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
第二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

第二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06-11-10

主办单位:中华麻醉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华麻醉学杂志》学术论坛资料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自1884年Holsted第一次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操作技术的改进和新型局麻药的临床应用,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不断提高.然而,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约为94%~96%,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对臂丛神经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②神经定位的正确性;③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④不同阻滞径路和方法;⑤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和容量.为了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近年已普遍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无创超声定位方法也正在研究和发展中,正确辨认解剖标记,应用上述两种方法正确定位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的关键.许多临床研究比较各种臂丛神经阻滞径路和方法的成功率,锁骨上神经、肩胛上神经、肋间臂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以及肘腕部神经阻滞,可用于补充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新局麻药的临床应用,也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本文讨论,一、臂丛神经解剖知识与阻滞效果和安全性的关系,二、神经阻滞定位方法进展,三、不同阻滞径路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 摘要:肥胖对人类的健康危害很大.在工业发达国家,肥胖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美国最新数据显示:30%的人口为肥胖(体重指数[BMI]≥30),且4.9%的人口为病态肥胖(BMI≥40).近年来,国内因肥胖引起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由于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及促生长激素在肉食动物喂养中的应用,使得肥胖患者的相关并发症随之增多,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胆石症和肿瘤等.肥胖病人容易发生麻醉意外,且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亦随之增加.本文拟对肥胖病人麻醉处理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包括,一、肥胖病人的药代动力学,二、肥胖病人的麻醉管理,三、睡眠呼吸暂停病人的麻醉管理。
  • 摘要:麻醉是患者身心健康受损、生命危急时刻介入的一种特殊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础和保障.麻醉学是临床医学高风险学科之一,麻醉医生始终处于麻醉风险的"围城"之中.长期以来,苦苦寻求化解麻醉风险,冲出"围城"的"单方良药",尽管花费很多心血和精力,仍不得其果."麻醉风险"问题依然在困扰和伤害着医患双方,希望引起麻醉界和全社会的关注.本文讨论,一、临床麻醉学新概念,二、临床麻醉的风险因素及特点所在,三、麻醉死亡,四、对麻醉风险的重新审视,五、预防和降低麻醉风险的总体策略。
  • 摘要:血浆代用品具有恢复血容量和血液稀释的优点,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大量液体复苏后会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等并发症.近年对创伤后的炎性反应、微循环灌注障碍、内皮细胞激活/损伤以及毛细血管渗漏的研究日渐增多.血浆代用品对上述并发症是阻抑还是加重,目前虽未完全清楚,仅有一些倾向性信息,因此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知识.本文讨论,一、血浆代用品与炎性反应、内皮细胞激活,二、血浆代用品与毛细血管渗漏、组织水肿。
  • 摘要:完善的术后镇痛一直以来对麻醉医师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阿片类药物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呕吐和呼吸抑制,区域阻滞常常有时效限制而且需要有创穿刺,NSAIDs和COX-2抑制剂的使用收到患者原有合并症的限制.这样就需要一种新药,它可以提高阿片类的镇痛效果并减少其用量,尽可能的减少阿片的耐药性,而且既没有呼吸抑制也不影响胃粘膜、血小板和肾功能,减少临床用药的担忧.加巴喷丁(gabapentin)似乎就是接近于上述要求的药物. 过去认为,术后疼痛与神经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学是不同的、相互分隔开的.阿片类药物、NSAIDs/COX-2抑制剂或者区域阻滞治疗急性疼痛,抗抑郁药或者抗惊厥药治疗慢性疼痛,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痛觉异常(allodynia)和痛觉过敏(hyperalgesia)是神经性疼痛的基本预兆和症状,但是它们也常常在创伤和手术后出现.神经背角的敏感化(神经性疼痛的机制)已经在急性疼痛的动物模型上被证实,背角持续的敏感化导致术后长时期的慢性疼痛,这一机制已经逐渐被认识.本文讨论加巴喷丁的,一、化学结构,二、药代动力学,三、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四、作用机制,五、临床应用。
  • 摘要:呼吸过滤器(BF)是一类在呼吸回路中使用的过滤器,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滤过、加温、加湿和减少净生水生成的作用.使用BF可保护气道粘膜纤毛运动功能、防止小气道塌陷和肺不张并且可以降低呼吸回路微生物污染,减少院内感染.本文讨论,一、呼吸过滤器的发展及分类,二、呼吸过滤器的加温湿化作用,三、呼吸过滤器过滤细菌的作用,四、呼吸过滤器对气道压和呼气末CO2分压的影响,五、呼吸过滤器的应用禁忌症及禁忌机制。
  • 摘要: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是根据患者的一些主要症状、体征和生理参数等加权或赋值,从而量化评价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在神经科等临床工作中应用危重疾病评分系统不但能够客观地评价危重患者的死亡率,还广泛用于评价治疗措施是否得力,医疗资源使用是否合理及临床医疗和护理的质量和效率等.但是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在围术期是否能得到应用,价值如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探讨,一、临床常用的评分方法,二、客观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三、危重疾病评分与治疗措施的选择,四、危重疾病评分与手术时机的选择,五、危重疾病评分与麻醉,六、危重疾病评分与外科加强治疗病房(SICU)。
  • 摘要:多数心血管手术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CPB时血液与人工材料表面直接接触和非生理性灌注以及手术麻醉本身均可触发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其过程涉及多种体液因子和细胞.近年来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机体炎症反应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研究,一、MMPs概述,二、MMPs与CPB,三、MMPs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四、针对蛋白酶的抗炎治疗。
  • 摘要: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为手术提供了满意的条件,避免了深麻醉所产生的循环、呼吸和代谢严重抑制,从而使得老年危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开展心脏直视手术和器官移植成为可能.肌肉松弛药是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小的一类药物,除了大剂量右旋筒箭毒碱可能引起血压下降、潘库溴铵可能引起心率(HR)增快、血压(BP)升高外,其他的肌肉松弛药在给予插管剂量后,不致引起心血管功能的变化.但是如果手术结束后,肌肉松弛药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消除,神经肌肉传导功能未能恢复正常,轻者使患者麻醉苏醒延迟,严重时在患者拨管后出现呼吸抑制,甚至因二氧化碳储留、缺氧导致心脏停搏.有的患者手术结束后,在气管导管刺激下、吸痰和麻醉科医师的呼唤时能睁眼、点头,可是一旦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肌肉松弛药的残余肌松作用,可能使患者不能有效地维持呼吸道通畅,不能有力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因为残余肌松作用和残余麻醉药物的作用,特别是阿片类镇痛药的中枢呼吸抑制作用,使这种患者在没有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时,常常会在病房中不知不觉地死去.本文探讨肌松药作用残留的主要原因,避免术后出现残余肌松作用的措施。
  • 摘要:目的:通过影像学体外测量口、咽轴线角度与在体测量口、咽腔角度,探讨口、咽、喉三轴线角度的关系以及气管插管轴线的形成. 方法:在体测量组(A组):观察无上呼吸道及上中切牙、颌面、颈部畸形,ASAⅠ或Ⅱ级成年全麻患者40例,全麻诱导肌松完善后,喉镜显露声门均可达2/3以上,平均年龄(39±6)岁,平均身高(164±8)cm,体重(69±12)kg.影像学测量组(B组):40例均为鼻窦手术患者,术前均行头后仰位(张口和闭口)影像学侧位定位,故可体外测量口轴线与咽轴线角度.测量工具为自制角度尺与标准量角器,测量误差尽量控制在5°以内.设定口轴线前点为上中切牙的切缘,相对腭骨中线水平位延伸至腭垂根部的直线,且直达咽后壁.咽轴线则以咽后壁为准.喉轴线主要为会厌软骨,由于会厌可围绕其茎部活动,且活动角度很大,故喉轴线是一折线,也是变化轴线.A组采用普通喉镜显露声门,声门显露充分时,将自制角度尺置入口腔,使角度尺的一边与口轴线平行(即上切牙缘与腭垂根部平行),另一边则与咽轴线平行(与咽后壁平行),测量后再经标准量角器对应核实,则能间接测出(实际)口轴线与咽轴线的角度.喉轴线无法直接测量故放弃,但通过影像学可大致测出与口、咽两轴线的角度。
  • 摘要:本文报道异位ACTH综合症胸腺瘤切除术患者的麻醉一例, 患者,男性,51岁,体重60 kg,主因头晕乏力、夜尿增多、口干多饮、皮肤色素沉着4个月入院.入院时血压(BP)160/90 mmHg(1 kPa=7.5 mm Hg),最高达200/105 mm Hg,口服降压药物效果欠佳.血钾2.1mmol/L,pH7.49,空腹血糖7.6 mmol/L,餐后血糖11.9mmol/L.CT检查显示:双肾上腺增生;心电图(ECG)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1次/min),T波普遍低平,可见U波,ST段V4~V6压低.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Ⅱ型糖尿病.进一步检查发现,血清醛固酮:立位411 pg/ml[正常值(65~296)pg/ml];卧位362 pg/ml[正常值(59~174)pg/ml].血管紧张素:立位为48.33 pg/ml[正常值(55~115)pg/ml];卧位43.5 pg/ml[正常值(28.2~52.2)pg/ml].肾素:立位为0.19 ng/ml[正常值(0.93~1.56)ng/ml];卧位0.20ng/ml[正常值(0.05~0.79)pg/ml].血浆ACTH:8:00,401 pg/ml[正常值(10.3~63.56)pg/ml];16:00,49 pg/ml;24:00,50.7 pg/ml.血浆皮质醇:1379 pg/ml[正常值(280~1 000)pg/ml];16:00,1 064 pg/ml;24:00,808pg/ml.尿游离皮质醇:1996 nmol/24 h[正常值(100~379)nmol/24 h].胸部强化CT显示:胸腺区占位性病变,符合胸腺肿瘤.头颅CT显示垂体未见异常.综合考虑患者:尿游离皮质醇升高,血皮质醇、ACTH均升高,且失去昼夜节律,明显的低血钾性碱中毒,修正诊断为异位ACTH综合症,胸腺肿瘤,Ⅱ型糖尿病。
  • 摘要:氯胺酮作为一种静脉麻醉药,自1965年用于临床以来,因其具有快速可靠的催眠、镇痛和遗忘作用且价格低廉,而在麻醉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的不断研究,发现它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同时对缺血缺氧造成的器官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关于氯胺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研究较多,本文就其可能性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 摘要:唤醒麻醉(awake craniotomy)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神经阻滞、靶控输注(TCI)等方法,依据需要术中唤醒病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显微手术,完全切除病灶.病灶切除后,恢复全麻,进行止血、关颅处理.在大脑功能区病变的手术治疗中,定位困难是神经外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切除病灶,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脑功能,是手术操作过程中很难掌握的关键问题,这也关系到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随着神经影像技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切除功能区病变同时保护正常脑功能成为可能.最近提出在病人清醒状态下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神经解剖功能定位切除病灶的手术新策略,这对麻醉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求在病灶切除过程中不用任何麻醉药和肌松药让病人处于完全清醒状态,既避免了麻醉药和肌松药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干扰,又能使病人对指令(嘱其言语或肢动)反应自如.脑功能区唤醒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麻醉医师调控麻醉深度、定位时的清醒程度和病人的颅内压,其决定了能否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脑功能区的正常组织.本文讨论,一、唤醒麻醉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二、麻醉需要达到的目标,三、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四、麻醉管理,五、并发症。
  • 摘要:目前,一种改良的便携式心肺复苏仪器已经问世,它通过自动化负荷分布绑带(LDB)对前后胸进行有效的按压.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比较了AutoPulse与常规心肺复苏(CPR)在改善血液动力学的程度和机制的不同效果.AutoPulse可以有效地增加按压的稳定性、节省体力、避免按压中断、增强气道机制从而提高血流量和生存率. 继CPR诞生40年以来,美国院外心跳骤停存活率始终保持在5%~15%左右.目前每年发生的心跳骤停患者将近460 000例,近一半的病例是室颤(VF)致心跳骤停,有资料显示早期除颤可以提高总体生存率.但是,大多数患者不能早期除颤治疗.可见,对于许多延迟的室颤患者,胸外按压的循环支持是优先于除颤来改善心输出量的.心跳骤停时的循环支持及组织灌注取决于CPR时胸部的位移和按压的持续性.而对于那些除颤失败或非VF停搏的患者只能依靠CPR时产生的心脏和大脑血流量来提高生存率.然而常规CPR经常操作失误,尤其是在患者转运期间.本文讨论,一、AutoPulse设备,二、AutoPulse-CPR(A-CPR)和常规-CPR(C-CPR)的机制,三、AutoPulse研究现状,四、总结展望。
  • 摘要:随着近代麻醉发展和监测的进步,人们都乐观地认为麻醉更安全了.过去经常引用的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200 000,并视为衡量麻醉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标尺.1/200 000的麻醉相关死亡率真是目前国际的平均水平吗?据Lagasse对50年的文献的回顾分析显示:①总体围术期的死亡率是1/53~1/5417;②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1 388~1/85 708;③完全由麻醉引起的死亡率为1/6 795~1/200 200;④可预防的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1 707~1/48 748.由此可以看出1/200 000只是单纯由麻醉引的死亡率,即病人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正常健康)的麻醉相关死亡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过去的3年100 000例麻醉分析表明,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50 000,与Lagasse的报道有1/85 708很接近.其实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广大的县市级医院,麻醉相关死亡率比这个数字更高.本文研究,一、麻醉相关死亡率,二、麻醉相关死亡率何以被低估,三、如何提记麻醉安全性,四、不断加强麻醉管理质量。
  • 摘要:麻醉风险是指麻醉相关不良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所有麻醉均共同存在的问题.将麻醉风险降至最低程度,一直是麻醉医生追求的目标.麻醉风险管理是减少麻醉相关不良后果的主要措施.其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要防止出现不良后果;其次是按照特定的计划处理这些不良后果以减轻其对患者和麻醉医生的伤害.本文讨论,一、经典的"风险管理",二、麻醉风险管理的内涵,三、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 摘要:随着老年人和冠心病人手术的增多,围术期心肌梗死(PMI)的发生率逐渐增加.Eagle等曾报道冠心病病人进行血管手术的PMI发生率为8.5%,行腹、胸、头和颈部大手术时,PMI发生率为2.7%、死亡率为3.3%;而非冠心病病人接受类似手术时PMI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8%和1%.王太重等总结了1959~2000年间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冠心病病人平均PMI发生率为6.5%,其中术前未发生心肌梗死者为3.98%,而术前发生心肌梗死者PMI发生率明显升高,为8.44%.PMI严重影响术后转归,积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PMI诊断及防治作简要综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