程中;③样品在多次浸水过程中,崩解过程不断进行,其转折点在第六次和第八次浸水循环,样品崩解频率加剧,在第12次浸水循环后,崩解物颗粒级配趋于稳定。
    • 刘根民; 王浩
    • 摘要: 通过理论和模拟试验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基于双向聚能爆破作用下煤矿巷道围岩定向断裂规律以及不同炮孔间距双孔聚能爆破围岩裂隙扩张延伸规律。分析表明:通过4+4+3+3+2方式的单孔装药结构的双向聚能爆破可以有效地定向断裂顶板,另外在炮孔的应力波叠加作用下裂纹进一步地扩展。模拟试验钻孔窥视显示,当炮孔间距为500 mm时,孔间形成良好的贯通裂纹,顶板断裂效果最佳。
    • 王环玲; 马行生; 傅星凯; 詹锐彪; 廖曾平
    • 摘要: 基于深中通道水下沉管隧道基槽凿岩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重锤凿岩棒受力状态和凿岩棒下落过程的速度变化规律以及凿岩棒凿击岩石的损伤发育特征,分析了不同水深、不同冲击速度、不同凿击次数对岩石破坏和损伤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凿岩棒下落过程中速度先线性增加然后增加幅度逐渐降低,最终趋于稳定的收尾速度;在凿岩棒凿击岩石过程中,其速度不断下降并伴随着岩石损伤的累积;水深与岩石的损伤呈负相关关系,而冲击速度和凿击次数与岩石的损伤呈正相关关系。
    • 杨志彬; 陈超
    • 摘要: 微波加热预处理岩石可使岩石内部产生热损伤,使岩石强度降低,提高破岩效率。本文主要对微波照射下岩石损伤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以便后续科研工作者结合岩石损伤影响因素,选择最佳微波照射组合方式,提高微波辅助机械破岩的效率。
    • 田芯宇; 赵伏军; 刘永宏; 陈彪; 陈品崟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含水状态岩石损伤演化特性,利用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机、AEwin-USB型声发射信号采集系统和KBD5电磁辐射采集系统,对干燥、自然和饱水状态下的红砂岩进行单轴压缩声电信号监测试验.基于岩石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振铃计数、电磁辐射脉冲数和应力变化,建立了砂岩损伤演化模型.结果表明:声发射、电磁辐射信号和损伤变量特征曲线均与岩石应力应变曲线有着较好的一致性;砂岩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初始损伤、损伤持续增长和损伤快速增长三个阶段,随着损伤程度的加深,振铃计数和脉冲数也随之增加;在初始损伤和损伤持续增长阶段中,饱水状态岩样在该阶段的振铃计数和脉冲数占其累计振铃计数和脉冲数的比例最高,自然状态其次,干燥状态最低,而在损伤快速增长阶段则相反.
    • 刘鹏飞; 李家春
    • 摘要: 通过室内三轴加载及声发射同步试验,研究了完整及损伤石灰岩在围压作用下变形破裂的声发射机理.试验研究表明:损伤石灰岩贯通破坏时,岩石轴向应力突降与声发射参数值突增时间具有一致性,沿着1条主裂缝发生贯通破坏;完整石灰岩贯通破坏时,岩石轴向应力突降时间滞后于声发射参数值突增时间,出现多条裂缝;声发射参数值可作为评估危险石灰岩稳定性的有效指标.
    • 刘建锋
    • 摘要: 声发射技术在岩土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根据Kaiser效应测试岩石地应力,根据声发射事件的时空分布分析岩石内部损伤状态.介绍岩石中形成声发射的原理及表征参数,阐述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和岩石破裂空间定位的原理及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系统分析基于声发射表征参数的岩石损伤力学及分形特性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岩石声发射的研究现状,指出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岩石声发射空间定位和岩石损伤力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点显现度的影响因素复杂,岩石破裂的声发射空间定位精度有待提升,基于声发射的岩石损伤机理认识不足及分形维数临界值难以统一.
    • 杨靖宇; 杨军; 荣凯
    • 摘要: 为了研究孔间延期对台阶爆破效果的影响,基于ABAQUS进行双孔双坡面台阶精确延时爆破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不同延时爆破条件下双孔台阶结构的应力波传播规律、拉伸与压缩损伤发展和振动效应.结果表明:越接近于自由表面,岩体中的质点应力峰值和振速峰值越大,损伤区域越明显;在台阶顶面,随着爆心距的增加,各测点Y向(水平)振速峰值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之后再减小的趋势,同时最大Y向(水平)振速测点位于150 mm(1.25倍孔距)处,Z向(竖直)振速峰值随爆心距的增加逐渐减小;随着孔间延时的增加,岩体损伤单元体积(D>0.6)在小范围内降低后不断增大,并于孔间延时为60μs时达到峰值,且随着延时的进一步增加,损伤体积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值;同时,岩石内两孔间测点应力在孔间延时为60μs时达到峰值,台阶顶面处振动效应逐渐降低并于50μs时趋于稳定;孔间延时为60μs,也即是0.5 ms/m(孔间延时与孔距比值)为本模型最佳爆破孔间延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