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24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食品与药品、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药学会2006年黏多糖类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二十一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等;黄斑前膜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睿、朱忠桥、杜善双等。

黄斑前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15.7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624 占比:83.87%

总计:744篇

黄斑前膜—发文趋势图

黄斑前膜

-研究学者

  • 王睿
  • 朱忠桥
  • 杜善双
  • 潘爱珠
  • 王丽丽
  • 薛晓辉
  • 邢怡桥
  • 陈钦元
  • 付燕
  • 何桂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婷婷; 牛彤彤; 王海林; 尹蓉实; 安燕
    • 摘要: 目的探析黄斑前膜撕除术联合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IMEM,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45眼)和对照组(45例,45眼),对照组给予黄斑前膜撕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黄斑前膜撕除术联合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BCVA、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CMT变化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组BCVA优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斑前膜撕除术联合25G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提高IMEM患者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减轻黄斑水肿。
    • 付燕; 谢天皓; 杨娜; 李丽英; 张月玲; 顾朝辉
    • 摘要: 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及硅油眼内填充,且术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将患者分为ILM未剥除组36例36眼和ILM剥除组38例38眼;所有受检者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分别于术前及硅油取出术后1、6和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2个组患眼中均未发现ERM;术后6个月,ILM未剥除组中3眼形成ERM,占8.33%,ILM剥除组2眼出现ERM,占5.26%,2个组ERM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2个月,ILM未剥除组中共9眼出现ERM,占25.00%,ILM剥除组中共4眼出现ERM,占10.53%,2个组ERM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4,P=0.102)。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31.692,P<0.001);各组内术后1、6、12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17,P=0.773)。OCT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时ILM未剥除组中椭圆体带完整者25眼,占77.78%,ILM剥除组椭圆体带完整者30眼,占78.95%,2个组间椭圆体带完整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350)。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比较,累及黄斑的RRD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ILM剥除不能预防术后ERM的发生,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 冯家桢; 贺涛; 邢怡桥
    • 摘要: 黄斑前膜(ERM)是一种以发生于视网膜内表面的纤维细胞膜为特征的视网膜疾病。现有的临床指南及文献资料对ERM的诊断与治疗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其机制的阐述仍众说纷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高度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在伤口愈合、血管生成、免疫调节、癌症、炎症及纤维化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RM是玻璃体后脱离(PVD)引起视网膜发生炎性损伤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等细胞经历上皮间质转化(EMT)所致纤维化的一类病理改变,而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参与非经典的TGF-β-Snail途径与经典的TGF-β-Smad途径调控TGF-β介导的EMT进程。目前已有部分针对上述途径相关细胞因子的药物进入研发阶段,对提供ERM临床治疗及预防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TGF-β在ERM形成中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赵秋朴; 李秋明; 胡芷柔
    • 摘要: 目的评价黄斑前膜(ERM)剥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缓释剂(Ozurdex)玻璃体内注射治疗4期ERM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4期ERM并于ERM剥除术中联合应用Ozurdex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26例(26眼),分析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厚度(CMT)、眼压及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BCVA(logMAR)分别为0.70(0.52,1.08)、0.52(0.37,1.00)、0.46(0.28,0.70)和0.40(0.28,0.70),术后各时间点的BCVA较术前均有好转(均为P<0.05);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MT分别为651.50μm(538.30μm,790.80μm)、387.00μm(342.80μm,423.30μm)、363.50μm(321.80μm,419.30μm)和339.50μm(305.80μm,374.80μm),术后各时间点的CMT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01);手术前后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其中6例患者眼压升高,且≥25 mmHg(1 kPa=7.5 mmHg);术后6个月,ERM由4期改善为1期者2眼(7.7%),改善至3期者9眼(34.6%),仍为4期者有15眼(57.7%),但其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紊乱程度较术前减轻;术前BCVA与术后6个月的BCVA呈正相关(r=0.713,P<0.001);7例(26.9%)患者在随访期内出现黄斑水肿,未发生眼部或全身严重并发症。结论ERM剥除术联合Ozurdex玻璃体内注射可改善4期ERM患者视力,并促进黄斑区视网膜解剖结构的恢复。
    • 梁琦晨; 晏世刚
    • 摘要: 黄斑前膜是最常见的黄斑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据估计成人的发病率为7%~12%。由于黄斑前膜发生于视觉最敏感的黄斑区,可严重影响患眼视力和精细视觉,但因为大多数老年人有白内障的遮挡,故该病变常被忽略而未得以及时诊治,造成部分患者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欠佳。笔者现以1例曾接诊的病例为基础,与各位同仁探讨一下黄斑前膜的诊治情况。
    • 付燕; 杨娜; 耿任飞; 李丽英; 张月玲; 顾朝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内界膜(ILM)剥除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前膜(ERM)发生的有效性和对视力及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 收纳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RRD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成功复位者,共114例(114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分为ILM剥除组和无ILM剥除组.所有受检者行23 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眼内填充,视网膜成功复位者均于玻切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术前及玻璃体切割术后1、3、6、12个月进行复查,至末次随访.比较两组间视力和黄斑区微结构的改变包括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椭圆体带(EZ)和外界膜(ELM)连续性,是否存在黄斑水肿及视网膜下液(SRF).结果术后114只眼中ERM形成者19只眼,占16.7%.94.7%ERM形成者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术后3、6、12个月,组间ERM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BC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M形成和未发生ERM者logMAR BCVA分别为(0.59±0.31、0.3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1,P<0.05).两组间CRT、EZ、ELM连续性、黄斑水肿和SRF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 ILM剥除可有效预防 RRD 术后 ERM发生,且对视力和视网膜微结构改变无影响.
    • 郁艳萍; 王敬; 梁曦达; 王曾仪; 刘武
    • 摘要: 目的 调查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患者关注的手术治疗相关问题,并探索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 开放式问卷调查.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患有黄斑裂孔或黄斑前膜须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55例进行研究.其中,成人151例,男性35例,女性116例,年龄21~84岁,平均年龄(61.3±1.2)岁.请所有研究对象在问卷中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后,写下其最为关心的有关于自身手术治疗的10个问题.将所有问题按内容分为疾病性质相关、手术操作相关、术前事项相关及术后事项相关等四类问题,必要时细分亚类.患者所提问题个数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不同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问题个数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问题数目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问卷应答率为99.35%(154/155例),总计提出问题1207个.所有成年参与者所提问题1177个,疾病性质相关、术前事项相关、手术操作相关及术后事项相关四类问题,分别为8.8%(103/1177)、3.6%(42/1177)、13.8%(163/1177)及73.8%(869/1177).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术后事项相关问题,例如手术之后日常活动有何注意事项;关心最少的问题为术前事项相关问题,例如需要为手术作何准备.城镇患者更关心术后视力的恢复程度,农村患者则更关心手术治疗的相关费用,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4,P<0.05).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比,更加关心术后能否正常从事家务劳动及看顾孩童等,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761,P<0.05).结论 黄斑疾病患者关心的手术治疗相关问题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分工等社会心理因素而有所不同.术者应当充分理解此种不同及其原因,进而给予患者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宣教和答疑解惑,以全面提高手术效果的满意度.
    • 杨天静; 蒋沁; 沈轶
    • 摘要: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眼BCVA (logMAR)为0.69±0.28,术后3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 (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 μm、(408.49±58.94) μm、(406.67±63.75) μm、(378.80±38.93) μm和(384.72±37.11) 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 >0.05).结论 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 何桂琴; 李和平; 徐晓霞; 刘阳; 杨小丽
    • 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防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搜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47例(147只眼)在本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Ⅰ组75例(75只眼)为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的患者,Ⅱ组72例(72只眼)为未联合内界膜剥除患者。A组122例为术后未形成黄斑前膜者,B组为25例为术后形成黄斑前膜者。患眼均进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手术后3月取硅油。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75例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4例发生视网膜黄斑前膜(5.3%),72例未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21例发生视网膜黄斑前膜(2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2例未形成黄斑前膜的患者中71例(58%)行内界膜剥除,25例形成黄斑前膜的患者中4例(16%)未行内界膜剥除,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离能有效预防视网膜黄斑前膜的发生。
    • 何桂琴; 李和平; 徐晓霞; 刘阳; 杨小丽
    • 摘要: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防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搜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47例(147只眼)在本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Ⅰ组75例(75只眼)为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的患者,Ⅱ组72例(72只眼)为未联合内界膜剥除患者.A组122例为术后未形成黄斑前膜者,B组为25例为术后形成黄斑前膜者.患眼均进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手术后3月取硅油.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 75例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4例发生视网膜黄斑前膜(5.3%),72例未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患者21例发生视网膜黄斑前膜(2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2例未形成黄斑前膜的患者中71例(58%)行内界膜剥除,25例形成黄斑前膜的患者中4例(16%)未行内界膜剥除,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离能有效预防视网膜黄斑前膜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