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面源

面源

面源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21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92802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水文、安徽农业科学、原子能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7年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等;面源的相关文献由307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宏斌、翟丽梅、王洪媛等。

面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2802 占比:99.91%

总计:192969篇

面源—发文趋势图

面源

-研究学者

  • 刘宏斌
  • 翟丽梅
  • 王洪媛
  • 雷秋良
  • 刘申
  • 武淑霞
  • 胡万里
  • 张晴雯
  • 李文超
  • 李旭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丰; 王所富; 郭建友; 於国兵; 徐平; 王雪建
    • 摘要: 本文引入概率密度函数,对^(131)I特征γ射线的面源效率与高度进行函数关系拟合,采用积分法对非均匀分布碘盒体源进行效率刻度,然后根据正反放置下的效率比值K与分布参数α联立构建数学模型,确定了碘盒中^(131)I的活度。为了验证该方法在实验中的可行性,通过对气态碘采集实验获得的非均匀碘盒样品进行分析,采用概率密度面源刻度方法得到的碘盒总活度与碘盒拆解-搅拌-回填处理得到的总活度比较,以^(131)I特征γ射线364.48 keV为分析射线,两者的均匀偏差为5.71%,最大偏差为8.54%。结果表明:通过概率密度函数的面源刻度方法,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得不均匀分布碘盒的探测效率,为实现气态碘的定量监测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 陶园; 徐静; 任贺靖; 管孝艳; 尤李俊; 王少丽
    • 摘要: 为探究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点及有效治理措施,基于两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通过补充计算,分析了黄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时空分布特点,探究了流域内各省份影响农业源污染化肥施用量、秸秆产生量和畜禽养殖等因素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污染治理效率,讨论了黄河流域面源污染针对性的治理对策.与2006年相比,2017年黄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农业源产生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污染量占总污染量的比例显著增加,2017年农业源产生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96.2、1.2、7.9和1.1万t,污染量输出最大的省份为内蒙古,但单位耕地面积污染输出最大的两个省份为河南省和山东省.2017年黄河流域畜禽养殖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化肥是氨氮、总氮及总磷排放量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不同污染物指标与主控因子之间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与2006年相比,2017年流域内基础因素典型变化包括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30%、流域内秸秆产生量及畜禽养殖猪当量分别增加46%和减少27%.河南、陕西、山东省份的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过大,河南省的污染治理效率需要迫切提升.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应当采取全面治理政策及针对性污染治理策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典型针对性措施包括加强陕西、河南以及山东省瓜果蔬菜化肥减量措施、西部地区牛羊养殖以及中东部地区猪养殖污染治理.
    • 付素静; 赵娜; 张晓晴; 成雪峰; 李丹
    • 摘要: 河流概化研究在高时空分辨率流域水污染源清单的构建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河流概化研究的目的、原则、研究方法和数据。河流概化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将研究区域水系进行概化,形成水系概化图,然后将水系概化与相关控制单元数据建立空间连结,建立水系概化空间数据库;二是将水系概化空间数据库及流域水污染源数据库建立空间联系,对点源排污口和非点源排污口位置进行概化并匹配相应排放量,标注国、省、市控断面,清楚描述每一条河流上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入河量、入河空间位置、入河方式及与控制单元水质的耦合性等关键问题。并以孝义河为例,进行了河流概化的成果展示。
    • 付素静; 赵娜; 张晓晴; 成雪峰; 李丹
    • 摘要: 河流概化研究在高时空分辨率流域水污染源清单的构建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河流概化研究的目的、原则、研究方法和数据.河流概化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将研究区域水系进行概化,形成水系概化图,然后将水系概化与相关控制单元数据建立空间连结,建立水系概化空间数据库;二是将水系概化空间数据库及流域水污染源数据库建立空间联系,对点源排污口和非点源排污口位置进行概化并匹配相应排放量,标注国、省、市控断面,清楚描述每一条河流上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入河量、入河空间位置、入河方式及与控制单元水质的耦合性等关键问题.并以孝义河为例,进行了河流概化的成果展示.
    • 常月
    • 摘要: 通过对招远市罗山河污染源的调查,分析得出其水体的污染物来源为点源、面源及内源,这三类污染源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地面径流、农田径流和直接落入河中的降雨以及河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选取氨氮作为研究因子,计算污染物中氨氮的含量,确定各类污染源中氨氮对水体的贡献率,其中点源贡献率为70.42%,面源贡献率为25.15%,内源贡献率为4.43%.研究表明,控制点源污染可大幅度消减河道水体中氨氮的含量,同时增设面源及内源治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水体中氨氮去除率.
    • 王超; 贾海燕; 雷俊山; 徐建锋; 汪涛; 柳根; 尹炜
    • 摘要: 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是控制农业面源的重要手段。选择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钱家沟为对象,通过小流域出口水质监测,阻控措施进出水监测,以及负荷削减核算,对面源生态阻控系统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钱家沟生态阻控系统稳定半年后,小流域出口总氮(T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3)-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磷(TP)下降比例分别为38%,23%,63%,49%和16%。各阻控措施中,表面流湿地对NH_(3)-N(54%)、TP(70%)和TSS(78%)去除率较高,生态塘、生态沟渠对TN(36%,39%)、NO_(3)-N(43%,37%)、COD_(Mn)(63%,56%)去除率较高,小型人工湿地对TN(56%)、NH_(3)-N(85%)、COD_(Mn)(84%)、TP(57%)和TSS(87%)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生态滤墙主要对TSS(81%)去除率较高。阻控系统对COD_(Mn)、NH_(3)-N、TN、TP负荷的总体削减率分别为56%,73%,63%和59%。总体来看,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主要污染物输出浓度,对面源污染阻控效果较好。
    • 梁志宏; 陈秀洪; 罗欢; 吴琼; 李木桂
    • 摘要: 基于深圳湾、珠江口、水质净化厂尾水、面源与截排溢流水体等水质数据,系统分析深圳湾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物来源.结果 表明:深圳湾现状水质不迭标,关键污染因子为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DIP);雨季水质普遍劣于旱季,内湾水质明显劣于外湾.污染物入湾途径包括:6个入湾河口(后海河、大沙河、小沙河、凤塘河、新洲河、深圳河)、1个污水排放口(福田水质净化厂尾水排放口)、34个雨水排放口和深圳湾湾口.经过旱季污水收集、尾水提标改造等水环境治理措施后,深圳湾主要污染源为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其入湾氮、磷营养盐浓度可达地表水Ⅴ类标准,是深圳湾现状水质的5 ~15倍,雨季面源与截排溢流水体的氮、磷入湾总负荷达到76.2t和283.8 t,将对已无氮磷营养盐剩余容量的深圳湾水质造成严重冲击.
    • 王超; 贾海燕; 雷俊山; 徐建锋; 雷沛; 尹炜
    • 摘要: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质保护极其重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面源污染生态阻控系统是控制库区氮磷输入的重要途径.结合丹江口库区现状,提出“控山”“净水”“护林”“保田”“治村”五位一体的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总体思路,将汇水流域、汇水沟道、塘洼节点等区域的措施耦合衔接,功能上互补,形成生态阻控系统.小流域面源生态阻控技术的实施包括本底调查和问题识别、措施布局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监测等步骤.该技术方法在丹江口库周的钱家沟小流域开展了应用实践,阻控系统建设完毕后的监测结果显示,小流域TN平均下降33.9%,TP平均下降49.1%,总体阻控效果较好,可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小流域的面源治理提供参考.
    • 王思梦; 黄婧; 李娟; 王海
    • 摘要: 为探究青菱湖的水污染特征及污染原因,2018年7月对青菱湖进行实地采样分析,并基于点源和面源层面进行调查与核算.监测结果表明:当前青菱湖首要超标因子为总磷(TP),全湖水质几乎均为劣Ⅴ类,超标倍数为1.87~7.85;其次为总氮(TN),水质为Ⅴ类~劣Ⅴ类,超标倍数为0.50~4.02;再次为化学需氧量(COD),水质为Ⅳ类~Ⅴ类,超标倍数为0.08~1.11;水中的氨氮(NH3-N)基本优于或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大片湖区为Ⅱ类水质;各污染指标浓度在空间上均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趋势.经核算,青菱湖该时段各污染物的日入湖量分别为:COD,1168.22 kg;NH3-N,132.05 kg;TN,173.22 kg;TP,21.72 kg.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是青菱湖的主要污染源,也是南、北片区水质更差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对TP贡献最多(35.8%),城镇生活污水对氮元素的贡献最多(约37%),两者对COD的贡献相当,均接近1/3.汇水区范围内的地表径流及农业种植业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青菱湖水质产生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