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隐喻义

隐喻义

隐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专利文献52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理论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隐喻义的相关文献由68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永军、伍莹、马丽等。

隐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58.06%

专利文献>

论文:52 占比:41.94%

总计:124篇

隐喻义—发文趋势图

隐喻义

-研究学者

  • 任永军
  • 伍莹
  • 马丽
  • 万海静
  • 全裕慧
  • 刘波
  • 娄小琴
  • 彭爱加
  • 施静
  • 李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晓娜
    • 摘要: 生肖成语具有天然的趣味性,是二语学习者学习语言和文化的良好教学材料。生肖“牛”成语数量多、文化附加义丰富,生肖“牛”和人们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心态和语言应用。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生肖“牛”成语的应用并不广泛。学习地道的常用生肖成语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凝练性、趣味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增加学习者的使用率,减少对成语使用的回避。
    • 祝丽丽
    • 摘要: 采用对比语言学视角,以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研究发现:从词源学角度,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来源大不相同,繁体字的“龙”为形声字,根源于象形文字,而“dragon”的词根为动词;从语义学角度,二者的概念义和隐喻义差别巨大;上述差异是东西方思维与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要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应重视语言学的作用.
    • 陈燕婷
    •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英文单词"hand"在CLEC语料库和LOCNESS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该词隐喻义与转喻义的认知使用差异.数据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目标词隐喻性词义的使用比率明显高于本族语者的比率,存在过多使用的现象;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目标词转喻性词义的使用比率都相对较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目标词隐喻义与转喻义的掌握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隐喻能力与转喻能力都有待提升.同时,本研究尝试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二语教学提供帮助.
    • 全裕慧; 彭爱加
    • 摘要: 文章对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一方面,两种语言既有一些相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也有一些喻体相同喻义也相同的完全对应的词语;另一方面,两种语言既存在一些不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也存在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的词语以及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的词语.形成两种语言上述异同的成因在于:两种语言共性的形成,源自人类"手"的生理特点和功能作用的相同性、人类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规律的普遍性、人类认知心理的相通性;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则是由于两国宗教信仰、生活条件、思维方式、语言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 全裕慧; 彭爱加
    • 摘要: 文章对汉语和印尼语含“手/tangan”词语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一方面,两种语言既有一些相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也有一些喻体相同喻义也相同的完全对应的词语;另一方面,两种语言既存在一些不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也存在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的词语以及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的词语。形成两种语言上述异同的成因在于:两种语言共性的形成,源自人类“手”的生理特点和功能作用的相同性、人类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规律的普遍性、人类认知心理的相通性;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则是由于两国宗教信仰、生活条件、思维方式、语言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 李娜
    • 摘要: 基于真实语料探讨空间量度形容词"高/低"共现时的形态、句法特征和语义引申机制,研究发现:"高/低"共现的主要结构为反义复合词和反义待嵌构式.反义复合词"高低"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反义待嵌构式在句中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高/低"共现时可表空间义和引申义,引申义又细分为转喻义和隐喻义.其中转喻义的引申机制主要是由部分代整体,隐喻义的引申机制则是由空间域向数量域、听觉域、等级顺序域、社会地位域、评价域和心智域单域映射,还可以由空间域向数量域和评价域双域映射.
    • 李丽
    • 摘要: 民族文化心理决定着色彩词的民族文化语义,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对颜色的表征不同,中西方精神观念、文化价值存在的差异性赋予了色彩词本身的双重隐喻义,从而产生了词汇的联想对应、联想重合、联想碰撞和联想空缺,探讨两者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 李丽
    • 摘要: 民族文化心理决定着色彩词的民族文化语义,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对颜色的表征不同,中西方精神观念、文化价值存在的差异性赋予了色彩词本身的双重隐喻义,从而产生了词汇的联想对应、联想重合、联想碰撞和联想空缺,探讨两者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 何悦
    • 摘要: 本文借助空间隐喻理论,对汉日语的空间维度词"大"、"小"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从两者在数量、时间、强度、天气、评价、情感方面的隐喻义的不同进行了对比,进而探究了中日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以及认知上的异同.
    • 摘要: 本文从农谚的语义特征角度出发,对缅甸农谚进行解析,分析其语义特征,进而分析缅甸农谚蕴含的缅甸文化特点.根据是否具有隐喻意义把缅甸农谚分为非隐喻义农谚和隐喻义农谚来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缅甸农谚对缅甸民众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通过对农谚文化分析后,发现缅甸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缅甸农谚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缅甸文化、缅甸社会以及缅甸人民的生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