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北极海冰

北极海冰

北极海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42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海洋世界、地理教学、海洋预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北极海冰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录军、储敏、武炳义等。

北极海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25.5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2.26%

专利文献>

论文:542 占比:72.17%

总计:751篇

北极海冰—发文趋势图

北极海冰

-研究学者

  • 张录军
  • 储敏
  • 武炳义
  • 何金海
  • 孙照渤
  • 李春花
  • 李清泉
  • 杨修群
  • 田忠翔
  • 祁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坤; 毕海波; 黄珏
    • 摘要: 北极海冰作为一个巨大的淡水资源库,每年向全球输送大量淡水资源,从北极输出的海冰在向南输送的过程中融化,对海洋水循环与水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弗雷姆海峡作为北极海冰输出的主要通道,对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弗雷姆海峡海冰长期输出量,利用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SIDC)发布的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与海冰漂移速度数据,计算得到1979年至2019年弗雷姆海峡海冰输出面积通量与2010至2019年弗雷姆海峡海冰输出体积通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弗雷姆海峡近40 a海冰输出量的变化状况以及弗雷姆海峡海冰输出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影响弗雷姆海峡海冰输出量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40 a弗雷姆海峡年均海冰输出面积通量为7.83×10^(5)km^(2),近10 a弗雷姆海峡海冰年均输出体积通量为1.34×10^(6)km^(3),从长期来看,弗雷姆海峡海冰输出面积通量呈略微增加趋势,弗雷姆海峡海冰输出体积通量在2010—2019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化幅度很大,在2015年与2019年呈现出海冰低输出。总体而言,弗雷姆海峡海冰输出量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但显示出较大的年际与季节变化,海冰输出主要发生在冬季与春季,海冰密集度与海冰漂移速度对于弗雷姆海峡海冰输出量有关键影响。
    • Dong Chen; Ya Gao; Ying Zhang; Tao Wang
    •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亚洲中高纬度地区(MHA)年际尺度夏季干旱的主模态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第一模态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显示该区域夏季干旱第一模态主要呈现一个南北偶极性的分布.而影响MHA夏季干旱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前春北极海冰.当春季斯瓦尔巴群岛附近海冰偏多,而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减少时,通过冰-气相互作用,使得MHA北部春季降水增加,雪深加厚,土壤湿度偏高,而南部则相反.然后这样的土壤湿度条件从春季持续到夏季,通过土壤湿度-大气反馈影响夏季MHA降水和温度变化,最终对夏季干旱主模态产生影响.
    • 白寒冰; 曾刚
    • 摘要: 基于华北区域均一化站点气温资料、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CFS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高分辨率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对比研究了1990年代与2000年代华北寒潮的差异及其与秋、冬季北极海冰的联系。结果表明:影响华北的区域性寒潮事件在1990年代(2000年代)发生的频次为1957~2011年最多(少),但寒潮平均强度偏弱(强),冷空气大多源自格陵兰岛(新地岛)附近,取偏西(偏北)路径进入华北。秋、冬季新地岛附近以及巴芬湾附近海冰在2000年代初显著减少,导致1990年代与2000年代出现显著环流差异:1990年代(2000年代)极区位势高度存在负异常(正异常),欧亚大陆大型槽脊波动较弱(强),绕极区西风较强(弱),东亚大槽较弱(强),西伯利亚高压较弱(强),使得华北寒潮在两段时间出现上述差异。
    • 刘忠方
    • 摘要: 极地海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正在以过去千年来所未有的速率消退,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或更早,北极海域将面临夏季无冰的状况。北极海冰减少不仅改变北极地区的生态和环境,还通过大尺度的海气环流影响中纬度地区,甚至是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文章简要介绍了北极海冰消退的特征和主要驱动机制,并对未来北极海冰消退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南极冰川融化,北极海冰减少,极圈内地区夏季平均气温不断升高,酷暑高温天或暴雨灾害不断袭来,蝗灾、火灾、地震频发……同时,地球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人类和生物的活动,从阿拉斯加海鸟的大批死亡,澳大利亚海域的珊瑚白化,到农作物的减产,乃至啤酒价格的飙升……
    • 摘要: 北极海冰下降意味着北极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在逐渐减少。该项目通过反渗透进行脱盐技术来制造新冰并扩大该栖息地。
    • 李淑瑶; 崔红艳
    • 摘要: 基于北极海冰密集度、海冰范围、大气环流和海温数据,研究了1982—2001年与2002—2021年两阶段各20 a间北极秋季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近20 a(2002—2021年)北极海冰密集度的下降中心由过去(1982—2001年)的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峡一带,转移至亚欧大陆海岸的巴伦支海附近,且海冰范围每10 a减少量由0.44×10^(6) km^(2)增长至0.72×10^(6) km^(2),减少速度加快约64%。秋季北极海冰范围与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表面气温(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及比湿(Specific Humidity)均呈显著负相关。2002—2021年的相关系数较1982—2001年有所提高,且与温度相关系数最高的月份提前了一个月。通过对海水表面温度、表面气温、比湿、气压场和风场的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可知,1982—2001年间,北极地区的温度及比湿的上升中心集中在楚科奇海及白令海峡一带;2002—2021年间,上升中心则转移至巴伦支海一带。气压场和风场在前后两阶段也出现了中心转移的分布变化。北极地区大气与海洋环流各因素的协同变化影响着北极海冰的消融。
    • 李欣; 张月; 董琪
    • 摘要: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查阅梳理,得到北极海冰面积、厚度变化、海浪及海流等水文特征变化规律,归纳了北极海冰变化机制以及海冰与海浪相互作用等研究重点,多层次、多角度探究了北极水文特征变化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由于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未来对北极水文特征变化的研究仍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应在北极环境技术、数据库建设和冰浪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为中国北极冰情预测、航道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参考。
    • 张梦琪; 孙建奇; 郜永祺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前期冬季北极海冰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海冰异常信号对极端降水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与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频次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EOF1)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多时,冬季大气环流呈现出类北大西洋涛动(NAO)正位相的异常分布,并伴随经向的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该海温异常可以从冬季持续到春季,进而激发出从北大西洋到欧亚中纬度的纬向遥相关波列,在东亚地区引起气旋型环流异常。该气旋型环流异常会引起中国东部地区湿度显著增加,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为该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相反,当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偏少时,其滞后引起的春季环流异常则不利于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进一步的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前冬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区域海冰异常信号对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尹航; 黄菲; 陈峥; 王宏
    • 摘要: 利用1979—2019年NECP/DOE(NCEP2)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数据,基于各季节东亚大槽的频率分布特征,客观地确定了东亚大槽的槽区范围和东亚大槽强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夏季东亚大槽减弱与北极海冰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19年各季节东亚大槽强度均存在年代际减弱趋势,其中夏季减弱趋势最显著,可能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北极海冰快速融化有关。在年际尺度上,夏季东亚大槽强度减弱主要受前期夏秋季海冰的影响。当前一年夏季北极涛动为负位相时,受北极高压异常影响,海冰分布呈现格陵兰岛东部和加拿大群岛高密集度冰区海冰增加,欧亚-太平洋扇区季节性冰区海冰减少的偶极子型分布特点。在海冰反照率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秋季融冰区范围扩大,有利于极区的行星波1波异常信号上传至平流层。春季平流层的位势高度正异常信号在有利的行星Rossby波垂直传播条件下向南扩张并在东亚一侧下传,且一直持续到夏季,直接影响到东亚中纬度地区,使得东亚大槽减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