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雨凇

雨凇

雨凇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电工技术、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4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浙江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等;雨凇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渝、王遵娅、谭绒等。

雨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75.7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11.21%

专利文献>

论文:14 占比:13.08%

总计:107篇

雨凇—发文趋势图

雨凇

-研究学者

  • 刘渝
  • 王遵娅
  • 谭绒
  • 康丽莉
  • 张红先
  • 方针
  • 王兴菊
  • 陆佳政
  • 冯涛
  • 吴国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超; 黄东; 孙志刚
    • 摘要: 回顾了输电线雨凇覆冰过程与典型舞动特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首先着重分析了风速、环境温度、空气中过冷水含量、水滴直径、导线传输电流、水膜厚度等6个关键因素对雨凇覆冰过程的影响;其次,介绍了试验观测,数值仿真2种研究方法,并从热力学、流体力学和电场3个方面讨论了输电线雨凇覆冰的机理;再次,论述了输电线雨凇覆冰典型的新月形和扇形二种覆冰截面,从风攻角变化、覆冰厚度、湍流强度和平均气流速度4个方面分析了输电线雨凇覆冰的气动力特性;并把输电线雨凇覆冰过程分为输电线表面仅有水膜、输电线表面薄覆冰和输电线表面冰层较厚3个阶段,依次阐述了类斜拉索式风雨激振机理、涡流诱导振动机理、输电线覆冰舞动经典理论和输电线覆冰舞动的其他理论;然后从风速、水膜流动以及导线运动形态3个方面,分析了输电线雨凇覆冰与机翼湿覆冰过程的差异;最后,在总结过去输电线雨凇覆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输电线雨凇覆冰的模型及其舞动可能的研究方向。
    • 楼文娟; 王礼祺; 陈卓夫
    • 摘要: 设计制作了3组不同覆冰厚度的表面光滑与表面粗糙的新月形覆冰导线刚性模型,以此来模拟导线雨凇和雾凇覆冰情况,进行了高频天平测力风洞试验,分析了光滑与粗糙覆冰导线气动力、风偏响应和舞动稳定性的关系与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表面粗糙覆冰导线的阻力系数比表面光滑覆冰导线略大,且升力系数⁃攻角曲线和扭矩系数⁃攻角曲线不会出现尖峰;在相同覆冰厚度和覆冰形状下,雨凇形成的光滑覆冰导线气动稳定性较雾凇或混合凇形成的粗糙覆冰导线更差;在相同风速和线路条件下,粗糙覆冰导线的风偏响应较光滑覆冰导线更大,因此雾凇覆冰较雨凇对导线风偏更不利。
    • 于东玮; 司广全; 孔祥逸; 温建民; 陈锋; 张大勇; 操太春
    • 摘要: 高原和寒冷地区风能资源十分丰富,风机在此地区运行时叶片表面极易出现覆冰现象.针对寒区风机叶 片覆冰问题,本文首先明确覆冰机理以及主要的影响参数;基于数值模拟分析在冻雨条件下,环境因素和叶片几何参数对叶片覆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不变,风速从2 m/s增加到4 m/s时,叶片表面的最大覆冰厚度增幅高达117%;当风速从4 m/s到10 m/s时,最大冰厚增幅逐渐减小到0.9%,覆冰质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当风速不变,温度从-1°C降到-2°C时,叶片表面的覆冰质量和最大冰厚分别增加71%和24%;当温度从-2°C到-5°C时,覆冰质量和最大冰厚增幅减小到1.7%和0.9%.当温度和风速在某一固定值时,覆冰质量和最大厚度随着叶片相对厚度和攻角的增加而增大.
    • 康丽莉; 姜瑜君; 邓芳萍; 周象贤
    • 摘要: 基于改进的层结分析法,对2008-2019年我国出现的5次严重冻雨过程的冻雨落区及冻雨出现的海拔高度进行了推算,并利用全国地面2000多个地面测站的雨凇观测数据及电网覆冰灾情资料进行了验证.改进算法后推算的冻雨落区不仅涵盖了地面观测的雨凇分布区域,还涵盖了无雨凇观测但出现严重冻雨灾情的山区,且推算的冻雨出现海拔高度与实际灾情出现高度也较为一致,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出现明显冻雨灾情而未见地面雨凇观测记录的现象.推算获取的5次冻雨落区叠加后表明:中国南方地区存在一条从贵州、湖南、江西到浙江,自西向东、冻雨频次由高到低的冻雨带.该冻雨带往北可发展到达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南部,往南则可抵达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北部,其南部分布边缘与我国南方山脉走向较为一致.冻雨区域上空普遍存在"冷-暖-冷"的层结特征,而在浙江省,广西、广东和福建三省(自治区)的北部等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地区,则具有"暖-冷-暖-冷"的层结特点,即近地面存在气温高于0°C的浅薄暖层.因而,浙江省和福建北部的冻雨主要出现在海拔高度为300~400m以上的山区,广西东北部和广东西北部还受深厚暖层影响,冻雨多出现在海拔高度为300~1300m的山腰区域.
    • 刘俊贤
    • 摘要: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等资料,对2011年1月江西省出现的严重雨凇天气,从成因机制、环境场特征、降水相态变化等角度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500hPa及海平面气压"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形势,西风带小槽引导冷空气分股南下,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强劲,850hPa切变线位于江西省中北部,700hPa西南急流位于江南地区,并存在强烈的逆温层结,地面冷空气从偏东路径南下,江西省处高压底部,是冬季典型的冻雨天气形势.同时急流的北抬是此次过程由南向北发展的重要原因.
    • 汪卫平; 曹蔚; 周毓; 王星
    • 摘要: 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过程中贵州出现长时间持续性雨凇。该文使用2008年1-2月逐日要素、环流、海温等资料对此次贵州省雨凇过程特征,大气环流、海温和海冰等气候因子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2008年初贵州的持续性雨凇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1月13日-2月2日东西向的省中部大范围强雨凇阶段及2月3日-2月15日南北向的省西部小范围强度相对较弱的雨凇阶段;(2)0°C日最高气温是雨凇出现与否的重要临界点;700 hPa与850 hPa温度差表征的逆温范围和强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强雨凇过程;(3)环流上,南掉到青藏高原西侧的切断低涡堆积的冷空气分南北两路绕过青藏高原东移,是此次持续性雨凇过程的直接原因;(4)秋季北极海冰密集度减少和减少幅度是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强冷空气堆积南下的前期主要信号,可作为贵州雨凇预测的早期信号之一;(5)2008年1月热带印度洋暖海温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明显冷海温呈现非一致性变化,冬季热带印度洋暖海温通过二级热力适应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起到加强的作用,而拉尼娜冷海温对东亚冬季风起到偏强的影响,应当关注这两个区域冬季海温非协同性变化对贵州雨凇的影响和预测。
    • 汪卫平; 曹蔚; 周毓; 王星
    • 摘要: 2008年初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过程中贵州出现长时间持续性雨凇.该文使用2008年1-2月逐日要素、环流、海温等资料对此次贵州省雨凇过程特征,大气环流、海温和海冰等气候因子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2008年初贵州的持续性雨凇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1月13日-2月2日东西向的省中部大范围强雨凇阶段及2月3日-2月15日南北向的省西部小范围强度相对较弱的雨凇阶段;②0°C日最高气温是雨凇出现与否的重要临界点;700 hPa与850 hPa温度差表征的逆温范围和强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强雨凇过程;③环流上,南掉到青藏高原西侧的切断低涡堆积的冷空气分南北两路绕过青藏高原东移,是此次持续性雨凇过程的直接原因;④秋季北极海冰密集度减少和减少幅度是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强冷空气堆积南下的前期主要信号,可作为贵州雨凇预测的早期信号之一;⑤2008年1月热带印度洋暖海温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明显冷海温呈现非一致性变化,冬季热带印度洋暖海温通过二级热力适应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起到加强的作用,而拉尼娜冷海温对东亚冬季风起到偏强的影响,应当关注这两个区域冬季海温非协同性变化对贵州雨凇的影响和预测.
    • 徐婉笛; 周宁; 韩永翔; 梁允; 李哲; 陆正奇; 刘唯佳
    • 摘要: 冰冻天气引起的电线覆冰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利用1995-2017年全国1276个站点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雨凇和雾凇的时空分布特征,将我国冰冻区域大体分为两个区,雨凇区主要在南方的云贵高原以及湖南、江西等地,而雾凇区则主要在北方的河南北部至华北地区、新疆北疆及东北平原,且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其中1月最多.在获得了适宜雨凇和雾凇出现的各气象要素阈值的基础上,对Ramer算法进行了改进,并使用“配料法”对雾凇区进行预报,通过实际个例的模拟与观测对比,发现改进的方案较原Ramer方案的空报率由0.60大幅下降至0.31,TS评分由0.37大幅提升至0.58,预报准确率有很大的提升,而“配料法”模拟的雾凇发生范围与观测具有极高的一致性,表明该方法对雾凇天气预报有较高的能力,为探索冰冻天气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