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麻醉监测

麻醉监测

麻醉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77655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民营科技、广西科学、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第十三次长江流域麻醉学术会议、2008年西部麻醉论坛暨四川省医学会第十六次麻醉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等;麻醉监测的相关文献由23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烈平、莫玮、王洪斌等。

麻醉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7655 占比:99.97%

总计:277751篇

麻醉监测—发文趋势图

麻醉监测

-研究学者

  • 张烈平
  • 莫玮
  • 王洪斌
  • 王玉珠
  • 肖建华
  • 高利
  • 佘守章
  • 刘斌
  • 刘焕奇
  • 刘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海峰; 王开俊; 黄龙; 闫小辉
    • 摘要: 目的 观察熵指数在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行全身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不应用麻醉药物,采用静脉快诱导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评估麻醉深度,将麻醉剂量调至最佳;试验组应用熵指数进行评估,主要使反应熵(RE)和状态熵(SE)维持在40~60调节麻醉最佳有效剂量.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地氟烷、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苏醒时间(7.5±2.9)min、拔管时间(1.4±0.7)min及Ramsay评分(2.6±0.7)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9±3.9)min、(3.3±1.5)min及(4.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熵指数对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深度评估,可有效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提高麻醉质量,节省麻醉费用,同时也能减少患者烦躁程度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吴艳; 刘海燕; 孟凡浩; 冯硕; 刘悦; 吕吟啸; 纪云兆
    • 摘要: 目的 探讨BIS监测下麻醉管理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救治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常规检测)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组(B组,加用BIS监测),每组30例.观察记录入室时(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时(t2)、开胸时(t3)、离室时(t4)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糖(Glu)及BIS变化,比较麻醉药物用量、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AP:与t0比较,两组t1-t4时间点MAP均降低(P0.05).Glu:与A组比较,B组在t2-t4时间点Glu升高幅度明显较小(P<0.05).与A组比较,B组的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管理中应用BIS监测,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应激性高血糖和麻醉药物用量.
    • 李世锋; 黄长顺; 陈啸非
    •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体积描计指数(SPI)联合熵指数麻醉深度监测对关节镜肩袖修补患者术中循环及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关节镜肩袖修补手术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8~65岁,BMI 18~28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标准组(S组)和多模式组(M组),每组30例.S组术中采用常规监测;M组在S组的基础上联合SPI和熵指数监测[以状态熵(SE)为主要监测参数].记录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和调控次数.记录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10 s(T2)、插管完成时(T3)、切皮时(T4)、缝皮时(T5)和拔管时(T6)M组SPI、SE值和两组HR、MAP.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术后6 h(T7)、12 h(T8)、24 h(T9)、48 h(T10)、1周(T11)及1个月(T12)的加州大学肩关节(UCLA)评分和NRS评分.记录术中知晓、苏醒延迟、术后躁动、术后喉痉挛、术后寒颤、术后恶心呕吐和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1时比较,T2—T6时M组SPI和SE值明显降低(P<0.01);T2、T5时两组HR明显减慢(P<0.05),T3时两组HR明显增快(P<0.05),T6时S组HR明显增快(P<0.05);T2、T4、T5时两组MAP明显降低(P<0.05),T3时S组MAP明显升高(P<0.05).与S组比较,M组T2时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3、T6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5时MAP明显升高(P<0.05);M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1),调控次数明显增加(P<0.0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T9—T10时M组UCLA评分明显升高(P<0.01),T9—T11时M组NR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I联合熵指数能有效监测全麻镇痛和镇静深度,利于指导术中用药,促进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早期康复,不增加并发症.
    • 赵曦; 金毅; 于砾淳; 黄泽清
    • 摘要: 目的:观察熵指数(entropy)监测在神经内镜垂体瘤手术全身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择期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熵指数监测组(E组)各30例.两组患者使用麻醉诱导和维持剂量后,对照组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血压)判断麻醉深度调节麻醉维持剂量.试验组为熵指数监测组,通过使反应熵(RE)和状态熵(SE)维持在40~60之间来调节麻醉维持剂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60例垂体瘤患者均安全、顺利经过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与C组比较,E组麻醉药物用量相对减少,且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于C组,Ramsay评分明显低于C组,患者满意度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E组,其中以恶心为最多,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全身麻醉下行神经内镜垂体瘤手术时应用熵指数监测并调控麻醉深度,可有效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缩短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同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效提高麻醉质量.
    • 武天珍
    • 摘要: 在对病人进行各种手术时,需要先采取麻醉的措施,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风险,因此,麻醉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而麻醉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手术是否顺利,而且麻醉是介生与死之间的一种状态,有句老话叫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救命!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为确保麻醉的效果良好,在麻醉前与麻醉后需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包括对手术前麻醉的准备工作以及手术中的麻醉监测,手术后的镇痛访视等工作做到谨慎细致,以提高手术的安全保障性。
    • 曾冰; 白松杰; 黄志勇
    • 摘要: 目的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用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麻醉循环管理中,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6月该院收治的62例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以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n=31)及参照组(n=31)。参照组行传统监测,观察组行TE监测,对两组监测结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心脏复跳至CPB停机时间为(25.71±2.14)min,与参照组(29.12±2.68)min相比,明显更短(t=5.536,P=0.000);观察组T1~T3各时段MAP、乳酸值与T0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T1~T3各时段MAP、乳酸值与T0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3各时段MAP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0~T3各时段乳酸值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E监测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价值较高,可评估术后即刻效果、指导心内排气及CPB停机,还可维持术中循环稳定,利于保障手术安全及成功性。
    • 许占平
    • 摘要: 摘? 要: 分析和探究剖宫产围手术期各种麻醉方法对剖宫产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我院在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妇 100 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在围手术期均实施麻醉管理,综合观察产妇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2 例产妇由于大出血紧急救治全程实施全麻手术,98 例产妇全程实施椎管内麻醉手术,1 例产妇手术开始时实施椎管内麻醉手术,手术中需要对子宫进行切除改为全麻手术;所有研究对象均无异常麻醉后遗症表现,在手术过程中所有患者临床体征表现正常。在剖宫产产妇围术期麻醉管理时,需要根据产妇的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同时做好手术过程中的监测,降低剖宫产对产妇带来的损害。
    • 刘燕; 任建军; 梁伟民; 吕畅; 冯晓贤; 康荣田
    • 摘要: 背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为及时发现并逆转脑缺血,临床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优化术中监测、管理,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卒中率仍高达5%.如何预防和降低术后并发症,是麻醉管理面临难题之一.目的 为CEA术中麻醉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内容主要介绍CEA术中常用监测方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趋向探索不同监测技术在CEA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Backgroun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is one of the major choic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A variety of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respectively detect and reverse cerebral ischemia. However, the incidences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stroke are still as high as 5%. Appropriate anesthetic management might b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lower the incidences. Objective To review studies in anesthetic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during CEA. Content CEA has been used to eliminate plaques deposited on the wall of carotid. To perform this surgery, bo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parts of carotid around the plaques have to be clamped, which produces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usually followed by complications. To prevent the complications, perioperative monitor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fulfill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hemodynamic and neuro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The techniques include cerebral 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 stump pressure, transcranial doppler, even-related potentials, jugular bulb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and consciousness during awake, et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inciples and advancements of these techniques and also their application in CEA. Trend During CEA, combinatory monitoring of multiple parameters may be necessary to obtain synthetic feedback information to improve safety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